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实用文艺鉴赏
29331600000025

第25章 戏剧鉴赏(9)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它的建筑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大。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公元前五世纪雅典人为纪念对波斯战争的胜利而重建的雅典卫城。卫城建造在陡峭的山冈上。建筑物群由前部的山门和胜利神庙、帕提农神庙、伊瑞克先神庙组成,中心是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帕提农的铜像,分布在冈顶东西长280米、南北最宽处为130米的天然平台上。主神庙帕提农庙位于卫城最高处,是象征男性魁梧与雄壮的陶立克柱式的典范。造型粗犷浑厚,挺拔有力。整个建筑用白大理石砌成,铜门镀金,山墙尖上的装饰也是金的,山花、陇间板、圣堂墙垣的外檐壁上都是精美的雕刻。瓦珰、柱头和整个檐部,包括雕刻,都是以红蓝为主、夹杂着金箔的浓重色彩,显示凝重肃穆而又欢乐生动的格调。与之遥遥相对的伊瑞克先(传说为雅典人始祖)神庙,是象征女性温文、典雅的爱奥尼柱式的代表,纤巧秀丽,活泼精致,色彩淡雅,形体多变,与帕提农神庙恰成对比,相映成趣。雅典卫城建筑群高低错落,布局自由,形象完整丰富,反映了古希腊奴隶主民主制度下自由民的理想和感情。

公元前三十年起,罗马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罗马文化得以集三洲文化之精华,使西方古典建筑进一步发展。罗马帝国好大喜功,建筑数量众多,型制发达,规模宏伟,装饰气派,建有广场、剧场、斗兽场、跑马场、公共浴场、宫殿、府邸、法庭、桥梁及各种纪念性建筑。

最大的广场是建筑师为叙利亚人的图拉真广场,型制参照东方君主国建筑的特点,轴线对称,并作多层纵深布局。

入口是三跨的凯旋门,广场中央矗立着图拉真皇帝的镀金的骑马铜像,里端横放着图拉真家族的乌尔比亚巴西利卡(法庭)。其后是一个小院子,中央立着高达35米的图拉真记功柱,左右是图书馆。穿过小院,是围廊式的大院子,中央为台基很高、正面有着八根大柱、豪华非凡的图拉真庙宇。这个广场在近300米的深度里,共有三进建筑物,利用一系列的室内外交替,纵横、大小、开阖、明暗交替,雕刻和建筑物交替,酝酿着高潮的到来,这个高潮就是图拉真庙宇。古罗马的广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帝王威势的炫耀和崇拜。圆形的万神庙(又名潘提翁神庙)是古罗马单一空间建筑物的杰出代表。它继承希腊的柱式艺术,并和拱石旋结构结合,创造了石旋柱式。穹窿直径和高均为43.5米,中央有一直径8.9米的圆形采光口,象征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联系。穹顶技术十分高超。

西欧中世纪是神权指挥一切的时代,建筑渗透着教会的性质,以教堂与修道院为主。盛行于十二世纪至十六世纪初期的哥特式教堂成为这一时期的最高成就。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其中第一个成熟的作品,建于一一六三年至一二三五年,长达七十二年。它的正面是一对高60余米的钟塔,靠近后面是一座高达90米的尖塔。大门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而采用两根交叉的曲线结成的线条轻快的尖拱券。尖塔、尖拱券,再加上轻盈透剔的飞扶壁、修长华美的立柱、簇柱等,表现出一种向上升腾、驾空缥缈的外貌,使人们产生超凡入圣的宗教感情。巴黎圣母院的正堂和耳堂交叉,代表基督死难的十字架。正堂内部空间很大,有三四十米高,可容纳当时一个区的全部人口。墙壁、柱子也都是向上耸立伸展,在上方形成尖拱形的特殊形式。拱顶上的束柱筋骨嶙峋,苍劲有力。人们置身在这巨大幽闭的空间之中,感到自己很渺小,祈求上帝保护,拯救灵魂,飞往天国。窗子先由石头的窗棂分成格子,再用铅条在格子里盘上图画,然而镶上彩色玻璃。图画都是宗教故事,作为“不识字的人的圣经”。阳光透过彩色玻璃产生光怪陆离的颜色,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的火焰,诱使人们忘却现实的人间苦难,而去憧憬天国的幻梦。整个建筑用石头砌成,雨果称之为一支“巨大的石头交响曲”。此后哥特建筑遍及欧洲。英国的坎特伯雷主教堂,德国的科隆教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都很有名。甚至民间世俗建筑也都采用哥特风格。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竭力恢复和发展希腊罗马的古典风格,以取代象征神权的哥特风格。从意大利开始影响到欧洲各国,各种穹顶、圆形平面,特别是合乎人体比例的古典柱式成为建筑构图的主要手段。富有人情味的,安详而稳重的体态改变了中世纪建筑的嶙嶙峋峋的轮廓线。这一时期最宏伟的建筑,是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也主持过设计的罗马教廷的圣彼得大教堂。这座教堂雄伟壮丽。穹顶外部采光塔上十字架尖端高达137.8米,是罗马全城的最高点。

穹顶呈球面,富有整体性,直径41.9米,内部顶高123.4米。来到穹顶下,会感到人的创造力齐天比地,显示了生气勃勃的人文主义建筑师们的美学理想,但这座教堂的建筑前后用了一百多年,主持人几经变化,教会的横暴干预,也使之遭到损害。如十七世纪初奉教皇之令拆去已动工的米开朗琪罗设计的正立面,加了一段三跨的巴西利卡式大厅,使教堂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的完整性都受到了严重破坏。

继文艺复兴之后,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成了欧洲建筑发展的主流。十七世纪中央集权的法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自比为声势显赫的古罗马帝国,对古罗马建筑也推崇备至,奉为准则。在宣称“朕即国家”路易十四的命令下,为了“表现君王之伟大与气概”而兴建的凡尔赛宫,是古典主义建筑最重要的代表作。凡尔赛宫全长400米,外形整齐对称,构图上采用了古典主义提倡的横三段、纵三段的格式。横三段是指下面有水平向的沉重的台基,当中是竖向的门窗式柱廊,上面有水平向的厚檐。纵三段,当中是主,两旁对称,并且是当中的陪衬。主从分明,有条不紊。凡尔赛宫最主要的大厅长76米,宽9.7米,高13.1米。西面是窗子,东墙安装17面大镜子。壁柱用古罗马的科林斯式。因为路易十四被尊称为“太阳王”,柱头上主要装饰母题是展开双翅的太阳。柱身用绿色大理石,柱头和柱础是铜铸镀金,檐壁塑着花环,檐口坐着天使,拱顶上画着国王史迹,整个大厅金碧辉煌。宫殿前面是纵深三公里的花园,有几何形的道路网,水池、花圃、树木,亭子、雕像、喷泉等点缀其中,一切都非常规整。宫殿的后面有三条放射形的大道,象征各地归向凡尔赛,凡尔赛领导一切。凡尔赛宫是法国绝对君权的纪念碑,在欧洲影响很大,为各国君王、大贵族所仿效。

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和取得政权的初期,古典形式仍然是欧美建筑的主要形式。但十九世纪下半叶后,资本主义社会建筑的功能内容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和古典形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把火车站盖成古希腊神庙的样式,不伦不类),逐渐出现了对新建筑的探索,终于发展为崭新的现代建筑。

现代建筑艺术鉴赏

现代建筑艺术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已和手工业方式决裂,而与大生产相联系,受现代意识形态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表现出同传统建筑迥然不同的风貌。它重视功能要求,采用新结构、新材料,主张空间和体形灵活自由地组合,简化建筑装饰,注意抽象形式的应用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不再是宫殿、神庙、陵墓之类,而是企业、学校、旅馆、办公楼、文化中心等等。现代建筑派别林立,层出不穷,类型繁多,风格各异,让人目不暇接。下面略举几例,虽说挂一漏万,也可见一斑。

一九二六年德国德骚市包豪斯校舍的兴建,有人称为是现代建筑新纪元的标志。它是由本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格罗皮斯从实用功能出发设计的。这座校舍同传统的公共建筑相比,非常朴素。没有雕刻、柱廊和装饰性的花纹线脚,几乎排除了一切附加的装饰。但是它的建筑形式却富有变化。它精心利用了房屋各种要素本身的造型美,如室内尽量利用楼梯、灯具,五金等实用部件本身的体形和材料本身的色彩、质感来取得装饰效果。这座建筑物的构图手法是灵活而不规则的。它的各部分大小、高低、形式、方向,都互不相同。它没有一条突出的中轴线,而是多轴线,并且多方向、多入口、多体量。这里有高和低的对比,长和短的对比,纵向和横向的对比,由玻璃墙面和实墙面造成的虚和实的对比,透明和不透明的对比,轻薄和厚重的对比,等等。纵横错落的不规则布局加上对比手法造成了生动活泼的建筑形象。这件作品的成功,证明了摆脱传统建筑的框框,以实用功能为设计的基础,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能和审美性能,是可以创造出清新优美的建筑艺术形象来的。

建于一九三六年的美国匹茨堡市郊的流水别墅,被人赞为现代建筑同自然有机结合的典范。它的动人之处,在于与周围自然风景的紧密结合。用设计者、本世纪另一位最著名的建筑师赖特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体现出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统一感,把房子做成它所在地段的一部分。流水别墅营造在峡谷瀑布上面。它和传统的封闭式建筑不同,体形疏松开放,与林木、山石、流水犬牙交错,互相渗透。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色对照映衬,相得益彰。整幢建筑有三层平台,象拉距不等的三个抽屉。平台层次之间,是与瀑布大小相当、流向呼应的玻璃窗。室内墙体不多,利用天然岩石和水泥的结合构成片状的组合柱体,支撑天花板和地面,富有自然情趣和粗犷感,别墅的外形,犹如岩石群中高低错落的石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坐在宽阔的阳台上,聆听从底层阳台下泻出的淙淙溪水,欣赏周围如画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妙趣横生。

于一九七七年落成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是一座举世闻名的象征主义的建筑。歌剧院建在悉尼港内伸入大海的小半岛上,三面临水。它有一个巨大的台座,台座上是三组尖拱形的屋面系统,分别覆盖着音乐厅、歌剧院和餐厅。整座建筑洁白晶莹,远远望去,高耸的屋面就好象在海上行驶的鼓满了风的白帆,也好象一朵朵盛开的白莲,或者一颗颗闪亮的贝壳。这些白色的“风帆”,在蓝天、绿树、碧海的映衬下,十分优美动人。悉尼是过去白种人从海上登陆的地点,悉尼歌剧院因其酷似乘风破浪的帆船的建筑形象,而成为悉尼市的象征。

也是在一九七七年建成的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是当代另一件轰动一时的作品,今天已经能与巴黎圣母院等古建筑媲美。这个中心包括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情报图书馆、工业设计中心、音乐与声乐研究所等建筑。它打破了历来认为文化建筑应该典雅、安静、使人肃然起敬的传统概念,把结构、设备都暴露在外观上,从广场到内部展品都是开放的。结构和设备还涂着鲜亮的油漆,红色的是交通设备,蓝色的是空调系统,绿色的是供水系统,黄色的是供电系统。大楼内部的墙壁几乎都是活动的,图书馆、展览馆、美术中心等等基本上穿通,各部分之间用帘幕、家具略加区分,展品也没有一定的布置方式。这座建筑的设计师属于“高度技术派”。他们认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是“运动和变化”,建筑师应抛弃传统观念,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使建筑物提供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和改变的可能。蓬皮杜中心反映了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对建筑艺术的影响。

在谈到现代建筑时,还不能不提及高层建筑。高层建筑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首先在美国芝加哥出现的现代新型建筑。二三十年代,纽约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更是蔚为壮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又出现了建造高层建筑的高潮。有板式的,也有塔式的;有全部玻璃幕墙的,也有用铝材或钢板作外墙的。一九七四年建成的芝加哥西尔斯大厦,有110层,高443米,为世界上迄今最高的塔式大楼,标志着现代建筑技术的新成就。六七十年代以来,高层建筑在加拿大和欧亚一些国家都有了较大的发展。高层建筑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但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由于土地私有和缺乏统一的城市总体规划,大量建造高层建筑也对交通、日照、城市艺术造成了不良后果。

现代西方建筑流派形形式式,五花八门。有的反对真实简洁的风格,而以凌乱、暧昧、怪诞、不完整、不和谐、自相矛盾为美。很多作品矫揉造作,不足为法。例如美国蓝十字会的一座办公楼,全部玻璃外墙的房子四面都倾斜,好象一个玻璃盒子在重力作用下即将倾倒。日本京都盖了一个“人脸”形住宅,把窗户做成人的两眼,门洞做成嘴巴的样子,使人感到僵死、恐怖,很难引起美感。

前苏联过去曾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奉为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为了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高大的空间和烦琐的装饰当作显示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和富裕的象征;又为了显示“社会主义的民族形式”,而搬用俄罗斯文艺复兴时期的样式。结果五十年代建造的莫斯科大学、斯摩棱斯克的高层建筑,屋顶上都加上了出自十七世纪莫斯科建筑式样的钟楼、塔柱,立面作了凹进凸出的“垂直体量”划分处理。但以后苏联建筑也在明显地转变,新出现的高层建筑在布局、式样、结构,材料上都跟过去有很大不同。

我国五十年代初也曾受苏联建筑思想的影响,一度提倡过琉璃瓦、大屋顶之类的“民族形式”,造成功能上的缺陷和经济上的浪费,后来得到了纠正。在十年大庆(1959)时,兴建起一大批杰出的建筑。如矗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亲切、严整,表现了获得解放的东方巨人在社会主义大道上昂首阔步的宏伟气魄。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建筑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未能很好满足广大人民的愿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建筑创作开始出现了新局面,体现人民性、具有创新精神的建筑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创造了优美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即以高级旅馆来说,八十年代各地兴建起一大批优秀建筑,如北京的华都饭店、上海的龙柏饭店、广州的华侨饭店、武汉的晴川饭店、长沙的芙蓉饭店、曲阜的阙里宾馆等等。这些建筑一方面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建筑技术,在功能要求、材料、结构、设备等方面努力达到现代化,另一方面又执着追求有中国特色的东方化,如在立面及空间组合上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手法,在共享空间里布置中国园林,在公共厅堂里摆上有中国风味的陈设、家具、雕塑、壁画,在经营环境上使绿化和建筑相结合,使人十分亲切而又耳目一新。广州的白天鹅宾馆是为人们称道的一例。该宾馆坐落在沙面西南角、羊城八景之一的“鹅潭月夜”处,面向珠江。宾馆设计高低层结合。高层为客房主楼,有三十四层,高103米,低层为公共部分,平面设计呈棱形。从飞机上俯视,它的洁白、棱形的身躯,就象丰满、纯朴的天鹅,伫立在绿色的小岛上,鲜亮、优美,被誉为“羊城一新景”。客房设有斜角小阳台,可供旅客凭眺。公共部分集中在一、二、三层,作复合大空间处理,并结合临江的环境特点设三层高、80多米长的玻璃幕墙,内外晶莹通透,与波光云影浑然一体。室内中庭有“故乡水”一景,寓有岭南庭园风味,清水流泉,淙淙而下,似江水、大海相连,很能牵动归客情怀,诗意极浓。整个宾馆的格调简练、朴素、雅致,显示出高尚、名贵的质素。材料、体形、线条、尺度等的统一,富有整体性的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人们对建筑艺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的建筑艺术必将在辉煌传统和已有成就的基础上,走向世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