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像家庭保姆一样,每天轮流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一心一意培养他读书。清明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十五岁就考上了大学,进入大学前,妈妈一再叮嘱他每天要穿什么衣服,每个季节要穿什么衣服,并把每一个月的衣服都分别包起来。然而,进入学校后,他仍然闹出了许多生活笑话,例如,吃鸡蛋不知道如何剥壳,袜子右脚穿在左脚,鞋子左右各一种颜色就穿出门,等等。上了一个月大学后,清明实在待不下去了,便停学回到了父母身边……
给你提提醒儿
一项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研究发现,物质条件优越的“小太阳”们,居然缺乏成功的体验,因为他们做许多事情的权利都被爱心无限的父母剥夺了。许多父母因为各种“爱”的理由,使孩子失去了很多体验的经历和机会。例如,因为怕孩子弄脏衣服而不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和游戏,因为怕弄脏地板而从不让孩子做洗碗、摘菜的日常家务,因为怕孩子跌倒,游戏的时候受伤或感染细菌而阻止孩子栽花种草,挖虫子,踩水洼,更有的年轻父母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淑女,绅士气质,而拒绝一切会带来污渍的活动。
家长们是否想过,当我们回忆自己童年生活时,记忆深刻的不是哪次考试得了100分,而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自己亲自设计、参与过的活动。自己秘密地做的那些事情,不论是好事还是淘气的事,只要是自己想干的、爱干的、干成的,都会终身不忘?这就是体验。如果因为污渍这样的小事而使孩子失去很多体验的机会,那无异于是对本该属于孩子的快乐的一种掠夺。
为你支支招儿
▲大胆对孩子“放手”
一次,琴琴跟妈妈一起逛商场的时候,突然想上厕所。当时,妈妈也不知道厕所的具体位置,琴琴拉着妈妈的手,让妈妈陪她一起去。妈妈蹲下身子,用鼓励的眼神看着琴琴,说:“琴琴,妈妈也不知道厕所的方向,以往都是妈妈问路,今天你也学着妈妈问路的样子,自己去寻找厕所的位置,妈妈相信欣欣一定能做到的!”琴琴听了妈妈的话,小脸变得不高兴起来。妈妈摸摸琴琴的头,说:“琴琴,你还记得小鸟学飞的那个故事吗?只有小鸟自己学着飞翔,它才能飞向蓝天,看到美好的世界。你也是一样的啊,只有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才行,这样你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去吧,妈妈相信你能行!”琴琴听了妈妈的一番话,仍然有点儿不情愿,但还是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几步一回头,渴望着妈妈给她帮助。每次她回头时,妈妈都会向她摆摆手,微笑着示意她坚强地向前走。其实,妈妈也很不放心,毕竟这是琴琴第一次做这样一件事,妈妈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她,直到孩子安全地从厕所里出来,妈妈的一颗悬着的心才落地……
家长应该学习琴琴的妈妈,学会对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经过自己亲身体验之后,孩子才会掌握本领,增长阅历。
▲从小引导孩子做家务
赵小兰是一位华裔美国人,是“全美六大杰出妇女”之一。赵小兰是在1963年随母亲初次来到美国的,父母经常告诉她:你是家里的老大,爸爸在外面做事很忙,一切靠你自己去干,这样对你也是个锻炼,长大了才能有出自息。
每次晚餐之后,赵家极少开电视。这时,母亲就陪着孩子一起读书,父亲处理公务。赵家也每年安排两次全家的旅游,从选择地点、订旅馆房间,乃至吃饭的餐馆,完全由孩子负责。这样无疑锻炼了孩子的参与能力。
赵家父母还教育孩子们热爱劳动。他们要求孩子自己洗衣服、打扫房间。闲暇时,还要6个孩子分担家里的琐事。每天早晨上学之前,她们要检查自家游泳池的设备,捞掉脏东西。周末,则要把两英亩的院子里的杂草和蒲公英拔掉。很难想象,赵小兰家门前长达120英尺车道的柏油路,是几个姐妹自己一尺一寸地铺成的。
赵小兰大学刚毕业到父亲的船务公司实习,父亲为了摔打她,特别给她做一般人难以完成的高难度工作,哪知赵小兰心灵手巧,她总是千方百计把父亲交办的工作做得十分圆满。正是父母有意地栽培,使赵小兰从小就增长了各方面的才干,尤其是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为她日后从政打下了良好基础。
当然,引导孩子做家务,应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状况,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一般来说,三四岁的孩子可以做一些如整理报纸、给下班的爸爸妈妈拿拖鞋等简单的劳动,但重点是让孩子观察成人的劳动和劳动成果,如妈妈做的可口饭菜、爸爸拖干净的地板等,启发孩子干家务的欲望。四五岁的孩子可做一些较为固定的家务,如打扫房间时让他抹桌椅、吃饭时让他收放餐具等,使孩子逐步意识到自己在做有益的事情。五六岁的孩子劳动技能有较大提高,可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家务活,如洗碗筷、倒垃圾等。
▲允许孩子做不好
有的父母害怕孩子失败,所以不想某件事交给孩子去办。不可否认,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不应该成为借口。在这方面,法国的科普森夫妇为我们做了一个榜样:在他们看来,孩子做不好是正常的,如果没有经历过失败,又怎么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呢?而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在失败中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过程。
科普森夫妇的女儿埃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有一次,科普森把水壶放在煤气灶上,里面的水被烧得滋滋作响,他在水壶把儿上垫一块毛巾,把水壶拎了下来。埃莉看到了,也要照做。对于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件非常危险的事,不但可能烫到手,还可能把整壶水碰翻,一旦水泼洒到身上,将会造成大面积的烫伤。科普森决定教埃莉正确的拿水壶的方法,也让她知道拿水壶会发生什么危险。科普森把水壶里的水换成了温水,并告诉埃莉,水开时水壶把儿会变得很热,所以要垫上毛巾才能拿;水开时水温很高,不能把水壶碰翻。第一次尝试时,半壶水都倒在了埃莉的身上,由于是温水,所以只烫红了她的手臂。
“你为什么不用两只手呢?”科普森对女儿说,又为她换了一壶温水。
“不,爸爸,水壶里的水太烫了,我再也不拿水壶了。”埃莉胆怯地后退着。
“你一定要再试一试,你有这个能力。”科普森鼓励说,“用我教给你的方法,我相信你一定行的。”
在爸爸的指点和鼓励下,埃莉又试了一次,终于安全地把水壶从煤气灶上取了下来。
科普森的想法是,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的每一次尝试,都会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一次次改正,一次次提高。这不仅仅是教孩子学习并掌握某些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是教他面对困难时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