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现代家庭生活指南丛书——新编养生保健知识大全
29231900000003

第3章 保健按摩(3)

按摩手法同头痛,只是手法轻重有别。对持实证则用泻法,手法宜重;对于虚证用补法,手法宜轻。

面瘫

面瘫是面部神经麻痹的俗称,包括西医所说的面神经麻痹,以及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中的面神经瘫痪。从中医观点来看,多因气血虚亏,感受风寒之邪,经络闭阻而引起口眼歪斜。中风后遗的口眼歪斜,是由于内风所致。有时在激烈的跑跳或做其他运动时,出汗受风也可引起本病。

外邪所引起的面瘫,初起常常伴有耳后部疼痛,然后出现面部肌肉瘫痪,见有抬头纹(额纹)消失,患侧眼睛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歪向对侧,饮食吞咽受影响。中风症出琨的口限歪斜,常常有典型的发病症状和偏瘫(半身不遂)等症状。

手法

1.揉太阳: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后侧,双手扶患者头部,并用食、无名指并揉太阳穴,持续一定时间。

2.点攒竹:患者正坐位,医者立于一侧,用拇指点患侧攒竹穴。

3.点下关:颊车、承浆、人中穴,手法同上。脑外伤后综合症脑外伤后综合症,是指继发脑震荡或醣脑腑之后,所出现的类似神经衰弱样的症候群,一般习惯称为“脑震荡后遗症”。且以头痛为主要症状之一。

脑外伤后综合症

脑震薪或轻度脑挫伤,主要是由于头部遭受直接暴力所引起。例如,在劳动生产中,或在行走、跑、跳、体育运动,以及舞蹈、杂技演出或排练过程中,突然跌倒,头部着地;或头部被砸、碰、击、打后,均可致伤。这类伤在建筑工人,线路工人,或重工工人中较为多见。脑部受振荡或轻度脑挫伤之后,除见有暂时证昏迷,逆行性遗忘等症状外,一般均能恢复,很少后遗症状。但确有一部分病人,在急性症状部分好转的基础上,见有头痛、眩晕、失眠、心慌心跳、烦躁不安。以及逆行性遗忘等。所谓逆行性遗忘,就是对于受伤后近期或刚发生的事情,记不起来了,而对以往发生的事情反而记忆犹新。严重时,还会出现两眼发直,或两眼上吊,说话语无伦次,或神志迷糊。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头部受伤,诸阳散乱,清气不得上升,浊气不得下降,气阻血瘀,湿热内生,凝结成火。瘀血与火湿相交结,阻滞经络,以致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痰迷心窍,则话乱神迷。

手法

1.分印堂:患者正坐,医者立于前,两手扶患者头两侧,双手拇指从印堂左、右分推至太阳穴,反复数次。

2.揉太阳:医者两手拇指、点揉患者双侧太阳穴,反复数次。

3.推通天:医者两手里碗形,合力向上推挤通天穴,反复数次,使头皮有热胀感,以患者能耐受为限度。头痛较重者,可以用拇指加点百会穴。

4.捏风池:动作连续向下,从通天推至风池。然后换单手拇指、食指捏揉患者双侧风池穴,另一手贴前额印堂。

5.揉风府:医者用食指、中指按揉风府,并向大椎穴推穆(沿图箭头方向),边揉边捋,使之有轻松感。

6.捏扁井:医者即渐转到患者的后侧,双手捏揉患者双侧肩井穴,使之头颈部更觉有轻松感。

若患者兼见恶心、或失眠较严重者,加捏合谷,点捻外关、足兰里穴。

急性颈部扭、挫伤

颈部扭、挫伤是指头颈部过度活动、牵拉、或颈部遭受钝力直接受伤所引起的颈部软组织损伤。轻者仅有肌肉、筋膜、韧带拉伤;重者可发生韧带断裂。有时头部遭受外力,也可引起颈部软组织损伤,医学上称为“挥鞭样”损伤,俗称“脖子闲了”,都属于本病治疗范围。

颈部软组织损伤,一般都有明确的外伤史,表现为颈部疼痛,可向枕部、肩部、臂部放散。颈部活动受到限制而僵硬,常常偏向受伤的一侧。检查时,有明显的压痛点。在颈部挫伤时,患处可见有肿胀或皮下瘀血。

手法

1.提端颈: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患者侧,一手托颔,一手托枕部,轻轻端提头部,以舒缓颈部肌肉痉挛、解除疼痛。

2.揉按法:提端颈后,疼痛已见缓解,医者用一手轻轻按揉痛点。

若为挫伤,见有局部肿胀、瘀血,暂时不用揉按法,仅用提端法,等到肿胀见消,瘀血渐消散后,再轻轻按揉局部,以促进局部病损吸收。

落枕

落枕是一种常见病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部酸痛、强硬,转动不便。多因睡眠姿势不良,枕头过高或过低,过于牵拉颈部的某群肌肉,或因睡觉时颈部受风寒所引起。轻者数天内可以自愈,重者可以拖延数周。

落枕后,患者头向一侧倾斜,活动受限制,尤其是向患侧转动时,症状更加重,有时痛点向颈背部放射。

手法

1.端提颈: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后,两手从颈后侧分别插入,双手拇指抵风池,食指在上,中指在下,略分开,端住下颌骨,稳力向上端提,或提晃,使颈部舒展,肌肉痉挛缓解。

2.纳正颈:接上动作,将患者头部向前压低,两侧拇指沿颈外侧向下捋按,直至大椎穴部,同时其他四指向上仰。

3.松颈筋:接上动作,使患者下颌仰起,颈部肌肉得以松弛。然后,用手揉按痛点数次。

颈椎病

颈椎病是颈部骨关节退化增生性病变,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等所引起的疼痛或其他症状的总称。本病的发生比较缓慢,多发病于40岁以后。有时也会因轻微的外伤或受风寒而诱发。

本病临床类型较多。如压迫颈神经根的,称为神经根型;压迫脊髓的,称为脊髓型;压迫交感神经的。称为交感型;压迫椎动脉的,称为缺血型。此外,还有前斜角肌型、间盘型等。而且,各种类型往往互相合并存在,但临床上以神经根型最为多见。

患者常常感到颈部和一侧(或双侧)上肢疼痛、麻痛;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重;颈部有压痛,并一向下放射。腰部僵硬或斜向健侧时,可以使疼痛减轻。有时颈部长时期固定一种姿势,或过于疲劳,或受寒冷刺激时,疼痛可加重。除上述症状外,受累的区域还可出现感觉异常,肌肉张力降低,甚至肌肉萎缩等,颈部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头往后仰或向患侧旋转时,疼痛加剧,这是加重了对神经根压迫的缘故。其他类型的患者,也都有其特殊的表现。所以,应当经医院专科确诊后,再行按摩治疗。

在文艺、体育界,由于颈部外伤、挫伤,或过度活动颈部,也可诱发本病。按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对颈椎的骨质增生,尚未有明显的效果。

手法

1.端提法:患者正坐位,医者立于身后,两手分别端住患者的下颌,轻轻向上端提。

或用侧提法,医者立于患者的一侧,一手托下领,一手托枕部,轻轻向上提,使患者有轻松感。

2.双提法:若神经根压迫症状较重,或经端提、侧提无明显效果时,可以使用双提法。

双提法:患者仍坐正位,医者与两助手,分别立于患者的两侧与背后,一人双手按在患者的双肩上,其中两人双手托住其枕、领部、并用稳力向上端提。

经过上述提法后,患者感到轻松,然后用捏揉法。医者一手扶患者前额,一手握揉两侧颈部,从风池到肩井穴,顺序向下捏揉,反复数次。

3.推揉法:体位同前,医者用一侧拇指,从风府穴边推边揉直至大椎穴,反复数次。

以上手法,可以循环使用。

肩臂部

肩关节损伤

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盂构成,依靠韧带、关节囊,以及肌肉等软组织相互连结,属于球窝关节。所以,肩关节是全身活动度最大的关节,也是最不牢固的关节,很容易发生损伤。

肩关节挫伤,多见于突然跌倒,肩部受直接暴力,或因碰撞肩部软组织损伤、韧带撕裂、局部肿胀、活动受限制。在体操、投掷、排球、举重等体育项目中较为多见。轻度挫伤,经过体息可以逐渐痊愈。如果韧带损伤,软组织或关节周围有瘀血,未能及时处理,可以发生肩关节周围组织黏连,影响活动。如果暴力较大,或在跌倒时患侧手掌撑地,还可以引起肩关节脱位。此类情况投掷运动员最易发生。

按摩治疗适用于慢性肩关节损伤,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以及肩关节半脱位(向前半脱位)。

手法

1.晃开法:患者正坐位,医者立于患侧,一手扶肩,一手扶腕,拔直患肢,并沿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晃摇,使肩部松开,所以又称晃开拔直法。反复数次。

2.提法:待患者肩晃开后,将患肢尽量提起(向外上方向),以舒展血脉。

3.屈转:提直患肢后,再屈肘、屈腕、并转向对侧,以恢复肩关节的活动范围,或使之恢复原位。手法同2,为连续动作,所以又称提起屈转法。

4.晃肩法:动作与晃开法相似,实际上是做复位后的整理动作。这是为了增加肩关节的活动。松解组织黏连,利于疏通气血,滑利关节。

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俗称漏肩风。多因肩部外露(漏),感受风寒湿邪,以致见有肩关节部酸痛、功能活动障碍,以及肩关节活动受到限制等症,所以又称肩凝症。另外,慢性劳损,也是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例如,经常提携重物,单调而又持久的肩部动,排球、举重、投掷等项目的过度用力和不舍理的练习等。因为发病年龄多在50岁左右,所以也称“五十肩”。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年老体弱,血气不足,筋脉失于营养,或汗出当风,睡赴露肩,感受外邪,以及劳损而致。

初期常常感到肩部酸痛,活动不利,关节有僵硬感,局部怕凉。逐渐疼痛向颈项及上臂放射。肩关节活动障碍日益加重,不能高举,上臂外展或旋转动作受到限制,特别是不容易做梳头的动作。如果病程日久,局部肌肉开始萎缩,肩关节周围组织发生黏连,好像“冻结”“在一起,所以又称“冻结肩”。

手法:

1.揉肩峰:患者正坐位,医者立于患侧,左手握患肢腕部,右手轻揉肩峰部,从痛点向周围扩大,并捏揉肩井、天宗穴,反复数次。

2.抖肩部:待肩部肌肉组织松弛、疼痛稍有缓解后,医者用右手握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沿箭头方向,向外下方抖动,使抖动感直接传导到肩关节部,不是用重力而是用巧劲,反复数次。

3.抱揉肩:医者用双手抱揉患者的肩部,使之感到有轻松、微热感。

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

肱骨外上髁炎,又叫网球肘。顾名思义,自然会联想到是网球运动员的职业性损伤,实际并非完全如此。从病理实质来看,是肘部肱骨外上髁及其所附着的韧带,长期劳损而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所以,医学上称为肱骨外上髁炎。本病多见于家庭妇女经常手提重物,或牵拉前臂动作的操作工人。运动员中除了网球运动员易于发病外,羽毛球、乒乓球(握横板)和投掷运动员都可以发生。

肱骨外上髁是肘部外侧(桡骨侧),主要伸肌的共同附着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前臂伸肌总肌腱,会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性变,再上劳动或运动,前臂旋转用力不当,或前臂伸肌群长期、反复、猛力地收缩和牵拉,引起肌腱附着点发生撕裂、出血、纤维组织形成,即可引起本病。

患病后,肱骨外上髁处出现敏感的压痛点。用手握物或拧毛巾时,疼痛加剧。但是并不影响肘关节的屈伸活动。由于肌腱的纤维性变,常常合并腱鞘炎。因此,在屈伸肘部时,可以听到摩擦的声音。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长期劳损,筋脉失于营养,或因肘部感受风寒,经络受阻所致。

手法

1.晃开肘:患者坐位,医者立于侧方,一手握患肢手腕,一手拇指点接痛点(轻按),沿箭头方向转晃开肘关节。使肌肉、关节松弛。

2.指搭肩:待晃开肘关节后,医者一手托住患肢肘部,轻轻屈肘,使患肢手指搭至肩部。

3.旋肘肩:医者一手托肘,一手握腕,轻轻向内旋转肘、肩关节,并使患肢保持屈肘位,反复数次。

4.托挺肘:连续动作,渐渐使肘伸开,至稍屈位时,医者托肘手稍事用力,使肘部挺直。然后再恢复动作,再次托挺肘部。要求动作连续,用力要稳。切忌用力过猛过大,以勉损伤筋,以松动局部,缓解疼痛。反复数次。

5.拨揉筋:医者一手握腕,另一手托肘,用拇指抚摸疼点,并拨揉肌。

桡骨头半脱位,多见于幼儿。主要是桡骨头发育不完全,环状韧带较松,在肘关节伸直前臂被牵拉时,有部分环状韧带夹在肱关节之间,桡骨头被环状韧带卡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封父母亲带着孩子,一人拉着幼儿的一只手打“架飞机”,这样很容易引起幼儿的挠骨头半脱位。病后,多见幼儿哭闹,患肢前臂旋转,患手不敢活动,患肘不能旋后,肘部不能屈曲,桡骨头部位有明显压痛。

手法

1.纳正:患者若为右侧,医者用右手握住肘部,并用拇指拿住桡骨小头,另一手牵引患者食、中二指,使桡骨顺直纳正。

2.捏揉筋:伸直患肘,一手握腕,一手捏揉疼处,使之有发热感。

3.搓揉肘:患者肘伸直,医者一手握腕,另一手搓揉肘部,从前臂直至上臂,连续反复数次,使局部有发热感。

桡骨头半脱位

4.拔直:接上动作,医者一手按住痛点(桡骨小头),另一手握住患者手腕,使患者掌心向上,并轻轻用力拨直。

5.搭肩:接上动作,医者左手反手拿患者手腕,使其屈肘,指腹搭在肩上。医者右手拇指,轻轻推患者桡骨头,即可感知桡骨头已复位。

6.旋肘:医者一手握患者右手,另一手托肘,并使患者前臂向里转。然后向外拉直,并用右手持顺,以舒筋活血。

7.舒筋:接上手法,医者一手握患儿腕部(注意手心向下),一手按肘部,上下持顺肘部筋脉,以舒缓疼痛。本病幼儿居多,且病后疼痛明显,小孩哭闹而不予合作,所以按摩手法应当柔和连贯,并要争取患儿的合作。绝不能强行施行手法,或用力过猛,以免造成损伤。

尺骨小头拉伤

尺骨小头拉伤,多发生在网球、乒乓球、垒球、铅球等项目的运动员中。主要是反复用力来回翻腕、猛力旋转前臂,附着在尺骨小头的肌肉韧带被拉伤,所引起的慢性损伤。

患者感觉腕部无力、酸痛、不能拧东西;旋转腕部或前臂时,疼痛加重。

手法

1.指按法:患者取坐位,医者一手握腕,并用拇指接准疼点以定位,另一手握肘,并用拇指按住尺骨的上端。

2.旋转法:医者双手反向旋转患臂,并用拇指加力。开始幅度宜小,以后逐渐加大旋转幅度,如此反复数次。

3.揉按法:接上手法,医者一手拇指按痛点,另一手拇指,从上顺序向下揉按。

4.揉痛点:接上手法,医者一手握患者手指部,另一手拇指揉痛点。

桡、尺远侧关节扭伤

桡、尺远侧关节扭伤,又称腕三角纤维软骨盘损伤,一般称为腕部扭伤。多因摔倒时手掌撑地,或猛力旋转前臂,使尺、桡骨远端分离,腕三角软骨附着处撕裂,或腕三角软骨被撕裂。

腕部扭伤后,局部疼痛,前臂或腕部活动时,疼痛加重,特别是旋转腕部、或拧毛巾、洗衣服时,感到不敢用力和疼痛。有时旋转腕部时能听到弹响声,慢性患者多感握力降低、腕部软弱无力,前臂中缝部位持续疼痛或有压痛。

手法

1.腕部扭伤,常常容易引起腕部有关骨骼的骨折。所以,在急性扭伤时,首先应当判断有无骨折,然后再确定治疗措施。如果无“x”线摄片设备,检查桡、尺骨下端有无骨折。

2.检查腕骨有无明显骨折。

3.晃腕法:患者正坐位,伸直患肢,医者双手握住患者腕部,两拇指并拢按在腕背侧,按顺时针方向摇晃腕部,使之松柔痛减。

4.拔腕法:接上手法,待腕部晃开后,顺势拔伸腕部,以舒理筋派。

5.捋顺法:拔后稍事屈腕,松缓腕部,然后用双侧拇指上下捋顺腕部诸筋。

6.归筋法:接上法,微伸腕,双手拇指轻轻压按腕部,并用力向内积,使各筋复槽。

7.舒筋法:接上法,使患侧腕伸平,医者两拇指轻轻分开,使筋舒展(方向与归筋法相反),反复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