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在社会中,最喜欢的常常就是功名利禄。古往今来多少的豪杰志士,都是在这上面消磨了青春年华。他们甚至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最多也只落了一个空名而已。虽然是这样,但世上还是不乏不贪恋这功名利禄之人。
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痛苦:为了功名利禄,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计较、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怀疑、欺诈、争斗;为了功名利禄,玩阴谋、耍诡计、溜须拍马。
春秋末年,范蠡为了谋取功名,到越国辅佐越王勾践,被封为大夫,后升至上将军。
此时,越国与吴国结仇,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兵马准备攻越。越王勾践想先发制人去伐吴。范蠡就劝阻勾践说:“大王不能这么做。我听说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战争是违背道德的,争斗是各种事情中最末等的事。违背道德,好用凶器,干末等之事,老天爷也是不赞成的。所以,无故起兵是不利的。”但是勾践不听劝告,于是吴越两军交战,结果越军大败,越王勾践被吴军包围。这时,勾践悔之莫及,就向范蠡请求救国之策。范蠡建议勾践派人去给吴王送厚礼,并向他求和。于是勾践就派文种去向吴王求和。
文种多次求见,吴王夫差才同意勾践的请求,撤兵回国,但要把勾践夫妇带回吴国做臣子并伺候自己。勾践把国家大事托给大夫文种,自己带上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做人质。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住在先王坟墓旁的石头屋里,为吴王养马。吴王每次出去,都要勾践为其拉马。范蠡就更苦了。他在人前与勾践一起伺候吴王,在人后还要伺候勾践,还得不断活动,给人送礼,观察形势。勾践有时忍不住了,范蠡还得安抚他,以免前功尽弃。这样经过3年的痛苦生活,吴王夫差认为勾践真的臣服自己了,于是就把他们放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为了能使自己牢记亡国的耻辱,不让在卧室内铺放锦绣被褥,只铺上柴草,还在屋里挂一个苦胆,每次吃饭之前,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勾践觉得范蠡的才能和忠诚都可信任,就打算把国政交给他。范蠡却说:“操练兵马、行军打仗,文种不如我;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文种。”于是勾践就把国家政事交给文种,让范蠡负责操练兵马。
后来范蠡在苎萝山上找到一个名叫西施的美女,说服她为国舍身。范蠡亲自把西施送往吴国。夫差一见马上就被迷住,日夜与西施在姑苏台上作乐。西施牢记范蠡的嘱托,总在夫差面前说越国好话,于是夫差就放松了对勾践的警惕。从此,越王勾践礼贤下士,在范蠡、文种两人的齐心辅佐下,经过10年艰苦奋斗,使得越国实力逐渐强盛了,并做好向吴国复仇的准备。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越国出兵打败了吴国,从此不再向吴国称臣进贡。几年之后,即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越军攻到姑苏城下,围城3年,终于彻底打败吴军,夫差自杀。然后勾践率越军横行于江淮一带,成了霸主。
后来越王勾践论功行赏。范蠡作为一个从始至终辅佐勾践完成霸业的有功之臣,官职超过了上将军。然而他却不恋虚名,不图富贵。功德圆满之后,他给勾践留下了一封信。信中他告诉越王勾践:“当年主公受辱于会稽山,主辱臣死。现在天下已定,请主公给臣下降罪处死。”之后,范蠡乘船不辞而别,永远地离开了越国。在走的时候,范蠡没有忘记老朋友文种,也给他留下一信,说明鸟尽弓藏的道理,并劝他也远走高飞。但是文种并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终于被勾践逼得自杀了。
范蠡泛海北上来到齐国,更名换姓为鸱夷子皮。他带领儿子们不问政事,只经营生产,没有多久,家产多达千万。齐国国王听说他有如此才能,叫他当宰相。他叹息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引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他又交还相印,散发资财,只带亲属和少量珠宝,离开了齐都,躲到陶这块地方,从此改名为陶朱公。
范蠡在陶居住了19年,曾经“三致千金”,就是散了又挣、挣了又散3次,成为天下首富。后来他又离开了陶地,只带着西施,浪迹太湖,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有的人表面上说着不去追求功名利禄,其实所做的是追求功名利禄的事;有的人没有追求功名利禄,但是功名利禄却自动找上门来。其实,追求功名利禄未必是一件坏事,也未必是一种痛苦,重要的是不要刻意地去追求,那样就会真正地被束缚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