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章学习目的
1.明确性格的概念及其在个性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性格结构的构成方面和动力性质;
3.了解主要的性格分类;
4.初识性格理论;
5.了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二、本章基本结构
三、本章学习要点
1.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个性心理特征。人对现实的态度表现为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行为方式表现为人是怎样去追求和拒绝的。性格特征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态度特征,尤其是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其他性格特点都从属于这些特点,因此性格主要表现了一个人的品格和世界观,是个性心理特征中最有社会评价意义的部分,有好坏之分。
2.关于性格的生理机制目前人们所接受的观点是巴甫洛夫的“合金说”,即性格是先天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与后天在外界环境影响下获得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合金”。与更多受先天遗传决定的气质相比,性格更多地受后天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
3.人的性格结构分为四个方面: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其中态度特征居于核心地位,决定性格的性质、方向,而后三种特征使性格表现出复杂多样的面貌。
4.构成性格的各种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处于动态发展中的。性格结构首先具有整体性:性格是以人的社会态度为核心的各种心理特征的完整组织。因此了解了一个人的某种或某几种重要的性格特征,就可以推测出其他特征。其次,性格具有多样性:在不同的典型情境中,性格特点可能具有不同的结合,表现出不同的侧面。因而只有联系具体情境分析人的性格特征,才能对他的性格做出正确中肯的评价。最后,性格具有可塑性:性格主要决定于后天因素,和气质、能力相比,具有更大的可塑性,使人的性格培养和改造成为可能。
5.西方心理学家将气质和性格统称为人格或个性,只是气质的先天成分多些,性格的社会性因素多些。
6.关于人格研究所提出的理论很多,主要分为两大类:类型论和特质论。类型论试图用一种或几种主要的特点说明人的人格,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可以根据他(她)的主要特点归为某种类型,同类相同,异类不同,是一种人格分类理论。特质论认为人格是特质的集合,各种特质普遍存在于不同年龄、不同社会环境的人身上,但特质的表现程度和结合方式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是一种人格分析理论。
类型论以中国古代学者对人格的分类、弗洛姆的类型论、霍兰德的类型论、培因的类型论、列维托夫的类型论等为代表。类型论的优点是:类型具有整体性、典型性,便于直观了解人的性格;便于编制人格测验。不足是:把极端复杂的性格概括为几种,忽视其他种类和中间型;容易将人的性格类型固定化、静止化,忽视性格的变化和环境的作用。
特质论以奥尔波特的特质论、卡特尔的特质论、吉尔福特的特质论等为代表。特质论的优点是:直接研究个体的人格特点,强调个体差异;编制了更为详尽的人格测验,提供了更为合用的人格研究工具。不足是:过分强调先天倾向和稳定性;不同研究者发现的基本特质不一致;强调量的分析而忽视质和整体性。
今天人格理论的发展趋势是:类型论和特质论相结合。
7.由于性格的极端复杂性,至今没有一种能够将所有性格特征包括在内的分类标准,特别是很难反映性格的社会态度特征。但了解现有主要的性格分类,对于了解多样化的性格还是有益的。
英国心理学家培因根据智力、情感和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人格结构中何者占优势,把人格区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根据人对社会生活方式的不同追求,把人格区分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宗教型。
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根据人格特征与职业选择的关系,把人格区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根据人们性格中的坚强―软弱、一贯―不一贯两个维度,将人的性格分为坚强而缺乏一贯性的类型、软弱而始终如一的类型、坚强而始终如一的类型、软弱而缺乏一贯性的类型。
苏联心理学家列维托夫根据社会方向性和性格的意志特征,把学生的性格分成四种类型:目的方向明确和意志坚强的类型,目的方向明确但坚定性、自制力欠缺的类型,缺乏目的方向性、但意志坚强的类型,缺乏目的方向性和意志薄弱的类型。
8.性格评定的主要方法有自然实验法和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主要有自陈测验和投射测验。
9.神经活动类型为性格形成提供了生物前提并影响性格的表现特点。家庭教育在儿童性格形成中有奠基作用。学校教育在学龄儿童性格培养中起主导作用。社会实践使人的性格逐渐定型。当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确立后,自我教育在性格修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重点难点分析
1.性格表现一个人的社会实质,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
(1)性格是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个人意识倾向的体现,从性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政治品质、道德品质,看出一个人的为人方向和做人品格,因而表现了一个人的社会实质。
(2)在个性心理特征中,能力表现人的智慧实质,气质表现人的自然实质,性格表现人的社会实质,它们之间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而社会实质更能反映人的本质特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性格是反映人和人之间差异的最重要的方面,并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居核心地位。性格虽然受气质、能力的影响,但性格对气质、能力的影响是更主要的。性格使气质以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掩蔽和改造),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力发挥的程度。
2.斯普兰格与弗洛姆人格类型论
相对而言,斯普兰格和弗洛姆人格理论是比较能够反映性格的态度特征的人格类型理论。
斯普兰格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有六个基本领域:理论、经济、审美、社会公益、权力、宗教,每个人都可能对其中的某一领域有特殊兴趣并终生追求,从而成为这一类人。根据人对社会生活方式的不同价值取向,把人格分为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宗教型六种不同类型。
弗洛姆重视人格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强调人格的社会性和健康性。他把人格分为两大类:生产性人格和非生产性人格。生产性人格是一种健康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的人能够充分发挥潜能,对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非生产性人格是一种病态人格,对社会具有破坏性,细分为四种:接受倾向性――“寄生虫”型人格;剥削倾向性――“唯利是图”型人格;贮藏倾向性――“吝啬鬼”型人格;市场倾向性――“变色龙”型人格。
3.奥尔波特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论
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特质是个体反映环境时的一种内在倾向,对个体行为具有动机作用。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一般特质和个别特质,认为个别特质是使个体互相区别的主要指标,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个别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三种。首要特质代表了一个人最独特的特质,通过这种特质可以预测他在不同情境下可能的行为方式。中心特质包含几个特质,它们结合在一起代表一个人的特点。次要特质也是人格的组成要素,但不决定一个人的人格面貌。这就从深层次上研究了人格,并成为人格特质测量的先声。
卡特尔的重要贡献是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并设计了人格测验来测量人的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从外部可观察的人的典型行为,根源特质是深藏于人格结构内层、制约表面特质、构成人格“大厦”的基本要素。卡特尔及其同事通过长期的研究,确定出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等16种根源特质。据此编制的16种个性因素问卷是国际上通用的个性问卷。
4.性格测量与能力测量的区别
能力测验是一种最高成就测验,人们在测量中所要解决的是能与不能的问题,会尽力表现出自己的最高能力水平。编制能力测验的关键是测验公平并能甄别出能力,以求达到高效度和高信度。
性格测验(国外称人格或个性测验)是一种典型行为测验,涉及社会评价。人们在测量中所面临的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如实袒露自己内心世界的问题。人们普遍有遵从社会要求而掩饰真实心理的倾向,所以人格测验要特别着力于解除人的心理防御以测出人的真实性格。各种自陈测验和投射测验的编制和施测都特别在这方面努力,以求达到高效度和高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