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升级”做爸爸才两年,最近发现女儿不如以前听话,而且常常喜欢自作主张,犟头倔脑。那天参加中学同学会,闲聊中说到各自的孩子。在座的同学中,刚好有一位在宁波市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工作。她说,小王啊,你女儿目前正处于“第一反抗期”,你可不能掉以轻心。小王一惊,连忙请教那女同学——到底什么是“第一反抗期”呢?
女同学让小王详细说说,他女儿有哪些同以前不一样的行为。小王说:“最近天气不是热了吗,她妈妈叫孩子把厚棉袄脱下来,换一件薄大衣,可她就是不肯脱,还哇哇大哭,像是偏偏与她妈妈作对似的。还有,家里来了客人,以前不用我们招呼,她就会热情地去搬椅子,请客人坐。可现在,我让她招呼客人,她却一转身就走,不理不睬,表现得很没有礼貌,让我和她妈挺没面子的。平时无论买书买玩具,总要依她的意思,有时候我们不同意,可总也说服不了她。她很倔强、很固执,一点不像我和她妈。有时候,气得我真想一个巴掌打过去。”
“这就是典型的‘第一反抗期’表现,”女同学笑着说,“2-3岁以后,幼儿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他们力图摆脱成人的帮助,自己独立地做事情,本来温顺听话的孩子,一到这个时期就会变得调皮、不听话。这时候的孩子常常固执地坚持自己的主张,的确有些不好管。年轻的父母就会生气,甚至可能打他一顿。但是,从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反抗期’的表现是正常的。随着幼儿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孩子心理变化急剧,特别是孩子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成人往往还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因而引起孩子的种种反抗行为。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如果孩子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反倒会影响他今后的成长。所以,经历‘第一反抗期’是孩子正常发育的必然阶段。”女同学告诉小王,不可掉以轻心,但也不必紧张。
问题2 孩子处于“第一反抗期”,家长怎么办?
1.教育是关键。在这段时期里,父母要放弃那种不分青红皂白打一顿的强硬态度。应该看到,孩子的“反抗”行为正是促进他们能力发展的心理动力,成人应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的某些行为给予适当的鼓励,以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
2.家长要助孩子发展一臂之力。对孩子的反抗行为既不能一味地满足,也不能过多地限制。一味地满足,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和执拗;过多地限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顺从和依赖,缺乏自立能力。
3.冷处理。一旦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家长不要急躁,不要以任性对任性。正确的做法是“冷处理”,对孩子的哭、任性、要挟不予理睬,等他安静下来再教育诱导。
4.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反抗期”特点以后,重要的是注意因势利导,从旁协助,给予正确合理的教育。比如:孩子喜欢独立行走,你就不要硬去搀扶他,可以在旁注意保护;孩子要自己穿衣,就让他自己动手,而你在旁加以指导;当孩子要自己吃饭,不要大人喂时,你应该表示支持,积极引导,不要因为怕孩子弄脏衣服、吃不好而硬性阻止,在保证安全、卫生的前提下,拿一个汤匙在旁边耐心协助。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又锻炼了孩子独立进食的能力,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人生中的“第一反抗期”。
5.及时发现闪光点。逆反心理在思维形式上与求异思维有某些相似之处,其中包含某些独立思考的倾向。爸爸妈妈可从孩子的言行中发现闪光点,作为因材施教的依据,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好奇好问、爱动脑筋等良好品质和个性。
问题3 孩子爱发脾气、任性怎么办?
任性、爱发脾气的问题带有普遍性,这是幼儿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的反映,与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较低有关,同时也与成人的态度和教育方法有关。家长要想改掉孩子爱发脾气的毛病,首先就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发脾气,才好对症下药。
通常,孩子在不舒服的时候,比如,生病、疲劳时容易发脾气,有经验的妈妈善于结合当时情境和孩子的情绪状态判断孩子的身体状况,尽可能地避免孩子发脾气。有时候孩子感到不被关注,感到失望时也会发脾气。孩子自己玩了一天,很想和妈妈玩一会儿,或者很渴望得到家长的表扬,可妈妈却毫不理会,照旧干自己的事,孩子就会发脾气以示心中的不满。聪明的父母若能主动给孩子创造宽松的环境,了解孩子的愿望,沟通感情,就能避免孩子因情绪不佳而发脾气。
如果孩子爱发脾气是由家长的溺爱和迁就造成的,家长就要注意严格要求孩子,不能有求必应。孩子爱发脾气,也是有个过程的,当孩子第一次发脾气时,家长的处理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有的家长一看孩子乱喊乱闹,就赶紧想尽一切办法哄劝,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也有求必应,过分迁就。大人可能会觉得哄一哄就算了。可孩子就会认为只有这样闹,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把发脾气、胡闹作为治服大人的手段,长此下去就会养成坏习惯。
当幼儿由于某种要求未被满足而大发脾气时,家长不要采取强硬态度,非要把幼儿制服。这样就如火上浇油,幼儿的脾气会更大。家长应该态度冷静,方法灵活,有时要适当给孩子留点面子,找个台阶,让他自己下。当幼儿心情焦躁、乱发脾气时,成人在指出他的错误以后,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不理睬他,让他知道发脾气、不讲道理是行不通的,是无效的。
有的父母把问题看得很简单,解决方法也简单,就是一个字:打。其实,打的结果更坏,孩子或是表面屈服于棍棒,或是越闹越凶,对父母产生敌视心理。
有的孩子在家里、在父母面前爱发脾气,而在幼儿园或其他环境中则表现得比较好,这样的孩子可以让他暂时离开使之任性发作的环境,到亲戚朋友家生活一段时间或到寄宿制幼儿园过一段集体生活。这对矫正孩子爱发脾气、任性的缺点会有好处。
问题4 孩子为啥也有嫉妒心?
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是消极的情感表现。孩子为什么会产生嫉妒心呢?大多数的孩子都是争强好胜的,他们希望自己样样都比别人好。但由于幼儿认识水平有限,他们认为说别人好就等于说自己不好,不能把要想超过别人就得自己不断努力联系起来,而是希望别人不如自己。这是幼儿产生嫉妒心理的认识根源。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自我评价的意识开始萌芽,但他们的评价是以成人的评价为标准的。比如,我们为了巩固他们的优点,经常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来增加他们不断进步的自信心,但如果表扬过分,就会使孩子产生骄傲情绪,他们以为只有自己好,别人都不如自己,进而看不起别人,甚至当说别人好没说他好时,他就接受不了,于是产生嫉妒。
孩子的情感是脆弱的,成人稍不注意就会使孩子的积极情感变为消极情感。比如,许多家长常指着别人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你这点就不如他。家长想通过不同孩子身上不同的优点,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渴望集别人孩子的优点于自己孩子一身,但是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爱别人,不再爱自己,使孩子的情感受挫,产生不服气的心理,也会导致嫉妒。另外,不公正的评价会使孩子受到压抑,时间长了也容易使孩子变得心胸狭窄和嫉妒别人。
问题5 孩子嫉妒心强怎么办?
孩子爱嫉妒,闹情绪,往往会让家长担心,应该如何来引导嫉妒心强的孩子呢?
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观点,不要随意把孩子们拿来作比较,而是鼓励孩子超越自我,他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最重要,把孩子的表现与以前作比较,有进步,一起庆贺,失利了,一起分析原因,如此,孩子的自我肯定会不断加强,嫉妒心自然下降。
其次,给孩子安全感。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对他的爱是无条件的,不会变的,我们爱的是他这个人而不是他的成功,父母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标准,这样,孩子才能有安全感、信任感,他不会为了赢得父母的肯定而刻意表现某种行为。
再次,引导孩子多参与群体活动。多给孩子讲述一些互相学习、团结友爱的故事,和孩子共同评价各角色的优缺点,让孩子的认知和情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鼓励孩子多参与群体,多发展同伴关系,当他有较多同伴时,自我中心感会下降,也就不容易嫉妒别人了。
预防嫉妒并没有有效的秘诀,嫉妒也是人生必要的经验,最理想的方法是让孩子具备克服嫉妒、疏导情绪的能力。
问题6 孩子自私怎么办?
有些家庭中,孩子受到爸爸妈妈的过度疼爱,好玩的、好吃的均由孩子一人享用,久而久之,孩子幼小的心灵会产生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认为一切都是我的,慢慢养成了自私自利的不良心理习惯,形成骄横跋扈的性格。如果爸爸妈妈不能及时纠正,这种自私心理会严重妨害孩子成长。正确的做法是:
避免过分宠爱孩子。爸爸妈妈总怕孩子受苦、受委屈,对孩子过分的需求总是有求必应,容忍、迁就孩子的错误,这样使孩子很自大,不关心他人利益,一切只为自己。过分宠爱助长了孩子的自私。平时教育孩子心目中要有别人,应该利用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例如,在家时有好吃的要先给爷爷奶奶,出门时上公共汽车给老人让座,经常引导孩子想到别人,惦记别人,那么“别人”就会在他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避免孩子产生独霸和抢先的不良心理。爸爸妈妈应从吃喝小事上注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一个孩子在吃喝等日常生活上目无他人,在别的事情上也会只想到自己,不关心他人。避免孩子吃独食现象,可以先从分食做起,即吃东西时,家庭成员每人都有一份。即使为保证孩子的营养,让他多吃一点,别人少吃一点,同时也要让他知道,这不是他的特权,别人需要时,也有这种权利。吃饭时,最好全家人一起吃,不可让孩子先上桌挑拣他爱吃的东西。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礼让长辈、礼让小朋友、礼让客人的好习惯。当孩子自觉礼让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只要我们在平时注意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孩子在做事时就会想到别人,孩子的“利他行为”也就会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