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口才全书·好口才闯天下
29222700000021

第21章 找饭碗——因口才传奇(5)

有一次,局里召集各科室的负责人开会,准备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在会议开始的汇报工作上,有一位科长工作责任心不强,把几项交办的工作没做好,还捅了漏子,结果引得局长得恼火,发了不小的脾气,使会议气氛十分紧张。秘书小王递了一个纸条给局长,上面写道:“刘局长,会前你曾说过,这个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布置工作,动员干部,刚才的会议气氛有点儿紧张,不利于这次会议的顺利进行。有些问题似应专门开会或会后再解决。”

当复会后,小王发现刘局长已恢复了正常,并把会议引导到了正常的议程上。会议比较圆满地结束了。

会后,当只剩下两个人的时候,刘局长笑着拍了拍小王的肩膀说:“小王啊,多谢你的‘清凉剂”呀!”

以后,小王与刘局长结成了非常的工作友谊,小王也越来越受局长的赏识了。

本例中的小王不愧为局长的得力助手。在局长发脾气而忽略了开会的主要议题时,他先适时采取措施暂停会议,让局长慢慢冷静下来,然后以写条子的方式用委婉的语言揭示领导恢复理性的心态,抓住开会的主旨使会议顺利地进行下去。这样得力的助手,怎能不受领导的赏识呢?

在很多时候,一些上司、领导都或多或少出现错误,作为下属的你,一定要灵活机动,运用自己的智慧为上司分担责任、化险为夷,让老板感觉你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这样,你就相当于拥有了一只“金饭碗”。

实现自我——别忘口才功劳口才不只是说话,在特殊的年代,口才立刻便会体现出它的重要性。

在中国漫长历史进程中,涌现了无数诸如孔子、孟子、苏秦、张仪等一大批凭“三寸之舌”

而能“一言兴邦”的杰出游说家。春秋时期纵横家的出现,更是形成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竞起,辩手云涌,纵横联合,长短角势。国君诸侯崇尚口才,天下学者名士更是趋之若鹜,蔚然成风,形成了一个队伍庞大的说客阶层。以纵横六国,推行连横策略而著称的游说家张仪,就是运用口才这个威力无比的战略武器而成功的佼佼者之一。在他初到楚国当说客时,一天,碰巧相国家丢失玉璧,主人咬定是他偷的,将其严刑拷打之后逐出家门。回家后,妻子叹着气道:“你若不读书游说的话,怎么会遭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呢!”张仪听后问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当他的妻子告诉他舌头仍在时,他拍手:“够了!”对他来说,只要舌头还在,就有施展自己雄才伟略的机会。后来,他确实扶摇直上,也当上了相国。

像张仪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举不胜举。晏子使楚,名扬千秋;苏秦善辩,穿梭六国;孔明机智,舌战群儒;解缙巧对,传为美谈;鲁迅、闻一多、周恩来和陈毅,更是现代能言善辩的泰斗。他们的口语,或出言有序,如更壶滴漏;或滔滔不绝,似大河奔流;或旁敲侧击,如曲径通幽;或不盖不遮,似单刀直入;或妙语不绝,如吐珠唾玉;或句无单出,如芙蓉并蒂;或信口出之,似草木共生……真如春光中的万紫千红,美不胜收。

好的口才,可使经商者顾客盈门,财通三江,而不致门可罗雀,债台高筑;好的口才可以阖家如春,其乐融融,而不致举家不乐,愁肠百结;好的口才,或如战鼓催征,雄兵开拔;有的如江水直下,一泻千里;或如绵绵春雨,滋润心田;或似狂飙突起,威震敌胆。无口才难以服众啊!陈胜当初揭竿而起时,慷慨激昂地鼓动大家说:“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惟真惟诚,立刻使大家群情激愤,热血沸腾,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我们更加理解了“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这句话的分量。

事业的成功与失败离不开你的口才。“一口利齿,两排伶牙,”可以使你获得别人的同情、别人的帮助、别人的合作、别人的赞赏。古罗马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罗西塞具有非凡的演说才能,他把演讲的社会作用推到了惊人的程度,以至于靠自己的一张铁嘴而进入了政界,并最终提任罗马的检察官和执政官。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英国议会中的波宁布罗克被称为“第一铁舌”,但皮特很快便超过了他。皮特的演讲仪态雄伟、声音洪亮、言辞激越、感情充沛。这种非凡的口才使他打败了一个又一个政敌,赢得了支持和理解,一跃成为全英首相。

古代形容某人能说会道,常用“三寸不烂之舌”这个词语。我国历史巨典《史记》上就有许多这样的故事。刘邦做了皇帝,封张良为留候。可是张良却想出家当道士去。他说:“我家本在韩国,祖上世代都是韩国的大臣,强暴的秦国灭亡了我们韩国,我为了报国仇,宁愿牺牲万金家产参加了反秦战争,现在,终于见到了胜利。我,凭了我的‘三寸舌’,获得了这样高的荣誉和地位,就已经足够了。”

《史记》中还有这样的故事,秦军围赵,毛遂随平原君赵胜去楚,说服了楚王,使其发兵救赵。平原君非常高兴,夸奖毛遂道:“毛先生的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句话有时可以救人于水火之中,挽救人的性命。

人在最危险的时候,怎样抓住问题的关键,一语击中要害,从而驱祸得福,其中的奥妙就在于能言善辩。

汉代有一位丞相叫萧何,有一次向汉高祖刘帮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让老百姓耕种。上林苑是一处专为皇帝游玩打猎消遣用的皇家园林,刘邦一听萧丞相居然要缩减自己的园林,不禁勃然大怒,认为萧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钱财,才这样为他们说话办事的。于是下令将萧何逮捕入狱,审查治罪。当时的汉宫廷尉为讨好皇上,只要皇上认定某人有罪,廷尉官不惜用大刑使犯人服罪。就在这紧关头,旁边的一位姓王的侍卫上前劝告刘邦说:“陛下还记得原来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铲除叛军的时候吗?那几年,皇上在外亲自带兵讨伐,只有丞相一个人驻守关中,关中的百姓非常拥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么关中之地就不是陛下的了。萧丞相不在那个时候谋大利,难道反会在这个时候去贪占百姓和商人的一点小利吗?”

简单几句话,句句击中要害。刘邦深有感触,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鲁莽,对不起丞相的一片诚心,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当天便下令赦免萧何。

汉代的另一位开国元勋周勃,曾经帮助汉室铲除吕后爪牙,迎立汉文帝,有定策安邦的大功。可后来当他罢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后,一些素来嫉恨周勃的奸佞小人便趁机向汉文帝诬告周勃图谋造反。汉文帝竟然也相信起来,急忙下令将廷尉周勃逮捕下狱,追查治罪。按汉代当时的法律,凡是图谋造反者,不但本人要处死,而且要灭家诛族。就在周勃大祸临头的时候,薄太后出来劝文帝说:“当皇上还没有即位的时候,周勃手里拿着先帝留给你的玉玺,又统帅着主力部队北军,是谋反的最佳时机,但是他一心忠于汉室,帮助汉室消灭了企图篡权的吕氏权力,把玉玺交给了陛下。现在罢相回到自己小小的封地庄园里居住,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才想起谋反呢?”

汉文帝一听,心中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立即下令赦免了周勃。

萧何、周勃大难临头的时候,有人出来为他们辩白,讲明事实真相,分析合情合理,从而免去了二人的大难,这就是说辩中语言的巨大威力所致。

恰当运用口才,有时候救的可不是一个人,可以是几个人,甚至天下人。

《史记》里就有一个孩童凭借三寸之舌说服盛气凌人的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

西楚霸王项羽是个杀人魔王,每攻占一城必将全城百性屠杀干净。魏相彭越联汉抗楚,连夺楚国十七城,恼得项羽眼冒金星,亲率大军围攻彭越占据的外黄城。彭越难支,半夜逃走,外黄城开门投降。

项羽入城后,首先下了一道命令,城里凡15岁以上男子集结城东,准备全部活埋。号令一出,全城哭天号地,哭声中竟有一小儿去楚营求见项羽。

项羽听说小儿求见,倒也惊异,问他:“看你小小年纪,也敢来见我吗?”

小儿说:“大王是人民的父母,小臣就是大王的赤子,儿子见父母,有什么不敢呢?”

项羽本来爱听夸奖,儿童开口就能感动人,项羽自然喜欢得不得了,忙问他有什么要求。小儿从从容容,不慌不忙地说:“外黄百姓,久仰大王恩德,只因彭越突然攻来,无奈暂时投降,但仍然整天盼望大王来救。今天大王驾临,赶走了彭越,百姓非常感激。但大王宫中有一种谣言,说要把15岁以上男子全都活埋了,我认为大王德同舜尧,威过汤武,不会这样做的。况且屠杀百姓后,对大王有害无益。所以请大王颁布明令,稳定人心。”

项羽听了,觉得合情合理,但又威胁道:“如果我坑死人民,即使无益,也不见得有害。你要能说出有害的理由,我就下令安民;要说不出,连你也要活埋。”

儿童听到威吓,并不慌张,反而严肃地说:“彭越守城,部兵恃多,听说大王来攻,怕百姓作内应才紧闭城门。而后见人心不向他,才夜里逃走。如果百姓甘心助战,同心坚守,大王恐怕至少十天半月才能入城。今天彭越一走,百姓立即开城迎驾,可见人民拥戴大王。如果大王不察民情,反要坑死壮丁,外黄城以东还的十几城,听说此事谁还敢迎降。反正降也死,不降也死,抗拒或许还有一线希望。试想。彭越必向汉求援兵来攻,大王处处受敌,就算是处处打胜,也得把心力费尽,照此看来,这就叫做有害无益。”

当时项羽本来就约定好了半月回去,此时已过了几天,如果前面十几城遇阻,就会耽误了时间坏了大事。他反复考虑利弊后,终于答应了儿童的要求,还取了几两金送给儿童。

一个小孩竟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杀人不眨眼的西楚霸王,而挽救了外黄城数万人的生命,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个小孩的胆量,但我们更佩服的是他的合情合理的分析。从这里我们的确更可以体会到“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道理。

在外交中,口才尤其显得重要,特别是在对方故意刁难时,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唇相讥,不但赢得人格的尊严,而且保住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这里还有一个关于晏婴使楚国时不辱使命的故事。

南方的楚国一天比一天强大,楚王也自比是南岭虎,想咬谁就咬谁。所以,齐国虽是个大国,楚国从不把齐国放在眼里。为了疏通国与国之间的渠道,改善关系,齐王派遣晏子出使南楚。

晏婴到达楚国,楚王想借晏婴解气,就传令守城人,尽量羞辱晏婴。

晏子远远地过来了,前来迎接的礼官员见他那么矮小,就命令士兵打开城门旁边的侧门,瞧他进不进。晏子仪表堂堂地站在正门前,一声不响。

嬉皮笑脸的兵士过来了,晃悠着脑袋指小门说:“先生,您请进吧!”

晏婴冷蔑地笑了笑,也虚指了一下侧门,打了个比喻,反击道:“我听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入国门!”

礼宾官员反被他侮了一通,只好命令兵士把正门敞开。

楚王接见了晏婴,但傲眼朝上,他不屑一顾地问晏婴:“难道齐国没有人吗?”晏婴听了这话暗想,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嘲笑,更是对国家尊严的侮辱。于是,他连眼皮也没抬,夸张地赞颂自己的国家道:“我国齐都,名唤临淄,说大,确实不大,只有几百户人家。但是,如果把每个人的袖子都甩开,能盖住偌大的太阳;如果每个人挥一把汗,无异于下一场大雨!国都大路上的人,人如潮涌,摩肩接踵,怎能说没人呢?”

楚王也想夸赞一下自己的国家,又苦于没有辞令,困窘了半晌,才接上了晏子的话茬儿冷嘲道:“齐国既然人多势众,为什么单选择你来出使我国呢?”

晏婴也顺流而下,接着楚王的话说道:“是的,诚如您所说的,齐国派出使者都是经过谨慎选择的。水平高上的,出使上等国家;水平低下的,出使下等国家。我晏婴水平低下,不消说,就只能出使到贵国来了。”

楚王还想反唇相讥,可又觉得自己无理,只好咽下这颗苦果。

过了几天,楚王设宴招待晏子。酒过数巡,忽见一名犯人被捆绑着双手,押进宴会厅。楚王装出一副惊奇的模样问道:“这被捆的人是何人?”

“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押解犯人的官吏禀道。

楚王回头看看晏婴说:“哦,原来这盗贼是齐国人!看来,齐国人都是惯于偷东西的吧!”

晏子随即站起身回答说:“我听说,橘树生在江南,就结出橘子;移到淮北,就长成为枳实,那样子虽然相像,果实的味道却大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水土的差异老百性生长在齐国,从来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会偷盗,这是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呢?”楚王听完缄默不语,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真是自讨没趣。

这些故事反映了晏子的聪明才智。对于楚王的污辱,给予有力还击,维护了自己及国家的尊严,这是人的智慧,也是语言的威力。

口才,就是这样,你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举手之间见云变幻,让你感觉到它力量的存在。口才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让你的对手束手就擒,它抵得上战场上千军万马的力量,现代社会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