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篆刻知识
29228500000014

第14章 篆刻技艺(5)

②仿意习作就是参考某一印的篆法、章法、刀法,或参考某一印中的某一字或二、三字的结字风格,仿其大意而进行练习。但要注意全印的风格要统一协调,使所刻印章与所仿对象相比较,外形不为所拘,内在精神相符则可。

③习作练习。就是在“仿意习作”的基础上,用“集字仿作”的方法而进行的以原印风格为主而结合作者主观意图的习作,要求全印的篆法、章法、刀法统一协调、臻于完善。

总之,在通过逐步深入的摹、临和习作训练之后,就为创作打下了基础,又锻炼了赏评篆刻艺术的能力,同时提高了篆刻艺术的审美水平。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多看多练,广引博采,转益多师,就能创作出有个性的印章来。同时,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这样,离篆刻家的距离就不远了。

(二)初学刻印之道

从事任何一门艺术都要有正确的规范和门径,一旦不得要领,就会误入歧途。根据篆刻艺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学习刻印必须从临摹汉印入手,在临摹的过程中掌握刻印的表现技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取众长而别出新貌。

一、从临摹汉印入手

篆刻不同于其他造型艺术,绘画和雕塑可以通过写生辅以临摹而获得基本的表现方法,学习篆刻主要是通过临摹来领悟篆法、章法、刀法的法则及其艺术内涵。

什么样的印章可作为初学者的临摹对象呢?前面提到,汉代是我国古代印章艺术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官印还是私印,制作都很精美,大都具有简练、厚重、大方等特点;并且在印面文字的处理上也较为规范,比较容易掌握。此外,汉印面目多样,若取其某一特点加以充实发展,也能别出新意。正是由于这样,学印者取经于汉,从临摹汉印做起,早已为治印行家奉为“不易之程”。清代中叶,陈鸿寿就说:“初学治印,以汉人为宗,心摹手追,必求神似,才能使印章成为上品。”清人吴先声在其《敦好堂论印》中也说:“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学汉印者须学其精意所在,取其神”。他们的话无不在提示人们:汉印是学印之本。诗学杜甫,书学二王,总不会有错,倘若起步时就选错了门径,市俗妩媚之气便再也无法纠正。治印也是这个道理。以汉印为楷模,先取法汉印,才是学印的正路,走旁门左道,最终将贻误自己。

临摹汉印需要对汉印作适当的选择。前面提到,汉印有平整规矩的一路,这一路印,或平方正直,或圆转流畅,满白文、细白文、朱文印兼而有之;也有放纵多变的一路,这一路印,或雄强浑厚,或奇特险峻,凿印、急就章便属此类。初学汉印,宜先临摹工整规矩的一路,后临摹粗放多变的一路。工整规矩的一路汉印,有的点画线条都取方形;有的亦方亦圆,方圆结合;有的字画较多,章法复杂。初学者从汉印印谱中将工整规矩的印章挑选出来,归成小类,每类找出数方有代表性的精当之作,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去临摹。

临写篆书的方法有:对临、放临、缩临、背临等,其目的就是要达到能识、能写、能背、能用。分述如下:

1对临

即根据临本依样临写。要求注意先识字,再注意字的结构安排,笔画粗细,尽可能临写得与范本之字一个模样,或精神基本与之一致。再就是要注意其用笔的笔意,这是其精神所在之处。为此在临之先,应注意“读帖”,研究其特点、规律、要点、做到对所临字“心中有数”,然后动笔临写。对临时不要看一笔写一笔,因这样只注意到字的局部,缺少一个字完整的概念,就难在整体上掌握住字的间架结构的形态和所表现的神态。

2放临

有的汉篆,如摹印篆,一般字都较小,照样临摹就难以下笔和掌握其精神,为此对较小的临本字,要适当地放大临写。以便掌握其字的间架结构和笔法。

关于汉篆铭文中,有的是刀刻的,往往刀味浓,笔意较弱;有铸型的,往往笔意严谨,具有“做作、修饰”味多,而笔意较为隐晦,因此在临写时要注意用笔是在“写”,不是在“做作、修饰”,前者写出来的笔画,较为生动自然,而“做”、“修”出来的笔画往往容易板滞,缺乏生气。

3缩临

是指临本字较大,往往不易掌握其整体,为求掌握其整体精神,则可将较大临本缩小临写。一般练习篆书,若以毛笔为主,多在5~10厘米上下,若以钢笔等硬笔临写,可适当放大或依原字缩小。因硬笔笔尖较小,易于书写,其缺点是少笔意的锻炼与表现。好处是字小、易掌握整体,同时还较节省时间,增加练习次数,以便熟练笔法与字形的记忆。缩临字小,也为写印稿时提供方便。

4背临

背临是在对临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能记住所临之字的间架结构与用笔。其法是将所临范本收闭起来,默写所临范本的书体,背临开始阶段,字可以少一点,如一个字,二个字,或一行字,然后逐步增多到5~10字,或整篇,初背临时,不论是在字的结构关系,或笔画的起收和神韵方面,与范本一定会有一定差距的,因此,在临背之后,要对照范本再仔细检查一番,找出不足之处,然后再练习,直至熟练背写出为止。

背临时更多注意在意趣上下功夫,对于其形体不是特别斤斤计较,而是着重於总的精神的其一方面的强调,这也可称为是“意临”。意临有点近乎创作性的临写了。即更注意其精神特点(如结体或笔法等特点)的表现了。

刻款程序

款识,又称“印款”或“边款”,是在印面刻成之后,刻在印章的侧面或顶面上的文字。凹入的阴文称款,凸出的阳文称为识,合称款识。古代钟鼎上的文字亦称款识。款识的作用如同书画作品的落款。

(一)款识的演变过程

现存较早的印章款识,为汉长方形铜印“万石”印侧面所凿刻的“正元三年”四字款文。它起源于商周时期的钟鼎铭文。继后有隋代官印“广纳府印”和唐官印“漳娑县之印”都凿刻有年代印款和印属款。到北宋时,官印始凿年号款,后至元、明、清,逐渐增加了官印的印款内容,但无多大艺术价值。在私印当中,较早的私印边款,为南宋时代的“张同之印”,元代赵孟頫的“松雪斋”、“天下赵氏”二印。到明清时代,边款在印章艺术中开始形成流派,并推广开来,成为篆刻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

文彭刻款

篆刻款识的演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从古代器物款识(音志)和形成来看,印章边款的产生,与古代器物铭文有关,可视为器物铭文在印章艺术上的应用。因为,从古代印章的边款来看,不仅款与识在名称上与古代器物铭文的意思相同,而且边款的内容也受古代器物铭文的影响。古代器物铭文,一般是说明器物的年代、所属者或铸造者姓名、用途等,而与落款的艺术形式也随之引入了印章的创作。加上明清时代石质印章兴盛,石质易于受刀,易于刻制边款,所以使印章边款出现了生机。文彭和何震不仅开创印面艺术的新时期,也奠定了边款技法的基础。文、何二人开创的“刻章署款”,丰富了篆刻艺术的内容,使边款在篆刻艺术中显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且在边款镌刻技法上各具特色,文彭创双刀法刻边款,具书法趣味。但其款类似碑帖刊刻,无多大突破。何震创单刀法刻边款,雄恣激越,高古拙朴,对后人的边款艺术影响很大。从明代开始,边款成为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的印章边款艺术,成为流派篆刻艺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浙派的开创者丁敬创造了“倒钉”刻款法,继承和发展了何震的单刀切刀刻款法。其特点是握刀不动,转石就锋,不写墨稿,以刀代笔,直抒胸意。所刻款字参差错落,意态跌宕,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险于平方之内。所以有人认为他的印款较印面尤佳。脱离了文彭的那种“刻碑式的边款,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独立性。继丁敬之后,“西泠八家”的边款艺术风起云涌,异彩纷呈,各具风格。

蒋仁所刻单刀行书边款,师法丁敬,却又有新的突破,变握刀不动为刀、石并动,弥补了动石就刀的局限,为边款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稍后的陈豫钟及晚清的吴昌硕都继承了此种技法,并加以发展和完善。黄易善刻隶书款,得林茂古拙之美。奚冈的行书、隶书款秀美隽逸。陈豫钟的单刀楷书款,工整而不板滞,精致典雅。陈鸿寿所刻的单刀行书款,劲悍猛利、浑朴苍劲;隶书款也具特色。赵之谦的单刀行楷边款,以精细著称,得超精爽快之美。钱松以钝刀倾斜浅入法刻单刀行楷边款,古拙浑厚,耐人寻味,其隶书款独具功力,神情生动。邓石如多用双刀刻款,采用各种书体,得温润浑穆,雍容豪放之美。吴让之刻草书边款,灵巧明快、圆满峻挺,飘逸得韵。徐三庚所刻行楷边款,浑然得趣,颇有气势。

赵之谦

以丁敬为首的浙派,为单刀切刻边款的成熟和发展创立了丰碑。到吴昌硕时,经他的发展,单刀切刀刻款技法更加成熟,边款艺术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吴昌硕的切刀边款结构奇伟,竖横笔画,不平不直,笔断意连,斑剥有致,风神韵致,与众不同,独步印坛,为边款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更为特殊的贡献。

(二)款识的种类、位置与形式

一、款识的种类

款识内容的字数,有长有短,短的只有几个字,这种款叫短款,也称短跋或冷款。字数多的长达十几字至数十个字,这种款叫长款,也称长跋。印款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程邃刻款

1单款:也叫穷款,就是仅刻作者名字,为内容最简单的印款。

2双款:就是除了刻上作者姓名外,还刻上是为谁而作的。有时为了表示作者的谦逊,在称呼之后加上“指正”、“斧正”等词语。

3年月款:即刻上创作的年代和日期。

4场所款:即以创作的地点或场所作为边款内容。

5原因款:即说明因何而作此印。

6心得款:即将作者的创作心得或艺术处理手法等经验论语刻成印款。

7闲文款:就是以诗词、格言、成语、短句、文章等内容为边款内容。

8肖形款:就是在边款中刻入事物形象,如人物、山水等图画。

以上八项内容,有时可以只刻其中一项内容,有时可以刻几项内容,特殊情况下可将八种内容都刻上,视需要而定。内容用字要讲究文采。

二、款识的位置

款识的位置,在镌刻印面之前就应选定,然后才决定印面文字的方向。款识位置的选定,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八种情况。

宁斧成刻有时间的边款赵云壑刻有地点的边款

1刻方正钮印的一面至五面款识的定位:刻一面者,刻于印文左侧,这种情况最常见,用于款识字数少的,多选择较美观的一面为左侧(名贵石印例外);刻二面者,始于印之后侧(朝己胸之一面),终于左侧;刻三面者,始于印之右侧,经后侧,终于左侧;刻四面者,始于印之前面,经后侧,再经右侧,终于左侧;刻五面者,同于刻四面者,而终于印顶。

2刻圆形、椭圆形印款识的定位:多刻于印之顶端,也可刻于印之左侧。

3刻其它形状印款识的定位:印面形状除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外,都可称为其它形状印。今人喜用石头的天然形状作印面。名贵印石也常以天然形状为印面。这些形状的款识,同样刻于印之左侧。

4刻禽兽钮印款识的定位:禽兽钮,如龙、凤、虎、狮、驼、龟、兔、马、羊、鸟及各种生肖等钮,多以尾所在一面向己,头向任何方向均可。如果刻兽钮对印,一般都是兽头相对,兽尾相背,宜以尾之向外者刻白文,向内者刻朱文,白文以尾所在一面为向己一面,朱文以尾所在一面向外。

5刻建筑物器物钮印款识的定位:建筑器物,如瓦、桥、坛、台、亭、柱、环等钮,以二孔所在之面为左右两边。

6刻薄意钮印款识的定位:在印之顶或印侧靠上部的一面或二面、三面,浅雕有人物、山水、花鸟等画,今人将它称为薄意钮。一般应选画面之主体部分为左侧,视画面而配款字。如画面的空白较多,款字可略多些。字数多少的掌握,同于国画的题款,要防止款字刻得过大过多而破坏了画面的款识。

7刻名贵印款识的定位:名贵印石,如田黄冻石、金银地、鸡血石等,应护其印璧之天然美,而选较差一面刻上较少的款识。

8刻其它类形款识的定位:除上述各种情况外,都可归为其它类形印的款识定位,可按以下四种情况定位:一是刻款时,无条件作长款,又想以后补作,可先把边款刻于印之顶端。二是如印之四侧较短,难以容字,款识可刻于印之顶端。三是成对印章,可将款分开,刻于二个印章的左侧。四是成对印章作长款,可将款字连续刻在二印的八侧,合成一体。

三、款识的形式

款识形式,是指镌刻印章边款的格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双款式: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形式。即刻上主人的名、字、号等称谓,再加以谦虚语,下款大多另刻一行,即刻作者姓名,或在姓名下加刻时间、地点等,或在姓名下加上为谁而作等字样。

2单款式:一般在印之上左刻上姓名,或刻名,或刻字,或在姓名下加“刻”字,或加“篆、制、凿、刊、镌”等字。也有在姓名下加时间、地点的。也有根据印文系仿某种风格而刻上“某某仿汉凿”、“某某拟秦玺”等。

3款识书体结合式:就是将款、识与不同书体合刻在一起,求其变化统一。常见的为阳文刻篆、隶,阴文刻行、楷;阳文多刻印面文字的释文,阴文多刻印文之申发、出处,及作者姓名、时间、地点等。

4图文相衬式:刻印款的同时,刻上图画和文字,使之相衬生辉,犹如一幅精美的国画,加上题款一样。

5图款分陈式:就是在印之一侧单独刻上图画,印之另一侧单独刻上款字,合起来表达作者的意图。其形式多样统一又生动。

(三)款识的刻法与拓法

一、款识的刻法

用于刻款识的刀法中,有切刀法和冲刀法。其中切刀法是应用最广的刀法,所以,应重点掌握切刀法刻款技能。切刀法表现文字边款与毛笔书法不同。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因奏刀入石是取自右向左的方向,所以刀势与笔势正好相反,形成切刀的笔画方向顺序是右起左落;二是切刀法的运刀是以刀角偏倾入石,所以留下的刀迹多呈三角形,并以此表现粗细长短的变化;三是因基于一笔一刀的原则,所以所表现的笔势都比较平直,较少转折变化,笔画一般较短;四是由于自右向左偏倾进刀,所以产生的点和线都为一侧较为光结,一侧较为毛糙。如果把握了这些特点,下刀切刻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切刀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边款刻法:

1单刀刻款法:就是按沿笔画的一边刻入,另一边随刀入石的深度任其斑剥成一笔画。多不是先写后刻,而是以刀代笔,随意刻成。运刀须稳准,一画一刀,用力按下去。可以按点画顺序,也可以按顺刀势。不可复改,使点画波磔自然露,有朴拙辛辣的刀石韵味。初学篆刻宜先书墨于印石上,以单刀顺之点画的一边进刀。

刻款有两种方法。

(1)以刀就石法:是较为先进的刻法。款的镌刻时,石章不变,方向不转。即按点画而转动腕指的运刀方位。这种刻法,利于总观全局,使所刻的款字生动,行气贯串。近现代许多篆刻名家均用此法刻边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