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间节日
【春节与怪兽“年”】过春节,民间俗称“过年”。关于过年,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名字就叫“年”。它体大如牛,独角长尾。甲骨文中的“年”,就很像长尾独角的动物。据说,每到腊月,它便出来伤害人畜。为了避免“年”的为害,人们把食物放在门外,好让“年”吃饱离去。说是有一次,它跑到一个村庄,被牧童甩鞭的响声吓跑了;又到一个村庄,被一家门口晒的大红衣服吓走了;到了另一处,则被灯光吓逃了。人们发现,原来凶猛的“年”怕响声、红色和火光,于是逢年便放爆竹、贴红对联、挂红灯了。■/摘自沈琨等《民俗趣谈》
【元宵节观灯】最早的华灯,出现于曹操当权时的朝会上。到唐代,上元节观灯才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唐中宗景龙四年,李显曾与皇后一起,化装成平民,出宫看灯。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歌咏的就是当时放灯的盛况。延和元年,唐睿宗传位给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位当太上皇。二年,正月十五日,玄宗让官员们扎灯五万盏,装饰成灯树,晚上请太上皇登安福门城楼看灯。又让宫女结队,在楼下表演歌舞,任凭百官欣赏围观,直到天明才散。从此以后,每逢上元之夜,都要张灯结彩,叫做元宵节。■/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宗睿宗纪》:(景龙)四年,春正月……丙寅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观灯。……丁卯夜,又微行看灯。……(睿宗延和元年)八月庚子帝传位于皇太子,自称太上皇帝。……(二年)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寮观之,一夜方罢。
【寒食节的由来】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又叫禁烟节。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倍受艰辛。随从介子推,对他十分忠心。有一次重耳被困断炊,饥不得食,介子推便从自己身上割下肉来给重耳煮了吃。以后重耳回国称君(晋文公),过去跟他一起流亡的人,大都受到封赏,惟有介子推和母亲去绵山隐居。后来晋文公派人到绵山去寻,没有找到。有人献计说,介子推是个孝子,若是火烧绵山,他必然会和母亲一起出来。文公依计,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还是不出来,结果和老母一起被烧死在山中。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下令全国,每年在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也就是清明节的前一天,“禁火”、“禁烟”,吃冷饭。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摘自沈琨等《民俗趣谈》
【端午节的传说】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相传这一天各种毒虫开始活动,是个恶日,要用艾或是彩绸剪成的小虎贴上艾叶,佩在身上辟邪。有人煮白术汤配艾酒、菖蒲酒、雄黄酒喝,说是可以五毒不侵,延年益寿。还有人家用五彩丝绳缠在孩子臂膀上,说是可以避免武器伤害。又有人说这一天生下的孩子不吉利,最好过继给别人。南朝王镇恶就是端午节生的,家里打算过继给别人。他祖父王猛不同意,说“田文便是恶日生的,还当了齐国的宰相,这孩子说不定出息很大呢。”于是给他起了个“镇恶”的名字。这一天又是楚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所以湖南一带的人便在这一天举行划船比赛,还用黏米裹粽子投到江里祭奠,用这种方法纪念屈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纪》:“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五月五日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戴之。……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故武陵以此日作竞渡以招之。■/南朝·梁·沈约《宋书·王镇恶传》:镇恶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猛见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之为镇恶。
【七夕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谈起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人们就会想起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织女原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在天上织云锦。牛郎是人间的一个放牛娃。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和织女成婚,男耕女织,生下一男一女,生活十分美满。但是好景不长,王母娘娘闻知后,派天兵天将将织女抓回天庭。牛郎披着老牛的皮,挑着两个孩子追上天,结果被王母娘娘用发簪划出的天河阻隔,夫妻只能隔河相望,不得团聚。后来,王母娘娘总算动了怜悯之心,允许他们在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由众多鹊鸟在天河上搭成“鹊桥”相渡。江南有些地方,七夕节这天还要送五彩绳。姑娘们把端午节时系在孩子们脖子上、手臂上的五彩绳解下来,扔到屋顶上,好让喜鹊街上天去搭桥。人们是多么乐于成人之美啊。■/摘自沈琨等《民俗趣谈》
【中秋节吃月饼】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唐朝开元年间,唐明皇和法师罗公远在长安宫中赏月。那天,皓月当空,天如明镜。唐明皇兴趣浓厚,突然萌发了想上月宫游玩的念头。罗公远将手里的拐杖抛向空中,顿时变成了一座银色的大桥。他与唐明皇一道,顺着大桥,进了月宫。抬头一望,只见那宫门上方写着“广寒清虚府”。再看那广寒宫内,水晶为阶,如行镜中。嫦娥见凡间来人,非常高兴,将他们邀入宫内,命宫女端出酥甜的仙饼请他们吃,宫女为之轻歌曼舞。后来唐明皇回到人间,命人仿造月宫仙饼。因为这种饼原是月中之饼,又形如圆月,所以人们就叫它月饼。自此以后,便有了每年中秋晚上吃月饼赏月的风俗。■/摘自丁吉等主编《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风俗卷》
【重阳节登高饮酒】农历九月九日叫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习惯要登高游览,男人饮菊花酒,妇女身上挂个茱萸袋。据说这样就可以祛病消灾,令人长寿。传说汝南人桓景跟道士费长房游学多年,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准会有灾难。你赶快回去叫他们每人做一个红色口袋,里面装一些茱萸,系在臂膀上,爬到高处去,喝菊花酒,这次灾祸就能避掉了。”桓景按他的话,全家老小一起上了山。晚上回家一看,家里的鸡犬牛羊,死得一个不剩。费长房后来告诉桓景:“这是鸡犬牛羊代你们受了灾了。”从此就传下了重九登高的风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的就是登高的事。■/近代·杨喆《作文类典·时令门·登高饮酒条》:吴均《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
【腊八节与腊八粥】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民间以杂粮、干果熬粥,合家聚食,馈赠亲友,吃腊八粥。这里还有段故事。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成佛前是一位王子。为了寻求人生真谛,他遍游名山大川,寻访异人。一天,他走到摩揭陀国,因饥饿过度而昏倒在地。这时,一位牧女路过,把随身带的杂粮掺以野果用泉水熬成粥喂给他吃,使他恢复元气,能够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终于在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得道成佛。于是,佛教每到此日群僧集会,诵经演法。还要取清新瓜果,熬成稀粥,仿牧女供奉佛祖。后来,又在这一天煮大量的粥布施给人们,以纪念佛祖的彻悟和得道。■/摘自仲富兰《民俗风情》
【傣族的泼水节】傣族有一个传统的节日——泼水节。泼水节时,不论男女老幼,不分民族国籍,也不管相识与否,大家可以无拘无束地互相泼水。关于泼水节,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很早以前,傣族有一个凶残的魔王。他魔法高超,横行霸道,强抢了7个美女为妻。他的第7个妻子是聪明、勇敢的楠棕布。一天,她从魔王口中套出了致死魔王的秘密,便待他睡熟后,拔下一根他的头发,勒在他的脖子上,魔王顿时身首分离。但他的头却变成一团烈火,滚到哪里烧到哪里。为了不让魔头之火蔓延,楠粽布和另外6个姐妹轮流把魔头抱在怀里,火就不再烧了。就这样一直抱到魔头腐烂为止。为了洗掉7姐妹身上的污垢,人们便向她们泼水。从此,傣族就有了泼水习俗。这个传说表达了傣族人民憎恶残暴、歌颂善良的美好心愿。■/参摘甘德获主编《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民族卷》
【西方最盛大的节日——圣诞节】圣涎节是欧美国家人民一年中最重要、最热闹、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纪念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诞生的节日。据说,每逢圣诞节,圣诞老人就由遥远的北方驾着鹿橇而来,由烟囱进入各家分送礼物。他身穿大红袍,蓄着白胡子,和蔼而又神秘,听话和用功的孩子便可从他那里得到心满意足的礼物。有的传说称圣诞老人是小亚细亚米拉城主教圣尼科拉斯的化身。圣尼科拉斯曾把3袋金子偷偷送给一个穷困商人的3个女儿作嫁妆。其中一袋从窗户扔进去,恰好掉进晾在壁炉上的一只长统袜中。圣诞节前夜,英国的孩子往往把长统袜子放在壁炉旁,相信圣诞老人会在夜里从大烟囱里下来,给他们带来满袜子的礼物。其实,这些礼物都是他们入睡后父母赠送的。■/摘自陈建智等《世界风情录·节日庆典篇》
§§§第二节 婚事操办与习俗
【贴“喜”字】结婚为什么要贴。穷”字?这里面有一段故事。明代,苏州有一富贵人家为了给女儿寻找有才学的夫婿,就在大门上悬挂了一幅招亲对联:“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步停。”这幅上联,难倒了不少前来求亲的青年。浙江书生方明秋赴京赶考,路过时见到这幅招亲联,沉吟再三,同样无法叙出下联,只好早踏上应试的路程。考场上,主考官抬头看见旗杆上飞虎旗随风飘舞,便即兴指旗为题出了一幅上联:“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正当众考生苦苦思索时,方明秋想起那幅招亲联,正好与这幅凑成一副妙对,即随口吟出。主考官见他才思敏捷,对得工整贴切,便赐予进士及第。方明秋仕途得意,返家途中经过苏州,见那幅招亲联还挂着,便用考官的即兴题续对。富贵人家十分赏识,便将女儿嫁给她。方明秋在巧合之中连得两大喜事,结婚那天,便将两个“喜”字拼在一起,贴在门上。后来,人们在结婚时也都贴“喜”字,期望像方明秋一样双喜临门。■/参摘胡荣枢等主编《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文化卷》
【成吉思汗嫁妹不索彩礼】元太祖成吉思汗要把他的妹妹帖木伦嫁给亦乞列思部落善于骑射的孛秃为妻。这在亦乞列思部落引起不小的轰动,不知该送多少聘礼。当成吉思汗接见该部落的也不坚歹时,问及孛秃家有多少牧畜,也不坚歹不解其意,忙不迭答道:。愿以30匹马中的15匹作为聘礼。”不想,成吉思汗听了十分生气,说:“将婚姻与财产相混谈,实同做卖卖一般。你还是不要再提聘礼吧。”后来,成吉思汗果然未收任何聘礼,将妹妹嫁给了孛秃。几百年来,蒙古族一直以先祖成吉思汗这一做法为荣,保留着女方不向男方索要彩礼的美好习俗。蒙古族牧民从女儿定亲的那一天起,便倾全力为其准备嫁妆。■/摘《中外妇女文摘》1992年第1期
【高谷兰嫁女】清代,高谷兰女儿嫁给刑部侍郎张得天,嫁妆里光是玉石水晶等图章便有1000具。给女儿女婿装饰的帽子,两颗珍珠就花去纹银3000两。一年后生了外孙,又送去大量礼品。其中正龙头刻丝棉袄料子100匹,仆人就拿给孩子做尿布用。■/近代·徐珂《清稗类钞·豪侈》:张得天司冠初娶高氏,为江村女孙,谷兰女也。……其匳赠甚丰。即图章亦一千具,玉石晶瓷咸备。一日,司冠赴座师家庆寿,帽珠为人窃……归谋诸妇。高云:“珠本二颗,以三千金购之,一以装君帽,一以缀余帼,无辨也。……岁余,举一子。谷兰贻外孙者,有正龙头刻丝纳百幅,婢媪即以供儿溺焉。
【新娘要踩红毡】传说很久以前,一位员外娶亲,迎亲的花轿行至半途,遇上一阵狂风。狂风过后,花轿里多了一位新娘。两位新娘长得一模一样,人们无法辨认真假,于是到县衙请县官评断。县官叫人抱来一匹布,两端各由几个人用手平拉着,离地一尺高将布展开。然后叫来两位新娘,让她们从悬空的布上走过去。县官说,谁能走过去而布不着地便是真新娘。结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不料县官突然双眸圆瞪,指着成功的新娘,命差役将她抓起来。那个成功者原来是个妖精,此时听县官一声断喝,便吓得逃之夭夭。自此以后,迎娶新娘,为避邪镇妖,就让新娘踩在布上。后来改用了毡子。民间传说鬼怕红色,便用了红毡。这样,便有了新娘踩红毡的习俗。■/摘自丁吉等主编《社会科学千万个为什么·民俗类》
【沉重的结婚负担】据浙江温州地区调查,青年小伙子订婚,需送女方金项链、金耳环、金手镯和金戒指,加在一起,起码要1.5万元。此外,还要送皮大衣、羊毛衫、毛线等,价值数千元。结婚时,小伙子除了要送女方至少5000元现金和准备盖房子、购置全套家具外,还得准备二三万元。至于姑娘这一方,也得负贡置办全套室内设备,包括彩电、冰箱、录相机及高级组合音响等,起码也得花费二三万元。沉重的结婚负担,使一些青年背上了高利贷的重负,甚至铤而走险,滑入犯罪的深渊。在湖南岳阳县,仅1988年、1989年相交的3个月内,就有26人因筹措结婚彩礼而沦为罪犯,还有3人走投无路,服毒自杀。■/摘自詹国枢《生严与消费:超越温饱》
【抢亲】南方边远地区,流行抢亲的风俗。有人看上了某人家的姑娘,便约几个年轻人,带着刀棍到女家附近去,等到女的从这儿经过,便捆回家成亲。一两个月以后,再带着妻子回娘家,去认罪打招呼。当地人一点也不奇怪,还把来的个叫抢亲女婿,照样招待。这以后,女的就一直在男家待着,如果不是遇到父母的丧事,女的就再也不回娘家去。■/宋·李昉等《太平广记·无赖》:南荒之人娶妇,或有喜他室之女者,率少年,持刀梃,往趋墟路以侦之。候其过,即擒缚,拥归为妻。间一二月,复与妻偕,首罪于妻之父兄。常俗谓缚妇女婿。非有父母丧,不复归其家。
【唱山歌,约婚期】在四川、云南一带苗乡,有一种很有诗意的婚礼。苗族女青年的情操是高洁的,从不向男朋友要东西。相互爱慕的青年男女以山歌相识,以山歌约会,更以山歌定亲并约定婚期。到了约定的日子,男青年只把消息告诉父母和最亲密的朋友,对其他人则不露一点风声。因为山歌约定婚期,无凭无据,全凭感情和真诚。到了月上东山,新郎约上三五好友,溜出寨子去接新娘。新娘也仅是两三个好友陪着悄悄前来。中途相遇后,就地点起篝火,双方青年把新郎新娘围在中间,载歌载舞。篝火将熄,动身回寨。这时,早有人报过佳音,新郎的亲属点起鞭炮,吹响唢呐,向全寨报告喜庆的消息。于是全寨人涌到村寨口,迎接来到本寨的新人。人们通宵达旦,饮酒跳舞,祝贺这对新人甜蜜的结合。■/摘自龙生庭《婚俗趣话》
§§§第三节 丧葬操办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