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庸做人的学问
29389900000011

第11章 做人的态度与信念:时而中(5)

这个穷人,这时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人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她就答应了。穷人于是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里面煮。“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青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扔在汤里。

当然,你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如果这个穷人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因此,这个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坚持下去,方法正确,敢于创新,你就能成功。”

你应该在每天的生活中保持那种创新的感觉,如果你没有保持,原因在哪里?你必须找到原因,解决这原因,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保持创新的感觉会使你走向成功。

世界上因创新而获成功的人简直就是不胜枚举。

法国美容品制造师伊夫·洛列是靠经营花卉发家的,他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感触颇深地说道:“能有今天,我当然不会忘记卡耐基先生,他的课程教给了我一个司空见惯的秘诀,而这个秘诀我尽管经常与它擦肩而过,但却从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来对待。而现在我却要说,创新的确是一种美丽的奇迹。”

伊夫·洛列1960年开始生产美容品,到1985年,他已拥有960家分号,各个企业在全世界星罗棋布。

伊夫·洛列生意兴旺,财源茂盛,摘取了美容品和护肤品的桂冠。他的企业是惟一使法国最大的化妆品公司“劳雷阿尔”惶惶不可终日的竟争对手。这一切成就,伊夫·洛列是悄无声息地取得的,在发展阶段几乎未曾引起竞争者的警觉。

他的成功完全依赖于他的创新精神。

1958年,伊夫·洛列从一位年迈女医师那里得到了一种专治痔疮的特效药膏秘方。这个秘方令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根据这个药方,研制出一种植物香脂,并开始挨门挨户地去推销这种产品。

有一天,洛列灵机一动,何不在巴黎最著名的杂志上刊登一则商品广告呢?如果在广告上附上邮购优惠单,说不定会有效地促销产品。这一大胆尝试让洛列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当他的朋友为他的巨额广告投资惴惴不安时,他的产品却开始在巴黎畅销起来,原以为会泥牛入海的广告费用与其获得的利润相比,显得轻如鸿毛。

当时,人们认为用植物和花卉制造的美容品毫无前途,几乎没有人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资金,而洛列却反其道而行之,对此产生了一种奇特的迷恋之情。

1960年,洛列开始小批量地生产美容霜,他独创的邮购销售方式又让他获得巨大成功。在极短的时间内,洛列通过各种销售方式,顺利地推销了70多万瓶美容品。

如果说用植物制造美容品是洛列的一种尝试,那么,采取邮购的销售方式,则是他的一种创举。时至今日,邮购商品已不足为奇了,但在当时,这却是闻所未闻。

1969年,洛列创办了他的第一家工厂,并在巴黎的奥斯曼大街开设了他的第一家商店,开始大量生产和销售美容品。

伊夫·洛列对他的职员说:“我们的每一位女顾客都是王后,她们应该获得像王后那样的服务。”

为了达到这个宗旨,他打破销售学的一切常规,采用了邮售化妆品的方式。公司收到邮购单后,几天之内把商品邮给买主,同时赠送一件礼品和一封建议信,并附带着制造商和蔼可亲的笑容,这竟使得邮购几乎占了洛列全部营业额的50%。洛列式邮购手续简单,顾客只需要寄上地址便可加入“洛列美容俱乐部”,并很快收到样品、价格表和使用说明书。

这种经营方式对那些工作繁忙或离商业区较远的妇女来说无疑是非常理想的。如今,通过邮购方式从“洛列美容俱乐部”获取口红、描眉膏、唇膏、洗澡香波和美容护肤霜的妇女已达6亿人(次)。伊夫·洛列通过邮购建立了与顾客的固定联系。他的公司每年收到近8000余万封函件,有些简直同私人信件没有两样,附着照片和亲笔签名,畅叙友情,表达信任,写得亲切感人。当然,公司的建议信往往写得十分中肯,绝无生硬地招徕顾客之嫌。这些信中总是重复地告诉订购者:美容霜并非万能,有节奏地生活是最佳的化妆品。而不像其他商品广告那样,把自己的产品说得天花乱坠,功效无与伦比。

公司通过电脑建立了1000万名女顾客的卡片,每逢顾客生日或重要节日时,公司都要寄赠新产品和花色名片以示祝贺。

这种优质服务给公司带来了丰硕成果。公司每年寄出邮包达900万件,相当于每天3-5万件。1988年,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增长了30%,营业额超过了25亿,国外的销售额超过了法国境内的销售额。

如今,伊夫·洛列已经拥有了400余种美容系列产品和800万名忠实的女顾客。伊夫·洛列通过辛勤的劳动和艰难的思考,找到了走向成功的突破口和契机。化妆品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令人触日惊心,如果亦步亦趋,墨守陈规,那肯定只能成为落伍者。

洛列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如果你想迅速致富,那么你最好去找一条创新捷径,不要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随波逐流。”

提到创新,有些人总是觉得神秘,似乎它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办到。其实,创新有大有小,内容和形式可以各不相同。创新活动已经不仅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它已经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可以进行创新性的活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进发出创造的火花。人们在事业上新的追求、新的理想、新的目标会不断产生,在为新的事业创造奋斗中,实现了这些新的追求、理想和目标,就会产生新的幸福。创新是永无止境的,人的幸福的实现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创新性的思维。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只有通过有所创造,才能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和真正幸福。创新思维在实践中的成功,更可以使人享受到人生的最大幸福,并激励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去从事创造性实践。

你为了取得未来的成功,总是要探索前人没有运用过的思维方法,寻求没有先例的办法和措施去分析认识事物,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方法,锻炼和提高你的认识能力。

孔子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与追求的过程。美国总统林肯说:“创新是力量、自由及幸福的源泉。”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把创新看作是“快乐的生活”,是“一种根本的快乐”。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创新是生活的最大乐趣,幸福寓于创新之中,他在《致儿子的信》中写道:“什么是生活的最大乐趣?我认为,这种乐趣寓于与艺术相似的创新性劳动之中,寓于创新性思维之中。如果你热爱生活,你就不能不体验这让人心跳的感觉。”

(十一)好学力行——不断用知识垫高自己的价码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中庸》

儒家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君子,得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能力。用什么办法提高呢?学习——实践——学习,且视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没有爱好与追求,精神会陷入空虚,也没有与人交际的资本。在当今社会,知识不断更新,学习是一个人必要的生存手段。

明初著名学者宋濂年幼的时候,家境十分贫苦,但他苦学不辍。他自己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讲:“我小的时候非常好学,可是家里很穷,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寻到书看,所以只能向有丰富藏书的人家去借来看,借来以后,就赶快抄录下来,每天拼命地赶时间,计算着到了时间好还给人家。”正是这样他才学到了丰富的学识。

有一次天气特别寒冷,冰天雪地,北风狂呼,以至于砚台里的墨都冻成了冰,家里穷,哪里有火来取暖?手指冻得都无法屈伸,但仍然苦学不敢有所松懈,借来的书坚持要抄好送回去。抄完了书,天色已晚,无奈只能冒着酷寒,一路跑着去还书给人家,一点不敢超过约定的还书日期。因为这么诚信,所以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他看。他也就因此能够博览群书,增加见识,为他以后成材奠定了基础。

面对贫困、饥饿、寒冷,宋濂不以为意,不以为苦,努力向学。后来他觉得这样学习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就到学校里拜师学习。一个人背着书箱,拖着鞋子,从家里出来,走在深山狭谷之中,寒冬的大风,吹得他东倒西歪,数尺深的大雪,把脚下的皮肤都冻裂了,鲜血直流,他也没有知觉。等到了学馆,人几乎冻死,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学馆中的仆人拿着热水把他全身慢慢地擦热,用被子盖好,很长时间以后,他才有了知觉,暖和过来。

为了求学,宋濂住在旅馆之中,一天只吃两顿饭,什么新鲜的菜,美味的鱼肉都没有,生活十分艰辛。和他一起学习的同学们一个个华装美服,戴着有红色帽缨镶有珠宝的帽子,腰里佩着玉环,左边佩着宝刀,右侧戴着香袋,光彩夺目,像神仙下凡一样。但是宋濂不以为那是什么快乐,丝毫也没有羡慕他们,而是穿着自己朴素无华的衣服,不以为低人一等,不卑不亢,照样刻苦学习,因为学问中有许多足以让他快乐的东西,那就是知识。他根本没有把吃的不如人,住的不如人,穿的不如人这种表面上的苦当回事。

正是宋濂能忍受穷苦,自得其乐,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再来看从一个打工仔成为英语人才的感人故事。

他叫张立勇,1993年,小张揣着几本高中课本南下广州,在竹艺厂、玩具厂打工。玩具厂生产的玩具大都销往国外,定单、包装等都是英文字母,张立勇看不懂这些外国文字,玩具的尺寸、颜色、填充物要多少等都无法确定,更无从下手。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了高中英语课本,又买来英语词典当助手,对照着包装箱上的英文,再翻译出汉字来。他为没有大学文凭、不懂英语、不会电脑带来的尴尬而苦恼,暗暗下定了学习的念头。

1996年,张立勇来到清华大学,成为第15食堂厨师,一名切菜工。到清华的第三个月,他听说第三教学楼的露天平台上有个英语角后,就鼓足勇气,走进了大学生中间。从那以后,他成了英语角的常客,并在清华师生的帮助下开始系统学习英语。为了学英语,他甚至捡别人丢弃的英语书。他上班的路上塞着耳机听英语新闻;缩短吃午饭的时间躲在食堂的饭柜后面背诵英语课文;吵闹的宿舍里无法安心看书,他就到操场上的路灯下夜读,大概每天能有七八个小时自学时间。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他对英语的学习从来都没有中断过,乐此不疲。他用毛笔写着儒家格言“克己”和清华的校训“行胜于言”,贴在床头上,以告诫自己不许偷懒。

1999年、2000年,张立勇分别通过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2001年,他又在托福考试中获得了630分的高分。他还考取了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主修对外经济与国际贸易专业,并顺利获得本科文凭。

在清华园里,张立勇以英语知名,被学子称为“英语神厨”,但他并不是只攻英语一门。他自学了计算机课程,还省吃俭用买了一台电脑;广泛阅读与新闻采访有关的专业书,旁听经济和法律课程,甚至还到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读了三年的国际贸易专业,拿了一个货真价实的大专文凭。张立勇还听过麦肯锡、比尔·盖茨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的讲座,这是令他骄傲的一笔财富。听讲座让他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拓宽了视野,他知道钱不是靠自己节约几分就积攒起来的,有了知识和能力可以挣更多钱;何况学知识也不完全是为了挣多少的薪水,而是你的思想、你的能力是不是真的超过别人……这是个很高的境界。

“不亦悦乎”,孔子把学习的快乐视同见到老朋友的快乐,强调了牢固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当我们把学习知识当成了结识朋友、把复习知识当成与同学聚会,当然就不会产生厌学的心态,也就不会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苦差事了。

(十二)困而知之——变失败的感觉为成功的信念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论语》

孔子既是一位思想家,又是一位积极的社会实践者,他在推行自己的学说与政治主张时,历经了一次次的失败。然而失败对于他,只是一种感觉而已,这感觉更坚定了他的信念,“朝闻道,夕死可矣!”

人没有信念,行路就不会平稳,不是急躁,就是迟缓。有信念的人遇到逆境,也会内心平静。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孔子认为,一个人即使不幸处在患难之中,只要能择善而从之,不气馁,不放弃,同样有能力做一条铁铮铮的汉子。

因此,一个人的地位、身份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做人,立身行事能够本着诚信,规规矩矩地去做,无论自己处在什么地位,都一样可以成为君子(好人);无论自己是什么身份,都一样可以活得悠然自得。

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备尝艰辛、异常顽强的人们!芸芸众生在对成功者头上的光环顶礼膜拜的同时,不禁悄悄地哀叹:成功者如同凤毛麟角,何年何时,成功之神才能对自己格外关照几分呢?在自艾自叹的消极心态中,他们早已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机会。

当我们纵观历史,横览世界,会不难发现,一个出乎意料却又合情合理的论断如同闪电一样照亮了漆黑的脑海——成功者无一不是战胜失败而来!成功无一不是血汗与机运的结晶!

当你想在未来成功时,你必然会遭受到失败,你有必要去体验一下失败的感觉。能承受住失败的心理才是强有力的心理。

试着去做一件你不可能做成的事,真实地体验一下失败的感觉并学会正确对待失败。

在失败面前,至少有三种人。一种人,遭受了失败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成为让失败一次性打垮的懦夫,此为无勇亦无智者。第二种人,遭受失败的打击,并不知反省自己,总结经验,但凭一腔热血,勇往直前。这种人,往往事倍功半,即使成功,亦常如昙花一现。此为有勇而无智者。另一种人,遭受失败的打击,能够极快地审时度势,调整自身,在时机与实力兼备的情况下再度出击,重振雄风。这一种人堪称智勇双全,成功常常莅临在他们头上。

在一定的意义上,研究成功要从研究失败开始,超越失败则必然通向成功的彼岸。正视失败,洞见失败,最终必定超越失败。

同其他人一样,你也许曾经做过这样的梦:你是—个成功者,得到了许多鲜花和掌声,你为自己的成功而欢呼雀跃……但是,你却没有把这梦中的鲜花和掌声变成现实,尽管你是一个屡败屡战的坚强者、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有志者、一个善于算计的精明者、一个被众人普遍赞赏看好的优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