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
(1)干扰素抗病毒的作用原理
干扰素是由人体细胞产生的一类天然诱生性蛋白质,对人几乎无毒性。研究发现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免疫调节及抗肿瘤三大作用。干扰素进入人体后,可以激活细胞的干扰素基因,主要编码合成三种抗病毒蛋白:(1)2,5-寡腺苷酸合成酶,以激活细胞内核酸酶,使病毒mDNA降解;(2)2,5-磷酸二酯酶,可去除运载核糖核酸的末端,从而抑制蛋白质转译的过程;(3)蛋白激酶,可使蛋白转译的起始因子α亚单位磷酸化,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所以干扰素并不直接灭活病毒,而是通过细胞基因组产生另一些蛋白因子来发挥疗效。
临床试验表明,对应用干扰素患者的肝脏活检追踪检查证明干扰素还有抗纤维化的作用。目前干扰素已发展成为与病毒学、免疫学、临床医学有关的一个崭新的领域。
(2)长效干扰素与普通干扰素的区别
聚乙二醇干扰素(PEG干扰素)是一种长效干扰素,其机制在于在干扰素分子上交联了一个无活性、无毒性的聚乙二醇分子,从而延缓了干扰素注射以后吸收和清除的速度,使其半衰期延长,只要每周注射一次即可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普通干扰素α半衰期在4~6小时之间,在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后3~8小时达到血药浓度峰值。注射24小时后体内残留的干扰素很少或无法检测到。因此,为了维持干扰素的有效血药浓度,需要多次用药(如每周3次)。然而,即使是采用这种方案血药浓度波动仍很大,造成药物浓度出现高峰与低谷。血药浓度处于峰值时,干扰素相关不良反应,如流感样症状的发生率增高,这会影响药物的耐受性。相反,当血药浓度处于谷值时,血液循环中没有干扰素,因此不能持续抑制病毒。此时可能出现病毒量反跳。长效干扰素(派罗欣或佩乐能),克服了普通干扰素半衰期短的缺点。能够持续抑制病毒,一次注射后有效血浓度可维持7天。每周一次的注射剂型中有最高水平的抗病毒活性和安全性,将与长半衰期药物和药物蓄积有关的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