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能源
29390300000010

第10章 化石气体——可燃冰

1.冰火之间——可燃冰

在变化莫测的海洋深处蛰伏着一种可以燃烧的白色结晶物质,它就是“可燃冰”。在能源危机日益加重的今天,能源困局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发展探索新能源迫在眉睫,无意间可燃冰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为人类未来的新能源之路带来了一线曙光。

上世纪60~90年代,科学家在南极冻土带和海底发现一种可以燃烧的“冰”,这种环保能源一度被看作替代石油的最佳能源,但却由于开采困难,一直难以启用。但是随着近年来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科学家预测:在未来5年到10年,人们对可燃冰将会有全面的了解,并会取得重大突破。

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可燃冰分布在海洋里,据估算,海洋里可燃冰的资源量是陆地上的100倍以上。据最保守的统计,全世界海底可燃冰中贮存的甲烷总量约为1.8亿亿立方米,约合1.1万亿吨,如此数量巨大的能源是人类未来动力的希望,是21世纪具有良好前景的后续能源。

可燃冰被西方学者称为“21世纪能源”或“未来新能源”。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其中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科学研究表明,仅在海底区域,可燃冰的分布面积就达400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海洋总面积的1/4.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可燃冰分布区多达116处,其矿层之厚、规模之大,是常规天然气田无法相比的。

可燃冰,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气体或挥发性液体与水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质。可燃冰实际上并不是冰,通俗地说,就是水包含甲烷的结晶体,因为凝固点略高于水,所以呈现为特殊的结构。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中通常含有大量甲烷或其他碳氢气体,极易燃烧,外观像冰,所以被人们通俗、形象地称为“可燃烧的冰”。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与水分子,又称“笼形包合物”;它燃烧产生的能量比同等条件下煤、石油、天然气产生的多得多,而且在燃烧以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或废弃物,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等要小得多。

可燃冰被能源科学家看作最环保的化石气体。经过燃烧后,它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并且能量巨大,是普通天然气的2~5倍。

2.喜中有忧——可燃冰的缺点

可燃冰在给人类带来新的能源前景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天然气水合物中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的20倍,温室效应造成的异常气候和海面上升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全球海底可燃冰中的甲烷总量约为地球大气中甲烷总量的3000倍,若有不慎,让海底可燃冰中的甲烷气逃逸到大气中去,将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而且固结在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合物,一旦条件变化使甲烷气从水合物中释出,还会改变沉积物的物理性质,极大地降低海底沉积物的工程力学特性,使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还会危害到海底输电或通信电缆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等设施的安全。

天然可燃冰一般呈固态,不会像石油开采那样自喷流出。如果把它从海底一块块搬出,在从海底到海面的运送过程中,甲烷就会挥发殆尽,同时还会给大气造成巨大危害。为了获取这种清洁能源,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天然可燃冰的开采方法。

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更是世界性难题。科学家指出,开发可燃冰非常危险。如果可燃冰开采不当,后果绝对是灾难性的。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20倍;而可燃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从而引起强烈的温室效应。另外,陆缘海边的可燃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一旦出了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啸、海底滑坡、海水毒化等灾害。所以,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3.演化更迭——可燃冰的形成

形成可燃冰的主要气体为甲烷,对甲烷分子含量超过99%的天然气水合物通常称为甲烷水合物。

可燃冰是自然形成的,它们最初来源于海底下的细菌。海底有很多动植物的残骸,这些残骸腐烂时产生细菌,细菌排出甲烷;当正好具备高压和低温的条件时,细菌产生的甲烷气体就被锁进水合物中。

可燃冰大多分布在深海底和沿海的冻土区域,这样才能保持稳定的状态。然而可燃冰的形成必须具备3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1)温度不能太高;(2)压力要足够大,但不需太大,0℃时,30个大气压以上就可生成;(3)地底要有气源。

可燃冰受它的特殊性质和形成时所需条件的限制,只分布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单元内。一般来说,除在高纬度地区出现的与永久冻土带相关的可燃冰之外,在海底发现的可燃冰通常存在水深300~500米以下,主要附存于陆坡、岛屿和盆地的表层沉积物或沉积岩中,也可以散布于洋底以颗粒状出现。

从地球构造角度来说,可燃冰主要分布在聚合大陆边缘大陆坡、被动大陆边缘大陆坡、海山、内陆海及边缘海深水盆地和海底扩张盆地等构造单元内。据估计,陆地上20.7%和大洋底90%的地区,具有形成可燃冰的有利条件。绝大部分的可燃冰分布在海洋里,资源量是陆地上的100倍以上。在标准状况下,一单位体积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最多可产生164单位体积的甲烷气体,因而是一种重要的潜在未来资源。据潜在气体联合会估计,永久冻土区可燃冰资源量为1.4×1013~3.4×1016平方米,包括海洋可燃冰在内的资源总量为7.6×1018平方米。但是,大多数人认为储存在可燃冰中的碳至少有1013吨,约是当前已探明的所有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中碳含量总和的2倍。

从化学结构来看,可燃冰是这样构成的:由水分子搭成像笼子一样的多面体格架,以甲烷为主的气体分子被包含在笼子格架中。不同的温压条件,具有不同的多面体格架。

从物理性质来看,可燃冰的密度接近并稍低于冰的密度,剪切系数、电解常数和热传导率均低于冰。可燃冰的声波传播速度明显高于含气沉积物和饱和水沉积物,中子孔隙度低于饱和水沉积物,这些差别是以物探方法识别可燃冰的理论基础。

4.筹划未来——我国的可燃冰状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的海洋大国,我国能源短缺十分突出。目前我国的油气资源供需差距很大,1993年我国已从油气输出国转变为净进口国,1999年进口石油4000多万吨,2000年进口石油近7000万吨,预计2010石油缺口可达2亿吨。因此急需开发新能源以满足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附近海域海底可燃冰资源丰富,储量可观。现在,对于它上游的勘探开采技术可借鉴常规油气,下游的天然气运输、使用等技术都很成熟。因此,加强可燃冰的研究和开发是我国规划21世纪新能源结构、增强综合国力及国际竞争力、保证经济安全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对海底可燃冰的研究与勘查已取得一定进展,在南海西沙海槽等海区已相继发现存在可燃冰的地球物理标志——拟海底反射层。这表明我国海域也分布有可燃冰资源,有利于我们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同时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已建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燃冰实验室,并曾成功点燃可燃冰,开创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