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索句不成,闷在家中。数天后,忽然仆人禀报有人上门对句。状元大喜,却见来人是个乞丐,状元心中不屑,信口说道:
奈何乞儿身世;
乞丐嘻嘻一笑,答道:
本是相公口才。
状元大奇,心想此人出口不凡,必有真才实学。立刻请那人上座,奉上香茶及文房四宝。乞丐也不推辞,提笔写下:
嫖赌喝误此一生,十字街头喊老爹。
状元见下联虽然粗俗,但却十分工整,而且悔意溢于言表,便赠他白银三百两,助他脱离乞丐生涯。
联结姻缘
明朝时有一尚书,其女儿姣美贤淑,但年芳十八,仍待字闺中。尚书暗自为女儿的婚事着急,但又不能觅得门当户对、品学兼优之士。
和女儿商量之后,女儿出了一上联,贴在门外,能对者不论家世,招为夫婿。上联是: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此联一出,满城喧腾,很多人都争相来对,但没有一个能对出满意下联。转眼已经数月,仍没人能对上。
一天,忽然有个乞丐登门求对。旁观的人冷笑说:“乞丐也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那乞丐冷笑一声,提笔写了一下联: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家丁连忙将下联呈给尚书及小姐看,二人皆拍案叫绝。问及何人所对,知是乞丐,尚书大失所望。
小姐却说:“爹爹,此人虽然穷困潦倒,但满腹才气,他日必定飞黄腾达,爹爹乃堂堂尚书,不便食言,还是成全了女儿吧。”
尚书无奈,只好成就了姻缘。拜堂之日,乞丐表明身份,原来是新科状元,回乡途经此地,闻得尚书以联招亲,便乔装成乞丐一试,不想成就了美满姻缘。
一担重泥让子路
从前,一群秀才进京赶考,途中遇农民挖土修筑河堤,挡住去路。秀才请农民让路,农民不肯,说:“让路不难,须有一对,对得上,再挑一担泥土,便让。”于是出句曰:
一担重泥让子路;
秀才急着赶路,一时不能对出,便绕行而去。试后归来又过此地,只见两个农夫抬泥,前边的还回头与后边的说笑。此情此景,触发了秀才灵感,便有了下联:
两抬夫子笑颜回。
农民说:“好句!好句!与前日所出,正是一对。”
农民的出句与秀才的对句,用的都是谐音双关法。“重泥”词面上指“沉重的泥土”,谐音“仲尼”(孔丘的字);“子路”词面上指“你的去路”,谐音指孔子的一个名叫“子路”的学生。
“夫子”,词面上指两位抬泥的农夫,另指“孔子”(人称“夫子”);“笑颜回”,词面上说“笑着回首”,另指孔子的一个名叫“颜回”(即颜渊)的弟子。
联斥道士
明神宗时有个木匠,除了有好技术之外,还善于对句,人们笑称他为儒生。当他的名声越大之时,却招来一个道士的妒忌。那道士想了个鬼主意,便叫木匠到观中干活,乘机要他对句。
当木匠埋头苦干之时,那道士走来说道:
匠称儒匠,君子儒?小人儒?
木匠正在干活,本不想作答。但道士这上联实有挖苦之意,木匠便想教训一下这个道士,便缓缓答道:
人号道人,饿鬼道?畜牲道?
道士哑口无言。
鬼鬼犯边
19世纪末,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美、英、法、俄、德、意、奥、日八国联军相互勾结,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为了苟且偷生,当权者一味屈膝求和。
有一次,清政府与八国代表议和。会议开始前,有个外使阴阳怪气地挑衅:“听说中国人喜欢作对联,现在我出上联,看你们是否能对出下联?”霎时间,得到了几个联军代表的捧场。那家伙所出上联为: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琵琶琴瑟”四字上半部分分开即为8个王字,隐喻八国联军;“王王在上”是妄自提高他们的地位,目中无人!
面对挑衅,清政府的代表有的闭目叹息,有的尴尬地苦笑,有的虽愤愤不平,却又无词以对。
正当侵略者得意忘形之际,清政府代表身后的一位秘书(相传是张之洞)猛然起立,他怒目环视,义正词严地宣告:“外国人能想出上联,中国人就一定能对出下联。”说罢,响亮地说道: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魍魉”四字皆为鬼字旁,通常泛指妖魔鬼怪之类,借以反击、痛斥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捍卫祖国的尊严!形式臻于完美,内容针锋相对,联军挑衅者听后,一个个像斗败了的公鸡,垂头耷耳,相顾无言。
陈白阳戏对唐伯虎
明代画家陈道复,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号白阳山人,有一次,他与友人唐伯虎一起外出游玩,来到一座花园里,唐伯虎出对戏道: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庄子”在这里是一语双关,一是说庄园,一是说战国哲学家庄周。陈白阳看见墙上有无名氏题字,忽得一对句:
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
“汉书”也是一语双关,一是说汉子写的,一是指汉族文字。
接着,他俩又到一座道观,道童用锅煮茶招待他们。唐伯虎又出对道:
道童锅里煎茶,不知罐煮(观主);
陈白阳略加思索,对道:
和尚墙头递酒,必是私沽(师姑)。
朱元璋出对求贤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举事前,有一次冒雪外出,路上遇见一名叫葛恩的人正在快步疾驰,朱元璋便问他有何急事,葛恩答道:“天寒地冻,不知百姓如何御寒,特出来四处看看。”
顿时,朱元璋觉得此人关心百姓疾苦,可为己用,于是口出一联,以试其才学,联曰: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氷;
葛恩一听,知是拼字对,“水”加一点是个“氷”字(冰的古时写法),遂据此结构,即刻对道:
国难民愁,王不出头谁是主?
王字上面加一点是个主字,好似“王”字出头,一语双关。朱元璋蓄积力量,正欲出头称王,听了十分高兴,于是相邀共图大事。
独 吞
明朝时,苏州有个人称“不是正经人”的读书人叫张敉。其人博学多才,却油腔滑调。一天,张敉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并在门外贴上了这副对联:
老不老,小不小;
羞不羞,好不好。
张敉言明,能由此引出其他对联者方能入席。张敉以为无人能对,谁知来人中有个叫王百谷的,略加思索便写下了:
太公八十遇文王,老,不老;
甘罗十二为丞相,小,不小。
王百谷还当众解说:“姜太公80岁遇文王,老矣,但他力保周朝八百年,却又不算老。甘罗12岁做了丞相,年纪虽小,官却不小。”
说完再续道:
闭了门儿独自吞,羞不羞;
开了门儿大家吃,好不好。
王百谷话音刚落,张敉慌忙顺口道:“好,好,各位请入席。”
师徒对父子
纪昀字晓岚,才华出众,博学多才,担任过清朝四库全书馆总纂官。一天,他的老师请他去喝酒,席上有父子两人,都是在戊子年(1768年)科举考试时同榜举人。
酒过数巡,喝得兴高采烈的老师忽然对纪昀说:“晓岚,你很会对对子,现在我出上联,如果你能即席对出下联,我将以一方百金古砚相赠,要是对不上来,就罚酒三大杯!”纪昀微笑点头答应。
于是,老师指着那两个同榜的父子说:
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上联刚出口,在座的其他客人都觉得要对出下联很是不易。因为“父子”和“戊子”,下字相同,上字一为“父”一为“戊”,虽非同字,却是谐音(“父”音fu,“戊”读wu音)。全句两“父”三“戊”五个“子”字,要对得字字工整,实在比登天还难哪!
才思敏捷的纪昀,看了老师一眼,立即想到师徒两人的官职:老师现任户部尚书,自己现任户部侍郎,是一正一副的户部长官,而古代管领全国户口簿籍的长官叫司徒。
因此,后世也将户部尚书和侍郎俗称为司徒。于是一句妙不可言的下联顿时脱口而出:
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
众人无不拍案叫绝,满面春风的老师亲自把价值百金的古砚送到了纪昀的手上。
东西当铺当东西
相传,乾隆南巡时,一行人马来到顺天通州,乾隆来了雅兴,随即出了一句上联:
东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乾隆让随行人员对出下联,众人想了半天,面面相觑,谁也对不出来。乾隆以目示纪晓岚,纪晓岚本无心应对,但到这了这份上,只好对道: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乾隆赞叹不已。
渔璜联语妙趣
清代著名诗人周渔璜年轻时,在一座庙里读书,常挑灯苦读,甚至彻夜不眠。庙内长老很喜爱他,二人相处十分融洽。
一天,长老想试试他的才学,便以“蜡梅含苞待放”为题,出了上联:
梅蕊未开,光棍先生白嘴;
渔璜会心而笑,立即对道:
椒实既熟,夹壳长老黑心。
长老听了,哈哈大笑,从此更加重视渔璜。
周渔璜有一次奉旨阅兵江淮,来到了江苏镇江。一日闲暇,便到古刹金山寺游览。金山寺长老听说他生于“蛮荒之邦”的贵州,就有点鄙夷他。
这时,正巧暴雨骤至,长老灵机一动,就故作谦逊地说:“贫僧偶尔想到一副对子的上联,苦于不知如何对下联,恳请大人赐教。”接着,道出了上联: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周渔璜洞察其意,指着祭坛上摇曳的烛光,回答:
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边。
长老十分惊异,连声称赞。
恩爱夫妻
相传,清朝末年有个姓刘的秀才,不管走到哪里,都喜欢找人对对联,他总喜欢出上联,如对方对不上,他就乐不可支。
有一天,刘秀才到同窗好友李秀才家拜访,少不了要喝上几杯。酒过三巡之后,刘秀才又来了对对联的兴致,于是说:“咱俩只喝闷酒没啥意思,对上几句如何?”
李秀才也不示弱,说:“请出上联。”
刘秀才出口说道:
此世界,彼世界,大千诸世界,并作新世界,大世界,可谓游戏世界,欢乐世界;
李秀才听了上联,半天没有对上下联。这刘秀才紧催,又说,对不上罚酒三杯。李秀才苦思冥想,还是找不出恰当的对句。
这时,刘秀才说:“这样吧,我到外面去一趟,回来你再对不上,不仅要罚三杯,还要罚你去酒店给我打一壶酒来。”
说完,刘秀才下桌上茅房去了。这工夫,李秀才夫人走上前来,丢给李秀才一张纸条,李秀才看了,只觉豁然开朗。
刘秀才回来,马上催李秀才说出下联,李秀才不慌不忙说道:
似夫妻,非夫妻,算什么夫妻?勿论长夫妻,短夫妻,不如患难夫妻,恩爱夫妻。
刘秀才听了,立刻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原来,刘秀才向来夫妻不和,想不到家丑让李秀才知道了,自觉脸上无光,并深感内疚。
此后,刘秀才对妻子逐渐好了起来。
孙行者与祖冲之
陈寅恪先生是我国的国学大师,现代著名的史学家,他在1932年主持的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国文试卷上,加了一道对联题,出联是:
孙行者。
许多考生的应对让人啼笑皆非,有对“猪八戒”的,有对“唐三藏”的,甚至有人一气之下对了个“王八蛋”。
一位名叫刘子钦的考生对的“胡适之”,得了满分。胡适之即胡适,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化名人。此对中,“胡”对“孙”为谐音借对,暗指猢狲。
还有一个对“王引之”的,也得了高分。王引之,清代著名学者,高邮人,与其父王念孙世称“高邮王氏父子”。
但陈寅恪的标准答案据说是“祖冲之”。这副对联是:
孙行者;
祖冲之。
“祖”对“孙”,姓氏对姓氏,又是辈分上的名字对;“冲”对“行”,动词对动词;“之”对“者”,文言虚词相对。真乃天造地设,无懈可击。有好事者为此捏了两句诗,曰:
天生一个孙行者;
地生一个祖冲之。
申红脸巧写对联
清朝道光年间,湖南祁东县一申姓男子能说会道,机智过人,碰到不平的事专唱“红脸”,加上他喜欢饮酒,一喝酒脸便红。因此,大家送他一个外号叫“申红脸”。
申红脸家与大财主五爪子的高楼只隔几条田畦,一高一矮,一贫一富,正好南北相对,每当过新年时,五爪子都会在大门两边贴上一副春联。
五爪子虽然也读过“四书五经”,但写出来的春联不如申红脸的好。申红脸还常常利用写春联,掐掐五爪子的尾巴,揭揭他的老底。
五爪子因此差点气破了肚皮,于是横下心来,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即以后每年的春联就索性照抄申红脸的。申红脸写什么,他也跟着写什么。
有一年,申红脸在大门上贴上这样的对联:
对门过年,我也过年,对门样样好;
我亦做人,彼也做人,我家事事难。
五爪子一看,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儿了,可一转念,这怎么能照抄呢?他抓了抓头皮,左思右想,自己想不出更好的句子,最后还是照抄了。不过,第二天贴出来时,他略略地换了几个字,联文成为:
对门过年,我也过年,我家样样好;
我亦做人,彼也做人,对门事事难。
对联贴出后,五爪子自鸣得意。可他哪里知道,申红脸的对联只写了上半截。当五爪子的对联贴出来,申红脸立即在自己门口的春联联尾各添了4个字,联文变成了:
对门过年,我也过年,对门样样好景长不了;
我亦做人,彼也做人,我家事事难处总有完。
大年初一,天还未亮,就有人把申红脸家的春联告诉五爪子。五爪子一听,气得三天没吃米。
三星白兰地
据说民国时期,重庆有一酒家,在门口放一瓶“三星牌”白兰地酒,并出一上联征对:
三星白兰地;
前来应对者非常多,最后中奖的是一位青年的一句下联:
五月黄梅天。
这是一副绝妙无情对。上联与下联毫不相干,但字面上字字绝对。“黄梅天”,五六月间为梅雨季节,叫“黄梅天”。
有人认为这位才思敏捷的青年人是郭沫若。这倒未必可信。后来,有好事者将这副对联上下颠倒,联尾停顿,各加一字,成为如下一联:
五月黄梅天,湿;
三星白兰地,干!
以“干”对“湿”,反义词相对。同时,“干”字双关,又是“干杯”的意思。
挑和尚与抱秀才
祝枝山有一次与沈石田出行,看见田里有一个尼姑挑着一担禾走过来。祝枝山先出一联:
师姑田里挑禾上;
师姑,即尼姑。“挑禾上”,双关语,谐音挑“和尚”。这是戏谑沈石田,沈是出家人。沈石田应声对出下联:
美女堂前抱绣裁。
抱绣裁,谐音抱“秀才”。秀才暗指祝枝山。两人对联斗嘴,旗鼓相当。
母狗风波
韩慕庐是清初年间的状元,他未及第时曾经在一个蒙馆任教。该馆的学生有一次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语出《礼记·曲礼》)中的“毋”字读成“母”字,于是“毋苟”听起来便成了“母狗”。
此时,有一吴中名士路过蒙馆,听后哑然失笑。他以为是韩慕庐教学生这样读的,于是出了一上联讥讽韩慕庐:
曲礼一篇无母狗;
韩慕庐一听哭笑不得,知道是名士误会了。他又不便解释,以免越描越黑,更添笑料。于是灵机一动,对了一个下联:
春秋三传有公羊。
《春秋》一书有三部解释它的著作,即《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这三部书又分别称为《左氏春秋》、《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下联说“春秋三传有公羊”,史据凿凿,又恰好与上联成对。同时又悄悄转移了受攻击目标,巧妙应对了名士的嘲谑。
善对的厚脸皮客人
有位老农带着儿子在地里干活,忽然天下起雨来,只好往家走。在路上,老农即景脱口说出一条上联:
迷梦雨至,难耕南亩之田;
儿子还没有对出下联,便听见一个过路人应声答道:
泥泞途遥,谁作东家之主?
老农见状,便把客人邀到家中避雨。进了家门,老农说:
客已至矣,庭前整备茶汤;
这是招呼家里人准备热茶招待客人。客人顺口说道:
宾既来兮,厨下安排酒席。
老农又说:
不嫌茅屋小,略坐片刻;
客人接着又说出下联:
且喜华堂宽,何妨数日。
主人没办法,只好留客人住下,安排好以后说:
匡床已设,今宵且可安身;
客人笑着答道:
主意甚殷,明日定留早膳。
第二天,客人很早便起来磨刀。主人见了,甚为惊讶,赶忙问道:
借问嘉客,何故操刀而磨?
客人回答:
无故扰东,定当杀身以报。
主人听了,惊惧地说:
倘死吾家,未免一场官府事!
客人接声说道:
欲全我命,必须十两烧埋钱。
这意思是说:若我死在你家,你得花钱埋葬,现在我不死了,你把省下的十两银子给我得了。主人无奈,只好凑出十两银子给他,对他说:
首饰凑成十两;
客人拿在手里掂了掂说:
戥头尚短八钱。
好不容易把客人打发走,主人送到门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