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代西游记
29336400000015

第15章 如泣如诉的风笛

一曲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声,会飘过重重叠嶂的山峦,穿过星星点点散布的牧羊人小屋,荡漾在宁静翠绿的大地上空,让空气中回味起甜甜的青草香味,世间一切的丑陋和罪恶,于是也飘散开去。这就是苏格兰的田园牧曲。

每当讲提到苏格兰,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风笛(Bagpipe)、以及天下独特的男人穿裙子(Kilt)的习俗。

相传,风笛起源于古罗马,是一种广泛流行在欧洲的民族乐器。罗马军队入侵英国,风笛也就传入苏格兰。苏格兰风笛手AlanMcleod成功改良了传统风笛,成功将苏格兰音乐推展至全世界。现在,一提到风笛,人们自然会想起了苏格兰。

怀着对这田园牧歌浓浓的向往,来到了苏格兰首府爱丁堡(Edinburgh)。爱丁堡位于苏格兰东海岸大众湾南岸。爱丁堡,是爱丁的要塞的意思,而克利农•爱丁,正是公元6世纪中叶不列颠人的国王。

爱丁堡是一座古老的城市,爱丁堡城堡最早建于6世纪。其市区被“亲王街公园”绿地分隔为两部分,南部是老城,建于1329年,北部是新城。

将爱丁堡塑造成世界闻名的古典浪漫都市,当属乔治王时代开始的新城建设。新城在1765年到约1850年间分几个阶段来承建。新城的建设,将18世纪巴落克城市的典型风貌完美体现出来:三条宽敞笔直的东西向干道,和七条南北向的南北向街道,交会成井字型格局,路旁的乔治王时代的典雅建筑物,则成为一道美丽的视觉风景线。

爱丁堡也是苏格兰的文化重镇,画廊林立,如苏格兰国家画廊(TheNationalGalleryOfModernArt)是欧洲最出色的画廊之一,而苏格兰国立现代画廊(ScottishNationalGalleryOfModernArt)则收集20世纪重要画作,令人印象深刻。

爱丁堡是艺术之都,这里产生了无数的名人与艺术家,我们熟悉的《福尔摩斯探案》的作家阿瑟•柯南•道尔(ArthurConanDoyle)、另外还有著名作家,《金银岛》的作者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RobertLouisStevenson)等都是爱丁堡人。《哈利•波特》的故事,也是乔安•罗琳(JoanneKathleenRowling)在爱丁堡的TheElephantHouse咖啡馆中开始写作的;其他名人,还有我们熟悉的原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创建人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等。

这里每年的艺术文化活动不知其数,比较著名的有:爱丁堡国际艺术节(EdinburghInternationalFestival)、爱丁堡国际艺穗节(EdinburghFestivalFringe)、爱丁堡国际书展嘉年华(EdinburghInternationalBookFestival)、爱丁堡国际爵士与蓝调艺术节(EdinburghInternationalJazz&BlueFestival)、爱丁堡国际科学艺术节(EdinburghInternationalScienceFestival)、以及环境艺术节(FestivaloftheEnviroment)等。

现在,我们国家的乐坛,几乎被港台流行乐所淹没。我们没有音乐吗?不是的,我们有,而且有很多。

早在四千年前的青铜器时期,我们就有编钟、圆鼓等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到了唐朝,白居易琵琶行有:“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对琵琶弹奏技艺的精彩描写。清咸丰庚申年(1860)《秘传鞠氏琵琶谱》中,已载有用江南丝竹弹奏的《四合》一曲。丝竹乐器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我们的先人,创造了无数美丽的音乐和乐器。但是,我们的后人,却很少有对这些乐器和音乐进行改革。

苏格兰风笛手AlanMcleod改良了一种乐器风笛,就可以让其名扬世界,而我们的艺术家们,只讲究师承,也就是要跟从名师。如果你跟不了那位名师,一辈子永远别想出头。所以,他们从不研究他们的师傅是否正确,只知道一味急功近利的模仿,更谈不上对乐器的改良和音乐的创新。无怪乎,听过我们国家交响乐团演出的英国人说,这个乐团的水平,比考文特花园(CoventGarden,伦敦的一个购物娱乐场所)那几个乐手的水平还差。(注:笔者曾认真听过他们的演出,的确水平相当不错,据传,其中有来自俄罗斯国家乐团的演员,在那里长年摆地毯演奏。)

我们的乐坛,在继承同时,是否也应注意改革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