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独生女儿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她平常不爱出去玩,闲暇时间,宁愿一个人在家里呆着,在学校里,凡是集体游戏、集体活动,她都没有兴趣,情愿一个人独自玩耍;对集体的事情不热心,同学之间相处时,她也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和同学难得讲上一句话。因此,与同学的关系很一般,几乎就没有朋友。老师说,女儿的性格有点孤僻,如不改善,对今后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影响,我该怎样帮助她改善这种不良的性格呢?
在幼儿园或者学校里,我们发现有的孩子表现得较孤僻,不愿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常常一个人独自呆在角落里,不让别人接近他。这种孩子还伴有小心眼、遇事不开朗、爱钻牛角尖的现象。他们不轻易招惹别人。但是,一旦内心郁积的不满爆发时,则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常会使人意想不到地为之惊讶。
据推算,我国目前约有30~50万儿童患有孤独症,或孤僻性情。孤僻、不合群会给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一定障碍,难以使他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家长对此应引起重视,学会观察并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及早采取措施,纠正孩子的性格缺陷。
性格孤僻的孩子常有以下表现:
◆言语及认识方面异常
表现为2岁以后不爱讲话,不爱与其他人接近、交往,对别人的呼喊没有反应,也不跟人打招呼。针对这种表现,家长应引导孩子多与小朋友一起学习和玩耍,培养孩子与集体相处的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和行为异常
表现为对亲友无亲近感,缺乏社会交往方面的兴趣和反应,不爱与伙伴一起玩耍。为纠正这一行为,父母平时要经常在适当场合,培养孩子多发言,让孩子为客人唱唱儿歌,跳跳舞等节目,为孩子广泛地接触各种人创造条件。
◆不关心别人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的实现,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体验人和人之间的正常关系,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有利于克服孤僻性情。
另外,心理学家的试验结果表明,运动刺激对儿童心理发展是很重要的。因此,对于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儿童,要多让他和其他儿童一起锻炼,一起做游戏,共同活动以培养孩子热爱集体的习惯和良好的性格。
一般来说,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一些:
◆本人气质因素
先天适应能力差,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
◆幼年不幸经历的影响
研究表明,父母离婚是威胁当代儿童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遭遇使孩子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过早接受了人世间的烦恼、郁闷、焦虑的不良体验,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一道很深的伤痕。他们只好通过封闭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较为安宁的空间。此外,在某些特殊的环境里,例如在陌生的环境里,亲人突然离去,或父母吵架、不和睦,或经常受到训斥,孩子的心理承受不了这种压力,也会使孩子变得不愿与人接触,出现退缩、孤僻等现象。
◆缺乏交际技能力和方法,导致人际交往的挫折
许多儿童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是因为他们在生命的早期没有学会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从而也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和别人交往。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遭到拒绝或打击,如耻笑、埋怨、训斥,使他们的自主性受到伤害,随着这种失败次数的增多,逐渐变得惧怕,对交往失去信心,与别人产生隔膜,在团体中找不到归属感,于是便把自己封闭起来。越不与人接触,社会交往能力就越得不到锻炼,结果就越孤僻。最后他们经常处于压抑、孤独和冷漠之中,性格变得喜怒无常,难以自制,并且无法与他人进行沟通协调。
◆抚养教育不当
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与迁就:当孩子哭闹不愿去幼儿园时,父母就依顺孩子的要求,使孩子得不到集体生活的锻炼;有的家长怕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玩时吃亏(挨打、受气),就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让他独自玩耍。此外,父母的粗暴对待,伙伴欺负、嘲讽等不良刺激,使儿童过早地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虑不安的不良体验,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心境甚至诱发心理疾病。缺乏母爱或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会变得畏畏缩缩,自卑冷漠,过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心理压抑:父母感情不和或者遭受挫折,造成孩子孤僻性格不愿接受人。
依恋成人:一部分家庭把孩子抚养和寄养在私人家里,因为从小没离开过成人的怀抱,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差。入托以后爱哭闹,有的甚至出现神经紊乱现象:哭叫着要小便,却硬是不肯尿在便盆里,刚拿掉便盆就尿裤子。平时不和孩子们玩耍,情愿一个人,适应托儿所的生活比较困难。
环境束缚: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保护过严,不准上街、串门。由于孩子长期失去与人交往的机会,显得很胆怯,见到陌生人就态度不自然,更不会主动找小朋友玩耍。有的独生子女,由于家长溺爱,养成任性、霸道、自私的性格,不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
鼓励引导法:当孩子闷在家里不肯和其他孩子玩时
放暑假了,7岁的鹏鹏终日呆在家里,不肯出去跟别人玩,他总是认为别人都不喜欢他,所以他也不喜欢和别人玩……
妈妈:鹏鹏,今天妈妈带你去游泳池游泳好吗?
鹏鹏:不好!
妈妈:为什么呢?游泳池里有许多小朋友在一起玩水,隔壁的帅帅也跟他妈妈去了游泳池呢!
鹏鹏:我不去,我就喜欢一个人在家里玩拼图。
妈妈:一个人不好玩的,天气这么热,我们去游泳池找其他小朋友玩好不好?看,妈妈已经为你准备好了游泳裤和救生圈,我们去……
鹏鹏:不去!我就是不喜欢和他们玩!
妈妈:为什么呀?
鹏鹏:他们都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和他们玩!
妈妈:鹏鹏又聪明又可爱,小朋友们怎么会不喜欢你呢?
鹏鹏:因为他们都不喜欢玩拼图。
妈妈:原来是这样啊!但你又没和他们玩,怎么知道他们不喜欢玩拼图呢?可是妈妈知道楼下孙阿姨家的小瑛很喜欢玩拼图,而且,她已经拼出好几张图了。只是不知道是小瑛和你谁拼得快?
鹏鹏:我也不知道!
妈妈:那这样好不好,明天,妈妈再给你买两套拼图,我们把小瑛请到家里来,你和小瑛比比看谁拼得又快又漂亮,怎么样?
鹏鹏:好。
妈妈:那现在我们先去游泳池怎么样?
鹏鹏:好啊!
心理学家的试验结果表明运动刺激对儿童心理发展是很重要的。因此,对于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儿童,要多让孩子和其他儿童一起锻炼、一起做游戏、共同活动,以培养孩子热爱集体的良好性格。
现在城市70%~80%的家庭都居住在单元楼内,绝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在一扇扇门内进行。大门一关,就与外界隔绝了,加上父母对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不放心:“怕车撞着”、“怕被别的孩子打着”、“怕出什么意外”等等。于是整日将孩子关在家中。虽然给孩子购买了许多玩具、书刊、画报以及钢琴、电子琴等,让孩子开发智力,帮助学习及提供娱乐,却限制孩子外出,使孩子和社会接触减少,将孩子的活动局限在家庭范围之内。然而家庭的天地毕竟太小,远不能满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进行各方面学习和锻炼的要求。孩子毕竟是要长大,要进入社会的,在大门内长大的孩子,没有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能适应真实社会吗?儿童的正常发育,与同龄伙伴交往是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一种天然的营养剂。因为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中所受到的教育和身心发育与他们在家庭之中所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是孩子在同龄群体中活动,绝大部分都是未经事先安排和计划的,孩子在这种活动中,往往是在十分自然、无意中完成的,与在家庭中父母的安排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绝然不同。
其二,孩子在同龄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与在家中所处位置有本质的不同。在家中,父母面前孩子始终处在被教育者、被指导者、被管理者和服从者的位置,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而在同龄群体中,则获得与旁人平等交往的地位和关系。孩子们相互之间的这种平等地位和关系,也许十分幼稚、十分简单、十分可笑,但在孩子们眼里却十分真实、十分慎重、十分神秘。在这种交往中逐渐学会遵守规则,主持正义,分工合作,团结互助,服从领导。同时也学会了推测猜想,评价比较,表扬批评等。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学习和锻炼了进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各种品质和能力。
如今,许多现代化的现在的社区为居民们建立了活动园,更是为孩子们设立了童乐园、游泳池等游戏设施,既给孩子提供了有益的活动空间,也在客观上为孩子提供了接触了解各类社会成员、了解多种社会现象、培养多方面的社会生活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外界环境和条件。
因此,要让孩子走出家门,接触社会,接触人群,让孩子寻找同龄伙伴、玩伴。父母应该经常带孩子去少年宫、儿童乐园等地方,让孩子与其他的小朋友多接触。平时也可以请邻居家的小朋友来家里做客,让孩子学会如何招待小客人。同时,可让孩子从小过“集体生活”,使孩子从小在集体生活中锻炼,扩大接触面。只有把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放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放到各种各样的人群中,他们才能在身心各方面发展得更好、更自然、更全面,以防止养成孤僻的性格,培养他们善于交往的性格,实实在在地从各方面为今后进入成人社会作好准备。
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孤僻和不合群的性格并非是天生的,从客观上讲,可能是独生子女与周围同龄人交流机会少,久而久之使她存在了某些社交心理障碍;从主观上分析,也可能是孩子存在着自大或自卑心理,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以致他与同龄人之间在心理上产生隔阂。怎样帮助像这样的孩子克服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心理偏差呢?家长应先了解造成孩子孤僻、不合群的原因,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或从客观上创造条件,或帮助孩子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让孩子在互敬、互爱、关系融洽、和睦的家庭气氛中养成合群的性格
家庭是学习人际关系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与人交往的技能首先是在与家人的情感交流过程中形成,家庭本身就是一个群体,利用“家庭”这个群体条件来培养孩子的合群行为。让孩子在与家人的情感交流中学会获得爱和表达爱的方式,学到基本的说话方式、手势、表情和交往方式。
◆帮助孩子提高认知水平
孤僻的孩子一般都没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有的自命不凡,不屑和别人交往;有的则过于自卑,总认为自己不如人,交往中怕被别人讥讽、嘲笑、拒绝,从而不与别人交往。因此,要教孩子正确评价、认识自己和他人。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孤僻的危害,孤僻只会影响自身的进步,给自己带来痛苦,没有人生的乐趣,在社会上、工作终与人不能团结协作,终将被社会淘汰;另一方面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特别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短处,并努力寻找自己的长处。
◆培养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技能,优化性格
这主要从礼貌、交谈、合作、助人和仪表修饰方面进行指导。在礼貌方面,教育孩子面带微笑,主动与别人问好,用商量的口吻与人说话,生活中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在交往技能方面,教他主动热情地把自己的玩具给小伙伴玩,相互拉拉手表示友好;在合作技能方面,强调轮换角色,分享快乐,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帮助别人方面,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对别人的正当请求和困难提供帮助,从而获得伙伴的喜爱,以结交更多的朋友;在仪表修饰方面,强调整洁大方,增强自信心。
◆鼓励孩子投入同龄小朋友圈子,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孩子孤僻、不合群,有时是由于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缺少合作意识造成的。因此,要帮助孩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学会听取小朋友的意见,分清是非。如:家长可以经常询问孩子是否玩得开心,了解他们做游戏的情况,肯定孩子的正确方法,提出孩子的不当行为,如果小伙伴做错了什么,要学会谅解别人。
年幼的孩子有交往的愿望,但又不敢去,要帮助他克服这些困难;要帮他多与同龄的小朋友接触;帮他把小朋友请到家玩;让他把玩具和图书与大家分享。
◆要帮助孩子择友
年幼的孩子择友是偶然的,无意识的。不能说出他所喜欢的小朋友的特点和长处。家长要帮助他选择爱好学习、对孩子有好影响的小朋友为伙伴。并且要注意孩子们接触的经常性和稳定性,不要经常变换朋友。
还要观察孩子与伙伴的关系。他们玩些什么,是听从指挥还是指挥别人,关系是否平等,是否互相尊重,如何解决矛盾,是否有欺侮人和强占的行为。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只有当他在伙伴中能关心帮助人,他才能在集体中取得应有的地位。
◆给孩子创设一个合群性格的最好场所
在节假日,邀请一些邻居或朋友的孩子到家里来聚会,给她们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让她能够在家里和同伴们一同学习、游戏,使她有一种做主人的感受,容易克服羞涩,消除各方面的顾虑。
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讲故事、念儿歌、绘画、折纸、唱歌等比赛活动,为集体出力,在活动中感受着集体的温暖和乐趣。为孩子提供多“露面”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体验人际互助的乐趣。
◆采用“行为疗法”,强化接收意识
一是强化“接受邀请”的行为,创造机会让孩子接受小朋友的邀请,并促其参加。
二是强化“邀请别人”的行为,创造让孩子“邀请别人”的机会。如孩子生日,鼓励孩子邀请小朋友来参加生日活动。家长应为孩子提供游戏场所和感兴趣的玩具,并与他们一起游戏。
◆要多多鼓励孩子的进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平时可以经常向孩子介绍一些其他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孩子向同龄伙伴学习;也可以介绍孩子多看一些英雄模范小时侯的故事,增强孩子走向社会、与人合作的意识。一旦当孩子由此表现出某种进步(即使是点点滴滴的微小进步)就充分肯定,使孩子逐步树立起自信心。
◆教孩子学会正确看待交往挫折
不要因为交往中的一两次失败,而否定了世上的所有人,其实大多数人还是十分友好坦诚的,如果因此而自我封闭,从此与孤独寂寞相随,实在对自己不利,也不值得。因此应该鼓励孩子鼓足勇气,勇敢走出来,主动与别人接触,感受集体的温暖,享受生活的美好。
总之,要使孩子由不合群到合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急于求成。如果能注意以上几点,并持之以恒,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你就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乐于与人合作、能适应社会的人。
要培养孩子合群,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主要表现在全家人和睦相处上,大人关心小孩,子女关心长辈,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随意训斥、打骂,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