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宝宝培育100分
29413300000053

第53章 疾病防治

家庭应随时准备的外用药

孩子学走之后,可能常会有磕碰的情况发生,家长应该备些外用药,有些轻伤小伤可以自行处理。

红汞(红药水)

常用于皮肤擦伤、切割伤和小伤口的创面消毒。不能用于大面积的伤口,以免发生汞中毒;也不能与碘酒同时用,否则,2种药水相互作用会产生有毒的碘化汞,不但不能消毒杀菌,反而会损伤正常皮肤,使伤口糜烂。

龙胆紫(紫药水)

常用浓度0.5%~2%,有杀菌作用,常用于皮肤、粘膜创伤感染时及溃疡发生时,也可用于小面积烧伤的创面。

碘酒

常用1%~2%浓度。用于刚起的皮肤未破的疖肿及毒虫咬伤等。因为碘酒的刺激性很大,当伤口皮肤已经破损时,就不要再用了(对碘过敏的人也不能用碘酒)。如用碘酒消毒伤口周围的皮肤,应在稍干之后即刻用75%酒精擦掉。

乙醇(酒精)

作为消毒剂使用时,常用浓度是75%,低于75%达不到杀菌目的,高于75%又会使细菌表面的蛋白质迅速凝固而妨碍酒精的内渗透,也会影响杀菌效果。所以,当消毒伤口周围皮肤损伤时,应用75%浓度酒精。由于乙醇涂擦皮肤,能使局部血管舒张,血液循环增加,同时乙醇蒸发,使热量散失,故酒精擦浴可使高烧病人降温。用于物理降温的酒精浓度为20%~30%,也就是说,用1份75%的酒精兑2份水即可作擦浴用。

创可贴

用于外伤、伤口出血时消毒止血。

心脏有杂音的处理

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心前区可以听到一个性质柔和的轻微的心脏杂音,这种杂音是生理性的,属于孩子发育中的正常情况。既不影响孩子的健康,也不会使孩子产生不适的感觉,到青春期以后就可以完全消失。

认识婴幼儿胸部发育特点

小儿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生长到12~21个月时胸围才与头围相等,以后随年龄增长,胸围要大于头围。胸围大于头围的时间早晚与小儿营养有密切关系,营养不良的小儿,由于胸部肌肉和脂肪发育差,所以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晚。

冬季冻疮的预防

冻疮发生的原因

冻疮发生于寒冷的时候,它是冬天常常在户外玩耍或到户外没有注意做防寒防护的孩子容易发生的一种皮肤病。当身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和潮湿刺激时,就会使体表的血管发生痉挛,血液流量因此减少,造成组织缺血缺氧,细胞受到损伤,尤其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如脚趾。

冻疮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于肢体远端血液循环不良的部位:手指、手背、脚趾、脚跟、脚边缘、脚背、耳轮、耳垂、面颊。

被冻伤的部位一开始充血发红,形成暗红色的斑,并伴有肿、疼痛、发痒,尤其是一遇到热时,又痒又胀十分不舒服。如果未能及时控制病变,暗红色的斑逐渐变成暗紫色,肿胀更为明显,严重者出现水泡。水泡可能会破渍,形成溃疡面,这时,疼痛加重。通常,冻疮会愈合得慢,一直等到天气暖和时才能好转。

冻疮的防护与治疗

当孩子要去户外时,一定要注意给孩子保暖,如衣服是否防寒,特别是经常暴露的部位,可适当地涂抹护肤油以保护皮肤。孩子患了冻疮要及时治疗,没有破渍时在红肿疼痛处涂抹冻疮软膏或维生素E软膏,也可请中医开一些草药煎洗。

当有水泡和水泡破溃形成溃疡面时,最好请医生处理,以免处理不当加重病变而产生合并症。

及时注射乙脑疫苗

乙脑是通过黑斑蚊传染的疾病,可致使患者产生高热、头痛、呕吐、抽风,甚至昏迷等症状,并容易留下后遗症,如瘫痪、智力低下等。

宝宝在满1周岁要是连续注射2针乙脑疫苗,间隔7~10天,在2、3、6、7、13岁仍要各加强1针才能维持身体的免疫力,预防乙脑的发生。乙脑疫苗诱导体内产生抗体需1个月,所以宝宝具体注射乙脑疫苗的时间,可根据各地区乙脑病开始流行时间提早1个月。华北地区最佳注射时间为5月份,东北地区为6月人份,南方各省为4月份。

乙脑疫苗比较安全,注射后可出现局部轻度红肿,个别的宝宝会有38℃以上的发热反应,根据情况应去医院诊治。若宝宝体质过敏,在注射后第3天,局部的红肿瘙痒会达到最重。之后就会逐渐消除,不必过于担心。

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一项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资助的最新研究结果提示,给婴幼儿接种流感疫苗不仅可预防流感病毒感染,而且对呼吸道和病毒(RSV)感染也有保护作用。

经常与流感病毒一起流行的RSV感染,是美国5岁以下儿童因下呼吸道感染接受住院治疗的最常见病源,每年因此而住院的患儿约8.4~14.4万例。

CDC立克次体与病毒性疾病研究室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项为时5年的研究,他们在圣弗朗西斯科海湾和西雅图地区调查流感病毒流行占优势的季节中婴幼儿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率。研究人员发现,研究期间,1岁左右婴幼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住院率约是5~17岁儿童住院率的12倍,这些婴幼儿无任何发生流感病毒相关并发症的高危因素。他们因此得出结论:应该考虑给2岁以下婴幼儿常规接种流感疫苗。

2位内科医师为这项研究撰写了述评,他们说,许多儿科医师都有一种感觉,即正常、健康的婴儿较大龄儿童或青年易患重症流感和严重并发症。即使在流感病毒流行期,RSV感染的住院病例数仍高于流感病毒感染的住院人数。

打预防针前后应注意

初次打预防针时,应主动要求建立登记卡

每次打针要带上预防接种登记卡,以便了解情况,防止重打或漏掉。

要详细了解小儿的健康状况

需做些必要的检查,有禁忌症者不能注射,如发烧、过敏体质、哮喘及严重心、肝、肾等慢性疾病等。

注射的前1天,要给孩子洗好澡

或把胳膊洗干净,以免注射后引起局部感染。

要做好说服动员工作

消除小儿的紧张、恐惧心理,以防晕针,平时也不要用打针吓唬孩子。

正常反应

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一般在打针24小时后开始出现,如红、肿、热、痛现象。红肿范围直径在2.5厘米以内者为弱反应,在2.5~5.0厘米为中反应,在5厘米以上为强阳性反应,强阳性反应可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如局部反应较重时,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能促进药物的吸收,但应注意防止感染。全身反应表现有发热、头昏、头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异常反应

最常见的是过敏性皮疹。一般在注射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出现。皮疹有多种多样,以荨麻疹最为常见。其次是晕厥,这与打针时空腹、疲劳、空气闷热、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往往注射后即刻或数分钟之内出现头昏、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冰凉等症状,严重者可失去知觉、呼吸减慢。还可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异常反应。一旦出现这些反应,要立即请医生处理。

观察效果,观察患病情况

打预防针后2周左右可产生抗体,1个月时抗体水平最高,以后缓慢下降。如果2周后不患打针所预防的那种疾病,特别是在流行季节里仍没有传染上,说明打预防针的效果很好。观察接种后的反应,打预防针后,肌体将产生以上各种局部或全身性反应,正是因为这种反应过程,才说明注射是成功的。如果注射后无任何反应,说明注射失败,重新注射。做皮肤试验及血清试验,这2种试验检查,可以比较准确地反应体内抗体情况。因此,在打预防针后1个月左右,应去医院做这些检查,便可了解孩子打预防针的效果。

水痘的预防

水痘几乎遍及全球。水痘和带状疮疹是2种特殊的感染形式,都是由水痘——带状疮疹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初次感染水痘—带状疮疹病毒即为水痘,而潜伏在体内的病毒被激活后则为带状疮疹,后者多见于成人。水痘是最容易传播的疾病之一,在儿童中的传播占90%以上。水痘患者全身可见水疮疹。平均数量为200~300个,还伴有发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皮肤感染、水痘病毒性肺炎和脑炎,遗留下瘢痕是妇女最担心的问题。水痘患儿不能入托、上学,须等全身疮疹完全干燥结痂后才能解除隔离,一般在10天左右。

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可以预防水痘。接种对象:12月龄以上的健康个体、高危及其健康密切接触者。接种反应是轻微和暂时的。健康儿童接种后的血清抗体阳转率可达98%以上。

婴幼儿厌食症的治疗

厌食症是指较长时期的食欲减退或消失。是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消化功能及其调节受到影响而导致厌食。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另外还有家长的喂养方式不当、饮食结构不合理、气候过热、温度过高、患胃肠道疾病或全身器质性疾病、服用某些药物等。

临床表现

患儿由于长期饮食习惯不良,导致较长时间食欲不振,甚至拒食。表现为精神、体力欠佳,疲乏无力,面色苍白,体重逐渐减轻,皮下脂肪逐渐消失,肌肉松弛,头发干枯,抵抗力差,易患各种感染。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可口服胃蛋白酶合剂、乳酶生片、多酶片、酵母片等。

中医验方曲麦枳术丸加味:神曲、麦芽、白术各6~10克,枳实、陈皮、鸡内金各3~6克。若舌苔厚腻湿重者,可加白术易苍术6~10克。

养胃增液汤加味:石斛、北沙参、玉竹、白芍各10~15克,山药15~20克,甘草、乌梅各6~10克。

参苓白散加减:太子参、扁豆、莲米、苡仁各10~15克,白术、茯苓、神曲、炒二芽各10克,砂仁、陈皮、甘草各3~6克。

注意事项

调节饮食,纠正不良的偏食、零食习惯,禁止饭前吃零食和糖果,定时进食,建立正常生活制度和良好习惯。

纠正家长对小儿饮食不正确的态度,合理喂养,针对小儿的口味变换菜样。

患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者应及时医治。

婴幼儿异食癖的治疗

异食癖是指婴儿和儿童在摄食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嗜好,对通常不宜取食的异物,进行难以控制的咀嚼与吞食。发病年龄以幼儿为多,但学龄儿童亦可见到。

本症患儿常喜食煤渣、土块、墙泥、砂石、肥皂、纸张、火柴、钮扣、毛发、毛线以及金属玩具或床栏上的油漆。对较小的物品能吞食下去,较大的物品则舔吮或放在口里咀嚼。他们不听从家长劝阻,常躲着家长暗暗吞食。一般临床症状为食欲减退、疲乏、腹痛、呕吐、面黄肌瘦、便秘和营养不良等。

小儿异食癖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不良习惯;2缺乏铁锌等;3肠内寄生虫病。

对心理异常引起的异食癖,不能责罚和捆绑患儿手足,因其不但不能解除异食习惯,反而使他们暗中偷吃此类不洁食物。对于铁锌缺乏者或肠道寄生虫病,可到医院去治疗,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锌剂或驱虫治疗。

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是指鼻、咽、喉部的感染。感染向下蔓延则可引起气管、支气管炎或肺炎。

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轻重程度相差很大,年长儿症状较轻,仅有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乏力等,可在3~4天内自然痊愈。如病变范围较广,涉及鼻咽部,常伴发热、咽痛与声音嘶哑、扁桃体及咽后壁淋巴结组织充血增生,有时颈淋巴结可稍肿大。年龄小的婴幼儿症状表现较重,大多发热、烦躁不安,因鼻塞和鼻咽部有分泌物,婴儿常张口呼吸,甚至影响吸奶。可伴有食欲减退,精神不振,除咳嗽流涕外尚有呕吐、腹痛、腹泻,有的体温可高达39℃~40℃,持续1~2天或10余天不等。少数婴儿起病时可发生高热惊厥,热退后就不再有抽筋发作,且一般情况良好,没有神志异常及后遗症。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虽为普通常见疾病,但若不及时治疗,炎症易涉及其他器官,引起并发症。常见的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颈淋巴结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炎症向下蔓延累及下呼吸道,可引起气管、支气管炎甚至肺炎。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疾病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的早期症状也可表现为伤风感冒,因此在诊断中除根据临床症状外,还须结合当地流行病史,体检和实验室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有时还需观察病情的发展才能确定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包括适当休息,多喝水,加强护理,室温和湿度应适宜。高热时给予降温,鼻塞应清除鼻腔分泌物后用0.5%麻黄素滴鼻。因本病多为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生素。继发细菌感染或发生并发症时,可选用磺胺药或青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3~5天。抗病毒药物可用三氮唑核苷(病毒唑),此药为较新的广谱抗病毒药物,主要以片剂含服或滴鼻液滴鼻治疗。中医认为:感冒外邪,常为停食着凉,或有积滞,可服至宝锭、万应锭。还可用小儿感冒冲剂、银翘散、板蓝根冲剂等。流行性感冒病情较重、高热不退者,要用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的中药,有助于退烧和身体恢复。

患儿要尽量隔离以免传染他人,又可减少病儿发生并发症。不要带小儿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平时要注意小儿体格锻炼,多到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冬季不要穿着过多,提高小儿耐寒能力。此外,合理喂养,防治小儿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亦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