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事三刀:软刀.硬刀.险刀
29309500000022

第22章 险刀(4)

王莽抓住这个时机又假惺惺地说:“应该从所有被征招来的女子中,挑选最适合的人立为皇后。”朝中大臣们力争说:“立安汉公之女为皇后,是人心所向。请不要再选别的女子干扰立后这件大事。”王莽看到自己的女儿被立为皇后已成定局,才没有表示推辞。不久,王莽的女儿就当上了皇后。

所以说,有些时候,做事要反着来,以退为进,欲擒故纵,这样反而更易成功。

十一、善于创新,敢于开拓成大事

时至今日,“创新”一词已成为一切立志于干一番大事业之人的口头禅与座右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则是新时代最响亮最具影响力的口号。纵观古今中外,凡是能有一番大成就的杰出人士无不具有创新精神。因为他们知道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取得发展。而事实也无数次证明,敢于开拓,善于创新才能取得持续不断的发展与成就。

1.创新是成大事的最大秘诀

成大事者,若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其秘诀只有两个字——创新。

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然要学会创新,没有创新意识的人,即使他懂得再多,也难成大事,因为知识本身不会创造什么价值,而唯有在创新头脑的运用下,知识才可能成为力量。

克劳斯是天生的生意人,他说:“我从小就讨厌从事一个普通的职业,因此一直没有工作。而我说过,其实我能做任何工作——甚至做冰淇淋。”于是,这位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入学后在宿舍里做起了冰淇淋。不久,同校的两个伙伴科恩和希尔顿也加入了。于是,克劳斯卖掉大部分债券,并拿出他高中时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净水器时挣的60000美元,和他们合伙开了这家公司。经过市场调查,克劳斯发现,冰淇淋的口味已经20年没有变化,他敏锐地觉察到,这为他们创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他采纳了啤酒商萨缪尔·亚当斯的建议,使用啤酒酿造技术制作口味奇特的冰淇淋,又与当地的乳酪厂联系,由他们提供特制的奶酪。

由于口味的创新,使这家小型的冰淇淋公司很快吸引到了风险投资,结果新产品一上市就供不应求。它的风味很快就成为一种饮食时尚,风行欧美及世界各地。

克劳斯的美国杰里米冰淇淋公司生产的口味独特的超级冰淇淋1999年销售额达500万美元。

克劳斯谈到自己的成功时说:“事业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创新。我们年轻人应该是一个行业中的创新者,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制造者。因为年轻的本质特征就是新异和充满朝气。”

一个人创业能否成功,他的公司能否在市场上站稳脚根,关键就看他是否具备创造力,目前企业的首要创造力就表现在产品的创新方面,产品创新主要包括产品开发、更新速度及产品的质量和水平。

积极开发新产品,是保证公司取得竞争优势,使公司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市场是公司生存的客观条件。公司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和开辟新的市场,要做到这一点,离开了产品开发是根本办不到的。公司只有不断开发新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日本的小汽车、电视机、录像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称雄于世界,就在于它们不断推出新型、优质、价廉的新品种。就日本小汽车而言,在20世纪60年代末,其产量、销量排在西方发达国家之末,而到1978年竟跃居世界第一:产量第一,销量第一,生产率第一。原因是日本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方法,不断改进设计,制造出质优价廉的新型汽车。录像机本是美国发明的,而日本录像机却以质优价廉控制了世界录像机市场的95%。一个公司、一个行业的生存与发展,兴盛与衰落,与其是否能适时地开发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新产品密切相关。特别是科技和现代传媒的发展,使新产品开发过程大大加快。一些高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已经不是以年为计算单位,而是以日来计算。如钟表王国瑞士平均每20天就向市场推出一个新品种。德国的奔驰轿车的发动机与20年前相比,重量减少了48公斤,最高功率反而提高了25马力,成为当今世界汽车工业的骄子。大名鼎鼎的美国王安公司,之所以很快从“电脑帝国”的宝座上跌落下来,其主要原因是未能注重新产品的开发。不开发新产品,不发展新行业,公司如履薄冰,随时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现代社会,创新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话题,敢于成大事的人必须知道,只有做到拥有知识并能突破创新,才能脱颖而出,做出一番顶天立地的大事业。

2.能创新的人无所畏惧

善于创新就不会落于人后,不会停滞不前,不会为艰难险阻所吓倒,不会在失败面前一蹶不起。总之,创新者必然无所畏惧。

松下幸之助有言:“今后的世界,并不是以武力统治,而是以创新支配。”唯创新才能脱颖而出,才能发展自己,在竞争中取胜。

我们盛赞伟大的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艺术家,他们是成功者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为人类历史、对人类的精神物质财富做出了或多或少的创造性贡献。

20世纪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熊彼得先生认为,企业家领导企业发展成功的原动力就是创新。他同时列举了企业家应当具备的能力:

(1)发现投资机会。

(2)获得所需的资源。

(3)展示新事业美丽的远景,说服有资本的人参与投资。

(4)组织这个企业。

(5)担当风险的胆识。

所有有志于发展的企业家,无不经历这个过程,无不具备这些能力。从这些能力可以看出,创新能力可体现为洞察力、预见力、想象力、判断力、决断力以及行动力,等等。

李嘉诚就是一个不断在创新中求发展的人,《李嘉诚传》中这样评价他:

“在香港经济迅猛发展且又变化莫测的40年中,能够经得起大风暴,又独具判断能力的成功人士,自然首推李嘉诚。很多企业界的杰出人士都称道并且十分羡慕李嘉诚料事如神的独到眼光。他总是能够运用他准确、锐利的洞察力,比同时期、同行业的人棋先一筹。”

杰出船王包玉刚事业的发展经历对熊彼得先生的理论也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包玉刚进入船运业的时间是1955年,当时他用20万元买了一条风吹浪打28年的旧船“金安号”。这一“惊人”之举遭到了几乎所有亲友的强烈反对。因为船运业不仅需要庞大的资金,而且风险极大。但是,包玉刚力排众议,毅然投身船运业。因为,他看到了在港经营船运的巨大潜力。

“香港有天然的深水泊位和充足的码头,自1911年中国陷入动荡不安的年代,香港平静的海面,为国际贸易提供了可靠的大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复苏,各地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多。船运是最廉价的一种运输方式,必将大有作为。”包玉刚坚定地这样认为。

到1978年,包玉刚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已拥有200多条船、2000万吨运输能力的庞大船队,荣登世界船王宝座。但就在此登峰造极之时,包玉刚又做出了令全球惊讶的决定:减船登陆!因为他又以极其敏锐的眼光,预见到世界性的船运衰退即将到来。于是,他当机立断,及时卖掉了相当部分的船只,这使他顺利地逃过了船运大萧条时期的灾祸。

实行“减船登陆”战略大转移的第一仗,就堪称世界商战史上的经典之作。他以超人的胆魄和霹雳般的手段,斥资23亿元,导演了精彩绝伦的九龙仓收购战,拉开了在港华人中资挑战英资的历史序幕,可谓气吞山河。

20世纪80年代之前,香港的经济命脉都是由英资所控制。但在80年代初期,以李嘉诚、包玉刚为代表的一批华人豪杰,经过20多年的原始积累,羽翼渐丰,已经可以与英资公开叫板了。

九龙仓是香港最大的码头,一直由香港四大财团之一的怡和洋行(英资)所控制。包玉刚经营船运20余载,深知码头的价值,所以他减船登陆的第一步就选择了九龙仓。

包玉刚仅用80多天时间就控制了30%九龙仓股权,远远超过怡和洋行的20%。怡和在大惊失色之后组织反扑。他们在一个周五股市收盘之后,突然宣布将以空前优惠的价格收购九龙仓股份至49%,而此时,包玉刚正在巴黎出差。怡和把包玉刚推到这样的境地:如包玉刚准备反收购,就必须在周六、周日银行休假日内,筹集20多亿港元现金——这在当时那种情形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周一上午开盘,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收购战打响,但不到一小时战斗便结束了。证券商报价23亿港元,包玉刚当即开出一张23亿港元的巨额支票。怡和面对包氏雷霆万钧、排山倒海般的收购攻势毫无还手之力。至此,包玉刚持九龙仓49%股权,稳获控股地位,一跃成为九龙仓首任华人主席。

那么,包玉刚又是如何创造奇迹,在周末两日内筹到20多亿港元现金的呢?包玉刚首先找到汇丰银行老板沈弼,两人的对话十分简短:

“需要我怎么帮你?”

“借我15亿现金。”

“OK,没问题。”

包玉刚又联系了九家金融机构,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表示全力支持,特别是香港华美银行,就在周一上午展开收购时,还给包玉刚送来信函,允诺可为他提供1亿美金的贷款,同时无须担保。

稍有金融常识的人都懂得,银行为保证贷款的安全,几乎无一例外地要求被贷方提供等值抵押物或担保。为何不止一家银行肯为包玉刚打破银行惯例而提供巨额贷款呢?有专家经过研究认为,包氏主要运用了他的“个人无形资产”,即在几十年商海沉浮中建立起来的影响力、经营能力、预见能力和商业信誉——这本身又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创新”。

包玉刚的事业一步步发展到现在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他勇于创新、敢想敢为的精神气魄和超然智慧。

洛克菲勒有句名言:“如果你想成功,你应辟出新路,而不要沿着过去成功的老路走……即使你们把我身上的衣服剥得精光,一个子儿也不剩,然后把我扔在撒哈拉沙漠的中心地带,但只要有两个条件——给我一点时间,并且让一支商队从我身边经过,那要不了多久,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亿万富翁。”

洛克菲勒的这句话充满了豪情壮志,让人不禁动容,这无疑是做事成功的一个根本素质,即绝地求发展,以创新做手段。有了这个根本素质,天地间就无人能将其阻挡。

3.创新能让你重新振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做事时,我们可能会陷入一个从未遇过的绝境,这个时候,有的人埋怨懊悔,有的人束手无策,坐以待毙,而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挺身而出,运用自己的创新能力于绝境中开拓出一条光明大道来,这些人无疑能成大事。

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举国欢庆,成了北京、中国,乃至全世界华人的一大盛事,因为举办奥运会是一个“香饽饽”,一块“肥肉”!可是在20世纪后半期,举办奥运会却是让人害怕的事。

为什么呢?

1972年,第20届奥运会在联邦德国的慕尼黑举行,最后欠下了36亿美元的债务,很久都没有还清;1976年,第21届奥运会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举行,最后亏损达10多亿美元之巨,成了当地政府的一个大包袱,直到今天,蒙特利尔人还在缴纳“奥运特别税”;1980年第22届奥运会在前苏联的莫斯科举行,前苏联的确财大气粗,比上两届举办城市耗费的资金更多,一共花掉了90多亿美元,造成了空前的亏损。

面对这种情况,1984年的奥运会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还是美国的洛杉矶看到没有人敢拿这个烫手的“山芋”,就以唯一申办城市“获此殊荣”,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显示其泱泱大国的实力。可是等拿到了举办奥运会的权利之后不久,美国政府就公开宣布对本届奥运会不给予经济上的支持,接着洛杉矶市政府也说,不反对举办奥运会,但是举办奥运会不能花市政府的一分一毫……

谁能够出来挽救这场危机呢?最后是杰出人士彼得·尤伯罗斯化解了这场危机,并让举办奥运会成为新的生产力,大幅度拉动了经济的增长。那么彼得·尤伯罗斯是何许人呢?

1937年,彼得·尤伯罗斯出生在美国伊利诺斯州文斯顿的一个房地产主家庭。大学毕业后在奥克兰机场工作,后来又到夏威夷联合航空公司任职,半年后担任洛杉矶航空服务公司副总经理。1972年,他收购了福梅斯特旅游服务公司,改行经营旅游服务行业。1974年,他创办了一家旅游服务公司,经过短短四年的努力,他的公司就在全世界拥有了200多个办事处,手下员工1500多人,一跃成为北美的第三大旅游公司,每年的收入达2亿美元。他的这些业绩不能说是惊天动地的,但是他非凡的管理才能由此可见一斑。彼得·尤伯罗斯因此担起了这副重担,担任起了奥运会组委会主席。举办奥运会的难处是他始料不及的,一个堂堂的奥运会组委会,居然连一个银行账户都没有,他只好自己拿出100美元,设立了一个银行账户。他拿着别人给他的钥匙去开组委会办公室的门,可是手里的钥匙居然打不开门上的锁。原来房地产商在最后签约的时候,受到了一些反对举办奥运会的人的影响把房子卖给了其他人。事已至此,尤伯罗斯只好临时租用房子——在一个由厂房改建的建筑物里开始办公。尤伯罗斯激动人心的“五环乐章”开始了,他下出了惊人的三招妙棋:

第一招:拍卖电视转播权

彼得·尤伯罗斯是这样分析的:全世界有几十亿人,对体育没有兴趣的人恐怕找不到几个。很多人不惜花掉多年积蓄,不远万里去异国他乡观看体育比赛。但是更多的人是通过电视来观看体育比赛的。事实证明,在奥运会期间,电视成了他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很显然,电视收视率的大大提高,广告公司也因此大发其财。彼得·尤伯罗斯看准了,这就是举办奥运会的第一桶金子。他决定拍卖奥运会电视转播权!这在奥运会的历史上可是破天荒的。要拍卖就要有一个价格,于是有人就向他提出最高拍卖价格1.52亿美元。

尤伯·罗斯微微一笑:“这个数字太保守了!”

大家一致认为,1.52亿美元都已经是天文数字了,那些嗜钱如命的生意人能够拿出这样一大笔钱就已经不错了。大家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觉得他的胃口也太大了。精明的尤伯罗斯早就看出了这一点,不过只是微微一笑,没有做过多的解释。他知道,这一仗关系重大。于是,他决定亲自出马,来到了美国最大的两家广播公司进行游说,一家是美国广播公司(ABC),一家是全国广播公司(NBC)。同时。他又策划了几家公司参与竞争。一时间报价不断上升,出乎人们的意料,就这一笔电视转播权的拍卖就获得资金2.8亿美元。真可以说是旗开得胜!

第二招:拉赞助单位

在奥运会上,不仅是运动员之间的激烈竞争,还是各个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因为很多大企业都企图通过奥运会宣传自己的产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竞争常常会超出运动场上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