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懂常识的人都知道,海水都是又苦又涩又咸的。在海面上航行,即使渴极,也不能饮用海水。那么,在茫茫大海中,有没有淡水呢?
哥伦布在第三次横渡大西洋时,曾在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河口附近的海面上,发现了一块淡水区。
在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以东海面上,也有一块直径约30米的淡水区。看上去它的颜色和周围海水不大一样,仿佛是深蓝色的软缎上镶了一块圆圆的绿宝石。摸一摸,它的水温和周围的海水也不一样,掬上一捧尝尝,一点儿也不咸。
在中国闽南的漳浦县古雷半岛东面,有一个盛产紫菜的小岛叫菜屿,距菜屿约500米的海面上也有一处奇异的淡水区,叫“玉带泉”。在广袤的大海中,四周海水皆咸,而唯独此处是淡水,过往的船只都到这里补充淡水,以解燃眉之急。
大海中的淡水区还有很多。如日本著狭湾和千叶县东京湾侧一带海域就有淡水区。据查,仅太平洋夏威夷群岛附近浅海区就发现了200多处淡水渗水点。
大海中为什么会有淡水区呢?这些淡水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原来,濒临海洋的陆地表面渗入雨水后,如果地下的透水岩层或裂隙向海里倾斜,而且海底岩层又有不透水层,那么,渗入地下的水就会形成一个河流。在重力的作用下,这条河流就流入海底的地层下面。一旦遇到出口,地下水就会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就这样,泉水在海中日夜喷涌,在风力流的影响下,从泉眼斜着上升到海面,从而形成了奇特的海中淡水河。
除了海底喷泉能产生淡水河之外,在流入海洋的大江大河的入海口,由于水量巨大,往往也能形成类似的淡水河。
20世纪80年代末,前苏联科学家在太平洋一个水域发现大片海底淡水。这种海底淡水不是海底泉水喷涌出的,也不是大河河口的延伸。科学家认为,这是降水积聚引起密度升高而造成的离子渗透现象。
海底岩石中有水汽,沉到海底的降水中也有水汽。当沉入海底的降水团在水压作用下密度升高被压入海底岩石层时,水汽会产生异常高压,海底仿佛处于沸腾状态,淡化了的蒸汽水就会从海底不断渗透出来,形成了一条海底淡水河。
■ 无风为何还会有三尺浪
“无风三尺浪”是人们对海洋的描绘。这不是同“无风不起浪”有矛盾了吗?不,在广阔的海洋上,即使在无风的日子里,大海也还在那里波动着。
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风虽然停了,大海的波浪却不会马上消失。何况,别处海域的风浪也会传播开来,波及到无风的海面,“风停浪不停,无风浪也行”。这种波浪叫涌浪,又叫长浪。
比起风浪来,涌浪一起一落的时间长,波峰间的距离大,波形又圆又长,较有规则,波速很大,能日行千里,远渡重洋。西印度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的居民常常会发现高达6米多的激浪拍打岸边,时间长达连续两天或更长。奇怪的是,这时加勒比海并没有什么风暴,这真是个无法解开的谜。
后来,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这是自大西洋中纬地区传来的风暴涌浪。
飓风和台风会掀起涌浪。狂风会造成海水涌积,同时风暴的低气压区海域海面受了压力影响,海水也会暂时上升。当台风风速同潮水波浪的推进速度接近时,会产生共振作用,推波助澜,把涌浪越堆越高。
当大涌浪传到近海岸时,由于岸边水浅,波浪底部受海底的摩擦,以致波峰比波谷传播得快些,波峰会向前弯曲、倒卷,水位猛烈上升,甚至冲上海岸席卷岸边的建筑物和船只,造成灾难。
海上风暴所引起的巨浪,传到风力平静或风向多变的海域时,因受空气的阻力影响,波高减低,波长变长,这种波浪的传播速度比风暴中心的移动速度快得多。如果说风浪可以追赶军舰的话,那么,涌浪就可以同快艇赛跑了。
因此,涌浪总是跑在风暴前头,人们看到涌浪,就知道风暴快来了。“无风来长浪,不久狂风降”,“静海浪头起,渔船速回避”,这是我国沿海渔民的谚语,也是观天测海经验的概括。
而海底火山爆发和地震引起的涌浪,传播的速度则会更快。
■ 海岛是如何形成的
翻开地图,总会看见在海洋上有着许多的岛屿,这些岛屿像极了沙漠上的点点绿洲。那么,岛屿是如何形成的呢?
科学家将岛屿分成四种类型: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冲积岛。
大陆岛是大陆向海洋延伸露出水面的岛屿。世界上比较大的岛基本上都是大陆岛。它的形成有三种原因:
一是地壳运动。中间接合部陷落为海峡,原与大陆相连的陆地被海水隔开,成了岛屿。世界上最大的格陵兰以及伊里安、加里曼丹、马达加斯加等岛,世界最著名的日本列岛、大不列颠群岛、马来群岛等群岛,我国的台湾岛、海南岛,都是这样形成的。
二是冰磺物形成的小岛。远古冰川活动时期,冰川夹带大量碎屑在下游堆积下来,后来气候回暖,冰川消融,海面上升,冰碛堆未被淹没,成了岛屿。挪威沿岸、波罗的海沿岸、美国和加拿大东部交界处沿岸的小岛,就是这样形成的。
三是海蚀岛。它非常靠近大陆,两者高度一致,仅仅中间隔着一道狭窄的海峡。那海峡是海浪经年累月冲蚀的结果。这类岛屿为数不多,面积也很小。
火山岛是海底火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岛貌峻拔,与大陆岛、珊瑚岛有明显的不同。当初,火山隐没水下,经过不断喷发,岩浆逐渐堆积,终于高出水面。夏威夷群岛、冰岛、阿留申群岛都属于此类。
珊瑚岛只存在于热带、亚热带海域。在海底丘地或海底山脉山脊上,有大量珊瑚虫营巢生活,同其他壳体动物构成庞大的石灰质巢体。旧的死亡,新的又在残骸上继续生长,不断向海面推进。
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珊瑚礁1000年才能长高36米,长到海水高潮线就停止生长了。几经沧桑,或地壳上升,或海水下降,珊瑚礁露出水面便成了岛屿。
全球珊瑚礁的面积达27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欧洲、南美洲面积的总和,但其绝大部分没于水下,露出为岛的面积并不多。太平洋的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我国的南海诸岛,都是典型的珊瑚岛。
冲积岛位于大河的出口处或平原海岸的外侧,是河流泥沙或海流作用堆积而成的新陆地。世界最大的冲积岛马拉若岛是世界第一大河亚马孙河的河口岛,面积4.8万平方千米,列为世界第三十大岛。我国长江口的崇明岛、长兴岛,黄河口的孤岛,都是冲积岛。
除上述大自然形成的四类海岛外,人们还动用现代科学技术筑造了人工岛屿。这类岛屿为数不多,面积极小,但经济意义很大,前景可观。
■ 珊瑚岛是怎样形成的
珊瑚岛在人们的眼中,一直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令许多人向往着前去一游。它拥有人类的宝贵财富,拥有丰富的热带生物资源,另外还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磷矿和铝土矿。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关于珊瑚岛的成因,通常认为是由珊瑚虫的骨骼堆积而成。在热带、亚热带浅海区的海底,生活着很多小型腔肠动物——珊瑚虫。
珊瑚虫分泌出钙质的外骨骼,像小房子一样来保护着自己柔弱的身体。当珊瑚虫死亡后,它们的子孙们能一代一代地在祖先的“遗骨上”继续繁殖下去,日积月累,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石灰质的珊瑚丛,发展壮大为珊瑚岛。根据珊瑚岛的形状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
然而,科学家发现,珊瑚虫最好的生活条件是深度在60米以内的热带浅海,但海洋的深度常常在几百米至几千米之间,珊瑚虫不可能直接在那么深的海底生活和造礁。那么,美丽的珊瑚岛,特别是那些形状奇特的环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1936年,达尔文在东印度洋的可可岛考察时,提出了关于火山岛下沉造成环礁的假说。
地质学家戴利提出“冰川控制论”的解释。认为是冰期过后,海水温度回升,海洋环境适宜珊瑚虫的大量繁殖,并在一个岛屿和大陆边缘的台地上迅速生长起来。随着海平面逐渐上升,珊瑚礁也跟着向上发展,环礁和堡礁也从台地边缘上增长起来。
20世纪60年代以后,板块学说认为,板块移动引起火山岛的沉降,在沉降过程中环礁逐渐形成。
1974年,科学家普尔迪提出珊瑚岛主要是由早期岩溶作用造成,而不是珊瑚虫生长的结果。
关于珊瑚岛的形成原因,众说纷纭,但科学的事实根据都不充足,有待科学家做进一步与深入的研究。
■ 弧形列岛之谜
在西太平洋海域,日本、琉球、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马里亚纳诸群岛都呈弧形向大洋方向凸出弯曲,被称为“弧形列岛”。其靠大洋一侧是深度超过6000米的弧形海沟。
这些群岛和海沟为什么都呈弧形弯曲?这个问题引起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弧形海沟是洋底板块俯冲潜入地下的场所,洋底板块俯冲时牵引着洋底向下倾覆,从而形成幽深的海沟。洋底板块俯冲至一定深度,温度升高,生成岩浆,岩浆喷出地表,形成与海沟平行延伸的火山岛弧。
至于岛弧与海沟为什么会呈弧形弯曲,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有些海洋地质学家认为,这种现象与地球表面是一个球面有关。这就好比一个乒乓球,当你用大拇指按压乒乓球时,其内凹部位的边缘必然呈弧状弯曲。海沟与岛弧正是洋底板块下潜进入地球内部的痕迹。
如果这种解释是正确的话,岛弧及海沟的曲率就应当与下潜板块倾角(即下潜板块与地球表面间的夹角)的大小有关;倾角越大,岛弧的曲率半径就越大(即弯曲程度越小)。比如琉球岛弧,其曲率半径约1756千米,下潜板块的倾角约40度,二者之间的关系与用乒乓球做类比的解释大致相符。但也有一些岛弧的曲率与这种解释并不符合(通常是岛弧过于弯曲)。
另一些学者注意到岛弧的两端往往与大洋一侧的海岭或海山相接触。如阿留申岛弧西端恰与天皇海岭北端相接触。这种镶嵌在洋底板块上的海岭,地壳厚度较大,密度较小,不能随洋底板块顺利地俯冲下潜,从而与上覆板块的岛弧相互碰撞,碰撞处即是岛弧与岛弧之间向大陆内凹的端点。
据此,一些学者认为岛弧的弯曲可能是它与海岭(或其他海底高地)相互碰撞的结果。
群岛和海沟为什么呈弧形弯曲,至今人们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 南极洲来自于北冰洋吗
众所周知,北冰洋与南极大陆分别位于地球的两端,一个是海洋,一个是大陆。看上去它们是毫不相干的。但当我们对它们进行仔细对比以后,将会发现它们之间竟然有着非常微妙的联系。
首先,北冰洋和南极洲有着非常相似的面积和形态。南极洲的面积是1400万平方千米,北冰洋则为1410万平方千米。倘若将现今的两个极点重叠在一起,并把其中一个旋转75度以后,便可以看到,两者的形态轮廓也大致吻合,偌大的南极洲正好嵌在北冰洋中,而且南极半岛的尾部,正好落在北冰洋的挪威海与格陵兰海之间。
其次,更有趣的是,北冰洋与南极洲的海拔标高也有一定联系,北冰洋有深4000多米的海盆,而南极洲也恰好有高达3794米的山峦与之对应。所有这一切都似乎表明:南极洲就像是从北冰洋里“挖出”来的一般。
北冰洋为何正好装下南极洲,这有趣的现象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许多人相信这决不是巧合,而很可能隐藏着一种与地球的运动和演化有关的内在因果关系。但究竟是什么样的因果关系,却至今没有人说出个所以然来。
■ 平顶海山之谜
在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和斐济群岛一带的深海海底,有一座座奇异的海山,它们的顶部像被截掉一样,都是平坦的,被称为“平顶海山”。
这种海山除太平洋外,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也有。它们有的孤独地耸立于海底,有的成群出现。平坦的顶部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从几百米到二三十千米不等,顶部离海面最浅为400米,最深为2000米。
美国海洋地质学家赫斯对平顶海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平顶海山是沉没了的岛屿,但他无法解释海山的顶部为什么会如此平坦。
后来,人们从平顶海山的顶部打捞到了呈圆形的玄武岩块。有人据此认为,它们可能是一座座海底火山,顶部是火山口,被火山灰等物质填平了,所以呈现平顶。年龄测定表明,它们形成于距今1亿年至2500万年之间的火山大量喷发时期,这就给火山说提供了一个依据。
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孟纳德则认为,太平洋中的平顶海山以前都位于一片隆起的地壳上,称为“达尔文隆起”。这些隆起的海山顶部接近海面,被风浪削平,之后,整个隆起下沉,便形成了现在平顶海山。
但有一些人不同意孟纳德的见解,他们认为没有事实证明“达尔文隆起”曾经存在过。
看来,要想解开平顶海山之谜,科学家们还需作进一步的努力。
■ 分开大海的神秘海路
每年7月,韩国珍岛附近的海水就会自然分开,露出一条神秘的小路,人们会竞相踏上这条神奇的海路。
珍岛是韩国的第三大岛,这条海路在珍岛的陆地同海上的小岛茅岛之间,满潮或退潮落差较小时,海路隐于水下;只有退潮落差较大,海水变浅时,海路才露出水面。
每年阴历的3月和5月,各有两三天潮水落差最大,每天在海上便会出现一条长达28千米、宽40多米的“海路”,将大海一隔为二,时间仅有1个小时,人们可以沿着这条“海路”一直走上茅岛。
借着“海路”这个东风,珍岛郡每年都要举办“珍岛神奇海路节”,吸引了国内外的40多万游客。随着潮水退尽,一条蜿蜒的海路出现在人们面前。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着彩色水靴争相踏上海路。一时之间,人潮涌动,从岸边一直通往海中的茅岛,形成了一个难得一见的壮观景象。
有人认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天然海路距海平面比较低,平时被海水掩盖着,当海水的落差比较大的时候,就会显现出来,形成天然海路。
■ 海洋中的“无底洞”
在我国名著《西游记》中,有孙悟空在陷空山无底洞大战黄毛老鼠精的故事。《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说的无底洞只是神话故事。那么,地球上有没有真正的“无底洞”呢?
在希腊克法利尼亚岛附近的爱奥尼亚海海底,就有这么一个神秘莫测的“无底洞”。多少世纪以来,每天都有大量的海水消失于这个“无底洞”,形成了一股特别湍急的急流。
据推测,每天流进这个无底洞的海水足足有3万多吨。可令人奇怪的是,这么多的海水往洞里边流,却一直没有把它灌满。人们曾经怀疑,这个无底洞有另外一个出口。
为了探索其中的奥秘,美国地理学会曾派遣考察队前往爱奥尼亚海域,把一种深色的染料溶解于海水中,想亲眼看看染色后的海水是如何被“无底洞”吞没的。随后,他们认真查看了克法利尼亚岛的每一处河流、湖泊,以及附近海域,结果未发现染料的任何踪迹和同染料在一起的那股神秘的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