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一棵杨柳树,后面一棵杨柳树,
左边一棵杨柳树,右边一棵杨柳树。
主人看到这里,不由得勃然大怒道:“先生如此诗句,岂不是懵童都能写出的吗?”闯馆先生听了,从容不迫地答道:“我还没有题完,尊翁怎么就下断语?”
说完接着写道:
树,树,树,凭你千丝万缕,哪能留得行人住。前面啼杜鹃,后面啼杜宇,一个说:“行不得也哥哥!”一个说:“不如归去!”
众人见写的竟是一首绝妙的好词,于是一起喝彩。最后,先生落款时写了“张玉书”三个字。主人看了,大惊失色,连连谢罪不止。
注:张玉书,字素存,自幼专心苦读,顺治年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参与《平定朔漠方略》、《明史》纂修,任总裁官。
神智体诗
曾有一首神智体诗,全诗如下:
龙
凤凤
泉泉泉
山山山
水水水水
会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湖湖湖湖湖
海海海海
为朋友
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
江河
川川川川
该诗可读为:
一龙二凤镇三泉,
三山四水会八仙。
五湖四海为朋友,
久走江河到四川。
其中“正”(3个“泉”字正写)谐“镇”,“九”(9个“走”字)谐“久”,“倒”(4个“川”字倒写)谐“到”。
郑板桥游春赋春词
有一年春季,几个秀才陪同郑板桥去郊外踏青。郊外的春色格外迷人,大家被大自然的风光所陶醉。于是,兴之所至,便作成了一首嵌满“春”字的《春词》:
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鱼游遍春水,春鸟啼遍春堂。
春色好,春兴旺,几枝春杏点春光。春风吹落枝头露,春雨湿透春海棠。又只见几个农人谈笑开口:“春短,春长,趁此春日迟迟,开上几亩春荒,种上几亩春苗,真乃大家春忙。”
春日去观春景,忙了几位春娘,头戴几枝春花,身穿一套春裳;兜里兜的春菜,篮里挎的春桑。游春闲散春闷,怀春懒回春房。
郊外观不尽阳春烟景,又只见一个春女,上下巧样春装。满面淡淡春色,浑身处处春香,春身斜倚春闺,春眼盼着春郎。盼春不见春归,思春反被春伤。春心结成春疾,春疾还得春方。满怀春恨绵绵,拭泪春眼双双。总不如撇下这回春心,今春过了来春至,再把春心腹内藏。
大家装上一壶春酒,唱上几句春曲,顺口春声春腔。满目羡慕功名,忘却了窗下念文章,不料二月仲春鹿鸣,全不念平地春雷声响亮。
一般情况下,诗词中的字要避免重复,而这首《春词》共56句,除3句没有“春”字外,其余诸句,句句不离“春”字,共计有68个。但该词“春”字用得自然流畅,生动新颖,别有一番情趣,全无重复之弊。
柳絮飞来片片红
清代金农居住扬州时,有一次宴请宾客,以“飞”、“红”二字行酒令,请众人吟诗行乐。
有个商人学问不高,只听他吟道:
柳絮飞来片片红。
这一诗句显然与常理不合,白色的柳絮怎么成了红色的?金农只好为其掩饰,前补三句成七绝一首:
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
夕阳初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柳絮飞来片片红”,不合常理,明明是死句;然而,通过“逆挽法”,妙用“夕阳初照桃花坞”为衬托,则诗风大变,不但死句复活,而且诗意盎然,诗味极浓。
数字诗互答
传说明代才子祝枝山与周文宾两人去杭州游玩,二人在元宵佳节一起上街看花。两人别出心裁,周文宾男扮女装,和祝枝山上了街。
兵部王尚书的儿子王老虎,素来横行霸道,他看中了周文宾这个“美人”,把“她”抢到王府,强迫成亲。周文宾不答应,当天晚上被送到王老虎妹妹王秀英的房间里歇息,谁料到却在无意之中成全了周文宾与王秀英的婚事。
在闺房里,王秀英作了一首诗:
百尺楼头花一溪,
七香车过五陵西。
六桥遥望三湘水,
八载空惊半夜鸡。
风急九秋双燕去,
云开四面万山齐。
子规不解愁千丈,
十二时中两两啼。
诗中用了半、一、二、两、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些数字。
周文宾对诗大加称赞,然后也和了一首诗:
百尺高楼四五溪,
珠簟十六卷东西。
二分明月三分恨,
一夜相思半夜鸡。
黄鹤高飞万丈远,
红鸾新绣两双齐。
春归八九愁千斛,
七里山塘罢乱啼。
诗中也嵌入了半、两、双及一至万的各个数字,真可谓珠联璧合!
这家老妇不是人
有一天,一位财主为母亲庆祝生日,请唐伯虎绘画题诗,表达祝贺。唐伯虎画了一幅《蟠桃献寿》图,挥笔题诗曰:
这家老妇不是人,
财主没有想到唐伯虎会写下如此粗俗之语,不禁愣了一下,伯虎接着写道:
九天仙女下凡尘。
财主甚为高兴。谁知伯虎又写道:
生下儿子是个贼,
财主勃然大怒,还没等到他发作,唐伯虎又续道:
偷得蟠桃孝母亲。
财主看后,不由得转怒为喜,对唐伯虎连连称赞。
此诗通过“逆挽法”,先抑而后扬,让人时惊时喜,构思巧妙。
菱形诗
有一首写山的诗,呈菱形,如下:
山山
山远花山
山路草云接山
山又猿飞绿鸟树山
深客片抱偷澄僧林
片绕僧树请澄
饭山山吟
客寻
此诗属怪体,有“飞雁诗”之称,横不成诗,竖难明意。诗中十个“山”字中有八个乃八句诗的领头字。
首句从右上第一个“山”字起,向左下方斜接第二行第二字“远”字,再沿右边“三座山”的内侧山麓向左下方斜走,便能发现第一句“山远路又深”。
同法,从左上第一个“山”字起,向右下方斜接第二行第三字“花”字,再沿右边的内侧山麓向右斜下方走,就可发现第二句“山花接树林”。
以下依次纵横交错,每一句组成一斜线,左右读之,能找出五言诗一首,全诗是:
山远路又深,山花接树林。
山云飞片片,山草绿澄澄。
山鸟偷僧饭,山猿抱树吟。
山僧请山客,山客绕山寻。
姑妈和姑娘
有一能言善辩者,经人介绍认识一女子。一次,他到外地公干,想到那位姑娘,便情不自禁地写了一封情书。开头称呼,本想写“亲爱的姑娘”,却错写为“亲爱的姑妈”。
姑娘接信一看,不觉大笑。她随即将信折叠起来,重新封上,退还原处。信中还顺便附了一首小诗:
怪你眼睛瞎,姑娘写姑妈。
若还嫁给你,羞死我一家。
过了几天,青年人收到返回的信,大吃一惊,但又不肯认错,还复信狡辩:
妈也就是娘,娘也就是妈。
姑娘没写错,姑妈哪会差。
妈与娘是一对同义词,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换。但姑娘与姑妈却相差甚远。
苏小妹遥寄回环诗
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也是当朝才女,曾有苏小妹以诗文择夫,在新婚之夜以诗三难新郎秦少游的佳话。
他们三人以互赠叠字诗为乐。某月的一天下午,苏小妹与哥哥苏东坡正泛舟湖上,欣赏那无边景致,忽然有人呈上苏小妹丈夫秦少游捎来的一封书信。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首别出心裁的回环诗。
秦少游诗曰:
静
思〓转
伊〓〓漏
久〓〓〓闻
阻〓〓〓时
归〓〓离
期〓别
忆
小妹看罢微微一笑,立即领悟出其中的奥秘,读出了这首叠字回文诗:
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
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
小妹被丈夫的一片痴情深深感动,心中荡起无限相思之情。面对一望无际的西湖美景,便仿少游诗体,也作了一首回环诗,遥寄远方的亲人:
一
津〓阕
杨〓〓新
绿〓〓〓歌
在〓〓〓声
人〓〓漱
莲〓玉
采
小妹的诗的读法是:
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阕新。
一阕新歌声漱玉,歌声漱玉采莲人。
东坡在一旁深为小妹的过人才智暗暗高兴,他也不甘寂寞,略加思索,便提笔写了如下一首:
酒
飞〓力
如〓〓微
马〓〓〓醒
去〓〓〓时
归〓〓已
花〓暮
赏
这首诗的读法是: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无限风光在九溪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中国人常讲的俗语,苏州以园林著称,杭州以风景驰名。而有人认为,杭州风景绝佳之地是九溪十八涧。
有一次,清代学者俞樾约了几位朋友,经虎跑、龙井,过杨梅岭到九溪十八涧游玩。因翻山越岭,路途较远,大家都有疲劳之感。于是走走歇歇,缓步而行。有一人触发诗兴,随口吟道:
坐坐停停行,山山水水情。
前前后后看,大大小小岭。
俞樾说:“好则好矣,可不是诗。”
那人道:“信口胡诌,原不是诗。要说作诗,当然还得俞学政(俞樾曾为河南学政——掌管学校生员考课升降之事)。”他的提议引起大家的兴趣,于是众人一致要求俞樾作诗。
俞樾不负众望,略一思考,随即吟道: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
刚一念完,大家齐声称妙:“好诗,好诗!”
通过重重叠叠、曲曲环环、叮叮咚咚、高高下下等一系列重叠词进行修饰,形象而又鲜明地将山、路、泉、树的特色描绘出来。寥寥20字,写尽了九溪十八涧的自然风光。
招婿诗
据说明朝嘉靖年间,浙江绍兴府秀才徐文长,因巧对“招婿诗”而得到美貌娇妻。“招婿诗”是:
我有一女名二乔,三从四德体窈窕。
五村六镇七乡里,可谓八九十分娇。
此诗藏有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对诗者必须采用“珍珠倒卷帘”格式,将十个数字倒过来嵌入。一时竟无人能对,倒有个赌棍对上了一首:
十分热气九分凉,八成希望七成黄。
六五四三藏软统,二板一出全输光。
不过,赌棍被轰了出去。
有一天,徐文长因路过避雨,夜宿此处,他平常就爱作诗,应付此事自然不在话下。由于大雨过后,天空格外明朗,月光分外皎洁,他面对夜景,触景生情,一挥而就:
十九月亮八分圆,七人应对六人完。
五更四点鸡三唱,二乔随我一人还。
对诗招亲,本是别出心裁,难度很大,而该招婿诗还规定必须用嵌字、卷帘格,更是难为求亲之人。若没有十分才气,就算美色当前,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圣手诗医
相传,蒲松龄曾用小土方给一位县太爷治好了病,被人们誉为“圣手时医”。不料,一传十,十传百,后竟误为“圣手诗医”。
有一天,几个秀才一块拜访蒲松龄。刚一见面,其中一个满脸堆笑地拱拱手说:“听说先生号称诗医,学生觅得小诗四句,请圣手不吝赐教!”说完,递上一张纸。
蒲松龄骑虎难下,此时无论是拒绝还是推辞都显得不好,心想,诗医就诗医吧,随手接过一看,正是妇孺皆知的那首《四喜》绝句: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蒲松龄明知他们是公然挑衅,脑筋一转,想到了一条妙计,当即在接过的纸上写下八个大字:“补药一剂,方有起色!”
众秀才一看,以为蒲松龄无计可施,胡言乱语,不由得个个冷笑:“诗文哪有吃补药的?”
蒲松龄从容不迫地答道:“首句补‘十年’,次句补‘千里’,三句补‘和尚’,末句补‘老童’。诸位觉得如何?”
改过后的诗为:
十年久旱逢甘雨,千里他乡遇故知。
和尚洞房花烛夜,老童金榜题名时。
众秀才反复琢磨诗意,不得不佩服“医”得高明。
头两句加以“十年”、“千里”数量短语做状语,将旱灾的持久性和他乡的遥远加以强化。后两句加上主语“和尚”、“老童”,更加渲染了洞房之夜与金榜题名的喜悦之情。
倒读成词的回文诗
回文诗词中有一种奇妙的诗能倒读成词,词能倒读成诗。如清代一位才女写的一首七律:
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静灯残未待留。
风冷结阴寒落叶,别离长倚望高楼。
迟迟月影斜依竹,叠叠诗余赋旅愁。
将欲断肠随断梦,雁飞连阵几声秋。
倒读成为一首《虞美人》词:
秋声几阵连飞雁,梦断随肠断。
欲将愁旅赋余诗,叠叠竹依斜影月迟迟。
楼高望倚长离别,叶落寒阴结。
冷风留待未残灯,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八字四必
古时有一考生,苦思冥想,面对题目却难以答出,只好写了四句打油诗交上。诗曰:
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寒窗十几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回家一命赴黄泉。
主考官批阅考卷时,见到这首打油诗,不由得哑然失笑,于是提起朱砂笔,在每句诗后批了两个字,使诗成为:
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
苦读寒窗十几年——未必;
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
回家一命赴黄泉——何必!
这“八字四必”的总括,既切合原诗,又恰到好处地对考生进行了批评。
落地无声令
苏东坡、晁补之、秦少游三人一同去见佛印禅师,佛印留他们喝酒聊天——佛家称酒为“般若汤”。众人喝酒行令,上句要求是落地无声之物,中间要贯穿人名,末了要一句诗。
东坡说:
雪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白起。
白起问廉颇:如何爱养鹅?
廉颇曰: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补之说:
笔花落地无声,抬头见管仲。
管仲问鲍叔:如何爱种竹?
鲍叔曰:只须两三竿,清风自然足。
少游说:
蛀屑落地无声,抬头见孔子。
孔子问颜回:如何爱种梅?
颜回曰:前村风雪里,昨夜一枝开。
佛印说:
天花落地无声,抬头见宝光。
宝光问维摩:僧行近如何?
维摩曰:对客头如鳖,逢斋项似鹅。
“白起”可指雪飘,亦可指战国时大将名;“孔子”一指虫蛀之洞,一指春秋时大思想家、教育家名;“管仲”一指毛笔(人称“管城子”),一指战国时相国名;“宝光”一指佛光,一指佛名,都是“双关法”。
“……见白起,白起问……”等是采用顶真词格。末了各说一句诗,是引用法。以上酒令,有极强的艺术性,尤其是双关法的运用十分巧妙,不可多得。
仙佛寺的回文诗
湖北来凤县仙佛寺的山门前,曾有一块高约六尺的青岩石碑,碑上镌刻一首回文诗:
花开菊白桂争妍,好景留人宜晚天。
霞落潭中波漾影,纱笼树色月笼烟。
据说这是一位真人从四川峨眉山云游到此,一时兴起,在门前挥笔而就的。这首诗,不管顺读倒吟,减字跳句,都可以演绎成诗。
名落孙山
宋朝吴地人孙山,为人滑稽诙谐,某年,到外郡考举人,同乡托他把自己的儿子也带去同考。同乡的儿子名落金榜,孙山考中了最末一名,就先行返回。
同乡问孙山,他的儿子是否考中,孙山不直接回答,而是仿照欧阳修《踏莎行》词中“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句子,念了这样两句: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孙山两句仿词说的是:榜上最末一名是我孙山,您的儿子还在我的后边呢。言外之意是说您儿子没有考上。从此人们就把榜上无名称为“名落孙山”,后来的这个成语,就从这个故事而来。
一字诗
唐代王建《古谣》云:
一东一西陇头水,一聚一散天边路。
一来一去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树。
作者将东与西、聚与散、来与去、颠与倒四对反义词,通过八个“一”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矛盾得到统一,形象更为突出,既增添了新意,又别有一番情趣。
相传乾隆南巡过江时,见一渔船荡桨而来,命纪晓岚咏诗,限用十个“一”字。纪晓岚立成一首七绝云: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梢头一钓钩。
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在短短28个字之中,连用十个“一”字,把诸多景物和动作排成诗句,别有韵味。同时期的陈沆,也有一首与纪晓岚大同小异的七绝,不知是谁模仿谁。陈诗曰:
一帆一桨一扁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清代才女何佩玉,也曾作有一首“一”字诗:
一花一柳一鱼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水一山中一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这几首诗,反复嵌用若干个“一”字,不但无重复之弊,倒还能形象生动地创造出美好的意境,实属难得。
贼贼贼
一道士以肖像请解学士在上题诗,增加肖像的光彩,解学士大写“贼贼贼”三字,道士大吃一惊,学士接着写完,道士转惊为喜,致谢而去。其诗云:
贼贼贼,有影无形拿不得!
只因偷得吕仙丹,而今反作蓬莱客。
蛛网
探花王刚中不断升迁,官至御史,出巡福建。有书生张松茂与邻女金媚兰产生私情,被送到官府。王见檐前蛛网,用手一指,对张松茂曰:“你能以此为题作诗可免罪。”张松茂不假思索立刻吟道:
只因赋性太癫狂,游遍花丛觅芳香。
今日投入罗网里,脱身还藉探花郎。
四时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