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学习与研究
29311900000006

第6章 知觉

一、本章学习目的

1.明确知觉与感觉的联系与区别;

2.掌握知觉的四个特性;

3.知道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的含义、种类和影响因素;

4.了解各种错觉及其理论。

二、本章基本结构

三、本章学习要点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整体的反映。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将感觉信息组织为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知觉过程经历了觉察、分辨、识别、确认等比感觉更为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因而,知觉更富于主动性、主观性。但知觉仍属感性认识水平。

2.知觉依赖于当前整个刺激情境的特性。知觉是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的过程,知觉的对象和背景不仅相互转化,而且相互依存,人们的知觉取决于对象和背景的相互关系。

3.知觉还依赖于知觉者的主观因素。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者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期待、知识经验渗透于知觉者的知觉之中。这些非感觉信息的参与,使人的知觉迅速、深化,也带来产生错觉的危险。

4.参与知觉的各分析器皮层部位的投射点之间形成联系,并和过去的记忆贮存形成联系,是知觉产生的生理机制。侧抑制、感受野、特征觉察器的发现和研究,使人们对于神经系统的分析、综合功能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5.知觉的基本特性主要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这些基本特性充分表现了知觉是在环境因素和经验因素双重作用下的产物,经历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具有比感觉更大的加工深度和主观性。

6.知觉可做多种分类。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等。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根据知觉是否符合实际分为正确知觉、错觉。

7.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和距离知觉、方位知觉。

8.形状知觉最初的形成需要视觉、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物体轮廓对于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形成对象的形状知觉有重要意义。物体空间排列的组织特点: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方向、简单性等也影响形状知觉。

9.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一般会同时考虑视像大小和知觉距离,并根据大小――距离不变假设判断对象的大小。所谓大小――距离不变假设的含义是:视像不变,距离越远,物体越大;距离不变,视像越大,物体越大。物体的熟悉性、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对大小知觉也有影响。

10.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是三维知觉,更为复杂。因而形成需要信赖一系列生理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双眼视差对形成立体知觉有重要意义。

11.方位知觉是一种相对知觉,因而不论是视觉方位定向还是听觉方位定向,必须确定参照点,借助于主客观的参照物。听觉方位定向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律,如利用同一声源到达两耳的时间差、强度差和位相差线索。

12.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和事件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具有四种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在多数情况下是在事件进行之后做出时间知觉反映的,因此,人们知觉时间需要通过各种媒介间接地进行,如利用自然界的周期性、生物节律、计时工具等。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人的态度和兴趣等因素也都影响人的时间知觉,因此,时间知觉有时会发生高估或低估的错误。

13.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反映。视网膜映像的移动,关于自身运动与否的意识及运动物体的其他特性对视网膜的作用,是人们产生运动知觉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真动知觉直接依赖于知觉对象运动的速度,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或太快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根据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视角大小(角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似动知觉是一种运动错觉,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14.错觉一般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形成的不正确的知觉。错觉可能发生在人们的各种知觉中,如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狭义的错觉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具有某种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大多表现为视错觉,常见的有大小错觉、形状错觉、方向错觉、倾斜错觉等。解释错觉产生原理的错觉理论主要有眼动理论,神经抑制作用理论,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

四、重点难点分析

1.知觉与感觉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①水平不同。

感觉是介乎于生理和心理之间的现象,知觉是心理现象。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可以实现对事物的关系反射和初步概括。

感觉的信息加工过程相对简单和直接,知觉则需要经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一系列较为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才能实现对对象的觉察、分辨、识别、确认。

②制约因素更多。

感觉主要受制于当前刺激的物理属性和感觉系统的生理活动过程,相同的刺激一般引起相同的感觉。

知觉依赖于整个刺激情境,并且有主观因素的参与。整个刺激情境的意义在于:人在知觉时会从整体出发去知觉它的部分,并且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也影响能否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主观因素的参与使知觉具有主动性和主观性。需要、兴趣、情绪、态度等主观因素使知觉具有主动性,知识经验这种非感觉信息使知觉具有主观性,它可能使知觉更迅速和深入,产生知觉差异,也可能造成错觉。所以,相同的刺激,常常引起不同的知觉。

(2)联系。

感觉与知觉同属感性认识阶段。知觉的理解性只能达到对当前事物外部关系和表面现象的认识。

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感觉需要知觉赋予意义。

2.知觉的两种加工

知觉时,人们几乎同时进行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系统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特性的加工,是对感觉信息的加工,也称为数据驱动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系统对头脑中贮存的信息(需要、兴趣、预期、相关知识经验等)的加工,是对非感觉信息的加工,也称为概念驱动加工。

非感觉信息愈多,知觉所需的感觉信息愈少。

3.知觉系统的特征觉察器

生理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特征觉察器,它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征作出反应。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上实现着对刺激性质的整合。近些年的一些研究发现,人的视觉系统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功能系统:“是什么”系统和“位置”系统。

4.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指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把具有各种属性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整体,并从整体出发去知觉它的部分。知觉的整体性使人倾向于将刺激不完备的对象知觉为比较简单、稳定、正规化的整体,使人能迅速知觉事物,也使人容易忽略部分或细节。

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特点,对个别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2)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指人在知觉时,刺激并没有轻重缓急之分,但人总是倾向于优先知觉某些事物,而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知觉的选择性使人把知觉指向对自己有意义、感兴趣的事物。

(3)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根据知识经验去解释知觉对象,并冠以名称。理解性帮助人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并使知觉更清晰、准确、迅速。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们对某一事物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稳定性和不变性。知觉恒常性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心理学家Brunswik提出了一个公式来计算知觉恒常性。

很多实验都证明,人们的知觉恒常性是一种相对常性,即KB值在0-1之间,也就是说,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了的情况下,人们对也发生了某种变化的物体的知觉介于实物大小(或形状、明度、颜色及其他)和视像大小之间,但接近于原物体。

5.双眼视差

双眼视差指双眼观察同一物体时所形成的两个视像的差别。双眼视差在深度和距离知觉中作用很大。

当物体在视野单像区内时,视像落在两眼视网膜上完全对应的部位,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物体不在视野单像区内,它的视像将落在两眼视网膜的非对应点上,形成双眼视差。物体距离人远近不同,形成的视差程度不同,由此给人们提供了关于物体远近距离的信息。立体物体的前后各点也因落在人视网膜上的视像略有差别而形成立体知觉。当一物体在两眼成像的网膜部位相差太大时,人们看到的将是双像。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双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就不起作用了。

6.错觉理论

目前解释错觉的理论主要有下列三种。

眼动理论把错觉归结为刺激信息取样的误差。如知觉几何图形时,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位时会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距离,造成刺激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错误。这种理论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事实证明。

神经抑制理论把错觉归结为知觉系统神经生理学的原因,认为视网膜内感光神经元之间的侧抑制过程会改变由轮廓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元的活动,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觉。这种理论只是在视网膜和传导过程水平上解释了错觉产生的机制。

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认为错觉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时总是会利用过去的经验,当这种经验被不适宜的运用时,便出现错觉。如把知觉三维物体的经验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产生错觉。由于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知觉物体时总是倾向于用习惯性的经验、物体常态的经验去解释,有时反而由此造成偏差,所以称作深度加工或常性误用理论。这种理论在更高水平上解释了错觉产生的心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