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口才的人必定是人才,而且是出类拔萃的人才,就是因为口才的能力比任何专业性的活动更能促使一个人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更能促使一个人心态积极、自信主动、开发潜能、才思敏捷,并善于人际交流,而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和交流能力的体现。一个真正有口才的人,其整体素质较高,其交流能力较强。当然可以称得上是人才,而且是出类拔萃的人才。这难道不是很合乎逻辑、很符合事实的结论吗?这样的推理可能不能使所有人信服,请看如下分析:
人类被称为万物之灵长,是因为有聪明才智。进行人际交流,就是开发自身的聪明才智,就会促使大脑发达。从语言和思维关系来看,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形式,或者说,思维是“内部语言”,语言是“外部思维”。思维和语言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假设去菜市场买肉,发现物价又涨了。猪肉变成了8元一斤,买不买呢?你要想一想。这个极简单的思维,就要有“猪肉”、“8元”、“一斤”等等词语构成的一系列的概念。假如你在路上遇到了熟人,还要就一件重要的事情,进行商量,那就需要将内容变为复杂的语言和思维了,还需要反馈判断、随机应变的能力。如果不掌握语言或语言不发达,我们凭借什么接受信息、进行思维、表达自己的意思呢?所以古人说:“脑之官动言传、言传而体行”。凡事总是听了想,想了说,说了行,所以说,要想开发聪明才智,发展语言能力也是重要的一条途径。
历来有一种看法,认为一个人会写,有些学问,可以算人才;而善说,有口才的人未必是人才,其实不然。苦读勤写固然可以使人长知识、有学问,书面语言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但是忽视口语交流能力的重要性却是毫无道理的。实际上,人要做到有口才比做到写作需要更多更大的的本事,需要更高的素质,尤其需要较多的心理素质,这是由口语的特点决定的,是由许多演说家的实践证明了的。
口语与书面语言相比较而言,有人归纳出6大特点:
(1)以声传意——有简便而广泛的实用性;(2)直接交流——有表达与反馈的两重性;(3)即兴构思——有及时感应的应变性;(4)态势配合——有动态直观的整体性;(5)通俗易懂——有生动活泼的形象性;(6)句式简短——有快捷转换的灵活性。
其中,前面4个特点最主要。这些特点便决定了口语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比阅读和写作能力更需要也更能开发人的心理素质和真才实学。
会写的人当然也能算人才,因为写作需要有学问,费心血。但写作作为一种语言活动来看,它毕竟可以慢慢考虑,从容构思,反复斟酌和修改,还可以翻翻笔记,查阅资料,经过多次尝试和努力去完成。而且写作不存在与接受者面对面地直接交流、相互刺激的问题,也不必顾忌仪表、表情手势、身体的姿势与动作等体态风度的表现如何。而口语的表达与交流就不同了。口语不仅要随时随地的广泛应用,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而且必须是和一定的对象双向交流、直接沟通,需要即兴构思、随机应变,一次性完成,还需要适应场合、控制情绪,需要有适当得体的体态风度……这一系列的特点必然要求一个人具有机敏灵活的语言感应能力、思维想像能力、观察应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等等,才能做到有效说话,出口成章。
口才不同,信息的价值不同,人的价值也不同。如:某位领导干部做报告,如果报告者照稿宣读,而且讲稿是由秘书写的,他连念都念得不顺溜,那么人们就会感到这位领导没有真才实学,即使报告的内容不错,也不会有什么吸引力和感染力。相反,如果某位领导讲话不用稿子,而且又讲得恰当得体,生动有趣,自然会引起听众的注意和兴趣,而且会使人们感觉到这位领导干部智能不凡,颇有才干,值得尊敬和依赖。
口头表达是面对的交流,比读、写等要耗费更多的精力。一位作家写了一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了。如果有一半读者对这篇文章反应冷淡,评价不高,并不影响这位作家的这个小小成就。如果这位作家当众演讲,听众当中有1/3的人不爱听,看书的看书,打瞌睡的打瞌睡,还有些人在小声说话,甚至有些人“抽签”走掉了……那么情景不仅使作家的演讲黯然失色,而且会使作家人丧失信心,不知所措,最终遭到惨败。
20年前,我国与前苏联虽然在外交上有些来往,但关系还未恢复正常。有一次当时的苏联副外长库兹涅佐夫来北京的访问,我国的外交部长乔冠华前往机场迎接。因为是隆冬时节,库兹涅佐夫在和乔冠华见面的时候,说:“哎呀,没想到北京的天气这么寒冷啊!”乔冠华该怎么说?必须要立刻做出反应,而且要恰当得体,有点水平。如果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先陪客人到迎宾馆下榻,等回到家再慢慢琢磨,那么,你即使能想出一句绝妙的话,又有什么用?乔冠华毕竟口才不凡,善于应付。他当时就说:“这都是因为从西伯利亚吹来的一股寒流啊!”这话真可谓应对得体,恰到好处,而又一语双关,绵里藏针。
这些事例都能说明,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因为口才不光是口上之才,而是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外部素质和习惯素质的综合体现。有口才就意味着素质高、心态好、才能强,怎么不能说是人才呢?所以,我们可以有充足的理由认定这样一个结论:
是人才者未必有口才;而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而且是出类拨萃的人才!
一张嘴——同一条起跑线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虽然我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时代的导向,却偏向于那些有口才的人,社会需要口才,成才需要口才,没有口才很难适应时代的需求。
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商品交流频繁,社交范围扩大了;不同行业、地区、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特别是经济交流变得日益频繁;人际关系纵横交错,密如蛛网。
如果说以往社交只是少数有身份、有地位的名人与权贵的专利,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每个人必备的才能。这就是社会日益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社交又怎能离开口才?
再者,生活节奏加快,说话也要讲求高效率。市场如战场,商战如兵战,在激烈的竞争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事事讲求高效率,言语迟钝木讷必定会影响效率,怎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会议对发言时间加限制,主持人到时按铃,“勒令”发言人下台。公务商谈也力求简明扼要,长话短说。少而精的语言,浓缩成高密度的新知识、新资讯,这已是现代社会对口语表达的公认要求。
口才还应该说一种财富,甚至一言千金,出口成金的情况屡见不鲜。商品有物价,有社会地位的人有身份,而现在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文学家发表演讲更是有“口价”。
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卸任之后,巡回全国各地演讲,每小时“口价”6万美元;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日本9天,发表演讲9场,参加商界小型座谈会8次,共获报酬100万美元,几乎与她任首相11年的总收入相等。
至于经贸谈判,谈得高明,成千上万元争取过来;谈得外行,巨额财富白白送人;谈得过于精明,一毛不拔,寸利不让,忘了互利互惠的原则,导致谈判破裂,双方皆一无所获。可见多少财富,都要通过“口才”去谈成。
正因为社会的需求,口才训练也成为每一个青年成长的必修课。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吸取知识的途径日趋多元化,传递信息的方式也目趋高速化。人们吸取知识一般通过三条途径;一是读书、看报;二是听报告、演讲、讲课;三是交谈、讨论。市场竞争需要赶时间,抢速度,分秒必争,这就更促使口语表达的作用提高,与书面语言并驾齐驱,各显春秋,相得益彰。
青年人若要立志成才,就必须广交朋友、广结善缘、交流信息、联络感情、互相激励、取长补短。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则要靠处世技巧和人际关系。古人亦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今社会要求人们广泛深入社会,广交四面八方的朋友。如何在茫茫人海中寻觅、发现、选择、深交志同道合的挚友、诤友、良师益友,也少不了动口交谈、交流、交心。
“言为心声”,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者,一定得思维有条理、周密、敏捷。应征的面试,主要不是考口头表达能力,而是考思维品质、心理素质;选美比赛的内容也有应对口才一项,不仅比口才,也比思路的清晰、条理、敏捷。
在现代社会,强者和弱者之间真正的能力差距已经相对地降低。由整体来看,人们的力量几乎可以说是势均力敌,但“口才竞争时代”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这已经成为生存的需要,不可能再依照以前的办法,用强势压迫来解决一切。
在未来的时代里,一个人若是缺乏说话能力,无论他有多么卓越的才能,仍然有可能无法在社会上生存。有才华却缺乏口才能力,就像是一粒未经琢磨的钻石,永远无法闪耀出璀璨夺目的光茫。
未来的社会,说话能力的重要性将会日益显著,工厂纷纷引进机器人,办公陆续采用电脑,这些都象征着办公自动化的革命业已展开。工厂和办公室均朝着自动化的目标大步迈进,几乎所有的例行工作都尽量由机器来处理。诸如电脑翻译功能、语音识别、语言录入等等高效能软件的出现更加速了改变的脚步。
在这场惊涛骇浪般的自动化革命潮流之中依然能够屹立不动的便是最具有人性化的那些部门,也就是与人谈话和交往最多的部门。由于说话几乎不可能被融入办公自动化的范围内,因此它便成了生意人的最后筹码。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人是否具备谈话能力,就会成为决定他生存的一项重要资格。
有人说,未来的电脑化社会将是个自闭症的社会。这一点,由时下年轻人拙于处理人际关系的情形就可以看出,可以认为是正确的。因为,他们大多数生长于小家庭中,人际关系接触的机会并不多,玩的是电动玩具、电脑游戏之类的个人式游戏,从小便拥有属于个人的寝室,饮食方面则倾向于汉堡包、肯德基、方便面,以及其他快餐类的单人份食物。
同时,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的测验,更多的答案只是对与错两种选择。但他们一旦踏入社会,就必须面临在上司或长辈之间不同的意见中做出选择,这时,口才能力就成为维持自己生存下去的最好办法。因而培养谈话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设法学会和意见不同的人融洽相处。
可惜今日年轻人往往在受挫一次后,便轻易放弃了尝试的努力。
诸如此类的年轻人,在不久的将来,势必与周围的社会严重脱节,甚至惨遭淘汰。属于既无口才能力,又无任何其他本钱的自闭症人群,早已经失去了参与社会竞争的资格。因此,口才能力是生存于竞争时代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