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台别开生面的舞蹈作品。晚会以一种纯粹清新而又蕴藉深远的风格,使观众激奋、沉思,钦敬、愉悦。编导在完成用人民的语言塑造人民的形象的时候,同时实现了对中国民间舞创作的一种全新追求。晚会以置于开篇、中段、压轴的三个群舞《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俺从黄河来》、《黄土黄》,构成全台节目的主旋律。这三个作品,以共同的思想意蕴和艺术象征,揭示了中华民族铁骨铮铮、生生不息的奋争与追求,写出了蕴藏在人民中的伟大民族精神和魂魄,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将中华民族足音跫然的历史,融注于铿锵有力的锣鼓舞中。从而使习见的民间艺术形式,转换生成为对民族精神的写照。《俺从黄河来》更是在凝重沉雄的氛围中,以负重不辱的纤夫的群象,还创造历史的功绩于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寓意。《黄土黄》则歌颂了人民对中华大地的挚爱。有一把黄土就饿不死人”,那来自民间的舞蹈,是人们对丰收的祈望、欢欣,也是他们难以抑制的对黄土地的手舞足蹈的礼赞。这是艺术家对人民、对生活、对民间艺术的真髓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为了进一步说明中华民族是“追赶太阳的民族”这一民族精神缘自何来,深入揭示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编导在其它作品中,以散点透视的手法。撷取了人民生活中几个典型的场景和人物,加以或谐或庄,或抑或扬,或泣或歌的艺术刻画,在观众的面前展现出一幅生动的北方农民的风俗画卷。小舞剧《好大的风》真实地描写了一个爱情悲剧的始末,它以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控诉了民族苦难历史中的愚昧、残暴和阶级压迫;以一对情人的双双殉情,歌颂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和对黑暗势力的无畏反抗,那一段“死亡之舞”,与梁祝化蝶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突出着一种粗犷刚烈、大胆率真的敢恨敢爱。《一个扭秧歌的人》塑造了一位民间老秧歌艺人对秧歌的情恋,他秧歌扭得炉火纯膏,那秧歌里有他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祖辈给予他的托付,也有他对未来的希冀,他的一生都写在那秧歌步态的起伏和舞姿的收展之中。面对这样一位民间艺人,我们不能不被感召而去,像那一群青年(伴舞)一样,最终也扎起大红绸子,将那秧歌舞起来,传下去。以民间舞蹈的形式,表现民间舞蹈的题材,这个作品获得了强大的思想穿透力,使观众思绪无边。此外,还有《间苗的闺女》对劳动的极有情趣的速写;《梦儿晾在绳绳上》为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留存的初恋小照;《女儿河》中改革时代的生活浪花;《要命的人儿走西口》的大悲大恸,无不撩人情思,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的双重撞击。
《献给俺爹娘》不惟以其深刻的思想启悟人们,它还以新颖独创的舞蹈语汇和艺术构思、手法表现主题,烘托气氛,描摹情绪,感染观众。编导以拙中藏巧的手法,在纯粹的民间风格中,容纳了多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营造了返朴归真的艺术效果。比如编导在许多篇章中都融进叙事性细节,使这些规范的情绪舞平添新意,情趣盎然。《闻苗的闺女》就是在极富形式意味的劳动动作中,自然衍出劳动中的口角、扭伤、捉虫等写实细节,在虚实相间中独备一格。在《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俺从黄河来》、《黄土黄》等作品中,则大量化用了雕塑造型和电影的推拉摇移,以及特写技巧,增强了作品的凝重感。《好大的风》、《一个扭秧歌的人》多次以舞蹈动作的节奏变形.把人物的情绪宣泄得淋漓尽致。由于大胆添人和强化叙事性;又敢于突破传统的舞台调度,通过将台口作为重点表演区以特写某种情绪和某个人物;并且以雕塑感和戏曲亮相感相揉合,增强舞蹈造型的戏剧性和思想容量,这一切又共同构成和突出了这台晚会演员表演性强的特色。于是,经典的“动作是放大的表情”的舞蹈观念被突破了,舞蹈演员的表演表情和动作一样重要和突出起来,不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是有了性格化的天地。比如《黄土黄》的高潮,就是在大起大落的群体鼓舞中。独使一人席地而坐,他捧土抚地,尽情表演对黄土地的挚爱之情,在动静对比中,以一个人的表演昭示群体动作的主题,升华民族精神,可谓别开生面。当然,所有这些对姊妹艺术的借鉴,都是构建在地道的民间秧歌、二人台、胸鼓舞、锣鼓舞等民间舞蹈与剪纸、年画、木偶、皮影等民间艺术神韵相合的基础之上的。如此纵横捭阖、八面来风的舞蹈艺术,境界自然不凡,的确是一代青年舞蹈艺术家献给人民母亲和党的70诞辰的一份厚礼。
《献给俺爹娘》的编导张继刚对自己的创作有一段自白,他说:“我常想,过去编舞是为了自己喜欢,后来,是为了同行。现在,应该为了他们——人民!”我想,这就是他对这台晚会何以成功的关键,所做的最好的自注。
(刊于1991年7月17日《中国文化报》)
22.魂系敦煌
40年前,著名学者郑振铎来到敦煌莫高窟,在那里留下了这样一段笔墨:“若移任一洞窟的壁画到任何一地去,将无不会大为轰动,成为一城一省之绝大骄傲。某一个地方如果存在着像这里所有的任何一堂唐宋塑像,则也将立即成为艺术家巡礼的一个中心了。”目前于北京举行的敦煌艺术展,便使这种假设得到了印证。
一个艺术奇迹的诞生
据传,公元336年,云游和尚乐来到敦煌三危山,忽见金光灿烂,干佛聚会,一时顿悟,从此留在这里,并开凿了第一个石窟。此后历经隋、唐、宋、元等朝代历时千余年,人们在这里凿窟,造像,彩绘,留下了1000多个石窟。至今尚存石窟700多个,壁画总面积45000多平方米,彩雕2400多身。其中有高达34米的大佛,堪称造型艺术典范的大卧佛。“敦,大也。煌,盛也。”敦煌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集大成。
璀璨夺目的敦煌艺术
敦煌艺术展中首先吸引人们的是原大仿真的莫高窟第3窟。这是元代的石窟。元代石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一个高峰,而第3窟的壁画又是元代石窟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同时它以沙泥做成壁画,敷以薄粉淡彩,为莫高窟仅有的一例。窟中千手千眼观音和飞天等形象,神采俱足,运用了中国历代人物画的技法。古代画家挥毫运腕的节奏感和创作时的得心应手,令人叹服。
当我们驻足在有“东方的蒙娜丽莎”(北魏)和“东方的断臂维纳斯”(中唐)之美誉的彩塑前时,不禁叹为观止。只见前者身端臂修,在深睿大度、非神超逸的风骨中,透出一种永恒的、含蓄的笑容。早在达芬奇之前1000余年,中国就有了这种永恒的微笑。我们真是找不出任何可以表达崇敬的赞词。后者与其说是佛国菩萨,不如说是生活中风度优雅、神情娴淑的美丽女性。
敦煌壁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西夏时的榆林窟第3窟中的“唐僧取经”图,是西游故事出现在绘画中的最早形象。“张议朝出行图”和”宋国夫人出行图”是杰出的历史人物图卷,反映了唐代节度使宏大的仪仗规模,写尽了张议潮夫人的豪奢与华贵。
敦煌艺术的伤心史
由于战乱,敦煌这座艺术宝库数百年来湮没在黄沙漫漫的荒漠里。它的再度闻名,是以蒙难受辱为代价的。在展厅一角,我们目睹了这段伤心痛史。1900年,道士王圆篆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这个藏有从晋到宋各类文书、文物达40000余件的洞窟。敦煌文书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震惊世界的大事,引发了一门世界显学——“敦煌学”的产生。
不堪回首的是敦煌文献的遭际。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来到敦煌,石窟艺术使他怦然心动。他竭力接近王道士,诱其打开藏经洞。斯坦因在里面翻检了7天,然后仅花500两银子,就骗得敦煌文物9000多件,装成29箱运走。想想斯坦冈离开敦煌时浩荡车队驮走敦煌文书的场景吧,敦煌文物所遭劫难的惨烈与圆明园的冲天大火有什么不同?!
展览中有一帧法国人伯希和在烛光下盗宝的历史图片。微弱的烛光不能掩盖石窟艺术的辉煌。伯希和贪婪、惊讶的目光比烛光还亮。伯希和1908年到达敦煌,他劫掠藏经洞文书的标准是:第一,挑选有外国文字的卷子;第二,挑选释藏以外的材料;第三,挑选那些有题记可供考证的平常佛经。最后他劫走了在宗教学、语言学、考古学、文学方面极有价值的文书精华。这些共计6000多卷的写本和一些画卷,装满十余箱。此后,美、日、俄的盗宝者接踵而至……据统计,敦煌文物共有30000余件流散到十几个国家的70多个图书馆、博物馆和研究院中。无怪乎著名学者陈寅恪痛呼:“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历史再次证明了国运衰、学术亡、文物殃这一道理。
“敦煌学”的回归
近几十年对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和弘扬,使“敦煌学在国外”的历史终于改写了。假如说因为敦煌文书有许多重要资料在国外故有此说的话,那么,这样的“敦煌学”是名不副实的。“敦煌学”的研究离开了敦煌石窟及其艺术、宗教、历史背景,就不是一门严格的学科。况且,仅就文献研究的成果和学术水平而言,“敦煌学”的主力也在中国。从1983年至今,敦煌研究院举办的4次“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向世界展示出强大的学术阵容和丰硕的学术成果。1980年以来我国定期出版的《敦煌研究》,是世界上唯一的“敦煌学”专门刊物。
我国“敦煌学”走的是综合发展道路,除了文献研究外,还具有多学科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比如敦煌石窟的保护技术,敦煌研究院的壁画修复、加固、环境保护、重叠揭取等研究成果,均获文化部科技成果奖。
敦煌壁画乐器仿制也是一项别开生面的研究,并已颇有成果。这次展出了40余件乐器,还举行了演奏音乐会,使佛国梵天的乐曲穿越历史来到了人间。
我国敦煌学从《丝路花雨》的巨大成功,到摸索出一整套敦煌舞蹈训练、组合的基本动作,最后终干形成了中国民族舞蹈的“敦煌舞派”。敦煌吐鲁番学会舞蹈委员会会长董锡玖告诉记者,在世界敦煌学史上,从来没有人进行此项工作,这是继承和弘扬古代艺术遗产方面取得的最令人瞩目的成果之一。敦煌学大家季羡林自称在欧洲看过10年芭蕾,又看过几十年印度各派的舞蹈,却仍然是个舞盲,认定自己于舞蹈艺术是“朽木不可雕也”。1983年他观看了《丝路花雨》和甘肃省艺校的敦煌舞基本训练与小品,突然感到自己这个舞盲要从此睁开眼睛了。他描述自己当时的感受是:“仿佛一声狮子吼,我心中豁然开朗!”
(本文刊于1996年9月15日《中国文化报》)
23.唯美的书法
——读吕章申先生书法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先生的第二本书法集即将问世,我有幸先睹为快,仔细品味了其中的60余幅新作,在赏心悦目之际,还生发了些许对书法艺术的感慨,写将下来,就教于章申先生和同好。
大约两年前,章申先生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书法作品集《吕章申书法集》,收入他多年来的得意之作40余帧。著名学者文怀沙先生以95岁高龄为这本书法集作序,一称章申先生书法往还书史、吐纳古今,有清逸之气;二颂章申先生为人神采散朗,不浓不滞,如水之淡,如水之流,好读书,不逢迎,唯情系翰墨者也。怀沙先生目光如炬,与我所识章申先生品质如一。大师所言信然。此后不久,章申先生以其受业清华建筑系,得梁思成思想学术濡染,又曾主政中国美术馆10年有余,精于书画品鉴的学术背景,擢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履新之余,笔耕不辍,不足一年,60余新作粲然可观。
章申先生的书法专攻行书,在20多年的磨砺中,他终于以自己独特的书风和凌空蹈虚的美学风格示人,在当今的书坛另辟了新的洞天。古人云,书虽小技却通大道。章申先生书法正实践着这一中国传统书法的美学追求。在书艺的形、技、意、法、神上,章申先生的书写一贯到底,心物圆融,物我一如。
首先,他的行书师承有自又转益多师。从二王入手,章申先生的书法一路撷英采华,有虞世南的温润圆秀,有褚遂良的生动清丽,有陆柬之的清雅润泽,有杨凝式的中宫紧收不纵不逸,有吴说的流韵开放,有董其昌的流美悦目,等等。章申先生书法一反目下时兴的“为赋新诗强说愁’’的书风,他不追慕那些以怪诞为美、以粗野为豪放、以无根性为创新、以故作高深为学养的书人、书事、书品。他以自己的心性、本真为务,直追秀美书派。在这一几被今人冷落、忽略、放弃的书学传统中,重振了气韵生动、澄澈圆明的书法美学的高境界。
其次,他的书法绵里藏针,书风独备。在他的代表性作品中,唯美是求的风格鲜明。比如,在他所写的几首五代禅诗中,在所写的白居易诗、吕洞宾诗、李商隐诗以及若干条幅中,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冲击不是生硬的撞击,而是伴随着心灵感动的美的视觉快感。他的书作在总貌上以实现个性与自由的唯美主义取胜,在细节上则精雕细刻、深思熟虑,一气呵成。笔划使转流丽,以中锋行笔,巧中藏拙,华丽中寓素朴,势与气相呼应,内敛、沉稳、雍容,透着深厚的学养和浓浓的书卷气。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久违了的中国书法婉约俊逸唯美的传统长河之中去了,几千年的书法史的影像复活了。
复次,他的书法在结构上意态从容,处危不惊,有大胸襟。章申先生书法行中带草,却不取萦带,字矩松放,疏朗空旷。但是他却时常在断而犹连地走笔,他以结字的避就揖让、错落参差、行间布白,救正和实现笔意与笔势的行云流水。有道是,书法诸体,行书最难。行书要酣畅淋漓,要行云流水,要纵情使性、独见精神。章申先生以
大巧若拙之结构和走笔,在不求连绵中写出笔势萦带,真的是别具匠心。其中布局与结构还有中国园林移步换景、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美学风范;有建筑法式的复调性、多重性、简中寓繁的深刻性。这是章申先生作为建筑家的禀赋使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