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野心巨大的瑞典国王,波扎尔斯基准备尽一切努力稳住和迷惑他。波扎尔斯基派出使者到瑞方,提出要同瑞典会化共同抗击波兰势力。瑞王的使者也从诺夫哥罗德出发来到俄军驻地。波扎尔斯基亲自接见瑞典使者,热情款待他,并表示出巨大的真诚与他谈判。瑞典使者提出,瑞典帮助俄国抗击波兰军队,但打败波兰之后,必须由瑞典王子担任俄国的沙皇。这个条件当然是无法接受的,但波扎尔斯基却装作很感兴趣,表示要认真考虑。波扎尔斯基每天都与瑞典使者会谈,尽量拖长谈判时间以便拖住瑞典,使瑞典不会立即动手。瑞典国王恰恰中了波扎尔斯基的计策,他见俄方有退让的可能,就把赌注压在谈判上,一直没有发动军事攻势。
背信弃义俄一举三得
1700年,为了争霸北欧,彼得一世的沙俄与瑞典之间爆发战争,史称“北方战争”。波兰横亘于俄国和瑞典之间,因此,波兰立场的向背对双方是极为重要的。俄国拼命拉拢波兰,企图让波兰和自己站在一起共同与瑞典作战。同时俄国还有着更深的考虑和用心。在沙皇的利诱威逼下,波兰终于同俄国结盟。1704年波兰和俄国在纳尔瓦商订:波兰加入对瑞典的战争,允许俄军进入波兰国土与瑞典作战;俄国则答应战争胜利后把被瑞典占领的波兰领土里夫兰归还给波兰。
纳尔瓦协议之后,沙俄军队开进波兰,与瑞典军队进行激战。以后的15年里,俄国与瑞典之间的战争一直在波兰土地上进行。波兰人饱尝战争苦难,经济遭受巨大摧毁,而俄国却未受战争多少影响。1721年,瑞典被打败,这时俄国立即变了脸,拒不将里夫兰还给波兰。更有甚者,俄国借口种种原因,要求波兰国王应允俄国军队留在波兰。在波兰呆了10几年的俄军已经占据了波兰大量军事经济要地,成了不掉之尾。引狼入室的波兰国王无可奈何,只好答应俄国的要求。这样,沙皇就达到了一箭三雕的目的:拉上波兰和自己一同与瑞典作战;使战火在别国领土上燃烧;最后进一步控制了波兰,为今后全面吞并波兰做好了准备。
玻利瓦尔佯动欺敌
西蒙·玻利瓦尔(1783—1830年)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最著名的领袖和杰出的英雄人物之一,为祖国委内瑞拉的独立和拉丁美洲的自由立下了丰功伟绩。1812年委内瑞拉第一共和国夭折时,玻利瓦尔逃亡国外。
1813年2月,玻利瓦尔带着一支400人的队伍回到了委内瑞拉,向首都加拉加斯进军。玻利瓦尔率军首先解放了马格达雷那河上的殖民军要塞,接着开始翻越安第斯山。西班牙殖民军在科雷阿将军的指挥下,正以逸待劳地在山下准备阻击玻利瓦尔的队伍。玻利瓦尔面对敌军重兵堵截,决定用计甩掉敌人。他当即制造了一个假情报,派通信兵带着他的亲笔信,送给附近一支爱国部队司令卡斯提里奥,请卡斯提里奥率部队从敌人后方袭击敌人,并故意让西班牙人截获了这封信。科雷阿将军见信,果然大吃一惊,立即率军从山下仓皇撤离。玻利瓦尔率领部队顺利地通过了敌人封锁线,在广大人民的拥护下,连连打败西班牙殖民军,并于8月初解放加拉加斯,成立了委内瑞拉第二共和国。
玻利瓦尔面对强敌,没有贸然进攻,而用“佯动欺敌”之计,用假情报欺骗敌人,致使科雷阿将军作出错误判断,爱国军胜利通过敌人封锁线,解放了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
17世纪中叶,美国与荷兰发生了争在海上霸权的第一次战争,海军上将布莱克担任英军舰队总司令。战争初期,双方互有胜负、难分千秋,特别是在1652年12月的邓杰尼斯海战中,英国遭到惨重失败。战斗中反映出英国海军存在纪律松懈、号令不一、贪生怕死、队形混乱和行动失调等一系列问题。布莱克总结了经验教训之后,认为要取得战争胜利,必须通过军事改革严格建设英国海军。
为了建立严明的纪律,布莱克制定了皇家海军的第一个纪律条令。它共有39条规定,其中25条是关系到处死刑的,而其中有16条是没有选择余地的。条令适用于任何等级的人员,但首先是针对军官、尤其是舰长的。内容包括:舰长和军官应以身作则,同水兵一起英勇作战,不得表现怯懦、临敌逃跑等,违者处死……。这个“海军纪律条令”对皇家海军人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建立统一的战术思想、有序的协同动作和可行的信号系统,布莱克在1653年4月又制定了英国海军发展史上的两个历史性文件。
第一个文件命名为“航行中舰队良好队形教范”。它明确规定:舰长在航行和逆风时,不得随意抢占有利的顶风位置,而应保持队形,并遵从上级指挥。它还规定了一套完整的联络信号,用火炮、旗语、灯光等工具,通知各舰航向、航行位置以及停船、下锚、召集会议等事项。“航行教范”规定综合运用各种信号向战舰传达命令,这在海战史上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开拓。
第二个文件命名为“战斗中舰队良好队形教范”。教范第一次正式确立了纵队战术的思想。这在海军战术的发展史上,也堪称“是一个巨大的迈进”。
教范制定以后,英荷舰队很快又重新开战,教范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英军在战斗中发挥出色,一次次大败荷兰舰队。到1654年4月,被彻底击垮的荷兰人被迫缔结和约,第一次英荷战争以英国的胜利而告终。
施毒计英国人激怒“海上马车夫”
17世纪中叶,英国正向海上霸主的宝座奋力攀登,眼看成功在望,谁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对手——荷兰。这时的荷兰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它拥有16000多艘商船,航行的轨迹遍布世界各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两强相遇,必有纷争。大英帝国绝对不能容忍荷兰人对财富的聚敛和对英国霸权的威胁。为了牢固地树立起自己的霸主地位,夺取荷兰人的商业利益,英国人寄希望于武力,准备与荷兰人进行一场生死较量。但是,由于荷兰从事的大都是正当的海上运输和贸易,很少有侵犯英国利益的行为,英国一时找不到发动战争的借口。
英国议会精心策划,终于想出一条激怒荷兰人的狠毒之计。1651年10月9日,英国议会悍然颁布了《航海条例》,规定:凡英国的进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或原生产国船只运送,出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运送。这一条例的颁布,对于作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一刀,它旨在排挤荷兰在国际贸易中的中介作用,实际上是剥夺了荷兰人经营海上转运的一切权利。荷兰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承认这个条例,于是,双方剑拔弩张,战争迫在眉睫。这正是英国政府希望出现的局面。由于英国方面对战争蓄谋已久,因此有较充分的准备,而荷兰人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受刺激才应战的,所以形势对于双方的利弊十分明显。1652年~1653年,英荷进行了第一次战争,结果英国获胜,荷兰被迫缔结和约,承认了《航海条例》。以后又爆发了两次英荷战争,都以荷兰的失败而告终。从此,荷兰丧失了海上贸易的主宰地位,英国确立了海上优势。
圣马丁痛歼殖民军
何塞·德·圣马丁(1778~1850年),是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他是阿根廷的土生白人,年轻时随父母迁居西班牙,曾在西班牙军队中服役22年。在这期间,他参加了拉丁美洲秘密进步组织,立志为拉丁美洲的独立解放而斗争。
1810年,阿根廷爆发了五月立了土生白人独立派组成的临时政府。西班牙殖民者不甘心失败,盘踞在秘鲁的西班牙殖民军勾结阿根廷保正派势力,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布宜诺斯艾利斯进犯。1812年,圣马丁从西班牙回到阿根廷,投入保卫阿根廷独立的斗争。20多年的军人生涯,使圣马丁不仅有丰富的军事知识,杰出的指挥才能,而且具有远大的抱负和战略眼光。他分析了南美洲的革命形势,认为只有在拉丁美洲彻底击败西班牙势力,特别是要彻底摧毁西班牙在秘鲁的军事堡垒,阿根廷的革命才能得到彻底胜利,独立才能得到保证。当时,秘鲁和阿根廷是两个对立的势力,秘鲁还在西班牙殖民者控制之下,阿根廷则是接受革命思想的中心。经过周密的思考,圣马丁精心制定了一个大陆战略计划。他准备在与智利交界的库约省建立一支人数不多且训练有素的正规军,先翻越安第斯山,出其不意,解放智利,然后取道海路进攻秘鲁,将西班牙势力彻底打垮,推翻殖民统治。
为了实现这一雄伟计划,圣马丁辞去了他当时担任的北方军总司令的职务,而前往库约省担任了军政长官,着手组建安第斯山远征军。巍峨险峻的安第斯山,从南到北纵贯南美大陆,长达8900公里,素有“美洲大陆脊梁”之称。山脉平均海拔3000多米,靠近库约省的阿空加瓜山高达6900多米。整个山脉只有几条境蜒曲折的羊肠小道通向山峰上的隘口,翻越这样一座高山无疑将会遇到说不尽的艰难险阻。因此,圣马丁以其全部知识和精力用来组建这支即将担当重任的职业军队。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圣马丁终于成功地建立了一支4000多人的训练有素的“安第斯山军”。
1817年1月,一切军事准备工作就绪。圣马丁亲自率领这支军队,携带大批骡马和装备,开始翻越安第斯山,向智利进军。圣马丁首先派一支人数不多但很精干的队伍从地势稍平缓的拉普拉塔隘口过山,以引开敌人主力;而安第斯山军的主力则直奔安第斯山终年积雪的两个最险要的隘口,以避开敌人,出其不意地进入智利。在翻越安第斯山时,有些战士得了高山病,部队备受高山严寒和缺水之苦。骡马死亡过半。但部队坚忍不拔,一往向前,经过20多天的艰难跋涉,终于在预定时间成功地翻过了安第斯山,抵达智利境内。
圣马丁率领安第斯山军这次奇迹般的进军,被誉为“军事史上最惊险和光辉的长征之一”。在战略上,这次进军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智利的殖民军听说圣马丁的军队已从安第斯山进入智利,皆胆战心惊。他们急急忙忙企图在圣地亚哥附近阻止安第斯山军,但为时已晚。在首都盆地北部的恰卡布科,临时拼凑起来的一支1500多人的殖民军,在几小时内就被圣马丁的军队所包围歼灭。安第斯山军胜利进入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阿根廷爱国军从此有了在太平洋上从事军事活动的根据地,为日后解放秘鲁创造了条件,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从防御转入了进攻。
杜桑巧妙掌全权
“自由”黑人在海地角附近的种植园发动起义,揭开了海地革命的序幕。1791年,海地广大黑人奴隶又向殖民统治发起冲锋。杜桑·卢维杜尔以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赢得起义军官兵的普遍称赞,成为起义军的主要领导人。
海地是拉丁美洲地区最富饶的殖民地,当时在法国控制之下,西班牙和英国对它垂涎已久,它们企图乘海地革命的机会,从法国手中夺过来,以便霸占和瓜分它。法国当局为了对付西班牙和英国,宣布废除包括海地在内的法国殖民地的奴隶制度,以联合起义军共同对西班牙和英国作战。杜桑决定与宣布废除奴隶制度的法国站在一起,反对西班牙和英国。1795年3月,杜桑被法国提升为海地副总督。
杜桑担任副总督以后,势力越来越大,威望越来越高。他率领起义军狠狠打击了西班牙和美国军队,同时,在政治上同法国殖民主义者进行着控制与反控制、独立与反独立的尖锐斗争。为了争取海地独立,杜桑不失时机地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而且还尽力设法摆脱法国代理人的控制。
当时法国在海地有两个代理人,一个是掌握军权的总督拉沃,另一个是掌握行政和经济大权的特派员桑托纳克。桑托纳克曾经发表过废除奴隶制度的讲话,因而得到一些海地人的信任。他还曾经假意建议杜桑宣布海地独立,以考验杜桑是否对法国忠诚。
1796年底,法国政府被迫同意海地选派代表参加法国立法团的500人员。杜桑利用这个机会,推选拉沃为海地代表,以便将拉沃支开并将他的权力夺过来。拉沃虽然不愿接受,但也没有理由拒绝,只好离开了海地。从此,杜桑实际上已成为海地的总督,掌握海地的全部军权。
1797年,杜桑又装出捍卫法国利益的姿态,指责法国特派员桑托纳克管理经济不善,并曾劝说海地人实行独立,杜桑提出:“为了法国的利益和殖民地的兴旺,桑托纳克必须立即回国。”桑托纳克有苦难言,想申诉反驳,但看到杜桑已兵临城下,包围了海地角,只得忍气吞声地回法国去了。这样,杜桑就掌握了海地军事、行政和经济等全部大权。杜桑·卢维杜尔为了争取海地的彻底独立,与法国殖民者进行了反复较量,他机智地利用法国政府及其代理人为了控制海地而设计出来的种种办法和手段,因势利导,将计就计,最终掌握了海地的全权。
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公元前1792年,汉谟拉比继承王位,成为古巴比伦王朝的第六任国王,给这个弱小的国家带来了新的希望。古巴比伦王朝是公元前1894年由阿摩利人建立的,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到汉谟拉比时,其疆土长不过120一130公里,宽只32—33公里,疆域狭小,国势很弱。而在古巴比伦王朝的周围,却是强国如林:西北有玛里,东北有埃什努那,南边有伊新、乌鲁克,东南有拉尔萨,北面则是正处盛势的亚述帝国,东邻是善战的伊兰人。处在诸强的夹缝中,古巴比伦王朝为求生存,常常向邻邦俯首称臣。
为了改变王朝的这种屈辱地位,汉谟拉比充分发挥其智谋,思考着兴国大计。他认为,要使巴比伦强盛起来,必须要确立法制,发展经济,因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巴比伦几年之后便物丰财富。但是,如何使巴比伦王朝在列强的包围中强大起来,并最终统一两河流域呢?雄才大略的汉谟拉比看到邻国间各怀扩张领土的野心,彼此不和的情况,经一番深思,决定用远交近攻集中全力、逐一消灭主要对手的外交方略,完成自己振兴国家、统一两河流域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