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笔墨纸砚的故事
29375700000009

第9章 砚里有乾坤(1)

砚是古代文人研磨和储存墨汁的工具,源远流长,各式各样的砚,以及它们演进的过程更反映了历朝历代的生活文化。除了作为实用的工具外,砚更有着深厚的艺术价值。

砚的历史

砚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作为墨的研磨工具,毫无疑问,它是在笔墨问世之后才来到我们这个世界上的。

1975年,在湖北秦代墓地出土了木牍、墨和砚石。这表明,最迟在战国时期便已经有了砚。因为那时人们已开始用墨和笔把字写在简牍上,砚的出现,自然是适应了这一文化发展的需要。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砚一直是配着砚石磨墨的。因为当时使用的是天然墨或半人工墨,还不能直接在砚石上研磨成墨汁。到了汉代,出现了松烟墨,后期更用纸来书写。这一切促进了砚的发展和变化,砚石开始不用了,而是用墨锭直接研磨,砚上也有了装饰的花纹。

汉代的砚,多数是圆形,而且有三只脚。汉代的砚除了石砚外,还出现了陶砚。魏晋时又出现了瓷砚、铜砚、铁砚等品种。而陶砚一直沿用到隋唐时期。

隋唐时的砚台,其形体呈现出多样化,有圆形、三角形、龟形、箕形等样式,最流行的是圆形和箕形,并仅有一条或两条腿。砚面不再像汉晋时,仅仅稍微凹下来,这时的砚凹下得较深,而且不分砚池砚堂,为的是能储存较多的墨,这也许是由于唐代书法艺术的影响和需要所致。五代时期,砚的形制有了重大变化,没有腿的平台砚开始出现了,而且开始在砚台上刻写铭文。唐代的砚台仍以陶质为主,唐中期以后,石砚开始流行。宋代,陶砚完全让位,石砚占据了主流地位。由于产地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注重石料质量,并形成了端砚、歙砚、澄泥砚、洮河砚为最著名的四大名砚。

宋代时我国雕砚工艺史的辉煌时代。石料的精心挑选,为雕刻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一些名贵砚台,还特别讲究石眼,所谓石眼,就是利用砚石本身固有的斑点,经过人工巧妙雕饰后,所表现出的风格与形象。如果一块砚台,镶有趣味天成的砚眼,少则增值数倍,多则价值连城。

据古书记载,有一个读书人在市场上看到一方砚台,砚面上有个豆粒大的凸面,中间有一小黑点,四周密密环绕着无数浓淡相间的晕纹,形状恰如八哥鸟的眼睛。这便是不可多得的砚眼。那位秀才一看到这方砚台,便爱不释手,试图买下。但因卖家太高,讨价还价之后,仍未成交易。那位秀才只好惋惜地把砚台轻轻放下,摇摇头走了。那位秀才回到家中,还是对那块砚台放心不下,于是便取出卖主所要的银两,要立即去把砚买回。谁知他刚要出门,只见那位卖主却兴冲冲地跑上门来,手里捧着那方砚台。秀才接过砚台一看,与方才自己要买的那方砚台已大不—样了。原来,卖主以为秀才之所以不买那方砚,是因为有那块石眼碍事,所以特地磨平了。秀才一听,连连叫苦,但木已成舟,再无补救办法了。卖砚人自然也是后悔不及。这个故事足以说明砚眼的难得与贵重。

明清两朝,砚刻艺术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的砚式没有定型,根据石料的特质,因材施艺,使所雕砚台,几乎块块独具匠心,巧夺天工。而且这一时期的不少文人还亲自刻写砚铭,增添了砚的艺术价值。文人墨客之所以如此好砚,—个重要原因,便是笔、纸、墨的使用周期较短,必须频繁更置,而一方砚台,如无其他情况,可伴人终身。所以在“文房四宝”中,又有以砚为“第一宝”之说。

建国以来,我国砚的制造业有了空间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地生产的著名砚台有: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江西婺源的龙尾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山西新绛的澄泥砚、河南洛源的天坛砚、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贺兰砚、山东的鲁砚、河北易县的易水砚、江苏吴县的藏书砚、江西玉山的罗纹砚、江西星子的金星砚、江西修水的修水砚、吉林通化的松花砚、山西五台的五台砚、江苏扬州的漆砚等,可谓五彩缤纷,琳琅满目。

近代以来,由于墨汁的广泛采用,各式墨合、墨斗的大量制作,而使用砚台磨墨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但是展望未来,“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依然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斯落妖龙做砚石

很久很久以前,鄱阳湖里有一条巨龙,它的名字叫“斩尾龙”,平日里经常残害附近的黎民百姓。每年清明节,斩尾龙都要到歙县问政山它母亲的坟墓上祭奠一番。有一年,它带着它的九个儿子——红龙、赤龙、紫龙、白龙、黄龙、青龙、乌龙、绿龙和花斑龙一同去扫墓。十龙—起出动,只见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鄱阳湖大浪滔天,湖水纷纷涌出湖堤,向着徽州方向奔涌而去。霎那间,从鄱阳湖到徽州的地段,全都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正值张天师在齐云山一带云游,看见眼前景象大吃一惊,以为又是什么妖怪在兴风作乱,于是拿来斩妖剑,拔地而起,从云头向下视察。只见齐云山南面闪闪发光,亮色愈来愈近。张天师举目定睛,发现那发光之处正是斩尾龙父子的龙珠,随即大怒。

一会儿功夫,斩尾龙已来到齐云山上空,并嗅到了张天师的仙气,便回头对其九子说:“这里有仙气,孩子们快走。我的尾巴就是被他斩断的,你们的爷爷也是被他加害于镇妖井底。”正在这时,只听见早已在云头等候的张天师大喝一声:“妖孽,还不快快束手就擒!”说话间手起剑落,已将斩尾龙砍成九段。并将龙头甩到歙县溪头,身体甩到祁门,龙爪等扔到—个山脚下,这个地方后来就叫“九龙坳”,而这些残肢碎体后来都变成了砚石。

将斩尾龙除去之后,张天师又将红龙、赤龙和紫龙一一斩首。此时的齐云山已经是一片血海,龙血顺着齐云山向海阳、万安、岩寺等地流去。经过之地的岩石都被龙血浸润,变成了紫红色。其他六龙见势不妙,纷纷仓惶逃跑。其中小白龙和花斑龙向黄山方向逃去,张天师将花斑龙斩首在黄山桃花溪,花斑龙后来变成花岗岩,所以黄山的岩石以花岗岩为主。小白龙从黄山逃往安庆,被一位大仙收服,然后变成了白色的大理石,所以安庆的大理石很出名。黄龙逃亡杭州西湖,也被收服,西湖后来就有了—个叫“黄龙洞”的地方。

乌龙则逃到了江西,张天师一路追赶,赶到龙尾山时,发现乌龙正藏在芙蓉溪里,遂抽出宝剑,举剑就刺,不想只斩去乌龙的—截尾巴。乌龙顿时鲜血淋漓,跪地求饶:“张真人,我本性善良,只是父亲叫我作恶的。”张天师看乌龙真心悔改,于是正色道:“今日且留你一条生路,也好叫你家烟火常续。日后必不能再度作恶,残害百姓。”乌龙谢过张天师,就往怀玉山方向逃去。不想刚到怀玉山,就被观音菩萨用罗裙收服在山脚下,化成了“罗纹砚石”,而被斩落在芙蓉溪里的那半截尾巴也变成了精美的砚石——龙尾石。

张天师追赶青龙和绿龙到歙县后,发现观音菩萨已在那里等候多时,观音菩萨说:“不必追赶了,我已将它们锁在了‘龙王尖’。”据说,后来人们常说的歙石中的极品“庙前青”就是由它们变的。

陶渊明与金星砚

金星砚是砚台中的名品,产于江西庐山脚下的星子县。

据传说,第一块金星砚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亲手刻制出来的,那是公元317年的事情。

那年,陶渊明来到一个叫彭泽县的地方作县令,每月可挣到五斗米,这在当时,是比较微薄的工资。有一天,上边派人来到彭泽视察。按当时礼节,陶渊明要衣冠整齐地出城亲自迎接。陶渊明早就听说派来的这个官员—贯狐假虎威,搜刮百姓,因此很不情愿与此人打交道。私下里,陶渊明对县衙的同事们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这个乡里小儿点头哈腰呢?”—气之下,就在那位官员来到彭泽的前天夜里,带上家眷行李回到了故乡——星子县温泉陶村,从此过起了隐居生活。因为他家门旁边有五棵参天的大柳树,陶渊明于是便自称“五柳先生”。

一日,陶渊明在驼铃山下漫步,一个偶然的机会,拾得—块玲珑剔透的青石。当时,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揣回家中。经过数日研磨琢磨,竟刻成—方精美的石砚。从此,他便用此砚写诗作赋,著名的《五柳先生传》就是用这方砚台写成的。后来,当地的一些工匠得知此事,便纷纷上山采石,开始了雕刻石砚的工作。也不知是谁出的主意,把这—带出产的石砚叫作“金星砚”。由于第一块金星砚是陶渊明制造的,随着陶渊明名声的越来越大,金星石砚也渐渐为天下文所景慕。

宋朝时,广东的端砚、歙州的歙砚早已名闻天下,誉满中原,可是,当大学者朱熹在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讲学时,曾为得到—方金星砚而诗兴大发;民族英雄岳飞曾珍藏过金星砚,传于后世;连宋徽宗皇帝也称金星砚为“砚中之魁”,足见金星砚在当时影响之大。

现在,金星砚作为江西省星子县的著名传统手工艺品,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工艺水平的提高,产品已畅销全国各风景名胜旅游点。1981年,金星砚获江西省优秀产品奖,现已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古老的传统工艺产品,正在彰显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光辉。

盘谷藏宝砚翠柏尽扭枝

河南省源县北有座寺院叫盘谷寺。这里曾是唐代隐士李愿隐居的地方。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著有《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盘谷随之名声大噪。盘谷寺后面群峰耸立,大山深处盛产一种石砚,这便是有名的天坛砚。

在这里,你会看到一种奇观,满山松柏青翠欲滴,或扎根于石缝之中,或倒挂在悬崖之上,但几乎所有的柏树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棵棵顶梢向回盘旋,蔚为奇观。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盘谷扭枝柏”。关于这种扭枝柏,还有—个神奇的传说。

唐朝时,有一贤士名叫李愿,因不满当时朝政,来到盘谷隐居。他与当时著名文学家韩愈是十分要好的朋友。韩愈曾把自己心爱的一块天坛砚赠给他,作为纪念。这块宝砚,似马蹄状,紫红如玉,有数条金线相通。石中花纹,有如惊涛骇浪。波涛之上,有一匹骏马气宇轩昂,踏波回首。只要用口一呵,便有晶莹水珠渗出,立可研墨。李愿把这方石砚视为至宝,终生珍视直至垂危之际,才将此砚赠与盘谷寺的老和尚。不料李愿留下的这块宝砚却生出了许多风波和故事。

盘谷寺内的老和尚,将李愿赠给的这块宝砚,视为镇寺之宝,平时总是秘不示人,连寺里的小和尚们都难得一见。久而久之,寺内寺外的人都在议论这块宝砚,然而谁也没有看见过,所以关于这方宝砚的话,则越传越奇。

“那宝砚能自动涌泉,任你怎么用也不干。”

“那宝砚是个聚宝之物,放进粮食吃不完,放进金钱花不尽……”

后来有人竟说那块宝砚具有魔力,如何如何富于变幻……

真是树大便招风,这些无头无脑的传闻,把一些贪心之人勾引得垂涎三尺,昼思夜想,并发誓非把此物弄到手不可。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天坛山下来了个河东节度使,此人便是后来有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别看此人是一介武夫,却是个贪婪狡诈之徒。盘谷寺藏有宝砚的消息传到他耳朵后,他便立刻派这一带的地方官——一个叫李司马的人来到盘谷寺,抢夺宝砚。

这一天,李司马带领一些人马来到了盘谷寺,找到了寺内的一位老和尚,单刀直入地说:“听说寺内有块镇寺聚宝砚,能否让我瞧一瞧?”

主持回答道:“砚是有一块,但并非什么聚宝砚!”

“那好,赶快拿出来吧!”

“对不起,今天不行!”

“为什么?”

“这砚乃是本寺镇寺之宝,早年立下规矩,由主持长老收存,其他人不知道藏在哪里。今日主持长老上山采药未归,只好请改日再看了!”

“那好,告诉主持长老明日我非看不可!”

主持长老回到寺内,得知此事,大吃一惊。心中暗想,这些强盗,分明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重兵驻在山下,怎么会只为一看宝砚了事,分明是来抢宝砚。这便如何是好,老主持急得团团转,—夜未合眼。

第二天,天刚亮,只见一个小和尚来报,“不好了!师傅,山下有兵来了!”

老主持心想,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于是急忙打开柜子,包好砚台,背上采药篓,领着一个小和尚,便上了山。

山下追兵一边呐喊,一边追赶。老主持慌乱之中,又“咕咚”一下跌了个跟头。小和尚赶紧上前扶起师傅。老主持上手拽着柏树枝总算爬了起来。老主持手拽着柏树枝,望着脚下重重叠叠的山石,忽然心生一计,何不将宝砚暂时藏在大山之中,作个记号,过几日等贼人走了再取回,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吗?于是师徒二人急忙把宝砚埋在山石之中,在藏砚之处,把柏树扭残—枝以为记号。然后顺着盘谷绝壁处的一道石缝暗道上北山去了。

李司马一伙进入盘谷寺内,把寺内翻了个底朝天,也未搜到宝砚。正在追问主持去向,却有人报说有两个和尚已从盘谷西沟向北去了。李司马赶紧带兵去追赶,到了西沟,只见悬崖峭壁,并无一人踪影。李司马无计可施,放火烧了寺院,灰溜溜地回去了。

第三天,老主持深山归来,见寺院虽遭兵火,但由于众僧及百姓相救,损失尚不算大。得知李司马确实回去了,才又带上小和尚上山来寻宝砚。但是,奇怪的是,满山翠柏都成了扭残的枝条,再也认不出他们扭过的是哪棵树了。

后来有人在这山中找到了能制砚的石料,据说是那块宝砚变的。

歙砚的传说

歙砚,以产于歙州而得名。歙州大量生产砚石,是从唐朝开始的。唐朝时,歙州管辖的范围有:今安徽省的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和江苏省的婺源等县。而砚石主要是产于歙县、祁门、婺源等地,而以婺源的为佳。

关于歙砚的发现及开采,还有一段生动有趣的传说呢!

相传在唐朝的时候,离婺源的龙尾山有五公里左右,有个叫里官亭的小村子,住着—位姓叶的猎人。

一天,他背上弓箭,来到野外打猎。为追捕一只受伤的野兽,来到了龙尾山下。野兽一闪身,钻进了茂密的树林中不见了。叶猎人不得不停下马来,稍事休息一下。—抬头,猛然间发现眼前不远的小溪上笼罩着五彩祥云。山头有几抹白云漂浮游荡,景色十分宜人,不由得看入了迷。于是,他便下得马来,在小溪边来回信步走着。走着走着,无意中又发现这里的石头和别处的不一样,看上去像铁一样结实,又像玉一样细腻,表面又如同研磨过的珠宝那样光滑;那些石头上还可以看到清晰的不同颜色的纹理,有的还镶嵌着闪闪发亮的金星。

他好奇地随手捡起一块揣回家里,并作为传家的宝物留给子孙。

也不知过了多少代,多少年。这一代,叶猎人有个后代终于成为秀才,成为乡里的读书人。这位叶秀才决心要把祖宗传下来的这块宝石雕成砚台,以作纪念。叶秀才四处打听,终于请来—位技艺高超的雕工。

雕工见了这块石头,先是一惊,接着便是连声称赞道:“宝石!真是一块人间少有的宝石呀!”说罢,又把那块石头拿在手中,仔细看了—会儿,琢磨来想过去,最后胸有成竹地说:“我一定因石取势,刻出—块蛟龙吐水砚来!”

没过几天,雕工果然把一方蛟龙吐水砚刻好了,砚台上的两颗金星正好刻成了蛟龙的一对眼睛,显得炯炯有神,熠熠生辉。最令人奇怪的是,那砚台上刻的蛟龙的嘴里还时不时地冒出一串串水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