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全集
29341300000056

第56章 元朝(4)

赵孟■的书法手迹在当时已经为天下人视为珍宝,连日本、天竺等国家都把他的书法作品当珍品收藏起来。他的书法,最好的是楷书和行书,集晋唐书法之大成,兴复王羲之、王献之书风,有“赵”体之称,与欧阳询的“欧体”,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合称四大名楷。

赵孟■写字十分讲究笔力,认为执笔要用千钧之力,方能写出有气派的字来。他教自己儿子写字的时候,常常不动声色地站在儿子背后,突然从他手中抽笔管。假如笔管抽不出来,他会很高兴,要是笔管被抽出来了,就要对儿子加以责罚。

赵孟■从小爱画马,就是拾到一张废纸,也要画一幅马才把它扔掉。他画的马,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赵孟■的绘画成就和书法一样,他对各种题材的画法都很精通,既擅长画山水,也精通人物、花鸟、鞍马、竹石等。

他也爱画梅竹、山川,他画的墨竹使人有清高的感觉。画石用笔轻拂,像飞云的形状,画梅具有新的意境,画水仙尤其清雅。

赵孟■在世的时候,他的书画就已经是十分珍贵的艺术品了。当时有不少人模仿他的作品,有的甚至还冒充他的作品。南宋灭亡后,赵孟■长期在家闲居。他知道自己在政治上不会再有什么前途,于是发愤读书,钻研书画,结果成就很高,名声也很大。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为了要笼络汉族地主阶级,派程钜夫到江南去搜寻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到京城做官。程钜夫到江南调查走访,列了20多人的一张名单,赵孟■名列第一。赵孟■跟着程钜夫到了大都,忽必烈单独接见了他。忽必烈非常赏识他的才能,想让他在朝廷做事,但是一些蒙古贵族极力反对,最终只让他做了兵部郎中。

后来,由于在中国古代,非常讲究“忠孝”这个观念,赵孟■出身宋朝皇族,却在元朝皇帝统治下做官,这对一些封建文人来说,等于背叛了自己的祖宗和国家,不少知识分子便用这一条来批判赵孟■,因此,他的书、画也被贬低。赵孟■自己也始终处在这样一种自我责备的情绪中,晚年写了许多诗咏叹自己的这种痛苦心情。

后来赵孟■要求到地方上去做官,忽必烈同意了。十多年以后,他才被调到京城。到了元仁宗时,赵孟■任地位高但没有实权的翰林学士承旨。3年以后他就去世了,适年69岁。

另外,赵孟■的妻子管道升、儿子赵雍也都是很有成就的画家,并且都有作品流传下来。今天,赵孟■的书画作品在世界好几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保存,文集有《松雪斋文集》、《松雪词》等。

■马可·波罗之旅

13世纪,蒙古铁骑的几次西征打开了亚洲和欧洲的通道,促进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马可·波罗游记》就是这种交流的成果之一。

马可·波罗生于公元1254年,意大利威尼斯人。威尼斯是一个具有经商传统的城市,是当时地中海的商业中心和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马可·波罗出身于商人家庭,父亲和叔叔都是威尼斯的大商人,曾到过中国,受到了忽必烈的接见。马可·波罗从小就开始听父亲和叔叔讲中国的一些事情,他的幼小心灵萌发了经商和漫游东方的种子。

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叔叔从威尼斯远赴中国。他们先乘船横渡地中海到达耶路撒冷,后经小亚细亚半岛、底格里斯河谷来到古城巴格达,接着继续向南抵达波斯湾的海港忽里模子。

之后马可·波罗继续与叔叔和父亲一起,由陆路北上越过伊朗高原及沙漠地带后折向东行,翻过帕米尔高原到达可失哈儿(今新疆喀什),沿着丝绸之路继续东行,穿过塔里木盆地和罗布泊南缘的和田、且末诸城,越过沙漠到达沙州(今甘肃敦煌)。再经过河西走廊上的肃州、凉州(今甘肃酒泉、武威)后,北上宁夏(今银川),穿过草原,最后到达上都(今内蒙多伦西北)。

1275年夏天,历经千辛万苦,费时三年半的时间,马可·波罗和他的叔叔、父亲终于到达上都。

忽必烈热情地接见了马可·波罗和他的叔叔、父亲三人,并且把他们留在大都居住任职。年仅21岁的马可·波罗,由于聪明谨慎,擅长辞令,很快熟悉了蒙古的风俗习惯,并学会了骑马射箭和蒙古语等,因此很受忽必烈的宠爱和器重。忽必烈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并多次派他到全国各地去巡视。

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西北、华北、西南、中南和华东的许多地方。他南巡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经过保定、太原、西安、成都、昆明到大理;另一条是顺着大运河,经济南、扬州、杭州到福州。

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叔,在中国住了17年,难免想念家乡,一再向忽必烈请求回威尼斯。这时候,伊利汗国的大汗派使者向忽必烈求婚,忽必烈决定让17岁的阔阔真公主出嫁。

马可·波罗便请求带公主从海路走,忽必烈舍不得他们,可公主又要出嫁,只好同意。1292年初,马可·波罗父子3人,带着14艘大船,两年吃用的粮食、物品,从福建泉州出发了。在海上一直航行了两年零两个月,才到达伊利汗国。

马可·波罗父子3人在那儿休息了9个月,又继续向意大利前进。终于于公元1295年,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回到了阔别24年的家乡威尼斯。

他们的东方之行,轰动了整个威尼斯,人们争相观睹,听他讲述神奇的东方之旅。1298年,威尼斯和热那亚发生战争,马可·波罗参战,后兵败被俘,被关在热那亚的监狱里。在狱中,马可·波罗口述,同狱的小说家鲁思梯切笔录,经1年多时间写成了《马可·波罗游记》。

这本游记传抄出狱后,人们争相传诵,很快地用几十种文字传抄和翻译,出现了上百种的版本,轰动了整个欧洲。书中记述了一百多个城市,涉及到亚洲的大多数国家,但叙述最多的是中国,特别是他居住多年的元大都以及杭州等地的风土人情、气候物产、朝政宗教等等。

这本游记对后来欧洲航海家和探险家的影响很大,促进了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哥伦布看了《马可·波罗游记》后,为了寻找遍布黄金的中国,于是带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信出海远航,最终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欧洲到达美洲的新航线。

从19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学术界对《马可·波罗游记》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公认它提供了许多极有历史价值的资料,涉及到地理、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很多方面。

马可·波罗的游记第一个把东方地大物博的中国介绍给西方,书中渗透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感。这本书是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而作者本人则是那个时代的伟大的旅行家。

■科学家郭守敬

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历法发展得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各个朝代里,古代天文学不断发展进步,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元朝中期的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公元1231年,出生在一个学者的家庭,祖父郭荣精通数学和水利,他从小受到父亲的熏染,对科学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天文、数学、水利工程和仪器制造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最重要的成就在天文研究和天文仪器制造上。

受祖父郭荣的影响,郭守敬从小就喜欢观察自然界,探索事物的奥秘,喜欢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在他15、16岁的时候,得到一张拓印的《莲花漏图》,就细细琢磨起来。

莲花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仪器,由一套水箱、水壶、吸水管、带刻度的箭等部件组成,让水箱里的水均匀地漏到水壶里,水面均匀上升,只要看箭杆上的刻度,就可以知道时间。由于长期的战乱,这种计时仪器已经很少,一般人光看图是弄不懂它的原理的。郭守敬经过一番钻研,很快就弄通了,并且能讲得头头是道。

郭守敬的祖父觉得他有潜质,就把他送到精通天文、地理、数学的老朋友刘秉忠那里去学习。跟随刘秉忠的时候,郭守敬的聪明才智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学业更有长进。1260年,刘秉忠的老同学张文谦让郭守敬和自己一起在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一带参加水利建设。

郭守敬32岁那年,张文谦欣赏他的才能,把他推荐给忽必烈。忽必烈召见他时,郭守敬提出六项发展华北平原水利的新建议,忽必烈非常赞赏,任命他为水利官员。1264年,他随同张文谦到陕西、甘肃、宁夏一带,修复了有名的唐来、汉延两条古渠,使当地农业生产大获丰收,他的名气渐渐地大起来。

郭守敬后来官至工部郎中,成为元朝政府主管水利的主要官员,主持了京杭大运河的修复通航等重大工程。这时他发明了以海平面为基准,参照大都与汴梁地形高低的方法。这是我国地理学上最早形成和运用“海拔”概念测地形的实例。

元朝统一全国以前,使用的历法是《大明历》。《大明历》已经使用七百多年的时间了,与当时的天象误差很大。1276年忽必烈设立专门机构修改历法,由郭守敬和王恂主持这项工作。

为了准确地观测天象,公元1279年,在大都城东南郭守敬设计修建了一座观测天象的“灵台”,这是当时世界上设备最完善的天文台。

郭守敬用自己研制的仪器,重新测定了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度33分5秒3,比以往认为的24度前进了一大步。测出了前人未命名的恒星一千余颗,使记录的星数从1464颗增加到2500颗,并编制了星表。

公元1281年,郭守敬等人经过多年辛勤的劳动,终于完成了新历法的编制工作。元世祖非常满意,并按照《尚书》中“敬授天时”这句话,把这部新历法命名为《授时历》。

新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地球绕太阳一圈的实际时间相比仅差26秒。这与现在各国通用的格利哥里历数值相同,但早了三百余年。这部历法对农业生产帮助很大,所以很快就被中国的一些近邻国家采用。

■南坡之变争皇权

1294年忽必烈去世以后,他的孙子铁穆耳做皇帝。1307年铁穆耳去世,皇位被铁穆耳的侄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夺去,后因海山的势力比较强大,自己就把皇位让给了海山,也就是武宗。

海山即位后,与他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商定以后帝位的继承,采用兄终弟及,叔侄相承的办法。即海山死后,由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爱育黎拔力八达死了,就该由海山的儿子继承帝位。

过了4年,海山去世,爱育黎拔力八达做了皇帝,他就是元仁宗。元仁宗在位9年,算是忽必烈后元朝少见的贤君,他继位后积极推行“汉法”,而这触犯了答己和答己亲信铁木迭儿等人的利益,答己和铁木迭儿都对他有所不满。于是,他们相互勾结,总想干涉仁宗的政策。可是,仁宗底下也有许多亲信的大臣,答己不能对他怎么样,便想办法控制太子。

本来,按照仁宗和他哥哥武宗的约定,仁宗应传位武宗的儿子和世琼。可是答己太后却认为和世琼已长大成人,怕将来不好控制,而仁宗的儿子硕德八剌才只有13岁,而且性格懦弱,容易控制,就劝元仁宗立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开始仁宗还有些犹豫,经过铁木迭儿的一番花言巧语,最后也就同意了。和世琼被封为周王,送到云南去镇守边疆。

公元1320年,仁宗皇帝去世了,17岁的硕德八剌登上了皇位,就是元英宗。仁宗死后,答己太后马上就让铁木迭儿当上右丞相,对仁宗的亲信大臣非杀即撤职,好让小皇帝乖乖地听他们的话。硕德八刺年纪虽轻,却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两个月后,英宗就将铁木迭儿一党的左丞相合散免职,改任木华黎的曾孙拜住为左丞相。有一次,铁木迭儿有一个亲信犯了罪,铁木迭儿请答己太皇太后去讲情,可是英宗说:“刑罚是祖宗定下来的,不能随便更改,该打就得打。”答己太皇太后见小皇帝不听话,就后悔不该让他当皇帝。

于是,铁木迭儿与其亲信合散和失烈门说动太后密谋发动政变,想废掉英宗,改立英宗的弟弟安王兀鲁不花为帝。但是,密谋不成,事情很快就被英宗知道。英宗先发制人,率宫中卫士将合散与失烈门等人一齐捕杀,安王兀鲁不花不久被杀。铁木迭儿因为有太后做后台,而没有被治罪。但他自己明白自己的罪状,于是称病躲在家中,不敢再过问政事。

到1321年,铁木迭儿趁着拜住离京的机会想入宫朝见英宗。英宗对他说:“你年纪老了,应该保重身体,不必朝见,明年元旦再来吧。”铁木迭儿怏怏而退,到1322年元旦也没敢再去朝见英宗,不久便病死家中。同年十月,兴圣太后也亡故了。

英宗再没有顾忌,开始下令追查铁木迭儿的罪行,把他的儿子八里吉等人处死,将他的另一个儿子锁南撤职,并没收了他的全部家产。英宗没有斩草除根,将锁南和铁失留了下来,最终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铁失是掌握禁卫军的御史大夫,是铁木迭儿的义子,也犯了很多罪。铁失一心想找机会杀死英宗皇帝。

公元1323年夏天,硕德八剌去上都避暑,铁失等人决定发动政变,在他回大都的途中行刺。沿途护卫的军队,都是由他直接控制的阿速卫兵,这可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同时铁失已经派了斡罗思赶到北方,想说服晋王也孙铁木儿来做皇帝。晋王也孙铁木儿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太子真金的长孙,驻守在蒙古的发祥地。

当斡罗思来劝说的时候,晋王不但不肯,还将斡罗思绑了送去上都给英宗。但是押送斡罗思的人到上都的时候,英宗已经离开上都,在回大都的路上。

8月5日,英宗在上都以南30里的南坡店过夜。这天夜里,铁失派阿速卫兵值夜,自己和锁南等16人,拿着凶器,闯进拜住和英宗的大帐,杀死拜住和英宗。之后,拥立晋王也孙铁木儿为帝,这就是泰定帝。

泰定帝即位以后,就先封拥立他的人做大官,巩固势力。1个月后,泰定帝以谋杀皇帝的罪名,把铁失等人全部杀死了。

■伯颜专政

元朝到元顺帝继位时,他年龄还小,根本不懂怎么去治国安邦,朝廷大权因此旁落到了伯颜和燕铁木儿两大家族手中。

元顺帝曾授予伯颜中书右丞相的头衔,燕铁木儿的弟弟撒敦担任中书左丞相,伯颜的弟弟马札儿台与燕铁木儿的儿子唐其势并为御史大夫。这样,伯颜的权势开始凌驾于燕铁木儿家族之上。

唐其势对此很不满意,他常说:“天下本是我家的天下,伯颜凭什么当那么大的官?”因此,他有好几次都想刺杀伯颜,但始终没有得手。伯颜明知唐其势对他不利,仍然不露声色,静观事态的发展,暗中寻找时机剪除这个死对头。

至元元年(1335年),撒敦死去,唐其势晋升为中书左丞相。他见元顺帝越来越宠信伯颜,便抓紧行动,暗地里与他叔叔答里、弟弟塔剌晦和宗王晃火帖木儿密谋策划,决定发动宫廷政变,废黜元顺帝,另立文宗的儿子燕铁占思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