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庸做人的学问
29389900000028

第28章 做人的良知与境界:慎其独(3)

美国游客以为这位泰国女商贩会马上答应,但只见她连连摇头。见此情景,美国游客又补充了一句:“别担心,你老板不会知道的。”

女商贩听了这话,看着美国游客,更加坚决地摇头说:“佛会知道。”

美国游客一时哑然。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像钓鱼一样,设了一个诱饵,但女商贩并不上钩,关键在于她深深懂得:商人必须讲究商业道德,正经钱可赚,昧心钱不可得;别人能瞒得住,但良心不可欺。

做人处事的道理和经商的道理是相通的。“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这句话几乎包含了各种层面的人生活动,比如做官、种田、经商、打工等等,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于人于己问心无愧,无论处于何种人生情境,无论是别人知道还是别人不知道,做人都要珍视“人”这个崇高的称号,必须保持个人品德的纯洁无瑕。

利用别人不知道而欺骗别人是一种最大的不道德。《后汉书》中记载了一则“杨震四知”的故事。东汉时期,杨震奉命出任东莱太守,中途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是由杨震推荐上来的。这天晚上,王密拿着10斤黄金来拜见杨震,并献上黄金以感谢他往日的提拔。杨震坚决不收。王密说:“黑夜没有人知道。”杨震却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为了不做对不起他人的事,在行动之前,要审查自己的良心,是不是缺失了。在行动中,让良心起调整和监督作用;在行动后,良心对行动的后果进行评价和反省。“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做人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记住曾国藩这句话,对你做人处世大有益处。你无愧于人,对方自然对你信任,你何愁不被人接纳与认可呢?这是一种积极的进取,相反,如果瞒着人做了亏心事,虽然得到了便宜,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境界的倒退。

(七)不诚无物——如何完善独立的人格

简子曰:“《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立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

欧阳修说:“君子修养品德,内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外要修饰自己的仪表。”苏洵说:“脸脏了不忘擦洗,衣服脏了不忘清洗,这是做人起码的常识。”按照这个常识做人,完成了自我的人格,才能被人看得起。要被人看得起,平时做人要端重,要庄严,要恭敬;不要轻佻,不要苟且,不要散漫。

君子不重则威。人作为万物之灵,能超越自我,成就事业,这都要依靠自己去创建,依靠自己去奋斗。做人如果可以深入观察自己,唤醒自身沉睡的潜能,那么,伟大无比的力量和奇迹将会因此而产生。唤醒潜能后,你会惊奇地发现,你和圣人没有什么不同,圣人和你也没有什么不同;你就是英雄,英雄就是你,英雄和你没有什么区别。不过,你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唐朝白居易,既是位了不起的诗人,又是位了不起的清官。他在杭州任刺史期间,除了饮水吃菜非得向当地购买以外,从不索取任何名贵物品。想不到他离任回家以后,竟发现自己做了一件错事,于是写下这样一首类似“自我检讨”的诗篇:“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叶。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原来他在游天竺山时,带回来两片玲珑可爱的山石。他感到对不起杭州,对不起天竺山,要是每个游人都去带回两片可爱的石子,那么,天竺山还成什么样子,这不就破坏了大自然之美吗?这种损失,抵得上贪污千金,不像个为官清白的人所做的。

一个人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变化,如生活条件变化,家庭关系变化,职业变化,地位变化,或者受挫遭难,或者伤残,但无论什么情况,都应该保持独立的人格,自尊自敬,自爱自重。陆象山说:“双手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这就是自尊自重。陆象山又说:“天下的事情,是每一个人的事情。”这就是自敬自爱。

做人处世力行中庸,并不排斥自尊,没有自尊,与中庸思想只会越来越远。自尊是自我规矩,自我规矩才能自成方圆。自尊不是自我夸大,惟我独尊。自夸的人狂妄,怪异,荒诞。做人要自尊,就是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在自己的心中确立这样的信念:天地赋予我的优势并不比别人少一分一毫,别人有的我也有,只要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精进如斯,成功就不会少我一分。做人不能自暴自弃,以致辜负了天赋的才华,辜负了人生的美好。天作孽尤可恕,但自己不尊重自己,不自爱,那还有什么理由自怨自艾?

司马迁的童年,他家过着耕种牧畜的生活,父亲名谈,是一位太史令,“掌握秘籍、职司记载”,博学天文、史事,通晓诸子学术。司马迁从小受到良好熏陶,10岁时,他随父来到长安,诵读古人经书,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珍贵文化历史资料。20岁以后,司马迁开始周游各地名山大川,他游历淮河、长江一带,深入乡野,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他到过刘邦起兵的沛县等地,访问过萧何、曹参、樊哙、滕公等人的故家,了解了他们的一些事迹,他登上会稽山,去寻找民间传说已久的禹穴。为了勘察大舜所葬的地方,他又登上九嶷山。他考察过屈原的遗迹,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瞻仰过信陵君门客侯赢曾经看过的夷门。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长了不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接近下层人民,了解了人民的疾苦,为后来写《史记》准备了条件。司马谈死后三年,司马迁继续当了太史令。在他42岁时,开始了《史记》的著述。

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替李陵辩冤而遭大祸,司马迁在狱中受到奇耻大辱,本想“引决自裁”,但为了完成他不朽的著述,才“隐忍苟活”下来,狱中他想起以前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时,曾推衍出《周易》的卦爻。他想起了孔子在陈、蔡二国遭了困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江南而赋《离骚》,双目失明的鲁史官左丘明编撰《国语》,双脚受了重刑的孙膑忍着巨大的痛楚而作《兵法》……这一切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在狱中他效法这些不朽的名家,发愤而作,为了完成自己的宏伟心愿,只能忍辱含垢,发愤著述。终于在公元前92年,他以极大的毅力和雄深雅健的文笔,完成了宏伟的历史巨著《史记》,也同时完善了独立的人格。

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说明了一个人心地如果光明磊落,即使立身在黑暗的狱中,过着暗无天日的非人生活,也像站在万里晴空的天下一样,能做出顶天立地的事来。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观念邪恶不端,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只能终日战战兢兢,无所作为。

(八)自我成全——该以什么方式面对荣与辱

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上,战战也。

——《曾子全书》

荣辱观是中华传统伦理学中最基本、最一般的道德范畴,儒道两家都谈到了它,儒家荣辱观以“仁”、“义”为标准。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南宋学者吕本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老子《道德经》中也说过这样的话:“宠辱不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不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一般来看,道家思想是退缩的,保守的,但它有些话却切合了中庸理论,尤其在为人处世上,主张不伤害生命和真性为前提,也就是人是自在的,只有这个自在性的主体与自然达成和谐,才是最恰当的,否则违反天性与人性。

洪应明在处世上始终保持着一种豁达的心态,他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一个人对于一切荣耀与屈辱无动于衷,用安静的心情欣赏庭院中的花开花落;对于官职的升迁得失都漠不关心,冷眼观看天上浮云随风聚散,那活得多自在啊。

人活在世上,总想比别人有钱,比别人有势,也因此惹事生非,种下苦根。于是聪明人意识到了这一点,把“宠辱不惊”视作一种境界。有一次,孟子本来准备去见齐王,恰好这时齐王派人捎话,说是自己感冒了不能吹风,因此请孟子到王宫里去见他。孟子觉得这是对他的一种轻慢,于是便对来人说:“不幸得很,我也病了,不能去见他。”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去吊丧,他的学生公孙丑说:“先生昨天托病不去见齐王,今天却去吊丧,齐王知道了怕是不好吧?”孟子说:“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今天病好了,我为什么不能办我想办的事呢?”

孟子刚走,齐王便打发人来问病。孟子弟弟孟仲子应付说:“昨天王有命令让他上朝,他有病没去,今天刚好一点,就上朝去了,但不晓得他到了没有。”

齐王的人一走,孟仲子便派人在孟子归家的路上拦截他,让他不要回家,快去见齐王。孟子仍然不去,而是到朋友景丑家避了一夜。

景丑问孟子:“齐王要你去见他,你不去见,这是不是对他太不恭敬了呢?这也不合礼法啊。”

孟子说:“哎,你这是什么话?齐国上下没有一个人拿仁义向王进言,这才是不恭敬哩。我呢,不是尧舜之道不敢向他进言,这难道还不够恭敬?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我赶不上,但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我为什么要觉得比他低而非要去趋奉不可呢?’爵位、年龄、道德是天下公认为宝贵的三件东西,齐王哪能凭他的爵位轻视我的年龄和道德呢?如果他真是这样,便不足以同他有所作为,我为什么一定要委曲自己去见他呢?”这就是孟子荣辱观的实践证明。

1807年7月,拿破仑与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在提尔亚西特会晤。奥地利王后路易莎也来到这里,想请求拿破仑把北德意志马格德堡归还给奥地利。一见面,路易莎王后先是赞赏拿破仑的头“像恺撤的一样”,然后直截了当地向拿破仑提出归还马格德堡的恳求。拿破仑也不好当面拒绝,但又不能轻易答应。他没话找话地赞美皇后的服装如何好看,想以此转移话题。路易莎王后回敬了一句:“在这样的时刻,我们要拿时装作话题吗?”她再次提出请求,拿破仑又用一些毫不相干的话来对付她。路易莎王后再三央求拿破仑宽大为怀,态度谦恭而又诚恳,使拿破仑多少有些动摇。这时,奥地利弗西斯国王进来了,拿破仑的调子当场冷下来了。

宴会结束时,拿破仑得体地向路易莎王后奉送了一朵玫瑰花。王后灵机一动,脱口而出:“不可否认为这是友谊的象征,我的请求已蒙答允?”拿破仑早有戒备,用一句不着边际的话把话题推开了。路易莎王后没有达到目的,失落地离开了提尔亚西特。拿破仑宠辱不惊,没被王后的热情和赞赏征服。

外交场合中,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无论怎样被对方吹捧,不该做出让步的决不松口,同时又要做到言行得体,不失礼仪,自我成全,这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九)无疑不惑——怎样避免陷入孤立无援之境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中庸》

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意思是说,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但是,与人相处,如果一个“疑”字横亘在中间,那么彼此就很难有真诚的交流与长久的合作,而只会增添烦恼与困惑,陷入孤立。

人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当人的自尊心受到尊重时,就会产生一种向心力、合作感,就会与他人保持和谐一致的行动。但当人的自尊心受到侵犯时就会本能地产生一种离心力和强烈的情绪冲动,过度的刺激和过度的情绪作用,就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极为不良的后果。因此,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格、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团结别人,并受到别人的尊重。领导者要带头尊重人,使组织内部人人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和睦友好相处,齐心协力完成组织的共同任务。

人都有自信心,都有成就感,都抱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做好某项事情的心情和愿望。领导者在量才授职之后,应该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开展工作。用人不疑,施以信任,可以给人巨大的精神鼓舞和无形的力量。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将信任人作为一个管理教育原则,并圆满地取得了实验研究的成果。他曾把一张金额较大的支票交给一个正在改造的青年去直接领取,由于他信任这个青年,从而获得了这个青年的信任,终于完成了领款的任务。当然,这种信任不是盲目的、无根据的,而是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审慎的选择。由此可见,信任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有些领导在用人时嘀嘀咕咕,将信将疑,顾虑重重,是不符合用人原则的。

信任是领导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要相信下属是忠诚的,相信彼此之间是精诚合作的。这对于领导工作有百利而无一害。

信任,不能把这句话仅仅放在口头上,要把它牢记于心,并时时处处做到这一点,这才是一个领导的英明之举。战国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打算发兵征讨中山国。有人向他推荐一个叫乐羊的人,说他文武双全,一定能攻下中山。可是有人又说乐羊的儿子乐舒如今正在中山国做大官,怕乐羊不肯下手。后来,魏文侯了解到乐羊曾拒绝了儿子奉中山国君之命发出的邀请,还劝儿子不要跟荒淫无道的中山国君跑,魏文侯于是决定重用乐羊,派他带兵去打中山国。乐羊带兵一直攻到中山国的都城,然后就按兵不动,只围不攻。几个月过去了,乐羊还是没有攻打,魏国的大臣们都议论纷纷,可是魏文侯不听他们的,并不断地派人去慰劳乐羊。一个月后,乐羊发动攻势,终于攻下了中山国的都城。魏文侯亲自为乐羊接风洗尘,宴会完了之后,魏文侯送给乐羊一只箱子,让他拿回家再打开。乐羊回家后打开箱子一看,原来里面全是自己攻打中山国时,大臣们诽谤自己的奏章。

如果魏文侯听信了别人的话,而沉不住气,中途对乐羊采取行动,那么自己托付的事无法完成,而且双方的关系也再无法维持下去了。信人之术,其精要就在于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下属也不例外。当下属用自己的标准判断某件事的时候,作为领导不要立即怀疑下属判断的对错。毕竟,你也是在用自己的标准评判下属!正确的做法是:当下属的标准和你的标准不一样时,首先要信赖下属。

处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果毫无顾忌地表现自己,怀疑别人,尤其是下属、同事那是很危险的。因为,你在无形之中,可能将自己的情绪及前途,断送在别人手里了,稍稍不留意,就会被别人扯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