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西部博物馆论坛文集(二)
29362200000003

第3章 简论博物馆“公众喜爱”理念

梁华平

社会公众对于博物馆以及博物馆的活动感到由衷地喜爱,其前来参观和交流互动的喜爱程度不断提高,博物馆将公众喜爱的程度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这些元素构成“博物馆公众喜爱理念”。博物馆的性质决定了博物馆应该强调这一理念,时代以及时代所赋予博物馆的使命也决定了博物馆应该强调这一理念。我一直在琢磨着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博物馆走出困境,进而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怎样才能使博物馆在发展先进的文化中扮演应有的重要角色。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悟出了“公众喜爱”应是我们经常点击的词汇。“公众喜爱”这一概念,既是我们办馆质量的尺度,又是我们追寻的办馆目标,同时也是我们博物馆的“生命线”。下面就什么是博物馆公众喜爱理念?博物馆为何要强调这一理念?如何提高“公众喜爱”的程度等方面,谈谈肤浅的认识,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什么是博物馆公众喜爱理念

博物馆公众喜爱理念是指:(1)社会公众对于博物馆收藏保护展示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博物馆富有个性的建筑物和其高雅文明、自然和谐的环境及其风貌,以及其开展的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的活动等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其文明周到、热情细致、充满人性亲和的服务质量感到满意;社会公众所期望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和文化休闲、旅游娱乐、审美享受等方面的需求值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从而发自内心产生喜爱之情,愿意参观和亲近博物馆,愿意与博物馆沟通、交流与互动。(2)公众来馆参观和交流互动的人次、频度(重复数)、密度(间隔时间)和深度(停留时间)、反应博物馆公众喜爱的程度。(3)博物馆将“公众喜爱”的程度,作为追求办馆的主要目标。这一理念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博物馆的具体体现。

二、博物馆为何要强调“公众喜爱”理念

1.博物馆的性质决定了博物馆应该强调公众喜爱的理念

博物馆是向公众开放,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永久性社会公益性文化机构。博物馆的性质要求博物馆应该强调“公众喜爱”理念。可以说,博物馆仅有牌子、班子、馆舍、文物和自然标本及其陈列展览而没有观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仅有观众,而没有获得广大公众真切的喜爱,不是优秀的博物馆。

2.时代以及时代所赋予博物馆的使命决定了博物馆应该强调“公众喜爱”理念

(1)博物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不同的时代,所赋予博物馆的使命不同,对博物馆的要求也不同。在原始社会,没有博物馆,是因为人类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物质缺乏,没有社会物质积累,社会精神也是原始的,对自然产生恐惧进而崇拜,对人类劳动产生的成果还没有产生崇拜感。到了奴隶社会并向封建社会进发,劳动工具从石器发展到青铜器乃至铁器,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进一步强化,出现了财富的剥削者和占有者,物质财富有了相对剩余,于是产生了对历史价值的追求,对部落、国家所谓辉煌历史的尊崇与纪念,这种尊崇与纪念成为统治阶级满足其精神需求的源泉之一。在中国,最迟在春秋时代,就产生了太庙,在欧洲后来也有了私人收藏所。太庙和收藏所,即是博物馆的原始雏形。它的主要功能是收藏祖宗之器物,不对社会开放,仅供统治阶级祭祀或观览。社会公众没有观赏和利用的权利。

到了近代工业时代和现代信息时代,人类从野蛮逐渐走向文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有了质的飞跃。随着物质生产有了极大的丰富,科学技术水平跨跃式发展,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在人的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人类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的昨天和今天的状况的探索、求知、审美、欣赏、研究和总结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博物馆原来仅有的收藏功能,就必然扩展为对社会公众的永久性开放展示和利用功能。

博物馆从收藏到公开展示的嬗变,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反映。社会对博物馆“展示”文物(自然标本)的水平要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高。在现代社会,公众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容易理解和接受,反之,则不愿接受,甚或产生反感。因此,我们博物馆必须强调“公众喜爱”理念。

(2)人类历史步入21世纪,虽然世界上还存在着许多丑恶的现象,但社会主流是愈来愈民主、愈来愈文明,以人为本的思想潮流,逐步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人的权力愈来愈受到尊重,人们的精神文化的享受权力愈来愈凸现。作为以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为载体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给人们以美的文化享受的公益性机构的博物馆,有责任和义务,为公众提供其需要而又喜爱的文化和精神的“美餐佳肴”,这是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3)我国的博物馆在向人们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供文化休闲娱乐和文化审美享受的同时,还肩负着向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国情教育的使命。要把这两者有机地、艺术地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乐中有教”。因此,我们所提供的文化产品,必须是公众真心喜爱的,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4)党的“十六大”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新世纪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并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先进文化是时代赋予博物馆的重要使命。李长春同志在不同场合多次要求博物馆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贴近”指导精神既是当前我们博物馆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博物馆工作的落脚点。要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必须“贴近群众”,要贴近群众必须让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获得群众的喜爱。因此,博物馆必须要强调“公众喜爱”理念。

3.“公众喜爱”理念是衡量博物馆质量的重要标尺

列宁曾经指出:一个博物馆不在于有多少藏品,而在于有多少观众。衡量博物馆质量的指标可能有多种,但在正常年代,观众数量的多寡是反映博物馆质量的主要指标。上海博物馆现象就很有说服力。即博物馆的质量与观众数量成正比。观众数量的上升和观众与博物馆交流互动程度的加深,是建立在公众发自内心喜爱的基础上的。公众的喜爱,有对整体的,有对某一方面的,或是对其整体形象,或风格的喜爱,或是对其系列文物展览的喜爱,或是喜爱其建筑艺术、服务特色等等。从这个意义讲,“公众喜爱”理念,是衡量博物馆质量的重要标尺。

4.博物馆要摆脱事业经费不足的困境,特别需要强调“公众喜爱”理念

博物馆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中外博物馆的经费大多是通过四个途径获得的。一是政府拨款;二是社会赞助;三是门票收入;四是与自然和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相关的经营收入。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国民经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国家财力有限,对博物馆的投入有些省份虽有所提高,个别馆也有很大提高,但对大多数博物馆来说,政府投入还远远不够;而社会对博物馆的资金赞助更是微不足道。当前,博物馆求生存谋发展所需经费还要靠博物馆自身努力。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赢得社会公众的喜爱,观众才会增多,观众增多了,门票收入和相关经营收入才有增加的可能,才能缓解博物馆事业经费不足的困难。

5.“公众喜爱”理念是博物馆求生存谋发展的基本理念

我国当代博物馆可大致分为求生存和谋发展两大类。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大多数都在追求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这些追求中,有许多理念支撑其中,如“藏品系列化、珍品化”、“陈列展览精品化、新颖化”、“服务方法人性化”、“经营运行市场化”、“内部管理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宣传推介经常化、媒体化、网络化、多样化”等等,在这些理念中,“公众喜爱”理念应是贯穿其中的最基本的理念,博物馆的一切工作都要想到公众,都要想到公众的需求,都要想到公众是否喜爱。

三、如何提高博物馆“公众喜爱”的程度

要提高博物馆“公众喜爱”的程度,我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做:

1.抓好两个提高,解决人的问题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博物馆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要在思想上强化“博物馆公众喜爱”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思想观念,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己任,在各项工作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思想认识统一了,博物馆“公众喜爱”程度的提高才有可能。二是提高队伍素质。通过培训和改革人事制度等手段,提高博物馆队伍素质,培养各岗位所需要的真正人才,使之适应“公众喜爱”理念所赋予各项工作的实际要求。

2.抓好藏品环节,解决物的问题

一是要给自己的博物馆科学、准确的定位,是属于哪一类博物馆,是以收藏哪一类文物为主,扬长避短,以突出自己鲜明个性和特色。二是有计划地将有限的经费,主动地去集中征集应属于本馆收藏的那一类文物,使之系统化、体系化、权威化,为提高博物馆公众喜爱程度的工作打好基础。

3.抓好两个“保”,解决前提条件问题

一是抓好文物和自然标本的科学保护工作,做好藏品和防虫、防霉、防变质、防破损等等,使藏品的品相和质量处于良好状态。同时,有旧址遗址的馆要抓好修复保护工作,使结构、外观和内部格局以及环境风貌,既保持原状,保持其文物建筑遗迹的信息含量,又要有安全使用性,使其处于正常使用的良好状态。二是抓好全馆人、财、物全方位的安全保卫工作,无论在哪个环节,哪个地方,哪项工作上都不能在安全保卫方面出问题。一旦出现问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常的工作秩序被打乱,大量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对内会影响员工信心,对外影响本馆公众形象,如果问题严重,会使一个馆元气大伤。因此,作为馆长,藏品和旧址的科学保护工作和全馆的安全保卫工作一点也不可马虎,要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它是提高博物馆公众喜爱程度的工作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后面工作无从谈起。

4.提高博物馆公众喜爱程度的一点思路和主要方法

(1)提高博物馆公众喜爱程度的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是项综合性的各项工作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战略,可以用十六字概括:“内优品质,外创品牌,服务社会,亲和公众”。内优品质主要指博物馆自身的特色和品位,指博物馆的人、物、环境、服务等四个方面的品位和质量要高,这四个方面相互间的关系要和谐有序。简例说明,如藏品(工艺品、宣传品等)要“精”,精品、精炼;要自成体系,要有鲜明的特色。展览要“新”,新内容、新视觉、新形式、新奇特;环境要“清”,清新、清洁、清静、清闲、清雅、清幽、清香。外创品牌主要指使用“借风”和“造势”等手段,在国内外广泛深入地宣传和树立自己的优秀品质和公众形象,提高知名度和赞誉度。服务社会、亲和公众,一要强调服务意识,二要强调服务质量,要充分体现人性化和亲和性。作为馆长,必须站在博物馆长期发展及其总体规划运作的制高点,紧扣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脉搏,面向公众和社会的需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整体推进,一步一步地踏实去做,卧薪尝胆,经过几年努力,必将大有收获。

(2)以上是顺向思维方法,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找出公众不喜爱博物馆的具体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一个一个加以解决,公众就会从不甚喜爱到喜爱到非常喜爱。各馆实际情况不一样,受公众喜爱不喜爱的具体问题各有不同。因此,各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解决。以上表述的只是一点思路和主要方法。

从2001年开始,我馆提高公众喜爱程度的工作有所尝试,经过几年努力有所收获,但还远远不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下大力气去做。笔者对本馆如何继续提高公众喜爱程度的工作,有所思考,作为个案,简述如下:

科学定位:辛亥革命主题馆。办馆方向——应办成辛亥革命文物资料收藏保护中心、宣传教育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文化和学术交流中心、公众纪念中心和与辛亥革命主题相关的纪念品工艺品中心等“六中心集合体”,并使之具有凝聚性、扩张性和幅射性,以实现“内优品质,外创品牌,服务社会,亲和公众”,提高公众喜爱程度的目标,满足社会各界和社会公众有关辛亥革命主题的各方面各层次的需求。其次,按照上述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实现之目标,遵循博物馆工作的规律全力以赴去付诸实践。如藏品征集方面,有计划地主动征集辛亥革命类文物,即与辛亥革命人物和事件相关的文物,使之系统化、体系化。本馆现有藏品中辛亥志士手迹、书画、辛亥名人家谱、民主共和纪念瓷器、清代民国家具及木雕已有些基础,还要主动地集中征集,使之体系化。

陈列展览方面:(1)继续完成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整体维修工程。旧址是遗址类博物馆的室外展品,是复原陈列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该旧址系国保单位,建筑风格独特,面积1.2万平米,已维修7000平米。观众对于已经维修之建筑很是欣赏,对未维修部分颇感遗憾。本馆拟于近两年维修剩余的4000平米的纪念性建筑,并利用该建筑举办《辛亥革命全史陈列》。(2)挖掘史实,充实提高《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的展示内容,至少一个展室有一段重点历史情节,整个展览有一至二个精彩历史情节,以凸现展览高潮。(3)对基本陈列中的一切设施设备(背投电视、触摸屏、阅览台、座椅、空调及供水系统等)及时维修,使其始终处于正常状态,体现对观众的尊重和负责。(4)在展室和展区增设观众休息空间和设施及饮水机等。(5)临时展厅专题展览内容常换常新。(6)主题艺术表演。

科学研究方面:除继续办好《辛亥革命研究动态》外,在政策上进一步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重点研究藏品和辛亥革命史学以及博物馆学。

环境风貌方面:保持花草鲜艳,广场整洁,厕所宽敞芳香(备有手纸、净手液等),展室窗明几净;在交通道路方面增强可进入性;在对公众服务方面,拓展服务面(讲解、导游、讲座咨询、开放图书资料室、茶室、咖啡室、娱乐室、艺术品室等等);在展览解说方面,因人施讲,增设语音导览系统,注重外语讲解;同时加强与旅游、教育、社区、部队、科研等社会各界的紧密联系,继续办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军民共建”、“馆区共建”等活动,使教育功能具有扩张性;在宣传推介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灵活多样、无孔不入地广泛宣传;筹办“博物馆之友”和“志愿者之家”;适时举办各种活动;与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日本等加强交流与合作等等。要做的工作多而又多,细而又细,不甚枚举。总之,要在“三贴近”原则指导下,本着“以人为本,时时为观众着想,处处为观众服务,事事让观众满意,使广大公众真正喜爱博物馆”的理念,实实在在地去做,诚心诚意地去做,就必将创造出博物馆事业的辉煌。

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要提高博物馆公众喜爱的程度,除博物馆自身努力奋斗外,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社会的理解和爱护,这是人人明了的常理。作为博物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努力。

(梁华平辛亥革命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