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的父亲和儿子之间之所以有鸿沟,完全是自己造成的,他把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说对了他得听,说错了他还得听,家长制作风十足是无法让孩子服气的。有个一分钟短剧是这样演的,爸爸打儿子,儿子委屈地瞪眼直盯着爸爸,愤怒地问:“你凭什么打我?就凭你是爸爸吗?”面对儿子,当爸爸的无言以答。
还有一些父亲为了保持自身的威严,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过来却要求孩子事事都必须让自己知晓,恨不得孩子是什么秘密都没有的“透明人”。这种不尊重孩子的做法也会让孩子感觉不平等,影响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父母离婚后,张合就一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十分关心儿子,从生活到学习,事无巨细,照顾得极为周到妥帖。但是,张合却感觉有些喘不过气。
张合每天回家都是父亲的一通盘问,他觉得父亲问自己的时候就像审犯人一样,眼神犀利,嗅觉灵敏。“怎么又晚了半个小时?是不是又跟疯子似的到处跑?”“爸,同学有道题不会,让我给讲讲,耽误了一会儿……”“什么同学,男的女的啊?”“爸,我就是给同学讲道题,您问那么多干什么?”“在哪儿讲的啊?什么题要讲半个小时啊?干吗找你不找别人啊?还说什么了?”
张合不敢也不忍心顶撞父亲,因为他知道离婚对父亲的打击很大,父亲心情一直很不好,好多事情都憋在心里,却还要在张合面前拼命压抑着。张合清楚父亲这样管着他是因为爱他,不希望他走错路。可是,张合更希望父亲能向他敞开心扉,跟他说说心里话,而不是像现在这样。
很多父亲都犯着和张合父亲同样的错误,他们常以教育者的身份自居,试图掌握孩子的一切。可孩子是活生生的人,需要父亲像对待真正的人一样对待他,不需要声色俱厉的训斥和查户口式的盘问。不被信任和尊重的感觉会生生隔断孩子想与父亲平等交流的心。
日本教育学家铃木镇一说:“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渴望与尊重、理解自己的人做朋友。家长是孩子第一个交往的人,如果他们能放下自己权威的架子,那么良好的亲子关系自然就会建立起来。”父亲放下权威的架子,与孩子做朋友。父亲也可以从孩子那里得到理解和尊重,当父亲遇到困难、受到委屈时,孩子也会像朋友一样来安慰他、理解他。这样无疑能增进孩子对父亲的了解,理解父亲为家庭的辛苦付出,从而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
另外,青春期男孩的身心发展特点也要求父亲放下架子。青春期男孩在心理上有一段远离父亲的时期,这称为“心理闭锁期”,这是他们寻找自我、探索自我的表现,也是他们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历程。这一时期的他们不仅产生独立要求,而且也体会到自身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的变化,他们有自己的理想、意识、情感、行为方式。父亲如果仍然高高在上,不注意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的问题采取指令、压服等对策,不仅易造成亲子对立,并且也会错失教育孩子、促使孩子成长的良机。
父亲要想逾越和青春期男孩之间的鸿沟,就必须放下架子去和孩子交朋友,去了解透视男孩的内心世界。父亲不妨遵循“家长=朋友+老师”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试试,如果男孩能把父亲当成知己和一面镜子,彼此间的关系就会融洽一些。
网友“真诚老子”说:“我曾主动向儿子坦白交待,我上学时也是名差生,由于讨厌理科,在一次考试时,面对难题,昏然大睡。我被老师推醒后,匆忙在卷上写下:‘我的大大不会,你的小小给分。’签名后,交给了老师,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成人后,每思至此,懊悔异常。我对儿子说,天下父母爱好孩子,天下老师爱好学生,亘古不变。同为学生,快乐一天,愁苦也一天,为什么不快乐学习,做个好孩子,好学生呢?差生最苦,同学告状,老师不喜,父母不爱,没有尊严和欢乐,只有压力和烦恼。从那以后,儿子再也不上课睡觉,也不和老师顶嘴了。中考那年,他还考进了重点中学。”
作为父亲,要想转变青春期男孩的“不听话”、“对着干”等逆反心理和现象,就必须先让自己解脱传统的教子观念,不要用居高临下的姿态看待孩子。要运用同等、真挚与朋友般的态度与孩子沟通,这样,男孩才愿意向父亲流露心声,从不听话变为听话,从对着干变为高兴合作。
用“孩子世界”的眼光看待男孩
进入青春期后,男孩有了自我主张,与父亲的意见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面对男孩提出的意见和要求,父亲应该站在男孩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而不是从自己的主场出发来判断这种意见和要求的合理性。
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就是指当孩子的决策与家长的决策冲突时,不但要考虑孩子的情况,而且还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站在孩子立场上思考的实质,其实就是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理解至上。这是父亲与孩子一同进行心理体验的过程,会让父亲与男孩在情感上得到沟通。
有一个15岁的男孩对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说:“在家里,我没有幸福的感觉,最近常常会有离家出走的想法。”他的父亲反应:“小时候,儿子非常乖,不管大人如何打骂,从不与大人顶嘴。”男孩的妈妈说,现在的父子俩,根本不说话,就是说话也很快就会吵起来,接着就是父亲训骂儿子的声音。儿子说:“我中考没上线,爸爸想让我去重点高中学习,我想去普通高中学习,就因为这个,我们又发生了争吵;我喜欢打篮球、踢足球,可是,爸爸从来不会让我出去玩,每次都拿学习压我。我真不想再看见我爸爸了,还是外面好,至少没人在管我了。”而父亲却对儿子这样的不知足感到纳闷,他不断地对儿子说:“家里的条件这样好,为什么你就不能好好学习呢?凡是对你学习好的东西,书、电脑、学习机,我什么没给你买?你还是这个样子,真让我寒心!”
故事中父亲和儿子的争吵愈演愈烈,其根本原因就是父亲根本没有站在儿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其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也是有思想、有判断力的,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愿望。父亲不能以自己的判断尺度来限制孩子,否则,孩子会因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得不到重视和满足而情绪低落。这种情绪低落的状态长期发展下去,会让孩子封闭自己的内心,不与家长沟通,更有甚者,甚至会让孩子出现自卑的心理现象。
父亲应该明白,大人的世界是大人的世界,孩子的世界是孩子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是不一样的。如果父亲硬要用大人世界的要求来对待孩子,势必会发生许多亲子关系上的问题和不愉快。因此,父亲应该学会放下自己的成见,试着用“孩子世界”的眼光来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儿子。
刘明特别爱打游戏,他眼明手快,是个“CS”高手,在“传奇”里也有很高的级别,他的各科老师对他的评价都是“聪明”。
有一段时间,刘明的家庭作业经常都完不成。第一次,他告诉老师,他去大伯家里了,没来得及做完作业;第二次,他又说家里停电了,没办法做作业……就这样持续了一星期,老师发现他不对劲,就把这一情况告诉了他的爸爸。
他爸爸听了非常吃惊,这才明白,原来儿子每天告诉他“作业已经在学校完成了”都是说的谎话。爸爸非常生气,恨不得立刻去学校打儿子一顿。但他仔细想了想,决定跟儿子好好谈一谈。
回家后,刘明怯生生地站在爸爸面前,拿出一份“检查”,认真地念给爸爸听:“我错了,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去网吧……”爸爸听完后,疑惑地说:“我并没有让你写检查呀。”“是班主任让我这样写的。”他小声地说。“那你是不是觉得自己犯了错误呢?”爸爸又问。“我觉得自己没有错!”他的声音变大了。
爸爸见他这么倔,强压着心中的火气,试着换一种方式和他谈话:“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打游戏的时候,是不是特别关注游戏里每个人的命运,特别想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所以就想一直打下去,无法回到现实中来?”
刘明听了,用很诧异的眼光看着爸爸,问:“爸,你怎么知道的?”“因为大人们也喜欢玩啊!打游戏可以训练一个人的反应力,也可以活跃思维,很多大人都喜欢打游戏。”爸爸解释说。“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我觉得打游戏可以让我更聪明,同学们也佩服我!”他得意地说。
“但是,你用回家该巩固知识的时间打游戏就不对!”爸爸开始严肃起来。“那要是我做完了作业,巩固了知识,是不是可以打游戏呢?”他期待地看着爸爸。“可以,因为那时候打游戏就是一种休息了,休息好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只是记住不要去网吧,一定要在家里。”刘明听了,脸上露出了笑容,说,“知道了,爸,我以后一定先完成作业再玩游戏,而且不去网吧了。”爸爸笑着点点头。
其实,青春期男孩本来就不会犯什么太大的错误,他特别希望父亲能够理解他的做法。父亲只要站在他的立场,就容易和他沟通,因为这样,他就不会觉得自己孤立无援,父亲也比较容易纠正他的错误。
站在不同的位置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处于不同的立场会产生不同的观念。父亲和青春期男孩之间不是主人与奴隶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尊重、关心和信任的友谊关系。作为父亲,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的方法和技巧,当青春期男孩遇到问题时,能够迅速以他的位置和角度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不仅如此,换位思考还是父亲了解男孩真实想法,快速拉近和男孩心灵距离的有效方法。
别和“叛逆小子”硬碰硬
“现在的孩子青春期提前了,叛逆期也跟着往前赶。我儿子刚上初一,就处处顶撞我:‘你能不能不要管我’”,“我为孩子的学习操碎心,但这孩子在背后叫我‘独裁者’”,“这几年,我和儿子间的沟通一年不如一年,他就像个影侠,放学回来‘嗖’地闪进屋子,除了吃饭、上厕所,从不出来跟我和他妈说话……”
不少父亲面对青春期男孩不知所措,他们很是纳闷,为什么自己的儿子上小学时好好的,一上初中就变得特别的不听话,不仅经常和自己顶嘴,还经常和自己对着干,叫他做这个,他偏做那个。
其实,这是青春期男孩的逆反心理在作怪。男孩出现逆反心理,说明他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也说明他在成长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但是,怎样与逆反期的男孩处理好亲子关系,让他能够学习和健康同步增长,是让很多父母头疼的事情。
程志是某重点中学初三学生,他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性格也很随和,很乐于助人,每到周六周日,就经常主动到爷爷奶奶家帮忙。可是,自从上初二以后,程志和父母,尤其是父亲的关系日趋紧张,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吵架。程志的父亲说,孩子最近经常无缘无故朝他们发火,他感到非常苦恼:“也不知道为什么,孩子现在怎么变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