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写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29340900000095

第95章 语言类(1)

§§§第一节 文学语言

【从听觉联系到听觉】有具体形象的事物比较好写,声音难写,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今人钱钟书在他的《通感》一文中举了白居易《琵琶行》里的一个句例。他说:“白居易《琵琶行》里传诵的那几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石下滩。’白居易只是把各种事物所发出的声音——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间关鸟声、幽咽水声——来比方琵琶声,并非说琵琶的大弦、小弦各种声音‘令人心想’这样的‘形状’;他只是从听觉联系到听觉,并非把听觉沟通于视觉。”■/摘自钱钟书《通感》,《文学评论》1962年第1期

【马致远写景抒情】钱钟书说:描写心动念生时耳目的感觉接触,往往不打比方,而是通过烘托手法来表现,使读者通过景物描写就能体会作者的感情,这就叫寓物。比如元曲大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不必去铺叙孤独的游子流浪四方、不知道去何处休息的那种悲伤,光是借助这些眼前的景物,就足以使人黯然神伤,好像和读者推心置腹诉说衷肠一样。■/钱钟书《管锥编·楚辞补注·九辩》(一):摹写心动念生时耳目之所感接,不举以为比喻,而假以为烘托,使读者玩其景而可以会其情,是为寓物;如马致远《天净沙》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待侈陈孤客穷途、未知税驾之悲,当前风物已足销凝,如推心置腹矣。

【只有一个词最能表达它】福楼拜很重视文体,惜墨如金。他对向他求教的“年轻人”莫泊桑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最能表达它,只有一个动词能使它最生动,只有一个形容词能使它性质最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了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决不要利用蒙混的手法,即使是高明的蒙混手法;不要利用语言上的诙谐来避免上述的困难。”■/参摘〔法〕莫泊桑《小说》,《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3册

【托尔斯泰锤炼语言】契诃夫对青年作家谢·尼·舒金说:“为了做一个真正的作家,必须把自己完全献给这个事业。”又说:写作需要才能,也需要劳动,需要“真正的埋头苦干”。“首先是锤炼语言,得推敲话语和文字。您留意过托尔斯泰的语言没有?很长的完全句,补充句,彼此堆叠在一起。不要以为这是出于偶然,以为这是缺点。这是艺术,而且是辛劳以后的成果。这种完全句给人强烈有力的印象。”托尔斯泰小说《复活》的开场白里就有不少这样的长句子。它的第1句就是:“尽管如何竭力铲除……尽管如何用石头铺盖……尽管如何砍伐……可是,即使在这样的城市里,春天也仍然是春天。”著名批评家贝奇柯夫指出,托尔斯泰笔下的“尽管”、“即使”之类的字眼,赋有极大的含意。而最后所“爆发”的如“即使”句这类结论,总是先由前面步步紧逼的语气酝酿而成的。用契诃夫的话说,这种“彼此堆叠在一起”的句子,是要“给人强烈有力的印象”:现代城市的荒唐和恶劣。■/参摘〔俄〕契诃夫《契诃夫论文学》,〔苏〕贝奇柯夫《托尔斯泰评传》

【突出个性的语言】《战争与和平》里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托尔斯泰是根据历史资料来写的,但是经过补充和个性化的加工。如下例,他不仅记述了拿破仑的说话,还描写了拿破仑是怎样说话的,表现出他说话的神态和腔调。史料是:“拿破仑对巴拉肖夫说道:‘如果你勾结上普鲁士,我就把她(指奥地利)从欧洲地图上抹去,再安置一个死敌在你的边疆。”托尔斯泰改为:“他(指拿破仑)忽然转过身子,直走到巴拉肖夫面前,有力地迅速地挥动他的白净的手,几乎是叫着说:‘你知道,如果你叫普鲁士反对我,你看吧,我就把她从欧洲地图上抹去!’他的脸色苍白,愤怒地扭曲着,同时拍击着他的两只不大的手,做出有力的恶狠狠的姿势。”■/事见〔苏〕季摩菲耶夫《文学原理》

【契诃夫的妙句】1886年3月25日,著名老作家格里戈洛维奇发现年轻的契诃夫很有写作才能,给契诃夫发出了第一封信。他对契诃夫寄予厚望,信中既有鼓励亦有批评,意见提得很具体。当他肯定契诃夫的描写技巧,说他短短几行就能绘出丰满画面的塑造感时,举例说:“晚霞熄灭而转为乌云,‘犹如快要烧完的煤块蒙上了一层灰烬似的”。这个“犹如”的比喻句,使人不仅看到鲜明的颜色,还看到光的亮度,还能想见它们的变化过程。■/事见〔俄〕契诃夫《契诃夫文集》第4卷(汝龙译)

【语调的转换与视点】契诃夫的《草原》是以作者的视点和身份即第三人称来写的。但是,其中有些片断的语调变了:它们虽然还是第三人称“从旁边。的叙述,还是作者的身份,但是已经不是作者的视点,而是人物的视点,即用人物的话语来表达人物的思想,用人物的语调来说话和思想,用人物的眼睛来看所发生的事情。例如,“叶果鲁希卡想起来,每逢樱桃树开花……祖母去世的时候,人们把她放进一口又长又窄的棺材里,拿两个铜板压在她那不肯合起来的眼睛上。在她去世以前,她是活着的,常从市场上带回来松软的面包卷,上面撒着罂粟籽。现在呢,她光是睡觉、睡觉……”这个片断仍然是以作者身份来写的,但作者与主人公溶成一体似的,用9岁的叶果鲁希卡的看法来写的,即从叶果鲁希卡的视点来写的。因而它用“叶果鲁希卡想起来”这一句开头。这种从主人公的视点出发而用作者身份来写的小说,具有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小说的各种优点,并且容许应用更灵活和更自由的叙述形式。安东诺夫所以采用《草原》中的片断为例,来说明语调、视点问题,是因为它有着这么一个故事:在1897年前,作家施契格洛夫曾向契诃夫指出《草原》在文体上的一个“小疵”。他说小说中的这个句子使他读不下去:“在她去世以前,她是活着的。”契诃夫先是高声说:“不会的:”后来,他从书架上取出书来,并找到那个片断,这时他放声笑了起来,说了一句:“真的,我怎么把这个忽略了。”然后把书啪的一声合拢,并连忙转换了话题。4年后,他把《草原》收集在小说集第4卷时,他对自己的所有小说都作了很严格的校正,唯独这个“文体上的小疵”没有改正。可见他当时并不认为这是“小疵”,因生怕那粗心的作家感到害羞而没有把它说穿。■/事见〔苏〕安东诺夫等《论短篇小说的写作》

§§§第二节 炼句艺术

【贾岛喜得一句】相传唐代诗人贾岛起初应考住在京城时,不论起居饮食,从早到晚一味苦吟。有一次,正逢深秋,秋风劲吹,黄叶遍地,他独自一个人骑着、毛驴逛街。他打着伞,悠然自得地横穿大街,看到眼前景色,因景生情,一下子就进入了创作境界,经过一番构思,脱口而出地吟起子“落叶满长安”的诗句,顿时忘乎所以、摇头晃脑起来,但仅此一句,何以为对呢?他陷入苦苦思索之中了,连控制驴子都忘了,终于被他想出了“秋风吹渭水”的对句来。正当他独个儿在萧瑟秋风中得意忘形地反复吟咏自己的杰作“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时,那失控的驴子不顾—切地竟一下子撞上了正从马路中过来的京兆尹刘栖楚的大驾,刘栖楚勃然大怒,命令手下人把他拿下,拘留了一夜,第二天早上问明所以,才把他放了。■/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贾岛》:(贾岛)逗留长安,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

【王安石巧改唐诗】唐朝诗人王驾有一首《晴景》诗,王安石非常喜爱,诗云:“雨前初见花间叶,雨后兼无叶里花。蛱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把这首诗选进自己的《唐百家诗选》。但是,据胡仔说,他因为翻阅王安石的《临川集》,发现也有这首诗,不过,有了一些改动,改后的诗是这样的:“雨前不见花间叶,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里王安石改了7个字,“初”改“不”,“兼”改“全”,“里”改“底”,“蛱”改“蜂”,“飞来”改“纷纷”,“应”改“却”。这一改,使得全诗语句精当,诗意极浓,一点没有斧犁砍掘的痕迹,真是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宋·魏庆之《诗人玉屑》:王驾晴景云:“雨前初见花间叶,雨后兼无叶里花。蛱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此唐百家诗选中诗也。余因阅荆公临川集,亦有此诗云:“雨前不见花间叶,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百家诗选是荆公所选,想爱此诗,因为改正七宇,遂使一篇语当而意足,了无镜斧之迹,真削鐻(qú,渠,乐器)子也。

?【《念奴娇·大江东去》屡经修改】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屡经修改,许多版本文字有出入,比较可靠的记载见于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因为洪迈是南宋人,距离苏轼不远,而他所根据的又是黄鲁直的手抄稿,可靠性强。《容斋随笔》说:据向巨源讲,在元不伐家曾看到黄鲁直所抄的东坡《念奴娇·大江东去》词,里面有不少地方文字与现今人们所看到的不一样,比如“浪淘尽”原是“浪声沉”,“周郎赤壁”原是“孙吴赤壁”,“乱石穿空”原是“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原是“惊涛掠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原是“多情应是,笑我生华发”,“人生如梦”原是“人生如寄”。清朝朱彝尊《词综》还说“强虏”原来是“樯櫨”。《唐宋名家词选》在苏轼《念奴娇》注释中还转引了《艇斋诗话》的记载,说当年陈师道见了苏轼这首词,曾指出“人道是三国周郎”用词欠当,陈师道以为“不必讲是三国”,于是苏轼把“三国”改为“当日”。上述数例,可见这首词确实屡经修改。所以难怪各种版本文字不少地方有出入了。■/摘自清·张思严辑《词林纪事》上册;清·朱彝尊《词综》卷六;近人龙榆生编选《唐宋名家词选》

【写一景与写一事】有一次,苏轼的文友秦少游从浙江绍兴来看苏轼。当时在座的还有晁补之。苏轼见到他,很高兴,寒喧后,就问:“少游别后可有什么佳作?”秦少游说:“有。”一边说,一边举出他新作《水龙吟》的开头两句念道:“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往下看华丽的马车繁忙地走过)。”苏轼听了,大不以为然,当即不客气地指出:"13个字只讲了一个人骑马从楼前过。”秦少游一向尊重苏轼,经这么一批评,就不开口了。待了一会,秦少游又关心地问苏轼近来可有什么诗作,苏轼微笑答:“我也写了一首关于楼的故事的词。”什么故事?”秦少游、晁补之连忙问。苏轼这才讲:“我在徐州时,有一天夜里在燕子楼住宿,梦见徐州已故尚书张建封的爱妓盼盼,使我想起:张尚书死后,盼盼在徐州有个老宅子。里面有个小楼叫燕子楼,盼盼因怀念尚书,旧情难忘,誓不再嫁,住在这个小楼里有十几年。抚今追昔,不胜感慨,我就写了一首《永遇乐》,词的下片中的‘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所咏就是这段故事。”听到这里,晁补之拍手大笑:“同样13个字,这3句13个字把张建封燕子楼的故事说尽了,妙极妙极!”■/唐圭璋笺注《宋词三百首》中苏轼《永遇乐》(夜宿燕子楼)评笺引《艺苑雌黄》云:东坡问少游别作何词,秦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坡云:“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秦问先生近著,坡云:“亦有一词说楼上事。”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去?空锁楼中燕”。晁无咎在座云:“三句说尽张建封燕子楼一段事,奇哉!”

【10字概括一事】北宋,广东惠州有个深水潭,据说潭底下有潜伏的蛟。当时人都不太相信,因为一向只是道听途说,无人亲眼目睹。有一次,一只虎在潭边喝水,不防身后潜蛟已悄悄地跟上了它,并且趁虎不备时,一下子就把虎吃了。不久,虎骨漂浮到水上,人们这才晓得潭底有蛟确实不假。当时,苏东坡正被贬在惠州,一时兴之所至,提笔描述了这件事:“潜鳞有饥蛟,掉尾取渴虎。”只用10个字,什么都写尽了:一个“渴”字,点明老虎是因为喝水而招来杀身之祸,一个“饥”字点明潜蛟吃掉老虎肉。《诗人玉屑》里论及“东坡下字”时专门转引了《唐子西语录》的赞语:“东坡诗叙事言简而意尽。”■/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惠州有潭,潭有潜蚊,人未之信也。虎饮水其上,蚊尾而食之,俄而浮骨水上,人方知之。东坡以十字道尽云:“潜鳞有饥蚊,掉尾取渴虎。”言“渴”,则知虎以饮水而召灾;言“饥”,则蛟食其肉矣。

【《水浒》中的奇恣笔法】金圣叹在《水浒传》第6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回评中指出:“此回多用奇恣笔法。如林冲娘子受辱,本应林冲气忿,他人劝回,今偏倒将鲁达写得声势,反用林冲来劝,一也。阅武坊卖刀,大汉自说宝刀,林冲、鲁达自说闲话;大汉又说可惜宝刀,林冲、鲁达只顾说闲话。此时譬如两峰对插,抗不相下,后忽突然合笋,虽惊蛇脱兔,无以为喻,二也。还过刀钱,便可去矣,却为要写林冲爱刀之至,却去问他祖上是谁,此时将答是谁为是耶?故便就林冲问处,借作收科云:‘若说时辱没杀人。’此句虽极会看书人,亦只知其余墨淋漓,岂能知其惜墨如金耶?三也。白虎节堂,是不可进去之处,今写林冲误入,则应出其不意,一气赚入矣,偏用厅前立住了脚,屏风后又立住了脚,然后曲曲折折来至节堂,四也。如此奇文,吾谓虽起史迁示之,亦复安能出乎哉!打陆虞候家时,‘四边邻舍都闭了门’,只8个字,写林冲面色、衙内势焰都尽,盖为藏却衙内,则立刻齑粉,不藏衙内,则即日齑粉,既怕林冲,又怕衙内,四边邻舍都关门,真绝笔矣。”■/摘自清·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红楼梦》语言生动】《红楼梦》第22回写贾母与王熙风等人看戏,贾母特别怜爱那个扮小旦的戏子,对她既赏饭,又赏钱。这里,小说有1小节细致生动的描写:“王熙凤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到像林妹妹的模样儿。”脂砚斋夹批写道:“王熙凤这么说是‘明明不叫人说出’。说宝钗不肯说,表明‘宝钗如此’。说宝玉不敢说亦‘不可少’。说史湘云是‘口直心快’,无有不可说之事。”廖廖几个字分别点明不同的人物性格,《红楼梦》语言运用上的功力可见一斑。■/摘自俞平伯《脂砚斋红楼梦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