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安史之乱中,杜甫曾被叛军俘获,被带到长安。但因他官职卑微,没有名气,所以未被囚禁,尚可在城内各处闲逛。此诗即写于此间。
开篇点题,写春望所见之景。“破”字概括长安的满目疮痍,令人怵目惊心。“深”字写尽荒芜冷落,满目凄凉之感。两句诗对仗工巧,自然圆熟。“国破”与“城春”对举,语意相反,对照强烈。“国破”本为衰残之景,反继之的却是“山河在”,出人意表。“城春”本为明丽之色,但后继之的却是“草木深”,前后相悖,又是一翻。极力表现山河美好而遭到蹂躏破坏的怅恨,情蕴丰富。明代胡震亨激赏此联,在《唐音癸签》卷九中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巧夺天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后人理解有所不同,但本质精神却是相通的,即都是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外射到花鸟之上的结果,花与鸟都带上诗人的主观色彩。“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说的便是这一道理。
“烽火”两句表现消息久绝渴盼亲人音信的迫切心情,语言朴素,感情真挚,颇为后人传诵。尾联进一步表现感时恨别的哀愁。“白发”为愁所致,“搔”本是人们愁苦时的下意识动作,但见白发“更短”,又增加一层悲哀。
本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层次明晰。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伤;后四句写惦念亲人境况,充溢别恨。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颇为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