传说曹操死后,在安葬他的那一天,72具棺木自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各个城门抬出。那么,这72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曹操之墓的谜案随之悬设。曹操生性多疑,直到他死,也要给后人留下一个千古之谜。
千百年来,盗墓者不计其数,但谁也没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据诗曰:“铜雀宫观委灰尘,魏之园陵漳水滨。即令西湟犹堪思,况复当年歌无人。”由此可知,曹操之墓当在漳河河底。
又据《彰德府志》载,曹操陵在铜雀台正南5千米的灵芝村。据考察,这也属假设。那它还有可能在哪呢?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陵在其故里谯县的“曹氏孤堆”。
《魏书》说:“丙申,亲祠谯陵。”谯陵就是“曹氏孤堆”。这里曾有曹操建的精舍,还是曹丕出生之地。此外,又据记载,亳州有庞大的曹操亲族墓群,其中曹操的祖父、父亲、子女等人之墓就在于此。由此推断,曹操之墓也当在此。但这种说法缺乏可信的证据,遭到许多人的质疑。
关于曹操陵寝的真实情况至今仍是个谜,还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
■ 晋武帝为何传位于傻太子
晋武帝,即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其一生纵横沙场,果敢英武,不能不称之为一代枭雄。但就是这样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居然将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给一个傻儿子继承,致使西晋成了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晋武帝为什么要这么做?
史载,司马炎共有26个儿子,其中不乏聪慧之辈,但长子司马轨不幸夭折,因此次子司马衷成了事实上的长子。按中国的继承人法则,司马衷要被立为太子,而司马衷却是个白痴,不谙世事。
司马衷最出名的故事是,他的师傅告诉他,天下的百姓都没有粮食吃,司马衷听了这话后觉得非常奇怪,说道:“他们既然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有人认为,司马衷之所以被立为太子,是因为杨皇后坚决反对更易太子,她认为司马衷虽不聪明,但却忠厚纯良,好生教导,会有长进的。武帝相信了杨皇后,于是最终没有更易太子。
还有一种说法是,司马衷虽然愚鲁,但他的儿子,也就是司马炎的孙子却非常聪明,深受司马炎的喜爱,司马炎传位于司马衷,其本意是想让他聪明的孙子日后能继承皇位。
不过,司马衷即位后不久,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司马衷及其儿子相继被害。后来,前汉刘渊攻入长安,西晋灭亡,司马炎的美好愿望也随之落空。
■ 有无梁山伯、祝英台之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他们忠于爱情、至死不渝,感染了无数人。
那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到底是历史的真实事件,还是后人杜撰的呢?
据史料记载,梁山伯是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于东晋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孝武帝宁康元年(公元373年)卒,死时仅22岁。他曾于简文帝咸安年间(公元371~372年),被举荐贤良,在今宁波一带做过两年县官。为官清廉,做了不少好事,深受百姓爱戴。他死后,百姓十分悲痛,在安葬梁山伯时,发现已有一穴“祝英台女侠之墓”的古墓,于是,百姓按照“清官侠女骨同穴”的观念将他们配成阴间夫妻,同穴合葬。
也有说法认为,祝英台是明代的一名侠女,她死后被安葬时人们发现了前朝的书生梁山伯的墓,便将他们合葬。因此,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是后人逐步演绎出来的。
目前,在全国已发现了有关梁祝的古迹17处,其中读书处6处,坟墓10座,庙1座。较有影响的梁祝墓有4座,两座梁祝合葬墓,分别在河北省和浙江省;两座祝英台墓,分别在山东省和江苏省。
而且,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等地均宣称与梁祝的故事有关。如此众说纷纭,使得梁祝的来源至今仍是一个谜。
■ 隋炀帝杀父之谜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隋文帝杨坚的第二子。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传位的习惯,继承皇位的本应是杨坚长子杨勇,但杨广却在隋文帝死后,君临天下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人说是他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除掉了兄长杨勇,篡权为君的。
杨广少时聪明伶俐,相貌英武,加之巧于辞令,故而深得父皇母后的喜爱,在他13岁时,便被委以重任,担任并州(今山西太原)总管,被封为晋王。然而,杨广野心极大,他知道若想日后登基,须要先夺得太子的位置,而要坐上太子位置,则需要父皇母后的欢心。
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一向提倡勤俭持家,不喜欢奢华,而皇后则更恨用情不专的男人。杨广最了解这些,开始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了。他以此博得了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信任。隋文帝与皇后常常暗道:“太子品性顽劣,而广儿却仁孝恭俭。”
终于,杨广的阴谋得逞了,他取得了皇位的继承权。在一次入宫途中,杨广看见前面走过相貌俊美、娇媚无比、父皇最为宠爱的宣华夫人,他竟毫无顾忌地朝着宣华夫人扑过去……
当宣华夫人向隋文帝哭诉自己被太子羞辱之事时,隋文帝大怒,他急召大臣草诏,让废太子杨勇前来议事。但是,这时宫里宫外全是杨广的人,即使此时的皇上,也奈何不了他了。
隋文帝没机会废杨广。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一方手帕蒙住了他的口鼻,不多一会儿,大隋朝的开国皇帝便驾鹤西去,命赴黄泉了。
隋炀帝登基以后,马上露出了他荒淫奢华、阴狠毒辣的本来面目,不但杀掉了自己所有胞弟,而且大兴土木,把大隋糟蹋得千疮百孔,使大隋朝以一个短命王朝的面目载入史册。
■ 李唐皇室是汉族还是胡族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强盛的王朝。然而,唐代李氏皇族的先人,究竟是汉族还是胡族,历来说法不一,莫衷一是。
有人认定李唐之先祖并非汉族。因为唐高祖李渊曾自称自己为西凉武昭王李暠后裔,但唐僧人法琳曾当着李世民的面予以驳斥,称李氏是鲜卑拓跋达阇的苗裔,自称陇西大族李氏之后,实属假冒。显然,法琳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决不敢口出狂言。
其次,《隋唐嘉话》说,单雄信曾呼李世民之弟李元吉为“胡儿”;《旧唐书》也说,李渊曾孙滕王李涉长得很像胡人。可见,李氏血统中的确有胡族因素。
第三,《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渊祖父李虎有兄名“起头”,有弟名“乞豆”,李起头之子名“达摩”,而李氏在北魏时的先祖叫李初古拔。由此看出,李氏当出自胡族。
第四,李氏家族往往与胡姓通婚,如高祖的皇后为窦氏,太宗的皇后为长孙氏等,可证李氏绝非汉族。
然而,也有人对此持有异议,认为李唐是确确实实的汉族。现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在《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中称李唐先祖本为汉族,可能是赵郡李氏迁到柏仁(即柏人县,治所在今河北隆尧西南尧山镇)的破落户,也可能是邻邑广阿(治所在今河北隆尧东)的李氏。
因为不是高门望族,所以李氏家风逐渐沾染上了胡俗,名字像胡名也就不奇怪了。李氏一族至西魏时才真正显贵起来,李渊祖父李虎入关后,东西分立局面已定,遂改赵郡之姓望为陇西,继而又假称是西凉的嫡裔。如此看来,李氏血统本未与外族混杂,若仅就男系而论,则纯粹是汉族人。
现世唐文学者胡如雷在《李世民传》一书中,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社会范畴,而不是一个种族生理范畴,既然李氏家族在长期的民族同化过程中已经汉化了,即使他们在唐代还保留某些胡族的习俗和遗风,也只能视之为纯粹汉人。
■ 千年不腐的无际大师肉身
无际大师是唐代的著名高僧,他法名希迁,生于公元700年,卒于公元790年,活了91岁。
他43岁时云游到了南岳衡山,在前山一块巨石上结庐而居。到他91岁去世后,被保存下来的肉身一直不腐,且散发着香气。抗日战争时期他的肉身被日本侵略者偷运到了日本,至今仍被完好地供奉在日本横滨市鹤见区曹洞宗总部。
迄今为止,无际大师的肉身已经经历了1200多年,而且一直不腐,这是为什么呢?据分析,无际大师一生除了修心行善不辍外,还和他临终前的行为有关。当他自知不久于人世时,即停止进食,只服用由百余种草药炮制成的奇香无比的汤剂。
一个多月后,他面色红润,两眼炯炯有神,直至一日端坐而终。那么他服用的是一种什么汤剂呢?至今仍不得而知。
■ 何谓“拐子马”
在800多年前的宋、金战争中,金兵常使用“拐子马”这种特殊部队,岳飞在绍兴十年(1140年)郾城战役中,命步兵持长斧入阵,专斫金军马足,建立了大破“拐子马”的奇功。
很长时期内,不少人认为“拐子马”是一种穿铁甲的骑兵,三骑一排,用皮绳连接,同进同退,因而也称为“连环马”。官私史书及通俗小说都认同此说。
但这一解释有一个致命的矛盾:果真如此的话,骑兵根本无法发挥其机动灵活的突击威力,只能陷于被动挨打的困境。所以,这种假想未必正确。
那么“拐子马”究竟指什么?宋史专家邓广铭所著《有关“拐子马”的诸问题的考释》一文,对此作了详尽的考证,指出,“拐子马”之称,出于当时金国部队中“河北签军”之口。
所谓“河北签军”,是指从河北地区民户中被金强征入伍的汉人,因而“拐子马”一词应是汉族语言而非女真语言,此其一。
其二,北宋时,汉人习惯称对称的东西为“拐子”,宋人笔记中不仅有“拐子马”,还有“拐子城”、“两拐子”等词。
所以,“拐子马”是指军阵中左右两翼对称的骑兵。北宋灭亡后,这一北宋人的语词,仅保存在中原与华北地区居民的口语中,未被南渡的军民带往南方。故南宋中后期人茫然不知其为何物,望文生义,所以才有了“连环马”的解释。
至此,历来对“拐子马”的种种附会和误解,是否可以说已得到澄清了呢?
■ 秦桧的神秘南归
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一代汉奸。南宋时期,他把持朝政,通敌叛国,残害忠良。尤其可鄙的是他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留下了千古骂名。正因为此,他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靖康二年(1127年),秦桧与宋徽宗、宋钦宗及一些大臣被俘至金国。然而三年后,他却突然神秘地回到南宋。秦桧何以南归,这却成了历史上的一个谜。
秦桧在金的所作所为,今已无处可查。他自己说是建炎四年(1130年),秦桧作为金太宗之弟挞懒的随军转运使同行。临行前,秦桧欲携其妻王氏南下,又恐挞懒不允,于是假装争吵,并故意让挞懒知晓,终于获准。
金兵攻破楚州(今江苏淮安)后,秦桧杀掉金朝的看守,仓促夺舟而逃,途中数次拜访宋将丁禩均被拒绝。丁禩的副将刘靖还欲谋财害命,幸而被他识破阴谋等等。后经宰相范宗尹、知枢密院事李回的极力保荐,才被高宗接纳,最终令高宗对他深信不疑,并委以重任。
不过秦桧自述的南归经历,在当时就有很多人提出了疑点,他们认为:
首先,与秦桧一同被俘至金国的官员很多,可为什么就他一人能逃回,且还带上了妻子?其次,楚州至临安路途遥远,途中关卡无数,秦桧又怎能平安脱险?
再者,刘靖既欲图谋秦桧的钱财,说明秦桧必有可观的随身财物,怎会是仓促出逃呢?还有,如果丁禩果真数次拒绝接见秦桧,那么秦桧得势后必定会加以报复。但是,秦桧当上宰相后,丁禩即得提升,官运亨通,权倾一时。这又作何解释呢?是不是秦桧真的做了金国的奸细呢?
绍兴25年(公元1155年)10月,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汉奸秦桧病死于临安,谥号“缪丑”。但他神秘的南归,依旧是历史上的一个谜。
■ 成吉思汗墓在哪里
1227年,成吉思汗南征西夏时逝于军中。《元史》记载:“太祖二十二年围西夏,闰五避暑于六盘山,六月西夏降,八月崩于萨里川哈剌图行宫,葬于起辇谷。”成吉思汗死后,陵墓深埋,万马踏平,地面未留任何痕迹,掘陵者全部遭处死。不少探险家认为,至今未被发现的成吉思汗陵墓里边埋藏的无数宝藏肯定没人动过。
由于实行“密葬”,成吉思汗墓究竟在哪里,为后人留下长久谜团。几百年来人们四处打探,但是一无所获。
埋葬成吉思汗的地方说法很多。各国考古专家针对关于成吉思汗墓地确切位置的圈定,比较认同四个地点。
一是位于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于蒙古国杭爱山;三是位于中国甘肃的六盘山;四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境内的千里山。
我国内蒙古已有一座“成吉思汗陵”。不过内蒙古的“成陵”是“衣冠冢”,类似于敖包(蒙古人祭祀先人的场所),并非埋葬地,只是安奉衣冠,陵墓内没有尸骨。
真正的成吉思汗墓在哪里,现在谁也说不清楚。
■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谜团
1405年,身为“钦差总兵正使”的郑和,根据明成祖朱棣的旨意,率领庞大的远洋船队,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驶出,开始了历时28年的七下西洋的壮举,从而拉开了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宝,云南昆阳人,出生于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郑和长相魁梧,博辩机智,“资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深得明成祖朱棣的信赖,是成祖的心腹。
郑和七下西洋,随行人员多达2.7万余人,船只数目超过200艘,每次航程都达数万里,远航亚洲、非洲,最远到达过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有人甚至认为,郑和船队已经绕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而且有可能完成了环绕地球的航行。
然而,此后明朝施行海禁政策,“罢西洋取宝船”,有关郑和下西洋的档案文献多数被毁,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也就随之而成了千古谜团。
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明史·郑和传》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从中可知,《明史》的作者将到海外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看做是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而沿途宣扬国威,向外示富,只是个辅助的方面。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也曾明确指出郑和下西洋是假,寻惠帝是真。
也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具有政治和经济的“双重目的”。七下西洋除“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外,也带有扩大明朝官方对外贸易,采购海外奇珍异宝的经济目的。
还有人认为,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出航,明成祖交给他的任务都是不相同的。郑和首次西下可能带有扩大贸易、提高“威望”、联络印度等国的三重任务。《郑和下西洋简论》一书认为,郑和前三次下西洋,其目的是同亚非30多个国家结盟,顺便打听朱允炆的下落,后四次则是为宣扬“国威”。
■ 明代北京大爆炸之谜
明熹宗天启六年五月初六(1626年5月20日)早上,北京城曾经发生了一起大爆炸事件,这次爆炸范围半径大约750米,面积达到2.25平方千米。
当时昏黑如夜,烟尘迷漫,以宣武门附近的王恭厂为中心,方圆13里的地带被夷为平地,万余人及数不清的牲畜、器物被抛到空中(石驸马大街上一5000斤重的石狮子都被卷到空中),再纷纷落下,远的落在几十米外。灾祸巨大、死伤惨重是“乃古今未有之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