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格萨尔》史诗的著名艺人扎巴老人,自述会唱70部格萨尔,只唱录24部半便去世了:60年代在新疆发现的演唱史诗《玛纳斯》的大歌手艾什玛特,自述会唱70部玛纳斯,只记录下2部便与世长辞;被国内外学者誉为当代荷马的柯尔克孜族史诗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是目前世界上惟一能够完整地唱8部《玛纳斯》(23万行)的歌手,此外还能唱其他英雄史诗10部和无数民族口头文学,是柯尔克孜民间文化的活宝库,如今已是85高龄。
——我国还有一批语言已处在极度濒危之中:赫哲语在2000年底就只有19个60岁以上的老人会说了,满语只有黑龙江省黑河市、富裕县少数边远村屯的1OO人听懂、50位老人会说,畲语使用者不到1000人,且都是40岁以上人群,塔塔尔语会应用者不足1000人,怒族的阿侬语在1995年就只有400多50岁以上的人使用,西藏察隅县的格曼语,使用人口仅为200人,阿昌族一支系使用的仙岛语只剩下100人使用,珞巴族一支系使用的义都语只剩数十人使用,云南麻栗坡彝族使用的普标语,只有50余位老人,……
民间文化每天都在消亡,甚至第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遗产在田野里烟消云散。无怪乎有识之士忧心如焚,呼吁之声此起彼伏,甚至有拨打文化120紧急抢救的呼喊。
三
进入新世纪以来,2000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向全党提出了“三个代表”的伟大号召。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出的世纪宣言,“三个代表”把中国文化建设问题提到了立党立国、强固民族精神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优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根基和“武库”,民间文化是大众的、民族的、生态的、生活的文化,因而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母体文化、基础文化、大地文化。保护和珍爱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是对人民文化创造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是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继承和弘扬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实践。
面对民间文化的急剧变迁和迅速湮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001年以来,总结以往50年民间文化抢救的经验、成果、教训,向全社会发出了紧急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呼吁,倡导和发起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随后,此一工程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特别委托项目;与此同时,此一工程被纳入文化部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立法工作也进入了实质阶段,有望尽快出台“保护法”。文化部启动了十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工作。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推出了首批15个重点省份,开展抢救工作以及包括年画、民间故事等在内的重点抢救项目。江苏省全面启动民间艺术普查。河南省在全省全面实施河南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内蒙古自治区开始系统普查蒙古族民族民间文化。广东、山东、河北、山西、贵州、云南、西藏、江西、新疆等地也陆续启动抢救和保护工作。
与此同时,中国昆曲、古琴艺术相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大批杰出的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形态正在积极申报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申遗”热日益升温。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从来没有出现这样宏伟壮阔的场景;从来没有这样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而如此深入人心;从来没有这样将以十数年的国家大投入和社会如此广的参与度来做终结式的抢救:从来没有这样抢救和保护配合、政策和立法配套。保存和发展并重,传承继承和创新并举。抢救和保护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其成果将填补中国文化的一项巨大空白,有关数据库、民俗志、图文影像、出版物等将生动展示中国文化中“口头和非物质”载体的另一半,将成为一次终结性的对中国农业文明的全记录,将为历史留下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将极大展示出中国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将对少数民族民俗的保存和促进民族平等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将建立起与国际接轨、与立法配套、为各类艺术文化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文化资源、文化背景、文化生态的保护体系和机制。总之,对中国民俗学、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对当代文学、艺术、影视的发展、对我国国际文化交流、旅游业发展、西部开发等都将产生无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这是中国21世纪文化建设的开篇力作和大手笔之作。不仅功在当代,而且也将泽被子孙。从这里将为21世纪的中国文化矗立起第一座里程碑。这也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化复兴的一个前奏和标志。
四
民俗文化的毁灭和消亡是不可再生和再造的。在经济大转型、社会大变迁,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民俗文化正在发生巨大变迁,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面临着毁灭性的浩劫。老民居拆了,老艺人去了,老手艺绝了,老规矩没了……如此珍贵的民俗文化,还没来得及记录下来,就踪影全无;许多可以而且应该保留和保存的民间文化也被人为地毁灭和抛弃。民间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态,它与自然生态一样,一旦毁灭,就无法生还。当此我国现代化飞速发展及民俗文化急剧变迁之际,对优秀民间文化遗产作抢救性普查、记录、编纂和出版正是当务之急。
也正基于此,文化部实施的“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的计划和目标是用17年时间,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要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使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实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网络化。其主要内容是:制定保护规划,建立分级保护制度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鼓励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项基金,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对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创造才能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项目特别是对濒危项目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地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等。其进度为:第一期5年为先行试点和抢救濒危阶段,第二期5年为全面展开和重点保护阶段,第三期7年为补充完善和健全机制阶段。目前已确定第一批试点名单,即综合性试点3个(云南省、浙江省、湖北省宜昌市),专业性试点7个(河北省武强县年画、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海南省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族文化保护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昂红县迥巴藏戏、甘肃省庆阳市环县道情皮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
在经过长期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文化部还于2002年8月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会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问传统文化保护法(建议稿)》,此一立法工作的实施和完成,将对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与此同时,作为文化部保护工程之子工程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主持下,计划用10年时间开展大规模的抢救工作。它的主要内容包括:1、开展大规模的、全国性的民俗文化普查。以县级行政单位为单元,以村落为普查对象,按国际学术惯例开展经济民俗(含农业民俗、狩猎民俗、畜牧民俗、渔业民俗、矿业民俗、林业民俗、采集民俗、工匠民俗、贸易民俗、信贷民俗、生态民俗、民间科技、民间医药等),社会民俗(含家庭民俗、家族民俗、两性民俗、社团民俗、乡规民约、生育民俗、婚嫁民俗、敬老民俗、丧葬民俗等)、信仰民俗(含神灵崇拜、图腾信仰、巫术信仰、占验卜兆、禁忌避讳、民间宗教、民间信仰、岁时民俗、节令民俗等)、游艺民俗(含语言民俗、口头文学、民间工艺、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说唱、民间竞技、民间游艺、民间戏曲等)的全面普查。2、建立“中国民俗文化图文资料数据库”,每县一档,收集、整理、保存调查所获文字、图片、录音、摄影、摄像资料。3、出版以县为单元的含文字、图片、光盘在内的大型丛书《中国民俗志》(每县一卷,共约2700卷)、《中国民间故事全集》(每县一卷,共约2700卷)。4、出版国家卷大型丛书《中国民俗图录》(50卷)。5、编绘、制定和出版国家卷大型丛书《中国民俗分布地图集》(50卷)、《中国民间美术分布地图集》(50卷)。6、建立国家级中国民俗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国家级中国民间文化传人名录,出版《中国民俗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卷)、《中国民间文化传人名录》(10卷)。7、收藏一批珍贵的有代表性的且有失散毁坏危险的民俗器物、实物和经典性民间造型艺术作品。8、对最具濒危度的民间木版年画、民间剪纸、民间手工作坊、民居、服饰、民间皮影、民间泥彩塑、民间叙事长诗、民俗语言等进行紧急抢救和记录,出版《中国木版年画全集》(17卷)、《中国民间剪纸全集》(30卷)、《中国皮影全集》(20卷)、《中国民间彩塑全集》(15卷)、《中国民俗语言集成》(5卷)、《中国民间服饰全集》(50卷)、《中国民居全集》(5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全集》(50卷)、《中国民间作坊集成》(50卷)、《中国民间美术图典》(30卷)等。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将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科学性、全面性、艺术性、代表性,以文字、图片、录音、摄影、摄像作综合记录,全面呈现和展示中国民俗民间文化的宝藏,厘清中国民间文化的家底,确立中国民间文化的保护体系和对象。这项工程的实施,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经过科学采录、记录和整理的中国民间文化将向世界敞开一扇崭新的文化窗口。民俗文化是国际交往和互相了解的便捷工具和必入门经。常言道,入乡问俗,入乡随俗,就是这个道理。乡邻如此,国与国交往也莫能外,经济全球化时代,民俗文化有最外在、直观的功用。在深层里,民俗文化代表着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性,是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根源。维护民族文化的传承性、纯洁性,是抵御文化霸权、文化同化的有效武器。文化的同化是以民俗的消失为标志的。国际的交流、世界的现代化,是要增进了解和促进发展,而不是取而代之和在文化上搞唯我独尊、搞整齐划一。文化多样性是当今时代的文化主潮,文化多样性的根源就在于世界民俗文化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2、全面的中国民间文化的记录,展现给我们的将是一部民众的思想史、民众的信仰史、民众的生活史、民众的艺术史。在这无比广大的文化库藏里,有今天经济、政治、文化取之不竭的资源。它必将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创新发展的伟大思想武库和肥沃无边的原野。实施民间文化普查,还可以为移风易俗、引导民间文化生活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根据。实施全面的民间文化普查,必将唤起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必将极大促进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3、民间文化的系统整理,对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意义彰显。记录并珍爱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内容。口头民俗文化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主体文化或主要的文化遗产。每一个少数民族不仅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特有的语言和特别的风俗,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族心理,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主要的标志。维护、尊重、珍惜、保护、弘扬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实际上就是对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敬重和友善,是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的必要一环。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也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因为在此之中多有世界级的珍宝。
4、在民间文化普查中建立起来的国家级民间文化遗产名录、民俗传人制度,不仅具有巨大的文化意义,也有无限的经济开发价值。将对促进我国的旅游事业、促进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5、民间文化普查,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的立法基础,将为此一法律的出台和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明确的保护对象;同时,“保护法”的出台也必然要求大力抢救濒危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间艺术。届时,一种抢救和保护互动的局面就会到来,我们悠久的民问文化遗产就会获得良好的社会环境并且代代相传。
五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是我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和重要形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扶持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首次被党的代表大会写进了政治报告之中,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阐释和丰富,是党的文化政策与时俱进、立足世界前沿的标志和表现。做好抢救和保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所以,全国的民间文化工作者责任重于泰山。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采取政府、社会、专家、群众相结合广参与的方式,发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私奉献和努力拚搏的精神,建章立制,科学管理,有效调度,广泛动员,规范操作,真正使这一伟大的工程获得伟大的成果。
(本文刊于《保护与弘扬》,外文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5.论民间文化与民族精神
——学习江泽民在第七次文代会、第六次作代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