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柏杨智慧忠告全集珍藏版
29214000000039

第39章 别让那片乌云遮住你的真性灵心

短视、贪婪,只看见眼前三寸利益,是造成悲剧的一大动力。贾谊说:“亡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事实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覆亡,都覆亡在自己手上,岂止六国而已。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战国时代·公元前三三二年乙丑》

人生最大的苦处就是将利益放在自己所有财富的最显眼的位置,并且,为了它心甘情愿地受到魔鬼的支配,向其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和幸福。

柏杨先生总结出了造成悲剧的根源所在,即短视、贪婪、只看见眼前利益。因为目光短浅,看不到将来,所以把眼下的所得当成宝贝,沾沾自喜。殊不知坏事的家伙就是一“贪”字。

见利而忘真性,往往就是祸患的开始。《庄子·山水》有这样的寓言:

庄周到雕陵的栗园游玩,被一只翅膀七尺宽的鹊鸟碰到额头。他就抓起弹弓去撵。

在园中,他看见正得意鸣叫的蝉被螳螂所搏,而螳螂因有所得忘了自己,又被鹊鸟乘机攫取,鹊鸟只顾螳螂也不再注意身后。

庄周就警惕而叹,扔下弹弓回去了。管园子的跟在身后责骂他偷了栗子。

庄子三天闷闷不乐。弟子问他说:

“先生为什么不愉快呢?”

庄子回答说:“我为了守形体忘了祸患,观照浊水反而被清渊迷惑,忘了真性,所以管园子的人辱骂我,因为这才闷闷不乐。”

庄子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欲念是祸患的根源。在求得利益自以为有福降临时,往往也会埋下祸患的根由。一味追求利,不论开始如何得意,最终必自取其辱,自取其祸。

不以物欲追求为目的而保持清静之心态,那么世事的无常及虚幻就会少得多,也不致轻易就动摇心志。即使是在平素的生活中,不对事情期望过高,不对未来做悲观猜想,便可求得心理和谐。与此同理,在得到快乐时不自得,在失意时不悲观绝望,如此才能称之为得到了驾驭生活的智慧和享受生活的智慧。

人生若想乐趣多痛苦少,若想有所发展,有品质地提高其实并不是一件需要煞费苦心的事情。清代石成金曾写过《惺斋十乐》一文,讲人生的十种乐境,这十种乐境正是平和宁静的心情所致,或者说,十种境况也是使心情安宁不至于傻到为欲念撞得头破血流的好办法,不妨一读:

乐于知福。人能知福,即享许多大福。当常自想念,今幸生中国太平之世,兵戈不扰,又幸布衣蔬食,饱暖无灾,此福岂可轻看。反而思之:彼罹灾难困苦饥寒病痛者,何等凄楚。知通此理,即时时快乐矣。

乐于静怡。不必高堂大厦,虽茅檐半室,若能凝神静坐,即是极大快乐。试看名缰利锁,惊风骇浪,不知历无限苦楚。我今安然静怡性情,此乐不小。唯有喜动不喜静之人,虽有好居室、好闲时,才一坐下,即想事务奔忙,乃是生来辛苦之人。未知静怡滋味,又何必强与之言耶?

乐于读书。圣贤经书、举业文章,皆修齐治平之学,人不可不留心精研,以为报国安民之资。但予自恨才疏学浅,年老七十余岁,且多病多忘,如何仍究心于此,尚欲何为乎?目今唯将快乐诗歌文词,如邵子(北宋哲学家邵雍)、乐天(唐代诗人白居易)、太白(唐代诗人李白)、放翁(宋代诗人陆游)诸书,每日熟读吟咏,开畅心怀而已。又将旧日读记之得意书文,重新诵理,恍与圣贤重相晤对,复领嘉训,乐何如耶。

乐于饮酒。予性喜饮酒,耐酒量甚小。每至四五杯,则熙熙嗥嗥,满体皆春,乐莫大焉。凡酒不可夜饮,亦不可过醉——宵旦昏沉不知其乐,且有伤脏腑也。

乐于赏花。观一切种植之花,须观其各有生动活泼之机,袅袅娇媚之态,不必限定牡丹、芍药之珍贵者。随便各种草本、木本之花,或有香,或有色,或有态度,皆为妙品。但有遇即赏,切勿辜此秀色清芳也。

乐于玩月。凡有月时,将心中一切事务尽行抛开,或持杯相对,或静坐清玩,或独自浩歌,或邀客同吟。此时心骨俱清,恍如濯魄水壶、置身广寒宫矣,此乐何极。想世人多值酣梦,听月自来自去,甚可惜哉。

乐于观画。画以山水为最,可集名画几幅,不必繁多,只要入神妙品。但须赏鉴之人,细观画内有可居可游之地,心领神怡,将予幻身恍入画中,享乐无尽。不独沧海凄然,移我性情也。

乐于扫地。斋中扫地,不可委之童仆,必须亲为。当摸箕执帚之时,即思此地非他,乃我之方寸地也。此尘埃非他,乃我沉昏俗垢也。一举手之劳,尘去垢除,顿还我本来清净面目矣。迨扫完静坐,自觉心地与斋地俱皆清爽,何乐如之。

乐于狂歌。凡乐心词曲诗歌,熟读胸次。每当诵读之余,或饮至半酣之时,即信口狂歌,高低任意不拘,调不按谱,唯觉我心胸开朗,乐自天来,真不知身在尘凡也。

乐于高卧。睡有三害,曰思,曰饱,曰风。睡而思虑,损神百倍;饭后即睡,停食病生;睡则腠理不密,风寒易入,大则中厥,小亦感冒。除此三害,日日时时,俱可享受羲皇之乐。不拘昼夜,静卧榻上,任我转侧伸舒,但觉身心快乐,不减渊明之得意也。

这篇文章真可说得乐中三昧。人生苦短,当珍惜生活中的若干美好,何苦让眼前的三寸利益遮住了自己的真性灵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