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系佛教服饰,梵文的音译,意为“不正色”、“坏色”。佛教的法衣之所以叫袈裟,是因为僧人所著法衣用“不正色”(杂烛色)布制成,故从色而言。
据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五云: “袈裟”原译作“毠□”,至东晋葛洪的《字苑》改作袈裟。佛教戒律规定,僧服禁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 (纯色)及绯、红、紫、绿、碧“五间色”,只许用通过植物皮、叶、花等煮染后所得之铜青色、泥黑色、赤黑色(又称木兰色)三色,是为“三如法色”。实际上印度各佛教部派的服色也很不一致;佛教传人中国,其颜色也有变化,如僧人说法和举行仪式时多穿金镂织成的袈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