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是教授的老师,教授也是农民的老师。
周教授当农民的老师,同样有过许多有趣的故事。
那是在1953年。当时,周教授研究甘蔗,也研究水稻。
那时节福州种水稻,一向是间作、稀植。周教授当起农民的老师来,教他们把间作改为连作,把稀植改为密植。
“间改连”、“稀改密”,在当时是件大事哇!农民是最讲究实际的。间改连,稀改密,灵不灵?你拿出样子来!
周教授思量着,要找一个农业合作社试点。他来到了福州市郊的郑依糤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们愿意接受教授的意见,试验间连改、稀改密。不过,田里的收成如何,直接关联着每家农民的切身利益。成功了,丰收了,那敢情好;失败了,歉收了,农民们怎么办?
那时,周可涌是福建农学系主任。经过与郑依糤农业生产合作社多次商量,双方决定签订技术合作合同;丰收了,当然没什么;减产了,福建农学院除了向合作社赔偿损失外,还要登报道歉!
自从合同签订之后,他意识到肩上的重担,风里来,雨里去,几乎每天都往郑依糤农业生产合作社跑。他是在农村长大的,是一个样样农活都很在行的教授。他下田,插秧,踩水车,撒猪粪……样样都干。
这位农民式的教授,深深地感动了农民。在那里,一向是男不下田的。妇女在田里干活,男人们反而在家里看孩子。教授亲自赤脚下田,使那些男人在家里坐不住了,也纷纷下田干活了!
好不容易到了两季收获结束。一结算,每亩增产四百多斤!
嘿嘿,家家户户都要拉教授吃饭,弄得教授团团转。
丰收的消息上报了。农民们在报纸上表扬周教授!直到这时,周教授那悬在半空中的心,才算放下来了。
水稻密植连作成功了。事实教育农民。密植和连作在稻区很快得到了推广。
接着,周可涌教授又提出甘蔗应当密植。他来到福建仙游县的建华农业生产合作社。
这一回,事情顺利得多,用不着签订“合同”,更用不着什么“保证赔偿损失”、“登报道歉”了。因为郑依糤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民登报表扬周教授,使农民对这位教授产生了可贵的信任感。
周可涌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甘蔗播种法——“三角条播法”。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甘蔗的密度,合理地利用了土地。建华农业生产合作社接受了周教授的建议。
1956年,建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甘蔗亩产达到24431斤,打破了当时的全国最高纪录。
周教授的这一炮又打响了。就在这一年,农业部在仙游县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甘蔗现场会议,决定全面推广周教授首创的“三角条播法”。
1963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甘蔗栽培》一书明确指出:“通过几年来的大量生产实践证明,以用三角条植比较好……根据福建省农业厅组织各有关关单位的试验结果,也证明了以三角条植的排种方式最好。”
现在,三角条播法已在全国蔗区推广。周教授的这一贡献,使全国的甘蔗产量每年增加了许多!他那“甘蔗专家”、“甘蔗教授”的美誉,就是这么来的……