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外科学家故事精讲
29149300000028

第28章 大饼油条摊的“粮票风波”

世界著名科学家杨振宁1971年第一次回国,上海是他的第一站。他住在锦江饭店。

住进饭店的第二天一清早,他就被宣传喇叭声给吵醒了。他随手取了照相机走出饭店。他看到,马路对面有一家大饼摊。好香哪!大饼、油条,还有豆浆、饭团,这眼前的情景让他回忆起儿时的欢乐、青年时的往事。他走近大饼油条摊,把手伸进裤袋,袋里有弟弟杨振汉头天晚上给他的一些人民币零钱。他看见一位中年妇女在舀豆浆。

“一碗豆浆多少钱?”

“两分钱。”杨振宁赶快递钱接豆浆。

“同志,粮票——”

“粮票,什么粮票?”

杨振宁莫名其妙,对方也是一脸疑惑。

杨振宁一想,不对头,转身就走,豆浆也顾不上拿了。

他在大街上漫无目标地走,显得有些心神不宁。忽然,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排法国梧桐树中间,有一个小男孩的身影。一定是在捉知了——多像自己顽皮的童年呀!杨振宁童心大发,举起手上的照相机,想把这动人的一幕留下来。

“不要动!”

猛然间,他听到一声断喝。他的手一哆嗦,照相机差点跌出手去。

抬头一看,那是一张警觉的脸,很执著也很认真,对方示意他站在原地不要动。

其实,那正是一个对许多事、许多人保持着高度警惕的年代,站在杨振宁前面的是一位阶级斗争的弦绷得很紧的市民。

那人叫来了一位正在茂名路上值勤的解放军。解放军是懂纪律的,他对杨振宁说:“你先站着,我去请示一下。”

“误会了,这是我们请来的客人!”

幸好,一位锦江饭店的工作人员走过来给杨振宁解了围。

一场虚惊。

杨振宁那一年回国,到了很多地方。他发现,虽然当时中国很落后,城市居民靠粮票勉强度日,但他们生活得很自信。

在北京,杨振宁故地重游,一待就是十天。他住在北京长安街的北京饭店。在他房间的墙上,挂着水印木刻的毛泽东主席的墨迹:“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住了十天,把毛主席诗词看了十天。

回到美国后,这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到各地作了多场演讲,为中美关系的改善而奔走呼号。他是一个科学家,他爱科学,但他更爱他的祖国。

2001年的金秋,在上海西南角的衡山宾馆十一楼,这位年近耄耋的老人轻轻掀开南窗的窗帘,十分感慨:上海这座城市已经变得让所有熟悉她的人都认不出来了!她蓬勃而有活力,人民富裕而有理想。三十年前靠粮票勉强度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