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糖尿病最佳保健方案
29187000000052

第52章 自我心理治疗

(1)首先要明确,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找到能彻底根治糖尿病的办法。但是,糖尿病又是能被控制好的疾病,只要面对现实正视它,科学地对待它,按照本书讲的内容和要求认真地做,血糖肯定会降下来,糖尿病的并发症也就随之可以避免产生,已产生的也可以避免继续发展或使其发展减慢,不会致盲致残,寿命会与正常人一样。拒绝、愤怒与悲伤等情绪反应都是糖尿病患者的正常反应,要树立信心,相信自己有战胜疾病的能力。

(2)精神放松。有些糖尿病患者常问医生:“我的病情严重吗?”我们可肯定地回答:不论病情轻重,只要科学地对待它,千方百计把血糖降下来,疾病就不会往严重的程度发展。不论病情如何轻,如果听之任之,不认真规范地治疗,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的并发症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最后会出现不可逆的后果,到那时悔恨已晚。

(3)不要存在错误观念。“能吃能喝不是病”这是一种错误概念,这种观念害了不少人,糖尿病就是能吃能喝,吃出来、喝出来的疾病。尽管刚刚患了糖尿病三五年也不至于致残或丧命,但是一定要知道:从血糖升高的第一天起,糖尿病的并发症就开始了,一旦出现了临床表现、功能障碍,治疗就十分困难了。

(4)培养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建立新的生活规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适应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因而,血糖就会时高时低地变化。如果把生活起居、饮食、运动安排得非常有节奏、有规律,血糖就不会大幅度的变化。有些人在患糖尿病以前生活无规律,当患了糖尿病以后,应当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建立新的生活规律,才能保证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5)加强体育锻炼。糖尿病患者要加强体育锻炼,一方面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同时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人们往往在行为被限制后会出现逆反心理,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比如平常未必想吃水果,现在得了糖尿病要限制吃水果,反倒特别想吃了。控制饮食、忌烟限酒是治疗糖尿病重要的方面,因此不要受人引诱,什么“偶尔抽一支烟没关系”、“多吃一次没关系”往往有一次就能出现第二次、第三次,失去控制,最后病情得不到控制。

(6)情绪要保持稳定。情绪的波动也会导致血糖的升高。情绪的自控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长期的磨炼,只要时时刻刻有这种“自控意识”,一定会有收益的。要避免家庭矛盾,不要大事小事就生气,要心胸开阔,大事多商量,小事不计较。工作上的事情要以奉献为荣,不要过分重名利地位。保持情绪稳定有利于糖尿病病情的控制。

(7)要克服麻痹思想。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自己对疾病重视的程度逐渐淡漠了,饮食控制不严格了,自我监测也不认真做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药也不按时吃了,血糖也不查了,甚至像没得糖尿病的时候一样,不管不顾了,这样的后果只能导致血糖不能控制,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要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一定要克服对慢性病的麻痹思想,永远保持对疾病的重视程度,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更多地学会观察病情、了解病情的方法,掌握治疗疾病的知识和技能,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8)生活要丰富多彩。糖尿病患者要与人多交往,参加有益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生活会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解除对疾病的紧张与烦恼,对降血糖是非常有益的。与更多的人交往,尤其与糖尿病病友交往,可以相互探讨控制糖尿病的经验、体会,还能交上知心朋友,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会有更多的情趣。

(9)不受巫医巫药的欺骗。糖尿病病情久了,而且长期病情控制不理想,患者往往产生急躁情绪,有些情况下往往缺乏科学分析的头脑,受巫医巫药的欺骗。有些人对正规医生的话半信半疑,对“偏方”却非常信任,尤其是对“能根治糖尿病”的偏方感兴趣,结果延误了病情。

(10)正确看待保健食品。一定要认清该产品是否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有些厂家将保健食品当成“药”去宣传和使用,这就要求患者要善于识别真假,不要受广告的误导。保健食品有一定的保健功能,但毕竟不是药,应该与药物区别开来。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但保健食品可以食用,根据保健食品不同的功能,食用可能对疾病有辅助的治疗作用。

(11)胰岛素治疗不会上瘾。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较为理想的药,其缺点是要采取注射方式给药,太“麻烦”。常可听到有人不正确说:“打胰岛素会上瘾的,用上胰岛素就撤不掉了”。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首先胰岛素不是成瘾药,用了胰岛素就撤不掉,是把因果关系弄颠倒了。Ⅰ型糖尿病或Ⅱ型糖尿病用口服降糖药失效后,或有严重并发症者不得不用胰岛素治疗。Ⅱ型糖尿病处于应激状态时,如妊娠糖尿病分娩前或糖尿病患者的哺乳期应使用胰岛素,待应激状态过去,分娩后或停止哺乳后完全可以停用胰岛素。适时地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防止并发症是极为重要的。

(12)感人的家庭力量。糖尿病患者常会担心自己将成为家庭的负担,常会担心自己会给整个家庭的生活带来不便。记住,你永远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家人永远都需要你。如果你是一位患了糖尿病的父亲或母亲,一定要记住,你对糖尿病的态度将会影响到孩子今后如何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如果你采取消极态度,他们也会这样;如果你采取自信积极的态度,他们也会有积极自信的人生。

§§第八章 护理保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