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结队迁徙,甚至从山村飞往城市,在铺天盖地的“小直升飞机”面前,居民们惊恐万状,不知所措。
青蛙也结队迁徙,它们一路鼓噪,大摇大摆地横跨公路,常常引起交通阻塞……
■ 鸳鸯会守情终身吗
鸳鸯是一种美丽的鸟,身长约40厘米。雄鸟羽毛华丽绚烂,好像所有美丽的颜色都被它染到身上了。
每到春二三月,它们成双成对,时而比翼于蓝天,时而嬉戏于湖塘。晚上睡觉时,雄鸟以右翼遮盖着雌鸟,雌鸟以左翼遮盖着雄鸟,稍有动静,便双双离去。真可谓“同枕共眠,患难与共”。因此自古以来,就有“止则相耦,飞则成双”的美名,被人们视做忠贞爱情的象征。
但据科学工作者的观察,只有在“新婚燕尔”期间,雌雄鸳鸯才是形影不离的。人们常常看到的、羡慕的,也正是这个时候。
事实上,雄鸳鸯却是个没有家庭责任感的“丈夫”,当它和雌鸳鸯交配完后,就不再露面,产蛋、抱窝和抚育后代的事情完全由雌鸳鸯承担。
雌鸳鸯日夜操劳,连孵化期间的食物也要靠自己寻觅,而雄鸳鸯则忙着换羽毛去了。
鸳鸯“夫妻”如果有一方死了,另一方也决不会当“鳏男寡妇”,它们会另觅伴侣,重新组织“家庭”,又开始那番柔情蜜意的生活。
■ 苍蝇能吃吗
可能大多数人都认为苍蝇是不能吃的。因为苍蝇常常在污秽的地方活动,是最大的病菌携带者。一只苍蝇常常带有80万~1700万个细菌,其中有60多种危害人类的病原体。它是传播疾病、恶化环境的罪魁祸首,怎么能吃呢?
但是,科学家又告诉我们,苍蝇只是病菌的携带者,而不是病菌的制造者,如果把它们控制在一个无菌的环境里培育、生长,它不仅不携带细菌,而且将变成为一个巨大的食品工厂。
首先,苍蝇身上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很高,其中蛋白质占40%左右,脂肪占10%~15%。苍蝇的幼虫是蛆,蛆的蛋白质、脂肪含量更高,分别达到51.3%和15%以上。此外,蛆体内还有丰富的钙、镁、磷等微量元素,都是人体所必需的宝贵物质。如果能把它开发出来,供人类使用,对人类将会有不小的好处。
其次,苍蝇的繁殖速度是惊人的。因为,它们是以等比级数增长。每年4~8月,如果气温适宜,每对成蝇可“生儿育女”1900亿个。以每千只蛆重25克计算,那么,一对苍蝇繁殖的蛆,总重量可达4395吨,从中可提取600吨左右的蛋白质和120吨脂肪。
第三,苍蝇出入于肮脏之地,置身于不计其数的细菌之中,它们自身却不因此而染上疾患,奥秘何在呢?国外的一些科学家对它的这种强大的防御机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苍蝇体内有一种“肮菌活性蛋白”,它是苍蝇抵抗细菌的铜墙铁壁。这种物质只要万分之一克,就能杀死所有的病原菌。现在人工生产的各种抗生素、杀菌剂,都无法同它比拟,如果能把它提炼出来,制成药品,那将成为人类的救命之宝。
第四,蝇蛆还可以做蛋白质饲料。据试验,用30只笼子饲养30万只家蝇,每天可得蝇蛆15~25千克,而且只需花少量的“糖类和蛆浆”饲料,成本低廉。如果在鸡饲料中配上鲜蝇蛆,不只可以增产鲜蛋,而且可以大大地提高鲜蛋的营养成分;用鲜蝇蛆喂猪,可以使瘦肉率提高9%~15%。这样,它又成为了我们的间接食品。
如此看来,我们认为肮脏的苍蝇,如果开发得好,将对人类作出非常巨大的贡献。
■ 长颈鹿长脖之谜
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一般的长颈鹿身高都在5米左右,有的高达6米。
长颈鹿之所以高,主要是依靠身体的两个部位,一个是特别长的腿,另一个就是特别长的脖子。它的头颈有两米多长,但颈椎骨却跟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只有7个。不同的是,长颈鹿的颈椎骨特别大,相互间有粗壮的肌肉紧紧相连。
长颈鹿的脖子究竟是怎么变得这么长的呢?
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他认为,在长颈鹿祖先生活的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成为干旱地带,牧草一天比一天稀少。那时候,长颈鹿的个子并不高,但为了活下去,它必须去吃高大树木上的叶子。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它就需要不断伸长脖子。由于经常使用的器官越用越发达,不使用的器官就退化,这样经过许多代以后,长颈鹿的脖子就慢慢变长了,最后形成今天这个样子。
而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却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长颈鹿的长脖子。他认为,长颈鹿的祖先之间,脖子本来就有长有短,长脖子的个体因为有生存上的优势,就在自然淘汰中保存下来了。
现在另有一种说法,就是“基因突变”理论,也就是说,长颈鹿的脖子是在不断地基因突变中变长的。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我们都应该可以找到从原始短脖子的长颈鹿到现代长脖子的长颈鹿之间的中间状态。可惜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这样的化石出土,所以,从今天来看,长颈鹿的脖子究竟是怎么变长的依然是一个谜。
■ 懒得出奇的猴子
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生活着一种叫做蜂猴的极可爱的“袖珍猴”,它们一般体长30多厘米,体重约1千克。长得圆头圆脑、圆眼圆耳,眼睛周围还有一圈圆圆的黑眶,好像戴着一副墨镜。它的全身披着浓密而柔软的短毛,背毛是红棕色的,腹毛呈灰白色,自头顶至尾部有一道棕褐色脊纹。尾巴很短,藏在体毛中,不仔细看还以为它没尾巴呢。然而,这种可爱的小猴子,却是个懒虫。
蜂猴生活在树上。白天,它蜷曲成一个“球”隐蔽在大树的树洞里或树叶浓密的枝叶间,蒙头睡懒觉。到了夜晚,才慢慢醒来,外出觅食。它一般采些野果充饥,有机会的话也捕食昆虫,还会偷吃鸟蛋和熟睡中的小鸟。
当蜂猴白天躲在树洞里或树枝上睡大觉时,哪怕你在树下放爆竹,它也无动于衷,“懒得逃跑”,所以很容易让人逮住。蜂猴既不会蹿,也不会跳,只会一步一步慢慢地爬,有时走一步竟达12秒钟,速度之慢可以与乌龟相提并论。正因为蜂猴如此懒惰,人们又把它叫做“懒猴”。
蜂猴是极易驯养的观赏动物,但分布区域极狭窄,加上繁殖率很低,又容易被捉,所以目前数量已十分稀少,濒临灭绝状态。
■ 可怕的吸血蝙蝠
世界上有许多关于吸血鬼的传说,在美洲有一些以吸血为生的蝙蝠使这个传说成为事实。
吸血蝙蝠是一种营养方式很特殊的小型蝙蝠,不吃昆虫或果实,而专爱吃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血。通常的食物是家畜的新鲜血液,有时也吸人血。事实上,任何静止的温血动物都有可能受到袭击,但是吸血蝙蝠很少去咬狗,因为狗能听到较高频率的声音,能觉察到吸血蝙蝠的靠近。
对于不同的对象,吸血蝙蝠会选择不同的吸血部位。例如,对于牛和马,专咬背部和体侧;遇到猪,专咬腹部;如果是鸟类,则咬腿部。
它们往往寻找熟睡的受害者,直接飞落在它的身上,或者是静静地飞落在它的身旁,然后再悄悄地爬到受害者的身上。当选中合适的地方后,会迅速用尖锐的利齿轻轻地将皮肤割破一道浅浅的小口,由于受害者不感到疼痛,通常不会被惊醒,仍然保持安静状态,接下来就是吸血蝙蝠享受新鲜血液的时间了。
因为在吸血蝙蝠的唾液中含有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能够防止血液凝固,使其能顺利地吃个饱。由于被咬后血液不会凝固,有时血从伤口流出可长达8小时,动物如果被咬上很多次,也会因为失血过多而受到伤害。
吸血蝙蝠非常贪婪,吸血总是不厌其多,每次把肚子撑足,大约可吸血50克,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一次喝掉一浴缸的水。有时吸血蝙蝠甚至吸血多达200克,相当于自身体重的一倍,却照样能起飞。
不过,吸血蝙蝠真正的危险是传染疾病,例如它在吸取动物血液时,能够传播马的锥虫病;在咬伤人和家畜时,最易传染狂犬病。
■ 鸭嘴兽:世界上唯一的卵生哺乳动物
鸭嘴兽是现存世界上的唯一卵生哺乳动物。在100多年前,就连许多科学家都不相信世界上有鸭嘴兽这种动物,因为它实在像是一种由其他各类动物拼凑起来的怪物。
鸭嘴兽那扁扁的嘴很像鸭子的嘴,它的四肢又短又粗,五趾间有蹼,特别是前肢的蹼非常发达。当它进入水中时,就会把厚蹼展开,充当“木桨”。这些特征使它看起来有点儿像鸭子。然而,它的爪子又非常尖利,能用来在河岸上挖一个隐蔽的家和通向水域的地道。这种本领,是一些常年在地下生活的动物才有的。
不过,在生儿育女方面,鸭嘴兽却又和爬行动物一样,是下蛋的,蛋经过十几天的孵化后幼崽出世。当幼崽出世后,鸭嘴兽方显哺乳动物本色,开始用乳汁哺育自己的宝宝。雌兽的乳腺虽然不发达,没有乳头,但幼崽却能靠舔食母亲乳腺分泌的乳汁安然度过童年。
能将这些五花八门的特征集于一身的,世上除了鸭嘴兽,再也没有其他动物。
鸭嘴兽早在1.8亿年前的侏罗纪就出现了,那时它们分布很广,可是到了7000万年前,许多更加先进的哺乳动物大量繁殖,古老的鸭嘴兽就逐渐消失了。但生活在澳大利亚大陆的鸭嘴兽却很幸运,由于地壳运动,澳大利亚同其他大陆分开了。
因此,后来出现的其他哺乳类动物不能到达这块地方,这样,鸭嘴兽就得以在澳大利亚大陆生息繁衍,并且一直保存着原始的生蛋的状态。
■ 海豚为什么会救人
在人们的心目中,海豚一直是一种友善而神秘的动物。长年生活于海边的居民中,流传着许多关于海豚救人的动人传说,人们还送给海豚“海上救生员”的美名。有确凿的记载表明,海豚不但会把溺水者推到岸边,而且在遇上鲨鱼吃人时,它们也会见义勇为,挺身救人。
1967年,美国海岸警卫队一艘快艇的官兵们亲眼看到这样一幅奇观:因帆船失事落入海里的爱德华先生,被80多条海豚围在中间,一群大鲨鱼被海豚赶得远远的,爱德华从而得救。
那么,海豚为什么会救人呢?是因为它们的大脑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还是出于一种本能呢?
动物学家发现,海豚的救人行为,来源于海豚对其子女的“照料天性”,就像它们经常把其他物体托出海面、推动着这些物体前进一样,救人只是一种出于本能的动作。
海豚是用肺呼吸的海洋哺乳动物,每隔一段时间就得把头露出海面呼吸,否则就会窒息而死。雌海豚有时会用嘴唇轻轻地把刚出生的小海豚托出水面,直到小海豚能够自己呼吸为止。海豚发现同伴在水下受到窒息和死亡的威胁时,也会赶去营救,把受难者托出水面,帮助它完成呼吸动作。
这种本能是在长时间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于保护同类、延续种族是十分必要的。海豚的这种举动后来逐渐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动作,救助的对象也不仅限于自己的子女和同类了。有人曾做过许多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面前漂过的任何物体,不论是死海龟、旧气垫,还是救生圈、厚木板,海豚都会投入极大热忱,施以救援。
此外,对小海豚进行照料并不限于它的母亲,别的雌海豚也乐于这样做,它们往往相互配合,一起救助某个幼海豚。这就能说明为什么海豚救人往往是集体行动了。
■ 海豚睡眠之谜
动物运动了一段时间,就会疲劳,就需睡眠。任何动物在睡眠时总有一定的姿势,这时身体的肌肉是完全松弛的。可海豚却从未出现过肌肉完全松弛的状况,难道海豚不睡觉吗?
美国动物学家约翰·里利认为,海豚是利用呼吸的短暂间隙睡觉的。这时睡眠不会有呛水的危险。经多次实验,他还意外地发现,海豚的呼吸与其神经系统的状态有特殊的联系。
里利在自己的著作中记载了这一发现:把海豚放在一张实验台上,然后给它注射一定量麻醉剂,剂量是每千克体重约30毫克。半小时后,令人沮丧的后果发生了:海豚的呼吸变得越来越弱,最后死了。以后的实验证明,海豚不宜注射麻醉剂,否则会死亡。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初步的解释是,海豚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睡眠的。因而对海豚的神经系统施加轻度影响,必然导致海豚死亡。
海豚的睡眠之谜,引起了研究催眠生理作用的生物学家的浓厚兴趣。他们通过微电极来统计海豚入睡后的状况。结果表明,海豚在睡眠时,呼吸活动依然如故。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海豚在睡眠时依然游动,并有意识地不断变换着游动的姿势。
进一步的研究证明,睡眠中的海豚,其大脑两半球处于不同状态。一个半球处于睡眠状态时,另一个却在觉醒中;每隔十几分钟,它们的活动状态变换一次,很有节奏。正是海豚大脑两半球睡眠和觉醒的交替,维持着正常呼吸的进行。
而麻醉剂一下子破坏了大脑两半球的正常平衡,使之都处于休眠状态,从而阻塞了呼吸的进行。
到目前为止,人们仍没有真正看到睡眠中的海豚。但科学家们正在作出极大努力。他们坚信,研究海豚的睡眠,必将为揭示人类睡眠之谜提供新的启示。
■ 非洲象吞吃岩石之谜
东非肯尼亚的艾尔刚山区,是非洲象经常出没的地方,那里有很多奇怪的岩洞,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基塔姆山洞。
令当地人惊讶的是,在每年干旱的季节里,常常看到非洲象成群结队地走进山洞,它们缓慢地穿过狭窄的通道,来到阴暗潮湿的中央大洞,用长长的象牙,在洞壁上挖凿下一块又一块岩石,接着又用自己的大鼻子卷起岩石,一口一口地吞到肚子里。吞岩石以后,它们在山洞里稍微休息了一会儿,领队的非洲象就发出集合的信号,象群又排着队走出山洞。
“非洲象吞吃岩石”的怪事儿传开以后,动物学家们感到十分惊奇:非洲象是吃植物的,怎么会吞吃起岩石来啦?真让人迷惑不解。
后来,动物学家们专程来到肯尼亚的艾尔刚山区,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才真相大白。
原来在非洲象吃的植物里,硝酸钠盐的含量太少,而在这些山洞的岩石中,这种矿物质的含量却很高,差不多是这个地区植物含盐量的100多倍。非洲象吞吃岩石,就是为了补充食物中缺乏的这种盐分。特别是在干旱的季节里,身躯庞大的非洲象会大量出汗和分泌唾液,身体里的盐分消耗特别大,因此需要补充的盐分也就更多了。
这个解释比较科学,大多数动物学家都接受和承认了这个说法。
■ 汽车压不死的蛇
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市郊有一种绿色的蛇,叫“棍棍蛇”。这种蛇不喜欢待在树林和草丛里,却喜欢爬到马路上纳凉。
当有汽车驶来时,从地面传来的振动它完全能感受得到,但它仗着自己的本领,并不爬走,而是仍旧躺在马路当中。它鼓起肚子里的贮气囊“发功”,很快把气输到全身,身体顿时硬得犹如一根铁棍,即使8吨重的卡车从它身上碾过,它也安然无恙。
巴西的原始森林中有一种箭蛇,如果有敌害侵犯它,它一运气,身体就变得像一根笔直的箭杆,朝敌手“飞”过去。没有敌手能经得住箭蛇这样致命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