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甲亢主要是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调节神经系统与体液系统的功能活动、抑制偏高的能量代谢、抑制甲状腺素的分泌。适应证为:
轻度和中度甲亢,重度甲亢应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服用抗甲状腺药物过敏者,或因毒性反应无法继续治疗又不宜手术者。
甲亢合并肝病者。
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甲亢症状加重者。
甲亢经手术后疗效不巩固、或又有复发者。
1.辨证论治
甲亢的辨证分型主要有八个证型。许多病例不是以单一证型出现,往往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证型复合存在,因此在治疗时需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1)气郁痰结型。
①病因病机: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痰饮内生结聚于颈前所致。
②临床表现:颈前结块肿大,弥漫对称,肿块光滑、柔软,性急易怒,胸闷胁痛,怕热汗出,颈部憋胀,吞咽不利,喉间有痰,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或弦数有力。
③治则: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④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配方:青木香10克,海蛤粉10克,陈皮10克,昆布30克,海藻30克,乌贼骨30克,黄药子5~10克,香附15克,枳壳10克,郁金10克。
⑤随证加减:胸闷、发憋较甚者加厚朴10克,瓜蒌仁10~15克;瘿肿疼痛者加山慈姑5~10克,红芽大戟1.5~3.0克(散剂1克);便溏者加山药3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咽喉不适、声音嘶哑者加桔梗10克,射干10克,牛蒡子15克。
(2)气阴两虚型。
①病因病机:多因郁火耗伤气阴所致。
②临床表现:颈前轻度肿大或不肿大,神疲乏力,口干咽燥,气促多汗,心悸少寐,面色萎黄,腰膝酸软,便溏纳差,下肢浮肿,指舌颤动,舌质红,苔少,脉沉细数而无力。
③治则:益气养阴,涤痰散结。
④方药:牡蛎散合生脉饮加减。配方:黄芪30克,人参5克,白术10克,生地20克,白芍15克,首乌30克,麦冬10克,柏子仁10克,桑葚20克,生牡蛎30克,夏枯草10克,瓜蒌仁12克,川芎10克,玄参30克,黄药子5~10克。
⑤随证加减:便溏纳差者加山药30克,扁豆30克,砂仁10克;汗多者加浮小麦30克,麻黄根10克;指舌颤动明显者加生石决明30克,钩藤10克;眼球突出、视物不清者加青葙子10克,草决明30克。
(3)阳亢风动型。
①病因病机:多因肝肾阴虚,筋脉失养,阳亢风动所致。
②临床表现:心悸而烦,发热多汗,性急易怒,口干不欲饮,多食善饥,形体消瘦,头晕目眩,指舌颤动,颈前肿大,目突如脱,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而无力。
③治则:滋阴潜阳,熄风祛痰。
④方药:珍珠丸加减。配方:珍珠母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熟地24克,白芍30克,天冬10克,淮牛膝12克,水牛角15克,夏枯草10克,丹皮10克,知母10克,海浮石15克,茯苓30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30克,草决明30克,沉香末1.5克(冲服),海藻30克,莪术10克,陈皮10克,黄药子5~10克。
⑤随证加减:指舌颤动较甚者加僵蚕12克,全蝎10克;阴虚甚者加阿胶10克,麦冬15克;心烦不寐者加黄连9克,柏子仁10克。
(4)肝胃火旺型。
①病因病机:多因暴怒伤肝,肝郁化火,郁火扰胃,炼津生痰所致。
②临床表现:颈前肿大而柔软光滑,面红目赤,心悸失眠,性急易怒,口苦咽干,多食善饥,畏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头晕目眩,指舌颤动,形体消瘦,舌红苔黄燥,脉沉弦数有力。
③治则:清肝泻胃,育阴散结。
④方药:龙胆泻肝汤合清胃散加减。配方:龙胆草10~15克,知母10克,山栀子10克,黄芩10克,生地20克,生石膏30克,升麻10克,丹皮10克,连翘24克,玉竹10克,海藻30克,生龙、牡蛎各30克,黄连10克,钩藤15克,白蒺藜12克。
⑤随证加减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10克,厚朴15克;眼球酸胀者加白芷10克,石菖蒲10克;心悸较甚者加柏子仁10克,酸枣仁24克。
(5)阴虚火旺型。
①病因病机:多因火郁伤阴,虚火外浮所致。
②临床表现:颈前肿块或大或小,形体消瘦,目干眼突,面部烘热,咽干不欲饮,多食易饥,烦躁易怒,心悸汗出,头晕失眠,手指颤动,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沉细数。
③治则:滋阴降火,祛痰散结。
④方药:知柏地黄丸合消瘰丸加减。配方: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30克,山药30克,山茱萸10克,夏枯草10克,贝母12克,旱莲草30克,茯苓24克,玄参15克,鳖甲10克,牡蛎30克,黄药子5~10克。
⑤随证加减:心火盛者加黄连10克;大便溏薄、下肢浮肿者加山药30克,薏仁30克;胃火盛者加生石膏30克;虚火重者加丹皮10克,地骨皮30克,青蒿10克;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10克。
(6)肝郁脾虚型。
①病因病机:多因郁怒伤肝,肝气不疏,横逆犯脾所致。
②临床表现:急躁易怒,善太息,胸闷胁痛,脘腹胀满,纳食不佳,便稀或溏,颈前肿块或大或小,或见恶心、呕吐,倦怠乏力,心悸汗出,苔白或厚腻,脉象弦滑。
③治则:疏肝理气,健脾燥湿。
④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配方:柴胡10~15克,香附15克,炒麦芽20克,白芍30克,川芎10克,郁金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山药30克,枳壳10克,厚朴10克,白术12克,党参15克。
⑤随证加减:肝郁化火兼见口苦口干者加栀子10克,黄连10克,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气郁较甚兼有血淤表现者加川楝子10克,青皮12克,乌药10克,丹参30克,莪术10克;脾虚较甚者加黄芪30克,白扁豆30克,薏仁15克,藿香10克。
(7)痰结血淤型。
①病因病机:多因病程缠绵,气滞痰凝,血脉淤阻而致。
②临床表现:颈前肿块经久不消,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胸闷憋气,眼球突出,心烦善怒,喉间有痰,吞咽不爽,食少便溏,舌紫暗或有淤点、淤斑,苔白厚腻,脉沉弦或沉涩。
③治则:理气化痰,活血消瘿。
④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配方:海藻30克,昆布30克,陈皮12克,黄药子5~10克,半夏10克,连翘30克,土鳖虫10克,穿山甲10克,莪术10克,牡蛎30克,贝母10克,甘草10克,砂仁10克,青皮10克。
⑤随证加减:面色无华、身倦乏力、气血两虚者加黄芪30克,当归12克,党参24克,熟地15克;胸闷憋气较甚者加郁金15克,枳壳10克,瓜蒌仁15克;肿块坚硬、移动性小或不移动者加山慈姑5~10克,丹参30克,天葵子15克,半枝莲30克。
(8)心肝阴虚型。
①病因病机:多因痰气壅结,化火伤阴所致。
②临床表现:颈前轻度肿大或中度肿大,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心悸汗出,心烦少寐,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形体消瘦,舌红苔少,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③治则:养阴益精,宁心柔肝。
④方药:天王补心丹合一贯煎加减。人参5克,玄参15克,生地24克,麦冬12克,当归15克,柏子仁30克,辰砂0.5克(冲服),五味子10克,白芍30克,茯苓30克,枸杞子15克,川楝子10克,钩藤15克。
⑤随证加减:大便稀溏、便次增多者加山药15克,白术10克,薏仁30克,麦芽20克;腰膝酸软者加龟板10克,桑寄生30克,菟丝子30克,川牛膝12克;气血两虚者加黄芪30克,阿胶10克;心悸较甚者加酸枣仁30克,煅龙骨30克,远志10克。
2.中成药
(1)复方甲亢膏。由黄芪、党参、麦冬、白芍、夏枯草各15克,生地、丹参、生牡蛎各30克,苏子、五味子、制香附各10克,白芥子6克组成。每次10克,每日3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可连续服用数疗程。
适应证:轻度或中度甲亢患者;对硫脲类药物过敏者;合并白细胞减少,不能使用抗甲状腺药物者以及抗甲状腺治疗缓解后的巩固治疗。
(2)复方甲亢宁片。由夏枯草、炙鳖甲、生牡蛎、玄参、太子参等组成。上药加工成片剂,每次10片,每月3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
适应证:主要用于甲亢肝阳上亢、气阴两虚型患者。
(3)甲亢丸。由橘红、三棱各100克,清半夏、云苓、海藻、昆布、煅牡蛎、大贝各150克,夏枯草200克,黄药子、甘草各50克,琥珀、朱砂各10克组成。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5克,每日2次,每次1丸。
适应证:因内伤七情,忧思恼怒,日久酿成痰气郁结的瘿瘤。
(4)昆明山海棠片。每日服6片(相当于生药2.6克),每日加服他巴唑15毫克,疗程4~8周。
(5)甲亢灵片。由夏枯草、墨旱莲、丹参、山药、煅龙骨、煅牡蛎等制成片剂。每次服本品7片,每日3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
适应证:甲亢阴虚阳亢型。
3.刮痧疗法
刮痧是借助刮痧工具如光滑的苎麻、小蚌壳、硬币、铜勺柄、瓷碗、瓷酒杯、药匙、瓷汤匙等,对体表皮肤的特定部位反复进行挤、揪、捏、刺等方法,使皮肤表面呈现淤点、淤斑状态,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进而达到解表祛邪、开窍醒脑、清热解毒、行气止痛、运脾和胃、化浊祛湿、散结消瘿等功效。
基本手法是采用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扣或特制的刮板,蘸取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刮痧介质,在体表特定部位反复刮动、磨擦,既可减少刮痧时的阻力又可避免皮肤擦伤并增强疗效。
刮痧部位及方法:以刮痧器具的钝缘面蘸取刮痧介质刮风池、风门、肾俞及膀胱经(风门至肾俞),挟人迎,点揉天突、内关、神门、手三里、太冲穴,刮阴陵泉、三阴交穴。在施行刮痧时右手持刮痧工具,灵活利用腕力、臂力,切忌生硬用蛮力,质硬刮具的钝缘与皮肤之间角度以45度为宜,切不可成推、削之势,且注意用力要均匀、适中,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待皮下出现紫红色或紫黑色的痧点、斑块即可。每处刮10次左右。
4.正确使用含碘中药
含碘中药主要有海藻、昆布、海浮石、紫菜、柳叶、黄药子、夏枯草、牡蛎等。这些中药对不同证型的甲亢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随着中药药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含碘类中药治疗甲亢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1)否定观点。认为含碘的中药方剂,其含碘量远远超过有效剂量,不仅抑制了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还抑制了甲状腺激素的释放,使血中甲状腺素含量很快下降,症状迅速缓解;如持续投用含碘浓度高的中药,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从碘的抑制下逸脱,使甲状腺内甲状腺激素的积存与日俱增,大量积存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液中,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骤增,可引起甲亢的复发与反跳。
(2)肯定观点。主张采用含碘类中药,认为含碘中药不仅可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还能抑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使血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迅速下降,促使症状缓解,且中药的应用是建立在症候的基础上,并非单纯依附含碘成分为依据。
(3)辨证使用观点。在评价中药应用和疗效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原则,比单纯以药理成分为依据是更合理、更切合实际。
实践表明,含碘类药物并不是甲亢的禁忌证,甲亢危象短期突击给予碘剂、甲亢术前准备也将碘剂作为重要程序就是例证。关键是含碘中药的适应证要很好地掌握,含碘类中药的主要功能在于软坚散结,消除肿大的甲状腺,完全不含碘的方剂对消散甲状腺肿大则较为困难。
通常认为甲亢患者不宜再服海藻、昆布、海浮石等含碘中药,有人认为甲状腺肿大或有结节,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痰热之象明显者,不必拘泥,仍可用之,未见不良反应。
对治疗甲亢的有效方“消瘿汤煎剂”做含碘测定,结果每剂含碘量为302.42mg,远远超过有效剂量,但从这类含碘量高的方剂确能缓解某些卢戈氏液治疗无效病例的事实,认为中药可能含有某些成分不同于单纯碘剂的药理作用,或是能克服碘的弊病而对甲亢发挥疗效。
5.使用黄药子注意事项
黄药子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黄独的块茎,味苦辛、性凉有毒,《本草纲目》谓其能“凉血、降火、消瘿、解毒”,化学成分含黄药子素甲、碘、鞣质、蔗糖、还原糖、淀粉等。
用黄药子流膏治疗甲亢,大多数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颈围及基础代谢有不同程度缩小和降低。不少学者在甲亢治疗中也多采用单味黄药子或由黄药子为主组成的复方,疗效尚可。
黄药子为有毒之品,动物实验表明,黄药子对小鼠的肝肾组织都有一定的损害,损害程度与给药的剂量和时间密切相关。对肝组织损害在短期内即刻表现,对肾组织的损害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表现特征为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呕吐和肝功能异常,与临床患者症状一致。为了避免黄药子对肝肾的损害,每日用量应控制在原生药12克以内为安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