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乌·堆·孙塔尼
印尼农村少年沙玛德初次到雅加达投奔他姨妈时,姨妈对他说:。住在雅加达,不论大人或小孩,都得自己挣钱。
沙玛德听了心里充满喜悦,脸上焕发出光彩。他带来了许多宗教老师给他的书,他说:“我要把这些书都卖掉,以便一面赚钱,一面履行宗教义务,死后可以升天堂。”
第二天,沙玛德挟着那些书到公共汽车站去,直到下午才卖了两本。他回家后对姨妈说:。看来,我得把这些城市青年拖到宗教老师面前,才能使他们懂得这些书的价值。他们简直是异教徒!不但不想买书,反而讥笑我是疯子!不料,姨妈听了并不同情他,反而怪他不懂得时代的要求,使他非常惊讶。
第三天,他又出去卖书。下午回家后交给姨妈一元钱并喃喃自语说:
“咳,这儿的人都象魔鬼?”但是当他瞧见姨妈接那一元钱的脸色时,他马上改变口气说:“从明天起,我一定带回更多的钱来!”
可是第四天他回家后,讲不出一句话。姨妈一面端饭给他,一面发出怨言,他不敢正面看她。
他沉思了很久。后来把书全卖给旧书摊,然后把钱买了总统的照片。
“这么说,你现在要卖总统的照片啦?”姨妈脸上挂着笑容发问。她咧着嘴,表露出心中的喜悦,因为她很清楚,总统的照片就象炒花生一样畅销。
她高兴地说:“现在你懂得时代的要求了。”
果然,沙玛德第二天就带回三元钱来。这时,姨妈又说:“人人都知道你是售卖这个独立时代家家户户都需要的东西,做买卖就应该这样,不是我们需要买主,而是买主需要我们!”
从此以后,每当他回到家,姨妈总是笑脸相迎。然而一个月后,他始开不敢看姨妈的脸色,而且觉得姨妈给他的饭菜很难下咽。
姨妈的话语从有点不满到有点刻薄:“现在怎么办?物价飞涨,你的东西又卖不出去!”
他不敢答腔,急忙外出,到黄昏才回家来。他交给了姨妈五元钱。
姨妈的眼珠似乎要跳出来!她口吃的问:“你从那里弄来那么多钱?是偷来的……?”
“不,是做买卖赚来的!”
“做什么买卖?”
“能畅销的,符合时代需要的东西。买主需要,而我们又不必花费力气的东西”。
“什么东西?”
“就是这个。”沙玛德出示一叠裸女照片。姨妈看见那些照片,差一点叫出声来。可是她急忙用左手捂住自已的嘴,她那颤抖的右手握着她意想不到的那么多钱。
乌·堆·孙塔尼(1920-1980年),印度尼西亚剧作家、作家。
生于西爪哇展玉,早年就读于万隆成人学园。印尼独立后,历任《暴动》杂志、国家广播电台和图书编译局的编辑、印尼人民文化协会中央理事会理事和印尼文学协会中央理事会副理事长等职。
1948年首次发表抒情诗剧《笛子》和剧本《饭店之花))(已拍成新片),后著有剧本《阿哇尔和米拉》(1952,获1953年印尼全国文协最佳剧作奖)、《天上有星星》(1955)、《可惜已有别人》(1952)和《在镜子前》(1957)等多部;象征印尼独立的歌剧《尚古里昂》(1953);
描述十七世纪印尼人民反抗荷兰殖民侵略的长篇历史小说《丹贝拉》(1949);描写小人物可悲命运的短篇小说集《倒霉的人们》(1951)等。其作品大都描写下层市民生活、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对贫困的小人物寄予深切的同情,被视为印尼“1945年派”的杰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