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兵书,叫《孙子兵法》,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对这部书的作者究竟是谁的问题,却争论了一千多年。有的说,《孙子兵法》是春秋时的孙武写的;有的说,历史上不一定有孙武这个人,理由是《左传》无孙武,《孙子兵法》是战国时的孙膑写的;有的说《孙子兵法》是包括孙武在内的从春秋末年到战国中期众多兵法家的集体创作,经过长期流传,最后由孙膑加工整理成书的;有的说,孙武和孙膑其实就是一个人,“武”是他的名,“膑”是他的绰号。更有的认为,《孙子兵法》是三国时的曹操写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孙子兵法》的作者问题成了一个历史悬案。
为什么会有上述种种不同的说法呢?《孙子兵法》的作者究竟是谁呢?
出现上述不同说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孙子”,即孙武和孙膑。“子”是古时候人们对男子的尊称,如称孟柯为“孟子”,称荀卿为“荀子”等等。孙武是春秋时候的人。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一开头就写道:“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日:‘子之一十三篇,吾尽观之矣。”这说明孙武是位军事家,曾著有兵法十三篇。司马迁在同一篇文章中还写道,孙膑是孙武的后代。曾与庞涓学道于深山。后到齐国,因指挥作战有方而“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这说明孙膑也是位军事家,也著有兵书。孙武和孙膑当时都是有名望的男子,都可称为“孙子”;他们又都是军事家,都著有兵书。
二是隋唐以后,传世的只有兵法十三篇,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孙子兵法》。司马迁曾明确指出,这十三篇的作者是春秋时的孙武。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曾提到,除孙武的兵法外,另有孙膑的兵法八十九篇,图四卷。可是《隋书?经籍志》中就不见孙膑兵法的著录了,在以后的史书中,也没有再见孙膑兵法的著录。
由于上述两个原因,自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人们对孙武和孙膑是否都著有兵书的问题,传世的《孙子兵法》的作者究竟是谁的问题,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1927年4月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发掘出土的西汉竹筒,终于把这个长期争论不休的历史悬案解决了。
在银雀山汉墓中发掘出土的,不仅有传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竹简,而且有《孙膑兵法》的残简,使这部失传一千余年的军事著作重视于世(《孙膑兵法》的竹简由于严重残缺,经过整理,才得三十篇,共一万一千字,与《汉书》的记载相差甚大,它只是《孙膑兵法》的一部分)。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出土说明,司马迁在《孙子吴起列传》中的记述是有依据的,正确的。孙武和孙膑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他们的确都著有兵书,只不过是孙膑的兵书从隋唐以后就失传了。一直流传于世的《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而不是孙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