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为什么缺少天才
2921700000030

第30章 成为天才的条件(3)

大师们谈起自己的研究,总是只说自己从事这一行是因为喜欢它,爱好它。这的确没错。但是,请注意,他们说的只是自己从事这一行的原因,而不是说自己能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干这一行的原因!大师们都很谦虚,常常会不好意思直接说自己的事业很崇高、很重要。但如果他们心里没有这种想法,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在遭受失败的时候,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科学研究和兴趣爱好是不同的,喜爱流行音乐的人不会因为自己的这个爱好而受到挫折(除非他以唱歌为职业,但那样的话音乐就不仅仅是他的爱好了,而是他的事业了),但是搞科学研究经常要遭到失败和挫折,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痛苦的打击。要克服这些困难并坚持下来,就不能单单把科学研究当做自己的兴趣,而是要当做自己的事业,并要有一种坚定的信仰和强烈的责任心。当然,如果仅是为了有所成果而去搞科学研究,也是不行的。科学和技术不同,科学不含有功利性。假如非要说科学研究有目的,那唯一的目的就应该是证明这个宇宙的规律可被人类思维所认识,以及寻求人类思维能力的极限。科学家如果对科学研究没有兴趣的话,就会很快感到研究工作枯燥乏味,很难坚持下去;但是如果仅仅把科学研究当做一种兴趣爱好,而没有j种责任感和事业心,也是无法坚持下去的。搞科学研究的确是从兴趣开始的,刚开始的时候也确实是一种个人的选择;但是在坚持干了20年之后,它就从兴趣变成了事业,也从个人选择变成社会责任了。

2.当前社会大众对偶像的选择,并非所谓的“真正的个人选择”

现在社会大众对偶像的选择是“真正的个人选择”吗?这种“价值观的变化”真的是“社会的进步”吗?

20年前有一个调查问:什么职业是最崇高的职业?当时的调查结果排在第一名的是科学家。就在前几年又作了同样的调查,让人想不到的是排在第一名的仍然是科学家。可见,在大众心中仍然是崇拜科学家的。可是,为什么现在愿意成为科学家的人很少呢?其实很多同学在年轻的时候都有过伟大的理想,小时候读起那些科学家的事迹总是悠然神往,立志为科学事业献身。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人都会丧失年轻时的激情。

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另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自己的理想有较大的差距,于是大多数人只能渐渐放弃和改变自己的理想,接受现实,找一份好工作,建立一个好家庭,生儿育女,庸庸碌碌(这个词也许不当)地过一生。

“20年前的偶像是群体的价值观”。对于这一点你可以问问你的父母,他们年轻的时候有没有崇拜过科学家。那个时候的偶像确实是群体的价值观,群体的价值观也是大多数民众的价值观。

20年前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要么是为共产主义献身,要么是为人民服务,要么是为科学献身,要么是当一个普通工人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总之都有一份自认为崇高的理想。那时人们的物质条件虽然差,但精神生活是充实的、满足的,否则在那种物质条件下根本熬不过来。而现在虽然物质条件好了,但许多人的精神生活却空虚了,他们没有远大理想,没有值得崇拜的偶像,所以才会总觉得生活无聊,觉得学习无趣,觉得工作没劲,觉得活得没意思。于是只有靠听流行音乐、玩电子游戏、上网和MM聊天、谈恋爱、蹦迪来寻求刺激,满足自己空虚的心灵。当然,适当的娱乐和休闲是必要的。但是有些孩子一天花十几个小时玩游戏,甚至连续几天泡在网吧里,这难道不是精神极度空虚的表现吗?事实上,玩游戏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他们不是没有理想和追求,但是现实社会中他们没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所以只好在虚幻的游戏世界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如果研究抽象代数的人超过半数,那么大家就都只有饿死的份。但是如果人人都去种田,大家固然不会饿死,可是社会会有进步吗?种田和研究抽象代数所需要的条件不同,抽象代数不是人人都能研究的,但是大多数人经过简单的训练就可以去种田。

因此,根本不可能出现“研究抽象代数的人超过半数”这种情况。只有社会大众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尊重搞科学研究的人,并且以能从事科学研究为荣,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青少年立志从事科学研究。你不用担心以后人人都去进行研究,没人耕田种地;事实上,一千个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少年中最后只能有一两个人能真正去从事科学研究。正因为搞科学研究难度大,成功率低,因此才更需要全社会的重视。而在如今的社会,一千个青少年中只有一两个人立志去搞科学研究,这一两个人还不一定是最聪明的,最后成功的机会也就只有千分之一。歌星、影星、大款愈来愈多,科学家愈来愈少,这样难道算是社会进步吗?

现在这个社会真的是尊重个人的选择吗?那些所谓的追星族真的会明白自己在于什么吗?很多青少年对偶像是盲目地崇拜,一些偶像人品道德卑劣,歌唱得差,仅仅因为脸蛋漂亮就被年轻人所崇拜。这个难道就真的是当代年轻人的个人价值取向吗?等他们长大几岁就会发现自己的幼稚和可笑了’。你说“当今社会尊重个人的选择”,但只要有所谓的大众偶像存在,就会对青少年的个人选择起到引导作用。如果说20年前的社会引导青少年去崇拜科学家,现在的社会就在引导青少年崇拜歌星、影星、大款。

同样的引导,为什么不往对社会更有意义的方向引导呢?这并不是说不尊重个人选择,只是希望整个社会在对青少年的导向上起到一个良好的积极作用,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业上。

歌迷对偶像歌星的爱和数学家对数学的爱截然不同。前者只是一种自私的爱,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喜好,因为歌星的音乐给自己带来乐趣而爱歌星;后者除了自己的爱好之外,更包含一种社会责任感,数学家的研究成果对自己本身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但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有重大作用。两种爱的付出也是不同的,前一种爱几乎没有付出,有的仅仅是索取(当然,有些追星族追得死去活来也可以看做是另一种形式的付出);而数学家要爱数学,就要耐住寂寞,甘于贫苦,还要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挫折,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进行枯燥繁复的计算。硬要把这两种爱相提并论,也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3.提倡媚雅也并非是说为了媚雅而去搞科学。这里所说的“提倡媚雅”是指希望全社会的价值观“媚雅”

与其像现在这样媚俗,不如去媚雅。社会大众媚俗有三大危害:

一是媚俗会给青少年起到不良的引导作用;二是媚俗会引发道德的沦丧;三是媚俗会降低全社会对科学的重视和对科学家的尊重。

社会大众媚雅有三大好处:

一是能够引导青少年有健康的理想和价值观;二是能够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三是能够提高全社会对科学事业和对科学家的尊重,从而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

七、生活技能高人一等

孩子们基本的阅读、写作的技能,是他们在即将到来的高科技时代中竞争的必备技能。

可是,生活中需要的技能远比在学校中学习的基本学科多,除非你遇到一个愿意打破常规的老师,否则你的孩子将无法学到他应该在生活中掌握的关键的技能。

思考一下你自己的经验。当你高中毕业后,你知道你要在生活中生存下来所需要的所有东西吗?如果你幸运的话,你知道怎么阅读,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数学技能;如果你更幸运的话,你掌握了一个理想的学习习惯,那会让你在大学中更容易适应。

但是你为生活准备好了吗?大多数人好像还没有吧,除非你有一个非常关心你的父母(教会你那些技能)。现实中,我们中的很多人迷茫地度过了成年的早期阶段(20~30岁),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那些技能,我们正在为此付出代价。

从小学到高中的阶段是生活中必经的阶段,你可能要说,在毕业之后再学习那些课程(指必备的技能)。但是,我们也能让小孩在独立之前掌握其中的一些技能。

孩子在成人之前必须学习的课程(技能)不能通过说教或者课本来教授,它们只能通过实例、交谈、演示和鼓励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刚开始要给予一定的监督指导),从而教会他们。

一旦你告诉了他们某种技能,就要演示给他们如何去做,然后让他们在监督之下自己做几次,给孩子独立做这些事情的自信,让他们从错误中总结经验。不时地通过交谈检验他们所学到的技能。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要想让孩子掌握这些技能,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才能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

八、独立的人格造就天才的一生什么是人格呢?

人格,谓人之特质与品格也。心理学上,以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惯为个人之人格基本,而以人格之特质,包含在智慧、气质、自表及社会性五个范畴之内,其品格高下,即依其对于社会之行为而评价。

在心理学上,认为人格是有这么几个构成部分,就是原我、自我和超自我。

原我:是指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包含各种本能的欲望,例如觅食、性要求、自身的安全,这都是人类的原始动力,驱使人类朝向这些目标行进,也是属于潜意识的范畴,常人往往都没有意识到这种原始的活动。

自我:是能够自我意识到的“我”的一部分,主要的功能是感受现实,处理个体和现实的关系,使原我的欲望能够适应现实,可以区分主观和客观、自己跟别人、幻想与现实,并使之实现。

超自我:是指人格的监督机构,任务在于对原我的欲望与自我的行为作出评价,在道德、观念方面进行是非的监督。

原我的精神活动,属于潜意识活动,而自我和超自我,属于意识活动。

那么,到底人类的人格源自何处?是在何时产生和形成的?

这个问题一直是现代心理学中的难题,至今还没有比较一致的意见。

许许多多的心理学家都认为,人类个体的人格多半是在后天形成的,也就是每个人诞生在这个世界以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环境的影响造就,加上本身的原始意识等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影响,产生一种综合效应,每个个体才形成了自己的人格。

换言之,每个人在诞生之时,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人格,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各方面的影响之下,才最终形成自己的人格特征,实质就是社会的存在造就和决定了人的人格。

而人类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比如人类本能中的部分,能够驱使人类在无意识当中行动的那部分潜意识,才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遗传到每个个体身上的。这个先天遗传的因素,并不是形成人类人格的主要原因。

九、培养自信,就是在培养天才

人什么都可以缺少,就是不能没有自信。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够相信,还拿什么去相信别人?既然要做,就一定要做好,只有这样的信念,才会勇敢走下去,从黑暗到黎明,从渺小到伟大。

自信源于对自身价值的评估,源于对自己努力奋斗的肯定。这种自信是培养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良性循环,努力就有自信,有了自信就更加投入,投入越大,回报会越大;回报越大,信心会越足。

天才真的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过,这样的天才不是天生的聪明人,拥有惊人的天赋,不用努力就获得超人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天才,是那种拥有超人的勇气、毅力、自信而创造实力的人。天才是怎样炼成的?是用一种顽强的意志敲打而成的。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让人言俗事在自己的双手下变得沉默,或将一种怀疑和嘲笑转化为赞美和称赞。

天才是天生的,成功是后天的,没有哪个天才不付出努力就可获得一切。天才需要执着之心,自信是天才成长的坚实根基。自信起来,也许下一个天才就是你。

有句话说得好:“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核心所在,是促使孩子充满信心去面对困难、努力完成自己愿望的动力。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呢?

第一,尊重和信任孩子。尊重孩子,使他切实体会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信任孩子,诱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并给予积极关注和表扬,切忌包办代替,更不可打击、讽刺。这样既培养了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品质,又培养了自信心。

第二,建立合乎孩子能力的目标。父母的责任在于怀一颗期待的心,帮助孩子建立他们每一阶段的适应他们自己的目标。父母期望过高,将目标定得太远、太大,超过了孩子能达到的限度,就会使孩子产生失败感,丧失信心;也不能把目标定得太低,孩子完成得轻而易举,就会变得轻率和骄傲。

第三,善于发现并经常肯定孩子的优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活动是十分投入、十分自信的。所以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经常给予表扬和肯定,给孩子充满自信、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千万不要把孩子的缺点挂在嘴上,让孩子产生自卑感。

第四,让孩子迎接困难。每一次对困难的成功跨越,都是对自己的一次肯定,都会增加一分自信。应多鼓励孩子学习做家务,当孩子战胜了困难,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时,自信心就会提高。我们应该特别留意孩子的第一次尝试,这将是他人生道路上的良好起步。

第五,以身作则,树立典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难想象缺少自信的家长如何能培养出自信心十足的子女。父母能够充满希望地看待未来,充满自信地面对生活,孩子就会受到感染,所以父母在要求孩子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自己的修养,做好孩子的典范。

一个人只要有成功的决心和信心,就可以保持最佳状态,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追求目标上。只要坚信自己成功的人,才会取得成功。在孩子努力拼搏,尽力向成功的顶峰攀登时,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