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画像石·画像砖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29304400000033

第33章 辅佐君王的将相

辅佐成王的周公

在汉代,周公辅成王的故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汉武帝为劝勉霍光努力辅佐昭帝,曾专赐一幅周公辅成王图给他。汉画像石上更是常见周公辅成王图,如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东壁、嘉祥武氏左石室后壁下部小龛西壁、嘉祥宋山小祠堂、嘉祥五老洼画像石、嘉祥南武山画像石、嘉样蔡氏园画像石、嘉祥刘村洪福院画像石、嘉祥纸坊镇敬老院画像石、沂南北寨村画像石墓中室北壁中段等处都有。

画像上人物多少不等,但少不了成王和周公:一般是成王正面站立,有的脚下有小榻,身旁有侍者为他打着华盖,另有大臣正跪着或站立着向他禀报,居前者为周公——有嘉祥刘村洪福院画像石上的榜题为证。嘉祥纸坊镇敬老院画像石周公辅成王图共刻三人,中为成王正面站立,头顶榜题“成王”;左一人右手打华盖,脑后榜题“周公”;右一人手执拐杖面向成王躬身而立,脑后榜题“召公”。

周公亲自打华盖更显其辅佐成王的忠心和诚心。

根据《史记·周本纪》和《史记·鲁周公世家》的记载,周武王由于操劳过度,刚刚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就一病不起,长辞人世。这时他的儿子才十三岁,尚未成年,为保江山不乱,武王遗诏周公和召公共辅成王。

周公名旦,乃文王之子,武王之弟,颇有韬略,曾和姜尚一起协助武王灭商。他在辅佐成王期间,除了小心侍奉成王之外,政绩也是显著的。正因为如此,引起了胞弟管叔、蔡叔的不满,他们竟然和殷遗民首领武庚一起,联合东方夷族,以清君侧,保护成王为名,兴兵叛乱。周公果断地亲率大军东征,用两年时间平定子叛乱,处死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

这本是稳定江山之举,然而,朝中对周公的流言蜚语却有增无减。周公无奈,为了避嫌,就主动向成王申请离开京都,去东都洛阳居住,把权力全部交给成王。这时周公发现,就连成王对自己也有猜疑,周公表白说:“我从来对国家忠心耿耿,决无二心。每当我洗头的时候,常常得多次停洗,用手握住头发,赶紧去处理公务。我每吃一顿饭,也经常要把含在嘴里的饭吐出来,去接见登门拜访的客人。我这样做是为了广纳贤才,让他们为国出力,我做的一切都是对国家负责啊。”成王听罢,深受感动,消除了对周公的猜疑。

当周公去世的时候,成王悲痛欲绝,特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同时,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还下令在每年六月举行祭祀周公的盛大活动,并特许用祭天子的礼乐来悼念周公。

箭射小白的管仲

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后壁下部小龛西侧画像第一层画面上刻五人:中一冠服者坐卧于地,膝上中一箭,身后一人手执伞盖护住他。对面三人,前者左手执弓,右手前伸,后二人执笏恭立。嘉祥宋山小祠堂上也有内容相似的图像。该图刻画的是管仲射小白的故事,中间倒地中箭者是公子小白,手执伞盖者为鲍叔,手持弓者是管仲。

管仲,名夷吾,字仲或敬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池是垣姓后裔,管严之子,青年时即与鲍叔牙为友。

到齐国后,鲍叔牙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齐襄公即位后,沉迷酒色,欺侮大臣,不少人都怨恨他。他的几个弟弟害怕受到连累,纷纷逃离齐国。公子纠率管仲等逃奔鲁国;公子小白率鲍叔牙等逃奔莒国。不久,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但人们不承认他,没过多久,他就被怨恨他的雍林人偷袭杀死。雍林人还宣传说:“无知杀襄公自立为君,我们已将他处死。请大夫们拥立其他该即位的公子。”逃亡在外的公子们听到这一消息,纷纷启程回返,都希望第一个到达齐国,立为国君。

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等人的护卫下往齐国赶奔。在鲁国的公子纠自然也不甘落后,他还多了一个心眼,派管仲率小队人马在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上拦截公子小白。

这一天,埋伏在道路旁的管仲终于看到了公子小白的车队,他抽出箭来射向小白,箭中小白腹部,小白顺势倒下。管仲以为射死了小白,就返回鲁国报了信。鲁国护送公子纠的队伍就放慢了速度,等走到齐国时,小白已先入齐国,立为国君。原来管仲射出的箭,中了小白的衣带钩,小白诈死迷惑了管仲,然后藏在车中,飞速前进,先人齐国即位,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听从鲍叔牙的劝谏,从鲁国索回管仲,非但没杀,还任他为相。管仲在齐国实施改革,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中的首霸。

管仲射小白的故事,意在告诉人们,齐恒公不计前仇,终得贤才,成就霸业。

用二桃杀三士的晏婴

嘉祥武氏祠左石室后壁下部小龛东壁画像第二层画面为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左边地上置一高柄豆,豆盘上放着两个蜜桃,左右各有一武士伸手欲取桃,右边还有一武士手前伸,他们三位是齐国有名的武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武士之后有一矮人戴斜顶冠,佩刀,昂首后顾,他就是齐国名相晏婴。他身后还有二人站立。

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在汉代广为流传,除武氏祠外,嘉祥宋山小祠堂、河南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南阳县画像石、方城县光店画像石、河南洛阳西汉壁画墓、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等处都有该故事的图像。

根据《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的记载,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47年。齐景公身边的三位武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勇力过人,极负盛名,也深得齐景公的宠爱,有时待人显得有些傲慢。有一次,齐相晏婴从三武士身边走过,他们竟然不予理睬。晏婴认为,此三位如此傲慢,今后恐怕对齐国不利,就想除掉他们。于是,他就在齐景公面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齐景公同意晏婴的想法,但认为三武士武艺高强,要除他们比较困难,晏婴想出了一条妙计。

晏婴派人给三武土送去两个鲜红水灵的蜜桃,让他们“计功而食桃”。三武士感情深厚,平时形影不离,现在面对两个桃子的诱惑,却都私欲泛起。公孙接首先开腔道:“晏子真是个聪明人!他用这种方法让国君来计算我们的功劳。吃不上桃,表明不勇敢,人多而桃少,为什么不摆摆功劳,论功吃桃呢?我曾斗过野猪和乳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吃桃,不能和别人等列。”伸手拿了一个桃。

田开疆紧接公孙接之后说道:“我靠着自己的勇力,两次打退了敌人的三军。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吃桃,不能和别人等列。”说完,拿了第二个桃。

古冶子眼看桃被分完,怒火中烧,大声叫道:“我曾陪齐君一起渡河,河里的鳖一下咬住左边拉车的马,趁势拉到河中央,我那时还年轻,不太会游泳,就潜在水中逆水走了百步,顺水走了九里,终于找到鳖,并且把它杀了。我左手抓着马尾,右手拽着鳖头,一下跳出水面,岸上的人还以为是河伯,仔细一看,才知是鳖头。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吃桃,而不和别人等列。你们为何不把桃放回盘里?”说完抽出宝剑,一跃而起。

公孙接、田开疆听古冶子说完,都非常惭愧,懊恼地说:“我们不如你勇敢,功劳也没有你大,却先取桃而不谦让,真是贪心,如果不死,就不是勇士了。”两人把桃子放回,拔剑自刎。

古冶子见状,十分后悔,他说:“你们二位死了,我自己活着,是不仁;用话来羞辱别人,夸耀自己,是不义;恨自己的行为,而不去死,是没有勇气。虽然你们两个合吃一个桃子,我自己吃一个是很合适的办法。”说完也把桃子放回原处,拔剑自杀。

侍从向齐景公和晏婴报告三武土已死,齐景公命人把他们厚殓,并按照士的礼节埋葬。

晏婴用两个桃子就把三个神勇无敌的武士给杀了,的确充满智慧,也充分说明他对人个性的了解。而三武士一时为了个人的荣誉,不惜辱骂、中伤朋友,以至丧失理智,自杀身亡,也实属可悲。

辱报须贾的范雎

嘉祥武梁祠后壁祠主受祭图右侧是一幅范雎辱报须贾的故事图:范雎在右边侧立,看着黥徒给跪在地上的须贾喂马食。范雎头部后面有榜题“范且”,须贾头部后面榜题“魏须贾”。

根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的记载,范雎是战国时的魏国人,字叔。他曾周游列国,想干一番事业,但奔波多年未能如愿,最后回到魏国,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了幕僚。

公元前270年前后,魏昭王为联齐抗秦,派须贾出使齐国,范雎也在随员之中。须贾一行在齐国逗留数月,和齐国的谈判也没见什么成效。但齐襄王很常识范雎雄辩的才华。在范雎启行前,特地赐给他金十斤、牛肉和美酒等物。范雎考虑到谈判未成,没敢受纳。须贾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认为一定是范雎私下出卖了魏国的机密,否则不会有这些馈赠。一回国,须贾立即将此事报告给了相国魏齐。魏齐见出了叛徒,勃然大怒,命人对范雎用刑,施刑人把范雎打得肋断骨折,门牙脱落,奄奄一息。

魏齐让人用草席把他卷起来扔到厕所里,任喝醉的宾客们在池身上撒尿。大难不死的范雎在看门人的帮助下逃出魏齐家,隐藏起来并更姓改名叫张禄。

不久,秦国使者王稽来到魏国寻访贤士。经郑安平的引见,王稽见到范雎,并把他带到秦国,秦人只知他叫张禄。由于他才华出众,很快被秦昭王任为相国,并封为应侯。

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5年),魏国听说秦国准备向东进军讨伐韩国和魏国,就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知道后,就穿着破旧的衣服,漫步来到客馆,去见须贾。须贾一见范雎,惊异地问道:“范叔一向可好?”范雎答曰:“还行。”寒喧之后,须贾留范雎吃饭,还送他一件绨袍(河南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中有范雎受袍的图像)。范雎答应帮助须贾见秦相张禄,还给他借来了大车驷马,亲自为他驾驭来到相府。相府里的人看见范雎驾着马车来,都自动让开,须贾感到很奇怪。

来到相府门前,范雎让须贾稍等,自己先进了相府。

须贾就在门口等着,可是等了半天,不见人出来,就问门卒:“范雎进去很长时间了,怎么还不出来?”门卒回答说:“这里没有范雎。”须贾说:“刚才跟我一起乘车来的那位就是。”门卒一听,感到好笑,忙说:“他就是我们相国张君啊!”须贾一听此言,大惊失色,赶紧脱掉衣服,双膝跪地而行,托门卒向范雎请罪。

范雎命人挂上大帐,召来大群侍从,让须贾上堂来见。须贾见到范雎,叩头请罪。范雎列数须贾三条罪状之后说:“之所以不杀你,是因为今天送给我一件绨袍,还有点老朋友的情谊。”说完进宫向秦昭王报告事情的原委,决定责令须贾回国,不接受魏国来使。

须贾去向范雎辞行,范雎大摆筵宴,请来各国使臣,共坐堂上进餐。让须贾单独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了一槽草豆掺拌的饲料,命令两个黥徒在两边夹住他,让他像马一样吃料,并责令道:“回去告诉魏王,马上把魏齐的头拿来,不然的话,我就要打下大梁(魏国都城)。”须贾回国后,把这件事告诉了魏齐,魏齐十分害怕,逃亡到赵国,藏在平原君家里。

完璧归赵的蔺相如

山东沂南北寨村画像石墓中室北壁东段上层和嘉祥武梁祠后壁上,各有一幅蔺相如持璧的画面。前者榜题“令相如”,后者榜题“蔺相如,赵臣也,奉璧如秦”。蔺相如对面之人,脑后榜题“秦王”。把两幅画面联系起来,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如下的情景:

秦宫里,秦王和大臣们依次落座,他们争相欣赏着名扬天下的和氏璧。忽然间,风云突变,蔺相如以巧言夺回宝璧,紧握手中高高举起,决心与之共存亡。秦王让武士上前蛮夺,一场恶战眼看就要发生。这时,蔺相如准备向铜柱撞去,顿时,秦国群臣哗然,秦王和众臣纷纷上前劝阻,护璧和毁璧的矛盾跃出画面,生动而具有活力。

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年。

赵惠文王得到天下共传的宝玉——和氏璧,秦昭襄王闻讯后,写信给他,表示要以十五城池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和群臣商量了半天,没能找出一个合适的使者出使秦国,最后,宦者令缪贤推荐他的门客蔺相如前往,赵王采纳了他的建议,派蔺相如携璧出使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上召见蔺相如,相如把璧奉献给秦王。

秦王得璧后,喜不自胜,还让大臣和众妃传递欣赏,大家皆呼万岁,却不提换城的事。相如看出秦王得璧是真,换城是假,就巧言要回了宝璧。经过一番唇枪舌剑的周旋之后,秦王答应斋戒五日,让相如住进客舍。赢得时间的蔺相如赶紧派一个随从穿上粗布麻衣,怀揣和氏璧,从小路逃回,把宝璧送回赵国。

五天之后,秦王在殿堂上安排了大礼召见蔺相如,相如以实情相告,秦王和众臣相视愕然,又惊又怒,但又无可奈何。秦王为了自己的霸业,强压住心头的怒火,按外交礼仪送回相如。

相如出使强秦,不辱使命,深得赵王赏识,不久就封为赵相,且位居老将军廉颇之上,这才有一段将相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