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长教育孩子时的30个怎么办
29265200000003

第3章 孩子爱哭怎么办?

我女儿从小就特别爱哭,看见陌生人哭,稍不满意就拼命地哭。有时候,半夜醒来,也会哭一阵,问她为什么,她就是不说,我们加以猜想和试探,一猜她就急,哭得更厉害了,耐心哄、严厉批评都不起作用。现在女儿快5岁了,在幼儿园上大班。老师也说她有点娇气,特别爱哭。有时,小朋友说“我不跟你玩”,或者碰了她一下,她就哭;上手工课、做数学题,她不会时也哭。这让我们很头疼,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改掉爱哭的毛病呢?

哭,在孩提时期是常见的行为。在12岁以前,男孩女孩的哭的类型是一样的。这以后,女孩哭得多些,这可能由于性荷尔蒙的作用,也可能是社交场合的条件反射。对于低年龄的儿童来说,哭是交往的一种方式。他们的语言表达还不流畅,往往要靠哭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意愿。

孩子爱哭的原因有很多,有时候是因为身体的不舒服引起的,有时候是因为孩子先天多愁善感。以天生气质来说,就是“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遭遇不如意时,通常会以负向的情绪来表达:如哭闹、发脾气等,这是他的个性倾向。

哭是孩子的一种获取的手段。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长太过宝贝孩子,怕孩子哭,所以,只要孩子一哭,大人总是满足他、向他妥协,让孩子感觉到“用哭来得到想要的”或“避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是很有效的。

由于家长或带孩子的人照顾得太过于周到,从小孩子不必说话,只要用哼的或用哭的、用指的,大人就知道他要什么,使孩子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无法成长,于是惯用哭闹来表达意愿。

有时,父母的态度过于严厉,一点小事就对孩子疾言厉色,吓坏了孩子,使得孩子成了好哭的“小媳妇”以博取同情。

还有时,父母为了自己的事业,连孩子的基本需要都不能完全满足。如:父母不常陪伴、接近的孩子;或者大人总忙着自己的事。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如:被爱或安全感等得不到满足,就会显得焦虑、不安,表现出来的就是爱哭或不快乐的神情。

因此,当孩子哭闹时,若父母不去探究原因,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更会影响孩子日后的人际关系,甚至处世态度。所以,父母要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修正孩子的这种不当行为,以奠定其行为基础。

转移视线法:一到亲友家就哭着要回家

妈妈带着4岁的丁丁去姑姑家玩,刚进门没多久,丁丁就吵着要回家……

丁丁:妈妈,我想回家了。

妈妈:为什么要回家呀,出门前不是说好了要听话,要乖乖的和小表妹玩吗?

丁丁:不!我要回家玩玩具。

妈妈:丁丁听话啊,妈妈和姑姑要说事情,我们一会再回家好吗?

丁丁:不!我要回家!呜呜……

妈妈:丁丁,先不要哭,你看,姑姑家有好多玩具呢!

丁丁:但我要玩家里的玩具。

妈妈:可家里没有这些玩具呀,你看。听诊器、小针管、小药瓶,你就扮医生叔叔,让小表妹扮护士阿姨,你们给洋娃娃看病好不好?再说,小表妹喜欢和丁丁哥哥玩呢!丁丁不喜欢小表妹吗?

丁丁:喜欢!

妈妈:那你过去和小表妹一起玩吧!

丁丁:好!

提出建议法:一外出就哭着要大人抱

爸爸妈妈带着4岁的陶陶上街,但刚出门,陶陶就嚷着要爸爸抱,自己不肯走……

爸爸:陶陶,我们才刚出门,你还没有觉得累呢,不可以抱。

陶陶:我走不动了,我难受、不舒服,我就是要抱!

(陶陶蹲在地上,不肯站起来)

爸爸:陶陶,出门前你答应爸爸妈妈要听话的,站起来,自己走。

陶陶:我不走,我要抱,呜呜……

爸爸:不行,自己走!

陶陶:呜呜……不抱我就不走啦!

爸爸:陶陶,告诉爸爸,为什么不想自己走?

陶陶:因为,我觉得不舒服。

爸爸:哪里不舒服呢?

陶陶:我觉得好累,我走不动了!

爸爸:既然你这么累,那我们就回家休息,不上街了,你说好不好呢?

陶陶:不好。

爸爸:但是你觉得不舒服啊,那就应该回家休息。

陶陶:我现在不累了。

爸爸:那你要站起来自己走,好不好?

陶陶:好的。

事物选择法:在超市里哭着要买巧克力

妈妈带着5岁的楠楠去超市购物,经过堆放着巧克力的货架时,楠楠突然哭着说要买……

楠楠:我要买巧克力!

妈妈:家里已经有很多巧克力了,不能再买了。

楠楠:不嘛,我就是要买这一种,呜呜……

妈妈:楠楠,不可以这样不听话。

楠楠:妈妈不给楠楠买巧克力,妈妈不喜欢楠楠,呜呜……

(楠楠拽着货架不让妈妈往前推车)

妈妈:楠楠,放手,再这样妈妈可要生气了。

楠楠:(放声大哭)不给我买我就不放手!

妈妈:你不放手,妈妈也不会给你买巧克力!楠楠,小孩子不可以耍赖,耍赖的孩子妈妈不喜欢。

楠楠:可是我就是要吃巧克力。呜呜……

妈妈:家里还有巧克力,你可以回家吃。

楠楠:我就是要吃新的巧克力,呜呜……

妈妈:如果你乖的话,妈妈下次就给你买巧克力。

楠楠:可我今天就想买。

妈妈:今天不行,但你可以选择后天来买,或者下周来买。

楠楠:那……那我后天来买。

对待一个爱哭的孩子,一定要弄清楚他为什么哭,找准了根源,再以商量的口吻提出解决意见,他就会停止哭泣。

4岁的孩子已经可以自己走路、自己跑,外出上街时也很少需要爸爸妈妈抱。除非是太疲倦或者身体不适才会恳求大人抱。但有些孩子一出门就让大人抱,这显然不是好现象,这可能是因为父母平时太过于纵容孩子,养成他过分依赖的性格,或是孩子想借此控制父母,试探父母的容忍度。所以父母发现孩子有此类状况出现时,不要只是怪孩子任性,不妨给孩子以细心的劝导,给予建议供孩子选择。

由于父母过于溺爱、迁就孩子,只要他一哭,就把什么好东西都拿给他,以致他有一种错误的想法,要得到什么就哭。当孩子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哭泣时,父母必须先衡量要求的合理性,如果要求在合理的范围内,就应该尽量满足他,反之,就应该明确的让孩子知道不该得到这些东西的理由,必须坚持立场,不可轻易妥协。但要告知在什么情况、什么时间下才能满足他,引导孩子自己作出选择。

教孩子从小就懂得看事情的光明面,增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凡事鼓励孩子说出来,只有他用说的不用哭的,才给予正面响应;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同时也要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是不是忽略了孩子,或太凶、太严厉,或者太保护?当然,更不能孩子一哭就妥协。最后,还要给孩子时间,协助他逐步改善,等孩子身心成熟度够了,情况自然会逐渐好转。

为了帮助爱哭的孩子勇敢地面对挫折,家长应当从培养能力、增强自信开始,家长要特别注意不要被孩子的哭牵着鼻子走。对于有这种特点的孩子,可以对他们的哭采取冷处理的方法,使他觉得哭没有用。同时要有意地引导他,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忍耐、要坚持、要奋斗,去战胜困难。对于他们与困难作斗争中取得的点滴成绩,应该给予及时和明确地肯定,让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有信心自己去进一步战胜困难。然后有意提供一些有难度的任务,让他去完成。经过能力培养和自信心的培养,孩子在“难题”前就有了办法,自然也不会哭了。

家长要教孩子从小就懂得看事情的光明面,增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凡事鼓励孩子说出来,只有他用说的不用哭的,才给予正面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