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来自一些以赚取暴利为目的的国际炒家。林毅夫认为这些国际热钱一直在世界各地兴风作浪。他指出,1997年之前是流到东亚经济,他们要求金融自由化,所以可以炒亚洲汇率;而后亚洲泡沫破掉了,造成了金融危机,热钱就跑到美国,又把互联网泡沫炒高了;互联网泡沫破了,他们就需要找下一个出口。可是,国际上美国经济、日本经济、欧洲经济,一直都很疲软,所以中国就成为国际热钱炒作的目标。
林毅夫说,中国成为国际炒家的目标,也是因为日本、美国对中国的政治压力。国际炒家的经验是,以前的东亚各个经济体,只要美国对其施加压力,他们最后就会按美国压力行事。按照这种经验,炒家就肯定炒人民币。
林认为,“只要政治压力消失,炒家就不会有很大积极性了”。原因是炒中国汇率与炒其他国家汇率不一样,中国基本上资本账户没有开放。这种状况导致炒人民币的交易费用非常高。
面对扑面而来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热潮,金融专家认为我国必须根据国内外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自主决定本国汇率政策,不屈从外来压力,同时要努力推进汇率制度的改革。
专家认为,坚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在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与金融监管水平和企业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是发展的需要、改革的需要、社会稳定的需要,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有利于减少对外贸易的汇率风险,有利于宏观调控、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推进汇率制度改革,有序和有步骤地实行汇率机制的改革。我国经常项目已经完全开放,资本项目开放已经超过了75%。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资本市场将进一步扩大,但是资本市场仍需要严格控制,创造条件,逐渐放松。建立和完善预警系统风险,发挥好最后贷款人的作用,防范金融动荡和危机。同时,还要加强支付和清算体系建设,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提供良好的技术环境;建立银行、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为金融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基础,以及进一步完善金融信息的报告披露制度;加强金融监督机构、央行与被监管银行之间的信息交流,做到信息共享,防止因信息缺失而造成市场混乱。
对于一部分人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对中国施加的压力,2006年11月,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给出了他的建议:让人民币盯住一篮子货币,而不是光盯美元。他认为,盯住一篮子货币有助消除外界对于中国操纵汇率的误解。
“这样可以发出一个信号:中国并没有在操纵汇率以为出口创造有利条件,”他说,“并且也可以帮助打消外界的恐惧以及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埋怨。”
对于曼德尔森为何提出上述主张,专家认为,可能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美元本身的波动性较大,如果人民币选择盯住美元,那就意味着世界两大经济火车头是按照一个汇率方向波动,这样会进一步放大汇率的波动。
其次,这种提法本身也是希望欧元能在人民币汇率形成过程中起到更大作用。截止到2006年,中国现已有约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果是用欧元作为盯住的货币之一,那么欧元本身作为硬通货的国际地位将得到重大提升。
此外,中国金融专家王召认为,通过财政政策、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使用,为人民币升值设置防火墙,既可起到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作用,也不造成国内经济出现过热。
他指出,在财政政策方面,针对升值问题首先进行税收结构调整。其次,提高房地产等高利润、高风险行业的所得税率。
在汇率政策方面,渐进开放资本项目,实行走出去战略。他认为,中国人民币升值压力除了来源于经常项目盈余之外,也来源于巨额资本流入。因此,中国需要考虑实行本国资本走出去战略。
在货币政策方面,考虑降低存款利率或者提高贷款利率。他指出,除了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货币政策为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压。
在2007年11月,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丁志杰指出,在缓解人民币升值预期压力方面可采取新思路和新措施。他建议,可以在一个较短时期内让人民币汇率进行迅速调整,从而改变小幅稳步升值带来的预期不断强化局面;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方面,应该让市场因素发挥更大作用;此外,要进一步加快资本项目开放。在缓解经常项目顺差方面,要改变贸易结构,这需要产业政策的配合。国内产业政策应该以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产业为主,取消过去的外贸优惠政策。
2008年4月,中国金融专家刘骏民在《第一财经日报》发表评论说,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本途径就是在外汇市场上提供足够多的人民币及其资产。只要外汇市场上有足够的人民币供给,人民币升值压力就一定会降下来,其困难程度可能远远小于目前状况下对国内流动性膨胀的控制。
他指出,国内流动性膨胀,CPI走高。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却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宏观政策目标主要是调节国内CPI,防止经济过热,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则缺乏有效措施。实际上,境内流动性膨胀和境外人民币升值压力持续加大是同一原因造成的,在政策调整上也不宜分开采取措施,一定可以用同一个办法同时缓解。
他说,鼓励人民币及人民币资产输出,将迅速解决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的困境,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人民币有了国际接口之后,境内流动性膨胀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缓解。流动性持续膨胀的根源消除了,短期抑制流动性的政策才可以对CPI起主要作用。这时流动性受到控制不会主要以信贷紧缩、经济受到压抑为代价。因为我国目前正处在产业结构升级时期,汽车、装备制造业、造船、太阳能、新兴材料等等正在迅速成长,它们是自主产权大幅度增加的希望。信贷紧缩将会影响到这些产业的发展。如果我们不是从根本上消除流动性膨胀,而是从抑制国内信贷来解决问题,不但不会对人民币升值压力有任何帮助,还可能对新兴产业形成抑制,延缓中国迈向经济大国的进程。
人民币升值压力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从战略、全局和实现我国长期目标的高度来看待当前错综复杂的世界金融形势。应当变压力为加快推进改革的动力,为我国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8.用理性货币政策削减热钱预期
随着热钱的持续流入,民众的焦虑也与日俱增,担心热钱抄底中国资产,担心热钱在经济临界点时回流摧毁中国经济。因此,关于如何防堵热钱成为人们关注的公共话题。
针对热钱的防范问题,2008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胡晓炼指出,当前我国防范国际短期投机资本的冲击、保持国家经济金融安全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实施国家宏观调控,须采取措施,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
在对待境外热钱方面,我国外管局采取了严防死守的理性货币政策。2008年3月底,中外资银行短期外债余额已分别调整至2006年度核定指标30%和60%的基础上,同年6月份,外管局再度要求外资银行的短期外债限额较3月底下降约15%,对中资银行的削减额度为5%。在内地上调香港人民币存款手续费的基础上,为控制香港居民人民币资金“北上”,外管局向深圳各家银行下达通知,要求各家银行统计境外居民账上的人民币存款,对金额超过人民币5万元的境外居民账户进行汇总。
不仅如此,在后来,外管局又专门出台了“报送非居民人民币账户数据”的有关规定,拟对境外个人和机构在境内银行的人民币存款和结算账户按月进行统计,开始将包括港澳人民币存款、人民币贷款提款账户、QFII人民币账户等八类非居民账户纳入监管。虚假贸易等管理死角同样受到重视。
从这些措施中不难看出外管局对热钱的重视程度,有专家指出,这些举措在国际游资增加与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是适宜的。不过,专家指出,如果不从赢得人民币与美元脱钩、获得独立地位这一战略高度认识防堵热钱问题,不认识到国内货币政策以高收益源源不断地吸引热钱逐利而来的严重性,围堵热钱注定事倍功半。
究其根本,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在于货币价格与其他货币发生偏差。人民币失去了度量的准星。该问题若无妥善解决之道,人民币就永远无法摆脱热钱的升值预期。解决问题的惟一办法是校准准星,使人民币与中国经济一起成为强势货币。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元的影子货币,从挂钩的那天起就失去了独立地位。因此,人民币升值与利率等政策仰美元鼻息而行。在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的今天,这样的货币政策是不合时宜的,就像常用的比喻,一只蚊子可以轻松盯在大象身上,但你无法想像一头牛能如此效仿。这就是港币可以与美元实行联系汇率制,而人民币无法维系这一制度的逻辑所在。随着中国经济体量增大,人民币升值是大势所趋。
虽然2005年调整汇率政策,但人民币升值并非出于中国本意,而带有半强迫性质。美元的连续贬值、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摆出了逼迫人民币升值的架势,说明人民币币值的自主权不在自己手中。2007年下半年以来热钱流入量的增加,与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增加刚好对应,而2007年开始的通胀攀升曲线,也从侧面勾勒出人民币在加快升值。
人民币之所以在目前不能自由兑换,源于中国经济体质较为虚弱。贸然行动,难免遭受国际资本的攻击,重演索罗斯大战英格兰央行一幕,成为转型尚未成功的中国经济不能承受之重。
为此,我国在严防热钱之时,更急迫的任务是加强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增强对热钱的抵御能力,是为抵御外部压力的良方。但当前的货币政策却反其道而行,央行就像贻误矫正汇率的时机一样贻误加息之机,宁可以行政色彩浓厚的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冻结中下游企业的办法收紧流动性,而不愿与加息和放松信贷给予正确的市场激励,同时财税政策也使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举步维艰。
热钱因此可以获得双重收益:一是存在银行中获得人民币升值与利差的双重收益,约为每年12%到14%,超过一般投资所得;二是在资金紧缩的情况下投资中国优秀的实体企业,可以低价得好货,收益在20%以上。如此厚利,自然吸引热钱以各种方式滚滚而来。设防热钱效果,被国内人造的价格低水位打了大折扣。
严防热钱必须釜底抽薪。如果有关方面不能改革一手抽水一手引水的作法,可以断定,热钱还会源源而来,直到人民币不具备投机价值为止。
9.中国货币政策“宽松”仍是主基调
为避免出现通货紧缩,促使经济尽早复苏,欧美、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中央银行在下调政策利率接近零的情况下,进一步采取了以量化宽松为特点的非常规货币政策,而我国也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信贷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会发生什么变化,资本市场流动性如何演变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
翻看2009年以来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大事记可以发现,事实上央行并没有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上面有过多放松举动,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都没有降低,公开市场操作的节奏也只是略有放缓。如果说执行宽松政策,中国央行的惟一举动就是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款狂潮采取了鼓励和放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