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生活之谬全书
29132500000001

第1章 生活习惯的不宜(1)

■ 不宜左右横向刷牙

很多人刷牙都习惯左右横刷,而且用力很大,这是不正确的,对牙齿的保健也很不利。

左右横刷既难以起到清除食物残渣的作用,又容易损伤牙根和牙齿,致使牙根萎缩,特别是受牙刷作用力最强的几个牙齿,更容易出现缺损。

因此,正确的刷牙方法应当是依据牙齿的结构上下直刷,上牙沿齿缝由上往下刷,下牙沿齿缝由下往上刷,而且要把牙齿的里面、外面都刷到,对牙和咀嚼面要来回刷,这样才能彻底地把牙缝刷干净,还能起到按摩牙龈的作用。

■ 不宜冷水刷牙

由于每次刷牙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因此很多人都不太在意刷牙的水温。实际上,刷牙水温是否合适,与保护牙齿密切相关。

实践证明,用冷水或过热的水刷牙都不利于保护牙齿。这是因为过冷或过热的骤然刺激,使牙齿和牙龈的正常代谢受到影响,甚至引起牙髓出血和痉挛。经常用冷水刷牙,还易引发口腔疾病,缩短牙齿寿命。专家指出,刷牙和漱口最好使用35℃~39℃的温水,这样才有利于保护牙齿。

■ 饭后不宜立即刷牙

很多人喜欢在饭后马上刷牙,而实际上,这样做容易影响牙齿健康。

因为牙冠表面有一层珐琅质,刚吃完饭时,尤其是食用了酸性食物后,会使珐琅质变松软,如果在这个时候刷牙,珐琅质势必会受到损害。时间一长,牙齿的珐琅质就逐渐减少,容易患上牙本质过敏,吃东西时牙齿就会出现酸、痛的症状。

所以,进食后最好用清水漱口,而不要立即去刷牙。

■ 不宜长期不换牙刷

人们每天都要刷牙,牙刷每天都要进出口中,为人的口腔清洁服务,是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的清洁工具,还能起到按摩牙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提高牙龈防病能力的作用。但是有的人使用牙刷时间过长,这种“节约”的举动却是不当的,是有损健康的。

调查表明,新牙刷在使用1个月后,上面就会被大量细菌污染,就容易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这些细菌通过直接吞咽或轻微破损的口腔黏膜等侵入人体,可引发各种口腔疾病及多种全身性疾病。

因此,为了真正做到洁齿护身,最好能1个月左右更换1支新牙刷。

■ 不宜只刷牙不刷牙刷

有人使用的牙刷几乎经常处于潮湿的状态,牙刷的刷毛之间有很多空隙,这是细菌病毒滋生的最佳温床。聚集在牙刷上的细菌病毒,往往会趁人们刷牙时用力不当造成的口腔轻微损伤而进入血液之中,导致感染。

因此,正确的方法是每次使用后将刷毛一端向上置于干燥通风处。刷牙前要检查牙刷是否清洁。最好能有两把牙刷轮流使用。

■ 不宜长期使用同一类型的牙膏

适当选用有关品牌的牙膏刷牙,对口腔卫生和牙齿保健有一定作用。市场上出售的牙膏主要有普通型和药物型两种。普通牙膏主要成分为摩擦剂、发泡剂、温化剂、稠化剂、调味剂、防腐剂等;药物牙膏除含有上述成分之外,又加进具有治疗作用的中、西药或活性酶、氟化钠等。

不同的牙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适合不同的人选择使用。

一般而言,不管有没有牙病,一律长期使用同一类型的牙膏是不妥当的。

如果长期使用药物牙膏,会使口腔的生态失去平衡,甚至引发一些新的疾病。另外,长期使用某种药物牙膏,还可以使致病菌产生耐药性。

如果长期使用多泡沫牙膏,则会刺激口腔黏膜,而且破坏唾液中的酶。又由于含皂量大,摩擦力降低,而影响洁齿效果。

因此,为保障口腔健康,最好经常更换牙膏类型。

■ 不宜常剔牙缝

有些人有剔牙的习惯,经常在吃东西后剔牙。要知道,这样做对健康是无益的。

经常剔牙缝,牙龈易受到刺激,萎缩变薄,牙缝变大,牙齿变稀。另外,剔牙缝还易引起牙龈出血、肿胀、疼痛等炎症,甚至造成牙齿过早脱落。

■ 不宜用火柴棍剔牙

平时,有些人为了方便省事,便从火柴盒里抽出火柴来,用火柴棍剔牙。这种做法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

在加工火柴的过程中,有着很多工序。其中,火柴头主要成分是硫、磷、松香等。在火柴棍蘸取化学药液,以及在用机械震动法装盒的过程中,火柴棍往往会受到硫、磷、松香等粉末的污染,还会沾染上机器油污。因此可以说,火柴棍其实很不干净。

用火柴棍直接剔牙,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硫、磷、松香、机油等的污染,而这些物质都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经常用火柴棍剔牙就容易造成慢性中毒。

因此,用火柴棍剔牙不可取。

■ 不宜用牙齿开启瓶盖

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人在喝啤酒、香槟、汽水等饮料时,用牙齿将瓶盖咬开。其实,用牙齿去开瓶盖,对牙齿的伤害很大。

因为牙齿是人体消化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既可咀嚼食物,也有助于清楚地讲话和发音。在人体健康长寿中起着重大作用。而咬开瓶盖时受力不均,容易造成牙齿摇动不固,疼痛难忍,极易发生牙髓炎之类的疾病,有的甚至会使牙齿脱落或碎裂,而一旦牙齿损害,终生都将不可弥补。

因此,从自己的长远健康考虑,不要用牙齿去开启瓶盖。

■ 不宜用盐水漱口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喜欢用盐水漱口。虽然盐水有消毒、杀菌的作用,但不适用于用来清洁口腔。

盐水的确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但同时盐水也能损害口腔黏膜,而黏膜是口腔的保护屏障,它可以防御细菌的侵袭,如果这种保护屏障受到破坏而失去了作用,那就为细菌的迅速恢复创造了条件。

另外,如果长期用盐水漱口,牙齿表面还容易沉积色素和污垢,进而会引发或加重牙龈炎和牙周炎。

因此,用盐水漱口不好,应该改用清水漱口。

■ 不宜随便掏耳朵

有的人有掏耳朵的习惯,一有空就用火柴梗、牙签、细铁丝或小手指、挖耳勺等在耳朵里掏来掏去,这是一种不良习惯,长此下去,会损伤耳朵。

因为,掏耳朵时稍向里一伸,就可能把鼓膜撞伤而影响听力。如戳破了鼓膜,还会造成耳聋。掏耳朵时指甲和挖耳工具很容易掏破外耳道的皮肤,使细菌进入伤口,引起感染。如用长短物体来回搔扒,也会将细菌挤入毛囊或皮脂腺管中,引起外耳道发炎流水,甚至会引起疖肿。

如果耳屎确实积得太多,影响听力,或耳内奇痒难受时,可以用一根牙签,卷上干净的棉花捻伸进去卷几下,把耳屎轻轻地带出来。千万不要用手指甲、挖耳勺使劲去掏。如果耳朵确实已被大块耳屎堵塞,又痒得难受,应去医院检查、治疗,不可自己乱掏乱挖。

■ 不宜随便堵塞外耳道

用棉球、布屑、艾叶团等物堵塞外耳道口,会引起外耳道疾病,损害听力,对健康是不利的。

堵塞外耳道口后,由于不能及时排出耳垢,会渐渐形成栓塞,医学上称为外耳道耵聍栓塞。它会引起耳闷、耳胀及轻度耳痛,听力也会受到影响。

外耳道内有皮脂腺,不断分泌黏液,堵塞外耳道口后,缺乏通风干燥,使局部处于湿渍状态,这就为细菌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易引起外耳道感染发炎,成为难以治愈的外耳道真菌病。

中耳炎患者,堵塞耳道口后脓液排流受阻,细菌会向颅内扩散,可引起内耳感染及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不宜随便堵塞外耳道。

■ 不宜刮舌头

有的人喜欢在刷牙后漱口时用刮舌器刮舌头,以为这样可以使舌面清洁,吃起饭菜来会感到更香甜。其实,这种做法不利于健康。

舌头表面分布着许多味蕾,里边有辨别酸、甜、苦、辣、咸的味觉神经。一般人在饥饿时,味蕾呈兴奋状态,因而食欲亢进,吃什么都香;饱餐后味蕾被抑制,再吃就会觉得乏味了。发热的患者没有食欲,也和舌苔增厚、味蕾反应迟钝有关。

要是长期刮舌头,会使味蕾萎缩,功能减弱,食欲也跟着降低。因此,应该克服刮舌头的不良习惯。

■ 不宜常吐唾液

唾液与痰完全不同,唾液是由涎腺分泌的消化液,有的人有爱吐唾液的习惯。实际上,唾液对人体有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唾液中绝大部分是水,还含有黏蛋白和淀粉酶,可以湿润口腔,使人的发声器官活动灵活,软化食物,使食物容易下咽,且能更好地感知其味道。

2.唾液中的淀粉酶能促进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以增强消化。

3.唾液有利于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经常保持口腔内清洁。其中的溶菌酶还可杀死部分病菌,中和部分胃液,可保护胃黏膜,增强胃黏膜的抗腐蚀作用。

4.唾液还含有钙盐、铵盐等无机盐类。

■ 不宜往下咽痰

痰是气管和支气管分泌的黏液,往往附带有很多微生物和尘埃。有些人将咳出的痰咽下去,这对身体是有害无益的。

因为咽下去的痰,虽然其中一部分细菌会被胃酸杀死,但是相当一部分病菌仍可存活下去,进入肠道,以致引起疾病。有的患肺结核的患者,又患继发性肠结核;有肠道蛔虫病的患者,不少是由于咽痰所致。所以有咽痰习惯的人,应该改掉这种不良习惯。

■ 不宜轻易剪鼻毛

有些人认为鼻孔里的鼻毛是多余之物,常常用剪刀将鼻毛剪掉,这种做法不科学也不卫生,而且还有损机体防御功能。

鼻毛是鼻腔良好的自然屏障,鼻毛覆盖在鼻黏膜上,它和鼻黏膜分泌的黏液一起形成一层过滤网,这层过滤网有加温、湿化和过滤空气的作用。当鼻子在吸气时,就可以阻挡空气里的灰尘和病菌进入,可起到防菌防病的作用。

因此,有剪鼻毛习惯的人必须予以纠正。如鼻毛过长,延伸到鼻外,可适当剪短鼻孔外的部分,不可剪掉鼻内部分,更不可用手拔鼻毛。否则,因鼻内细菌较多,易引起感染。

■ 不宜用手指挖鼻孔

有些人有挖鼻孔的习惯,常常用手指伸进鼻孔内挖来挖去。这种习惯不但不雅观、不卫生,而且对鼻腔有损害。

鼻孔是人的重要呼吸通道,鼻黏膜内血管丰富,交错成网。完整的鼻腔黏膜自卫能力很强,细菌不容易侵入。鼻腔内鼻毛很多,细菌、尘埃很多都被鼻毛阻挡、吸附下来。挖鼻孔时容易损伤鼻腔黏膜,如挖破鼻黏膜上的血管和皮脂腺可引起鼻出血,损伤鼻黏膜的腺体,影响其分泌功能,降低对鼻腔的保护作用。

此外,如果手上的细菌被带入鼻腔内,使其黏附在鼻黏膜上繁殖,若进入破损的鼻黏膜,可引起鼻毛周围炎(也叫鼻前庭疖)、鼻窦炎等,发生疼痛、鼻干、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 擤鼻涕禁忌

有的人在患感冒擤鼻涕时,往往用手捏着鼻子的两侧用力猛擤,这样做常会导致中耳炎。因为鼻子与耳朵之间有耳咽管相通,如果感冒时用力擤鼻涕,可由于鼻腔内压力增高,将鼻腔内的分泌物通过鼻咽部吹向咽鼓管内,经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引起耳咽管或中耳腔发炎。

凡患感冒鼻塞者不宜用力擤鼻涕,应该交替地压住一侧鼻孔,将对侧鼻孔内的鼻涕缓缓擤出;或者将鼻涕向后抽吸到口腔再吐出,这样喉咽部及唾液中含有的溶菌酶等可杀灭细菌,这种方法不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如果鼻子堵塞需要擤鼻涕时,可向鼻腔内滴入1~2滴麻黄碱溶液,使鼻腔血管收缩,待鼻子通气后再擤鼻涕不迟。

■ 不宜使用油漆筷子

油漆筷子虽漂亮美观、价格便宜,但油漆是有毒之物,无论红漆、黑漆或青漆,涂在筷子上,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都是有害的。

这是因为,油漆属大分子有机化学涂料,按其种类不同,分别含有硝基、氨基、苯、甲苯、丙酮、丁醇、铅、铬等有害成分。尤其是硝基在人体内与氮质产物结合形成亚硝基类物质,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一些有机物质在油脂中容易被溶解,可随食物进入人体,诱发疾病。

而且,使用油漆筷子的过程中,当油漆脱落时,其中的铅和铬等有毒物质进入人体被蓄积,就有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尤其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

因此,不宜使用油漆筷子,也不宜生产,应选用优质的木制、竹制筷子。

■ 洗脸的四不宜

1.不宜用脸盆。

用脸盆洗脸,水会越来越浑,最后以不洁告终。远不如用流动水洗脸卫生。

2.不宜用肥皂。

面部皮肤有大量的皮脂腺和汗腺,在皮肤上形成一层看不见的防护膜,略呈酸性,有强大的杀菌护肤作用。偏碱性的肥皂不但破坏了它的保护作用,而且越是用肥皂“除油”,皮脂腺产油就越多。

3.不宜用热水。

用热水洗脸之后,皮肤会感到非常紧绷难受。而且在冬季,由于人的面部在冷空气刺激下,汗腺、毛细血管呈收缩状态。当遇上热水时则迅速扩张,但热量散发后,又恢复低温时的状态。毛细血管这样一张一缩,容易使人面部产生皱纹。

4.不宜用湿毛巾。

久湿不干的毛巾利于各种微生物滋生。因此,应经常保持毛巾清洁干燥,洗脸之后用干毛巾擦干。

■ 不宜由上而下洗脸

很多人洗脸时习惯于由上而下洗脸,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因为这样恰与血液循环的方向相反,面部血液的正常循环就会受到影响,时间一长,会使脸部过早地出现皱纹并造成皮肤松弛。另外,地心引力也将人的皮肤向下拉,洗脸从上而下则更容易使面部出现细碎皱纹和皮肤松弛。

因此,洗脸的正确方法是要从外向内,从下而上。少用甚至不用香皂,用冷热水交替着洗脸,比使用香皂更能保持皮肤的洁净,而且有些香皂对皮肤有不良刺激作用,使皮肤变形干燥。

■ 热水浴时间不宜过长

有的人喜欢长时间淋浴和泡澡,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觉得这样很舒服,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资料表明:自来水含有消毒用的三氯甲烷和三氯乙烯,在高温条件下分别有30%和50%可变成蒸气。当热水被喷射时,可分解出无数个微小水珠,这些含有三氯乙烯和三氯甲烷的水蒸气,与人体充分接触,造成人体出现比直接饮用这种水更严重的中毒,有的人甚至头昏,窒息在浴室内。盆浴时这两种化学物质也分别有25%和40%变成蒸气。

所以,沐浴的时间越长,水温越高,空气中有毒物质就越多。据测定,淋浴10分钟后,洗浴室内这两种化学物质的气体浓度要比淋浴5分钟高4倍。

因此,人们在洗浴时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也不要调得过高,以30℃~40℃为宜。

■ 冷水浴时间不宜过长

现在不少人喜欢上了在冬季进行冷水浴,事实证明,这是能提高耐寒力的。但是要注意,冷水浴时间不可过长。

进行冷水浴的时间应该以2~3分钟为宜。如果冷水浴时间过长将会出现身软无力、头部发胀、夜不能寐等症状。

因为人的机体对冷水浴的反应一般为寒冷期、温暖期和寒战期三个时期。正确的淋浴应该是在温暖期末结束冷水浴,一般不要发展到寒战期。也可在刚有轻微寒战的预兆时迅速结束,用毛巾蘸湿擦身。

■ 洗澡时不宜突然下蹲

洗澡时突然下蹲或突然站起容易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尤其是老年高血压病人,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或心肌缺血。因此更要引起老年人及体弱者足够的重视。

■ 洗澡不宜用力搓

有些人洗澡时习惯用力搓擦皮肤,似乎不这样就洗不干净。其实,用力搓皮肤并不好,这种习惯应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