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三略》亦称《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三卷,共3800余字。《三略》是中国古代着名兵书,大约成书于西汉末年,旧题黄石公撰。据考,《三略》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为两汉时期唯一一部流传至今的完整兵学着作,该书问世以来,受到历代政治家、兵家和学者的重视。北宋元丰年间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经过学者研究,《三略》成书于春秋后两汉前是无异议的,此书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此书系作者分析了春秋战国由“乱”而“治”的经验教训后,站在历史大统一的角度,严肃而认真的思考。作者抓住了当时人心思稳的社会大趋势,深谋远虑,将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文字。可以说,《三略》是现实经验教训的总结。因此,书中的治国整军方略,已不仅仅局限于讲军事谋略和手段,它也是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
二、此书借鉴了儒家的仁、义、礼,法家的权、术、势,墨家的尚贤兼爱,道家的重柔等诸家思想,甚至还有谶讳之说。其治国整军的思想,较之于前代的兵书着作更具全局性、系统性。
三、《三略》大量引用古代兵书《军谶》《军势》中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为后人保留了这两部已佚兵书的部分精华。
《上略》通过对“设礼赏,别奸雄,着成败”的分析,论述了以“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为指导、以收揽人心为中心、以任贤擒敌为宗旨的治国统军战略思想及其实现方法。《中略》通过“差德性,审权变”,论述君主驭将统众的谋略。《下略》主要内容是“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进一步论述治军统军的原则。
该书的主要政治观点和军事思想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前瞻性的战略思想。书中通过对社会和战争的深入观察,既承认战争有很强的破坏性,是不祥之器;又认识到战争不会因为人们厌恶它而自行消灭。“圣王”不得已而用之,目的是用战争“诛暴讨乱”,救民于水火,而这样的战争是符合“天道”的。书中指出君主有“德”是国家大治的重要前提。明确指出当政应避免“十祸”,重视收揽人心,“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书中又提出“释远谋近”的战略主张,国家治理应兴“佚政”,弃“劳政”,就是放弃劳民伤财以扩张领土的对外征伐,图治国内,内修政理,这样就能“佚而有终”。主张不要违误农时,要减轻赋税徭役等。
2.人本性的治军思想。书中主张恩威并重,赏罚必信。强调将帅要施恩于士卒,又要求严明法令,树立将帅威权。在将帅修养方面,提出“虑、勇、动、怒”是为将的明诫。要求将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以身先人”,做出表率。在将帅的选拔使用上,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认为“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书中强调重视军队的内部风气和导向,强调与众“同好”,与众“同恶”,只有这样才能万众一心、克敌制胜。
3.具有朴素辩证法的用兵思想。书中认识到社会在向前发展、事物在不断变化的规律,因此治国要因时而变,作战要依据敌情的变化而随时改变自己的计划和行动。主张强弱并举、刚柔相济,认为“柔”而适中是美德,“刚”而失中是祸害,“弱”而有德会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强”而不仁会受到人们的怨恨和攻击。它还注意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提出了“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的思想。
《三略》既是一部兵书,也是一部政治谋略着作,其中的用兵计谋、治军谋略对当今的社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致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请广大专家和读者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