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志同道合
【高山流水觅知音】俞伯牙善于弹琴,而钟子期却善于欣赏。一次,伯牙弹琴时,正好钟子期路过那里。俞伯牙弹的是新作“高山操”,钟子期一听琴声便赞叹道。好啊!巍峨高大,就像看到泰山一般。”俞伯牙琴音一变,又弹出了一曲“流水操”。钟子期又赞叹道:“美啊!汪洋辽阔就像看到了长江黄河一般。”又一次俞伯牙在泰山北坡突然遇到一场暴雨,不得不躲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下避雨,因为心里烦闷,随手取出琴来,即兴创作出一首“霖雨之操”,后来又转而描写山崩的声音,恰好钟子期也在旁边。俞伯牙弹到哪里,钟子期一听琴声,就能够立即指出作者志趣所在之处。俞伯牙放下琴来,叹息说:“你的欣赏能力真正了不起,你所想象的音乐形象,就是我心里想表现的。看来我的演奏,是怎么也逃不开你的听觉的了”。据说,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觉得再也难觅知音,竟然终身不再弹琴。■/《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予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盖钟于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王力幸遇叶圣陶】本世纪20年代,我国语言学家王力在法国巴黎留学的时候,经济十分困难。他起初将译稿寄给国内的一些小出版社,连连碰壁。后来他干脆把译稿寄给商务印书馆,没想到一发即中,稿费也很快寄给了他。自此以后,他不断把译作寄出,也不断收到商务印书馆汇来的稿酬。有时,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没有交齐稿件,就先索取稿酬。这样的要求竟也能如愿以偿。如此厚爱,连王力自己也觉不解。谁在垂青王力呢?是文学家叶圣陶。当时,叶圣陶是商务印书馆的编辑,尽管他与王力素不相识,但十分赏识王力的译作,以文会友,赤诚相待。他当然不知道,由于他的扶持,使王力在异国度过了不少难关。1932年,王力获得法国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到清华大学执教。他经常对人说:“我在巴黎上大学的学费,都是叶老给的。”王力与叶圣陶虽然神交已久,可直至解放后的1950年才第一次见面。王力晚年根据叶圣陶的建议,将他的音韵学通俗化,写成《音韵学初探》一书。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叶圣陶先生”。■/摘自吴振标《名人轶事录》
【“我看过你的文章”】1923年冬,年轻的作家沈从文住在北京湘西会馆一间十分潮湿、长年散发着霉味的小房间里。他用旧棉被包着腿和脚,双手红肿,流着鼻涕,伏案写小说。突然,敲门声起。进来的是一位瘦个子、穿着不十分讲究的人。“找谁?”“请问,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吗?”“我就是。”“哎呀!你就是沈从文……你原来这么年轻。我是郁达夫,我看过你的文章。”这位著名的文学家看了一眼屋里的情况,马上解下围在自己脖子上的围巾,给沈从文围上。然后又邀他一同去附近吃了顿饭,内有葱炒羊肉片。饭后,两人又回到那个小小住处长谈。郁达夫要走了,他留下了吃饭结账时找回的3元多钱。“你好好地写下去,我还会再来看你的。”沈从文伏在桌上哭了起来。■/摘自吴振标《名人轶事录》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自1931年起,鲁迅和瞿秋白为推动革命文艺运动,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33年2月,瞿秋白夫妇的住处受到特务的监视,瞿秋白夫妇被迫转移,避难在鲁迅家中。在沉静的深夜里,两位患难中的战友相互鼓舞,相互切磋。后来,鲁迅四处奔忙,帮助瞿秋白夫妇安顿了住处。鲁迅和瞿秋白都把对方视为知己,瞿秋白曾拟有“人生得一知21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二句,鲁迅即亲笔抄写成一副对联,赠给瞿秋白。■/摘自沈敖大主编《华夏风范》
【奠扎特与贝多芬】1787年春天,贝多芬来到维也纳著名作曲家莫扎特的家里,想得到莫扎特的指教。当时,莫扎特正在客厅里跟几位名人、贵族高声攀谈。贝多芬走进来时,莫扎特只是漫不经心地问了贝多芬几句话,就递给他几张乐谱,说:“你把这曲子弹一下。”说着,又去和客人们高谈阔论了。贝多芬坐在钢琴前,一边弹着,一边想:“难道我的琴声真的不足以打动莫扎特?我一定要把他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于是,他开始在莫扎特原曲的基础上发挥起来,而且旋律流畅,充满激情。这下可真的把莫扎特吸引过来了。他又拿来一张乐谱,对贝多芬说:“这是我最近作的一支曲子的主题,你根据这个主题弹一首即兴曲。”好的。”贝多芬接过乐谱,只是粗粗地看了一遍,就弹了起来。”太好了!太好了!”莫扎特赞叹不已。他真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年轻人,竟有如此出众的音乐才华。说着,他拿出笔和五线纸,把贝多芬弹的即兴曲记了下来。然后激动地对客人们说:“大家注意,将来震动世界的人一定是他——贝多芬!”■/参摘余绍荣等《名人轶事》
【“新的果戈理出现了!”】高尔基认为在艺术描写力方面只有莎士比亚能与之媲美的伟大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23岁时写成了处女作《穷人》。小说脱稿后,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交给谁才好。后来经格利戈罗维奇介绍,送给了涅克拉索夫。涅克拉索夫阅读的时候,激动地流下了眼泪,用手掌拍着原稿,赞许地说:“啊,这家伙真是!”并且连夜去敲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门,热烈地拥抱他,称赞他的小说。当天,他就把原稿送给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去看。涅克拉索夫对别林斯基喊道:“新的果戈理出现了!”起初,别林斯基不相信,说;“你以为果戈理长得像菌子一样快呀。”可是后来阅读的时候,却激动得不得了,叫涅克拉索夫快点把陀思妥耶夫斯基请来。别林斯基见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候,睁着燃烧般的眼睛,热情地说:“您自己知道不知道,您写了些什么!……您得珍视您的天禀,对它忠诚不谕,您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参摘〔苏〕叶米尔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论》
【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帮助】马克思为了完成他的鼎世之作《资本论》,曾穷得无法维持生活,文稿无钱寄走,甚至连出门的外套都押在当铺里。为了使马克思不再被生活所困,恩格斯忍受了整整20年那该死的商人生活,空耗着聪颖过人的天资而毫无怨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出版时说:“没有你,我永远不能完成这部著作。坦白地说,我的良心经常像梦魇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为了我才浪费在经商上面,才让它荒废。”不仅如此,在马克思逝世后,自1883年3月开始,恩格斯放弃了自己的理论研究工作,用整整10年的时间,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的第2、第3卷。手稿整理的难度是很大的,恩格斯不顾年迈体弱,日夜不息。他说:“我喜欢这种劳动,因为我又和我的老朋友在一起了。”列宁曾这样评价道:“恩格斯出版了《资本论》第2卷第3卷,就是替他的天才的朋友建立了一座庄严宏伟的纪念碑。在这座纪念碑上,他无意中也把自己的名字不可磨灭地刻上去了。”列宁队为:“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动人的传说。”■/参摘王庆君《人际关系的奥秘》
【雨果与巴尔扎克的情谊】作家雨果和巴尔扎克两人之间有着终身的友谊。1839年,当巴尔扎克决定向法兰西学士院申请作候选人的时候,得悉雨果要被提名为候选人,便主动撤销了自己的候选人资格。他认为,雨果被选个学士院更恰当。在巴尔扎克病重的时候,雨果去看望他。分手时,巴尔扎克一直陪雨果走到楼梯旁,步履艰难,行走十分吃力。他对妻子说:“不要忘记,我所有的画都让雨果看看。”一个月以后,巴尔扎克就在一个夜里去世了。他临死前,雨果来到他的身边。雨果紧紧握住他满是汗水的手,他已毫无反应了。雨果描写临别时的情景说:“我走下楼去,他那青灰色的面容深深印在我的心上。”■/摘自吴振标《名人轶事录》
§§§第二节 生死之交
【士为知己者死】赵襄子灭智伯,豫让决心为智伯报仇。先化装成服刑的人,在宫内粉刷厕所,身上带着匕首准备行刺,被赵襄子的警卫捉住。赵襄子说:“他想为主人报仇,是正当的,我注意避开他就是,把他放了。”后来豫让漆身毁容吞炭,把喉咙也弄哑了。他躲在一座桥下准备行刺,又被赵襄子发现了。赵襄子说:“这次不能饶你了。在智伯以前,你也曾经在范氏和中行氏处当过家臣,这两家都是智伯灭掉的,你为什么不替他们报仇,却单单要为智伯报仇呢?”豫让说,范氏和中行氏把我当作一般仆人,我也就作为一般仆人对待他们,智伯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我也就像一名国士一样来报答他,接着便伏剑自杀了。■/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感恩知己,视死如归】荆轲,河南卫地人,到燕国以后跟田光先生处得很好。燕国太子姬丹到秦国当人质时,秦王对他不怀好意,姬丹便逃回了燕国,一心想报复秦王。加上秦国灭韩破赵,直接威胁到燕国的安全,姬丹更迫不及待地求刺客入秦。这时田光便向他推荐了荆轲。于是太子丹把荆轲奉为上客,住高级客舍,有专门的车马伺候,每天有酒有肉,珍宝异物任凭取用,还常常派美女来伺候。不久秦将王翦灭亡了赵国,俘虏了赵王,燕国已经危夜旦夕。荆轲为了报答燕太子丹,便准备好用剧毒淬过的匕首,决定入秦,为了取得被秦王接见的机会,他带着燕国的地图和秦国叛将樊於期的人头。燕太子丹给他在易水边送行,送的人们大声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悲壮。荆轲到了秦国,秦王果然接见了他。地图是卷着的,打开地图,里面却裹着一把匕首。荆轲一把拉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抓起匕首就向下扎。秦王一惊而起,袖子拉断了,秦王拔剑,剑太长,一直拔不出来。荆轲在殿上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逃,仓卒间不知怎么办好。侍臣们连忙提醒秦王,叫他将剑竖在背后再拔。秦王拔出剑一挥,斩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在地上,连忙将匕首掷向秦王,却打在了铜柱上。荆轲行刺失败了,但他为报答知己视死如归的精神,却一直被人们传诵。■/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入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秦王)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挝秦王,不中,中铜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