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新编智慧谋略大全
29228200000045

第45章 古代智谋(下)(27)

一是重用汉将汉兵。清朝入关以后,优裕富足的生活,极大地消磨了八旗官兵昔日凶悍善战的锐气。“三藩”发难之初,许多八旗部队的战斗力已经大大下降。接连败北,使清军处于被动地位。为了扭转这种将帅孤弱的局面,康熙采取了重用汉将汉兵的策略,大胆提拔了一大批能干的汉将汉臣,充分发挥他们在平定“三藩”中的重要作用,以弥补八旗将帅的不足。如广西巡抚傅弘烈、宁夏提督赵良栋、凉州提督孙思克、总督姚启圣,以及张勇、蔡额荣、李之芳、吴兴祥等人,都是才干出众的能臣良将,受到康熙的提拔重用。康熙还大力扩充绿营部队,先后征召了40多万汉人充军。在当时的满洲贵族集团中,存在着相当深的对汉人的成见。康熙能够破除这些成见,大胆使用汉将,这就把更多的人才吸引到自己一方,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二是善于打击主要的敌人。“三藩”虽然都是叛逆,但是各自的情形又有不同。他们当中,吴三桂是魁首,不仅实力最雄厚,而且又是首先发难者。所以康熙始终把吴氏集团当成打击的主要目标。他明确地说:“今日之事,首先就要消灭吴三桂。”他攻击吴三桂坚决、果断,毫不手软,采取了摧毁其据点,消灭其有生力量的打击方针。而对耿精忠,康熙则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多方进行招抚,终于使耿于1676年降清。这一打一拉,有效地孤立了吴三桂,削弱了他的力量。

三是“剿抚并用”。在对叛军进行军事打击的同时,康熙还运用政治手腕,对敌人展开攻心战,争取可能争取的力量,达到瓦解敌人的目的。他不仅对吴三桂集团以外的势力进行招抚,而且还对吴三桂的部属展开政治攻势。1678年,康熙免死、释放了吴三桂委任的总督就是其中一例。他还派出许多与云南、贵州等地有联系的官员,对吴的部下进行劝降,有效地分化瓦解了敌军。

在整个平叛战争中,康熙制定的这些军事战略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从指导思想上确保了清军作战行动的正确性。凭着这些方略,康熙纵览全局,运筹帷幄,最终打垮了“三藩”叛乱势力,使国家避免了分裂的灾难。

计除弊政

刘荫枢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一位能吏,他在担任地方官时,革除了不少弊政,很受百姓的称道。

有一次,朝廷委派他出任赣南道道员(清代省以下,府、州以上的行政长官)。当时,驻扎在赣南的清军军纪败坏,不少部队私自设卡收税,肆意对过路行人敲诈勒索,成为当地百姓的一大祸害。刘荫枢到任后,决心革除这一弊政。然而,如果按官位的品位而论,刘荫枢要低于管辖当地驻军的总兵。因此,革除这项弊政显然不是下一道公文就能解决的。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这一天,刘荫枢发出请帖,邀请当地的军政长官到自己的府上来赴宴。请帖发出之后,他又叫过道台衙门里的两名办事人员,要他们一人携带布匹,一人携带小麦,在中午时分通过城门驻军设的税卡,叮嘱说:“如果他们收税,就把布匹与小麦抵押在那里,赶快回来向我报告。”二人点头称是,领命而去。

道台府内会聚着赣南的文官武将,宾朋满座,杯盘交错,好不热闹。正当大家吃喝到兴头上的时候,忽然有两个人急匆匆地从外面走了进来,向刘荫枢报告说:“大人买的布匹小麦全被抵押在城门的税卡了。”刘荫枢愤怒地说:“城门收税人太蛮横无理了,连道台衙门的人买的东西都敢抢夺,就知道他们对老百姓是怎样的了!”他故意问:“是哪一位税官敢于这样胡作非为?”来人回答说:“道台衙门的税官倒还不敢胡来,只有驻军设的关卡无人管束,胡作非为的事都是他们干的。”这时,刘荫枢站起身,向坐在旁边的一位总兵深深行了一礼,说:“驻军设卡收税本身就不合法,趁机对过路人敲诈更是错上加错。我知道,这些都是您的手下人背地里干的,希望您,明察秋毫,下令取消这些不法的税卡。”这么一来,在座的人都把目光集中到总兵身上,目光中带着谴责、气愤的神情,把总兵弄得十分窘迫。他红着脸,连连点头称是,表示同意革除。第二天,总兵发出命令,取消了驻军在城门设的税卡。

刘荫枢设计除弊政在赣南的百姓中一时传颂。人们不仅感谢他勇于为民除弊,而且对他善于使用谋略赞口不绝。

何义门巧释“老头子”

何义门是清代康熙朝的一位文臣,人很机智,有辩才,以文才优长被授为南书房侍读。南书房是康熙皇帝读书的处所。

有一年夏天,天气格外炎热。何义门光着上身坐在室内看书。突然,康熙皇帝驾到,何义门来不及穿衣接驾,光着身子见皇帝又显得太不恭敬。他见房内有一个炉灰坑,便急中生智跳了进去,隐藏起来。

炉灰坑并不大,里面又是灰,又是土,何义门蹲在里面闷得难受。过了好一阵,他感到上面没有动静,以为皇帝走了,便高声问道:“老头子走了没有?”其实,康熙皇帝并没有离去。他听见炉灰坑里有人,吓了一跳,等那人从坑内爬出一看,才知道是何义门。皇帝很生气,斥责说:“你称朕为‘老头子’,真是胆大妄为!今天你要解释不清楚这三个字,便定你欺君之罪!”

跪在地上的何义门知道闯了大祸。他一面叩头求饶,一面苦苦思索如何对皇帝做出圆满的解释。何义门毕竟不愧为一个机智的辩士,在刹那之间,就编好了一套应付皇帝的话。他不慌不忙地说:“臣称陛下为老头子,并不是有意诽谤,而理出有据。‘老头子’三字每个字都有来由。天下百姓都呼陛下‘万岁’,人活一万岁岂不是‘老’;陛下统率天下万民,是万民之首,首即头也;历朝历代都称皇帝为天子。臣所说的“子”就是‘天子’的‘子’。臣称陛下为‘老头子’不过是把天下万民对陛下的尊称给以简化而已。”何义门的这番话,把“老头子”三个字解释得合情合理,无懈可击。康熙听了,频频点头,转怒为喜,赦免了何义门的“欺君之罪”。

其实,“老头子”是当时人们私下里对皇帝的称呼,不仅不是尊称,反而还带有几分戏谑的成分。无怪康熙乍一听到何义门这样称自己,便要定他的罪。然而,何氏在向皇帝解释时,用借题发挥、牵强附会的手法,对这三个字作了褒义的解释,把戏说变成了尊敬,迎合了皇帝尊己骄人的心理,不仅使皇帝化怒为喜,而且使自己化险为夷。从此,这件事成为清代官场上的一件美谈。

年大将军保子计

年羹尧本来是雍正皇帝的宠臣,在征讨青海罗卜藏丹津之乱时,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以功受封为一等公。他的父亲、儿子也升官晋爵,好不荣耀。然而在封建君主专制的时代,功高震主之臣往往会有不测之祸。年羹尧是雍正帝的少年朋友,深知雍正为人向好猜忌,刁钻刻薄,再加上自己平时得罪了不少人,难免不会被人抓住把柄,遭到陷害。因此,他经常苦苦思索如何保全自己及家人的良策。

有一次,他请到一位名叫王涵春的读书人,让他教自己最钟爱的幼子念书,并命令厨子家人好好服侍这位王先生。年羹尧有一个坏毛病,就是脾气暴躁。对部下冷酷无情。他的兵役仆隶只要稍有过失,不是被打得半死,就是推出斩首。一天,他与王先生同桌用餐,发现王先生吃的饭中有几粒沙子,便大发雷霆,一怒之下,命令把厨子立即斩首。还有一个馆僮端茶,不小心,碰倒了茶杯,弄湿了王先生的衣服。年羹尧立刻拔出佩刀,砍下了馆僮的双臂。年羹尧这样做本来是为王先生好,结果却把王先生吓得战战兢兢,魂不附体,一心只想辞官。可是见了年羹尧,他便舌头发硬,不敢说话,生怕出言不逊,也会得到像厨子、馆僮那样的下场。就这样,王先生在年府度日如年地过了三年,方被允许回家。临行时,年羹尧让幼子送老师返乡,并让他带了一封给老师的书信。王先生就像得到大赦一样,匆匆离开年府,日夜兼程,回到家中。

到家一看,王先生被惊呆了。自己原来的几间茅草屋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幢高大宽敞、富丽堂皇的府第。他的老妻在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使女、丫环的陪伴下,正站在大门外迎接他。这番神话般的景象把他弄得神魂颠倒,如在梦中。后经妻子解释,方知这场繁华,都是东家年大将军背地里替他办置的。王先生不禁面向年府所在的方向作揖打拜,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激之情。这时,年之幼子呈上父亲的书信。王先生拆开一看才知,原来年羹尧以子相托,叫幼子永居师门,不必回家。王先生心里很纳闷,心想:年大将军是当今圣上的红人,而这番做法却是为防不测而事先安排的后路。这其中究竟是什么缘故,他并不清楚。他当时不便多嘴,便把信交给年幼公子自阅。年幼公子看完后,自然遵了父命,留住不归。

未多久,消息传来,年羹尧受到降职处分,这是一个不祥之兆。又过了几天,噩耗传来,年羹尧被定犯有92条大罪,处以死刑。年府的人被杀的被杀,被关的被关,只有年幼公子,由于得到王先生的百般庇护、照料,幸免于难。原来年大将军买好王先生,是为自己的幼子设计的一条保身之计。

大将军的移营令

乾隆时,大小金川(大渡河上游地区)的首领发动反清叛乱,乾隆皇帝派阿桂为定西将军征讨叛乱。

有一天傍晚,清军经过长途跋涉,已经安营扎寨。正当全军准备休息的时候,忽然传来大将军的命令,要求全军立即拔营转移。诸将纷纷来见阿桂,问是否将有战事发生,阿佳说没有。诸将都说:既然没有战事,为什么要立即转移呢?部队经过一整天的行军,没有休息片刻,大家都已经累得疲惫不堪,何况现在天色已晚,行动多有不便。阿桂见诸将不听自己的命令,动了怨,发出令箭说:“迁营转移,立即行动。违令者立斩!”诸将无可奈何,只好回去执行迁营的命令,全军上下怨声载道,都埋怨这个大将军太不知体恤自己的部属。

经过一番忙碌,清军的新营盘终于建立在一处高坡地带。这是大将军作了勘查后指定的地点。等大家睡到半夜,天气突然变阴,下起了大暴雨,片刻之间,大地成了一片汪洋。清军新扎的营盘因为地势较高,在大雨中安然无恙,而原来的营地几乎全被积水淹没,水深处竟达一丈多。诸将奇怪地问阿桂:“您是怎样知道要下这场大雨的?难道您懂得占卜术吗?”大将军听了笑着说:“我哪会什么异术,只不过看到大群蚂蚁在移穴,知道地气很热,必有大雨来临。这不过是一点天文常识。一个统兵作战的将军不仅要会打仗布阵,而且还要懂得天文地理,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诸将听了之后,无不佩服大将军的远见卓识。

古人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意思是说事情发生之前,总有前兆出现。懂得了这一点,人们就可以从微小的现象中预测到未来的变化,从而采敢相应的措施,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阿桂正是这样一位有心的将军。他能够灵活地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通过蚂蚁搬家的现象,预见到大雨即将来临,果断地采取了移营措施,使全军避免了一场毁灭性的大水灾。正是:一道移营令,全军免水淹。

机智善辩的纪昀

纪昀是清代乾隆朝的著名学者,由于他博学多才,受到乾隆帝的赏识,官位一直做到尚书、协办大卷士。他曾经当过《四库全书》总纂官,为这部举世罕见的巨型丛书的编纂作出重要贡献,这是世人皆知的。然而,纪昀还很机敏、诙谐,留下不少富有幽默感的趣谈。

乾隆后期,和珅专权,不少官员对他趋炎附势。纪昀看不惯和坤的作为,不仅不与他同流合污,有时还借题发挥地对他进行讽刺、嘲笑,弄得和坤很难堪。对此,和珅怀恨在心,总想伺机报复。

有一次,两盐运使卢雅雨由于管理不善,使上缴国库的盐款出了亏空,受到御史的严参。这在当时是很大的罪名。按照清朝的规定,凡是在财政上出现亏空,就要查抄主管官员的家产作为补偿。乾隆对这件事很震怒,打算严办卢雅雨,籍没他的家严。

纪昀当时任侍读学士,又是卢雅雨的儿女亲家,对这件事格外关心。因为职务上的关系,纪昀可以出入内廷,消息比较灵通,较早听说自己的亲家要受查抄。为了使亲家早做准备,他给卢雅雨写了一封信,让家人火速送去。卢雅雨接到信,打开一看,吃了一惊。原来信函中只装有少许茶叶,信函外用面茶加盐粘合,里里外外没有写一个字。他知道这是纪昀稍来的一封哑迷信。至于这封信隐喻的意思不是一下就能猜出来的。经过大半天的冥思苦想,卢雅雨终于弄明白了,这封信的意思就是6个字“盐案亏空查抄”。他十分感激纪昀的帮助,更钦佩纪昀的机智。由于事先得到了消息,卢雅雨对朝廷的查抄作了一定的防范,把自己主要的钱财都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所以后来被抄出来的钱财寥寥无几。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伺机报复的和珅派人打探到了这件事,如获至宝,马上向乾隆作了报告。乾隆皇帝把纪昀召来,责问他为什么把朝廷的机密泄漏出去。纪昀辩解说:“关于查抄卢雅雨之事,臣没有向任何人透漏过一个字。”乾隆说:“你不用驳辩了,现在人证确凿,掩饰是没有用的。我只想知道你是用什么方法泄漏的。”纪昀便把作哑迷信的来龙去脉,一一作了交代,并摘下官帽表示认罪,最后说:“皇上执法严明,体现了天理的大公无私;臣春春私情,是受了人伦陋习的熏染。”乾隆帝称赞他得体,开被他的机智和幽默给逗笑了。结果,纪昀被从轻处罚,谪戍乌鲁木齐,不久便被调回京师,授予编修之职。

泄漏朝廷机密是严重的罪名,轻则坐牢,重则杀头。然而纪昀却凭着机智,保全了自己。他作哑谜,既将消息透漏出去,又留不下半个字的证据,可谓手段高明。当皇帝查问时,他又发挥自己的辩才,辩答得体,使皇帝转怒为喜。当然,关键还在于乾隆一直就赏识纪昀,愿意放他一马,否则的话,即使掉不了脑袋,吃牢狱之苦是免不了的。

和珅计陷尹壮图

清代乾隆朝后期,大贪官和珅受宠专权。他结党营私,贪污行贿,把朝廷上上下下搞得乌烟瘴气。俗话说,做贼心虚。为非作歹的和珅最害怕的,就是自己和亲信们干的坏事让皇帝知道。尽管他百般掩盖自己的丑行,然而总有一些富于正义感的士大夫不怕他的打击陷害,上书朝廷,揭发他们的不法行为。为了对付这些敢言的士大夫,他想出了一条极其阴险的诡计。

内阁学士尹壮图是一位正直敢言的官员,看到由于和珅及其亲信贪挪公款,各省库藏普遍空虚,非常气愤,决心向朝廷揭发。他的弟弟英图规劝说:“和珅现在是皇帝的红人,一手遮天,你位卑言轻,怎能参得倒他。弄得不好,反面会有杀身之祸。”尹壮图坦然一笑,回答说:“你不必为兄长担忧,我早把生死置于度外。如果我有什么不测,你要代我奉养父母双亲。”于是他发愤挥毫,写了一道长长的奏折,把各省库藏亏空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向皇帝作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