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燕燕(953-1009),名绰,小字燕燕,契丹人。
萧思温有相当汉化的契丹贵族,学问很深,历任高官要职。萧燕燕自幼聪明过人,是位喜爱读书、性格执拗的姑娘。有一次,萧思温颇有兴致地观察几个女儿扫地,有几个马马虎虎,仅洒扫一遍,就草草了事,只有萧燕燕非常认真,打扫得干干净净,他禁不住高兴地说:“看来燕燕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萧燕燕扫“一屋”没问题,扫“天下”当然也不在话下。
对此史书上早有评价,说她“有机谋,善驭大臣,得其死力”,由此便可观之。
而萧太后之所以是萧太后,除却善于利用女性的优势外。还有“巾帼不让须眉”的男儿气魄。对于尚武善勇的游牧民族政权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季节性的游牧生活,加上单一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基础去入侵抢掳,他们就无法生存下去。史书上说“辽以鞍马为家,后妃往往长于射御,军旅田猎,未尝不从”。因此,女子统军作战也是游牧民族的一种传统,而睿智果敢的萧太后更甚。《辽史》记载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可见她有着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非凡的勇气魄力。
萧太后最伟大之处便是不穷兵,不黩武。史书上载:“每人寇(宋朝),亲被甲督战,及通好,宜出其谋。”也就是说,或入侵或通好,她要根据实际情况判定,要从国家利益的大局出发,这就充分展现了她作为一个政治家所具备的战略眼光和灵活手腕。
传说萧思温曾将燕燕许配给韩德让。韩德让是阿保机时代著名汉臣韩知古的孙子,自幼喜读汉文典籍,文化修养深厚,文韬武略,均名冠一时。但是969年,辽穆宗耶律璟(931~969)被刺,萧思温等拥立世宗次子耶律贤为帝(948~982),为了报答拥立之功,耶律贤提出选萧燕燕为贵妃。这年,燕燕才17岁。
耶律贤就是辽景宗,他从小患病,多年不愈,身体虚弱,经常不能临朝断事,朝政大权逐渐转移到不久就被册封为皇后的萧燕燕手中。萧燕燕励精图治,日夜操劳,从善如流,深得朝廷上下的拥戴。辽景宗对此并不嫉恨,相反,他为能找到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皇后作为自己政治上的代理人而感到庆幸。976年,辽景宗特意下诏给史馆学士,决定自此以后,记录皇后之言亦当称“朕”,把燕燕摆到和自己相同的位置上来。
979年,宋太宗灭亡北汉后继续北上,进攻辽国,包围了南京(今北京市),韩德让代父韩匡嗣守城,与援军内外夹击,在高梁河大败宋军,从此扬名中外。982年,辽景宗病死,临终传位给他和燕燕所生的儿子耶律隆绪,并且颁诏说:“军国大事听皇后命。”据说燕燕请来已经升任南院枢密使的韩德让,对他说:“我曾许嫁于你,现在皇上归天,愿与你相谐旧好。如今我子年幼当国,愿你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
辽朝设南北两院,北院处理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事务,南院处理汉族事务,身兼两院枢密使的,只有韩德让一人,并且韩德让还受拜大丞相,总理朝政,这是为辽朝历史上所仅有的。1001年,萧太后赐韩德让名德昌,三年后又赐他改姓耶律,称耶律隆运,封晋王。韩德让权势熏天,引起很多契丹贵族的不满,他们说:“非我契丹族,怎能委以如此重任!”萧太后下诏说:“选官贵在得人,当以贤能与否为尺度,怎能把种族界限当成不可逾越的障碍呢?”
韩德让没有辜负萧太后的期望,他和耶律休哥等大将通力合作,弥合民族矛盾,劝农桑,修武备,使辽朝达到前所未有的盛世。但是宋人却传说他和萧太后通奸,为此萧太后还毒死了韩德让的妻子,以便与奸夫日夜相会,其实这是汉人惯用的造谣法。此事引发辽朝内部的重重矛盾。宋朝以为有机可乘,遂于986年再度大举北伐。
萧太后临危不乱,沉着应战,她派驻扎南京的耶律休哥抵挡宋东路军,命大将耶律斜轸率兵抵挡宋西路军,自己带着儿子亲临前线,指挥作战。随即她纵观全局,毅然决定以主力对付宋军东路,在涿州西南的岐沟关将其击败。东路一败,宋中路军难以支持,很快溃退。萧太后又全力对付宋西路军,设伏在陈家谷口,活擒号称“杨无敌”的宋将杨业。民间演绎的《杨家将》里,那个大名鼎鼎的萧太后,就是举足轻重的萧燕燕。
宋太宗趁着辽国萧太后当政的时候北伐,企图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可是没料到萧太后雄才大略、胆识过人,结果自己“偷鸡不成蚀把米”,被打得抱头鼠窜。辽国也如法炮制,太宗刚刚去世,宋真宗继位,辽随之而来国就频频发兵入侵。经过了多次试探性的战斗后,辽国于宋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闰九月,辽承天后(即萧太后)、圣宗亲领大兵南下,号称20万,经保、定二州,直取澶卅,威胁东京。
辽军大举攻宋,震动了宋廷。宋真宗也在边臣不断告急声中感到形势严峻,遂诏令调兵遣将,加强战备,为此,宋真宗还准备“亲征决胜”,召集群臣为其亲征日期出谋划策。但是除了寇准和少数主战派大臣,其他重臣都不同意皇帝立刻去第一线,而真宗也并没有下定亲征的决心,因此亲征一事就耽搁了下来。
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十二日,辽圣宗与萧太后进驻固安(今属河北),任命南京统军使、兰陵郡王萧挞凛、奚部大王萧观音奴为先锋,向宋境发起了进攻。十五日,辽分兵攻略威鲁军、顺安军(今河北高阳东之旧高阳城),打败了顺安的宋军。十六日,辽军再攻威鲁军,又打败了宋军。然后,转兵西攻北平寨,被宋宜都市将田敏率部击退;再东赵保州,攻城亦不克。于是辽先锋将遂与圣宗、萧太后会兵于望都(今属河北),准备继续南进。而此时的朝廷大臣们却大多畏惧辽军,更有人为了一己之利鼓动宋真宗迁都。如参知政事王钦若为江南人,密请真宗迁都金陵(今南京),签枢密院事陈尧史为蜀人,又请迁都成都。这种名为迁都,实则是趁国家危难之时给自己捞取政治上的利益,这样的建议自然被寇准所反对,宋真宗只好停止了迁都之议,决意亲征,以振奋军心,鼓舞士气,后来的历史发展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景德元年(1004)十一月二十日,辽将萧巴雅尔、萧观音奴率渤海兵攻陷了德清军(今河北清丰西北)。两日后,辽圣宗与萧太后遂率主力进抵澶州城之北。辽军主力到达澶州城外后,立即从东北西三面将澶州围住。宋澶州守将李继隆等紧急埋伏劲弩,控扼要害,组织守城防御;辽军亦作攻城准备。就在这时,辽统军使萧挞凛,恃其勇敢,在率轻骑观察地形时,被宋掌床子弩的威虎军头张环从暗处发弩而射中。由于正射中萧挞凛的额头,萧挞凛立即从马上坠地。辽兵众竞相前往扶救,但终因伤势过重而死亡,对于他的死,萧太后极为悲痛,军中士气大受损伤。但是,仍以主力围困澶州,并分兵继续南进。同月二十五日,辽军又攻下了通利军(今河南浚县东北),大有越过澶州,进逼宋朝都城之势。
随着辽军步步紧逼,宋真宗的“亲征”计划才被迫逐渐付诸实施。终于在十一月末,真宗到达澶州北城,宋军士气大振。战况急转直下,处境对她极为不利,萧太后知道辽国不可能一举灭宋,有心苤和,真宗派曹利用去辽营谈和。十二月,辽派使臣韩杞来,扬言要索还周世宗时收复的关南地。真宗不敢再战,但是也不愿答应割让土地,于是派曹利用再去辽营,密告可给银绢许和。宋辽立誓书,商订和议,宋向辽每年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两朝城池依旧修缮,不得增筑城堡、改移河道。
彼此,两边唇枪舌剑,几番交锋后,终于达成撤军协议,随后互换誓书,交为兄弟,结束了宋长达25年的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也是中国最早实行的:“一国两制”。
实事求是地讲,这个“澶渊之盟”,宋廷实在有些窝囊,而萧燕燕审时度势,虽没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倒也得了不少好处。当然。最沾光的还是边关的老百姓。后来宋辽双方的“兄弟情谊”维持达118年。双方和平往来,通使殷勤,正史所记的双方互使就共达380次之多。双边百姓也因此享受了100多年和风细雨的和平日子。
孤儿寡母的萧燕燕,能将野心蓬勃、血性十足的大随之而来控帛在自己纤细的手腕下,除却她英雄气概外,也在与她身边有一位忠心不二的爱将韩德让有关。这位爱将,可谓名副其实的“心爱”之将,算是她的情人吧。
宋人路振的《乘轺录》里,也有萧燕燕年轻时曾与韩德让有过婚约的说法。后萧燕燕人宫,成为辽景宗的皇后,韩德让也娶了李氏为妻,但在彼此心里埋下了一段未了情事。也许契丹族风俗淳朴,或者辽景宗心胸开阔,当然,也可能是萧燕燕暗自协助,韩德让的仕途可谓一路顺风。在景宗一朝,他已经“加东头承奉官,补枢密院通事,转上京皇城使,遥授彰德军节度使”,后来更是成为托孤大臣。到了萧燕燕摄政时期,两人关系终可以公私不分、融为一体了。韩德让“总理宿卫事”,与萧燕燕出则同车,人则同寝,宛若一对恩爱夫妻。苏辙《龙川别志》说澶渊议和时,宋朝使者曹利前往谈判,“见虏母(指萧燕燕)于军中,与蕃将韩德让偶坐驼车上,坐利用于车下,馈之食,共议和事”。《宋会要辑稿》也记载萧燕燕为了鸠占鹊巢,曾派人缢杀德让之妻,并人居德让帐中。
《辽史》里也许避尊者讳,没有这样的记载,不过倒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说有一次皇室比赛打马球,萧太后在旁观看,韩德让被一个叫胡里室的贵族误撞坠马。先不说是不是有意,本是一场比赛,至多也就算犯规吧。可萧太后竟然大怒,命人将胡里室推出斩首,由此可见韩德让在萧太后心里的位置。后来,年已古稀的韩德让还曾远延高丽,为大辽江山誓死拼打不料在归途中得了重病,当时的皇帝和皇后还亲自赐药抚慰。
他死后,被葬在萧燕燕的乾陵旁。这样,心爱的人就永远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